目录

  • 1 第一章  认识国际关系
    • 1.1 国际关系概述及基本理论
      • 1.1.1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 1.1.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 1.1.3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 1.1.4 帝国主义与数字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分析
    • 1.2 国际关系行为体与结构
    • 1.3 国家利益与国家实力
      • 1.3.1 国家利益
      • 1.3.2 国家实力
    • 1.4 国际冲突与合作
      • 1.4.1 国际冲突
      • 1.4.2 国际合作
      • 1.4.3 国际和平的实现
    • 1.5 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
      • 1.5.1 当代全球问题
      • 1.5.2 当代全球治理
    • 1.6 第一章 总结与思考
  • 2 第二章 世界经济格局与经济全球化
    • 2.1 战后世界经济及世界经济格局
      • 2.1.1 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 2.1.2 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 2.2 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表现形式
      • 2.2.1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 2.2.2 区域经济合作呈强劲发展势头
    • 2.3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 2.3.1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 2.3.2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 3 世界政治格局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 3.1 战后世界政治与两极格局
      • 3.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
      • 3.1.2 两个格局的演变与终结
    • 3.2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 3.2.1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多极化趋势
      • 3.2.2 世界仍处在多极化进程之中
    • 3.3 世界多极化趋势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3.3.1 多极化趋势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 3.3.2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 3.3.3 推动多极化进程是中国的战略抉择
  • 4 第四章 世界文化格局与文化多样性
    • 4.1 多元存在的世界文化格局
      • 4.1.1 多元的文化行为体
      • 4.1.2 多元的文化内容
      • 4.1.3 多元的文化进程
    • 4.2 多元文化与世界经济
      • 4.2.1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4.2.2 不同地域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 4.3 多元文化与国际政治
      • 4.3.1 多元文化与国际冲突
      • 4.3.2 多元文化与国际合作
      • 4.3.3 中国对世界文化格局的基本主张: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 4.3.4 本章小结
  • 5 第五章 美国的经济、政治及中美关系
    • 5.1 美国经济的强势与困境
      • 5.1.1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 5.1.2 美国经济的强势及困境
    • 5.2 美国政治制度及其评价
      • 5.2.1 美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 5.2.2 战后美国政治的新变化
      • 5.2.3 美国政治制度的整体评价
    • 5.3 美国主导世界的全球战略
      • 5.3.1 战后至20世纪末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 5.3.2 21世纪的美国全球战略
    • 5.4 中美关系
      • 5.4.1 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
      • 5.4.2 中美关系的现状与发展
      • 5.4.3 美国对华全面战略竞争:本质、特点与内在紧张
      • 5.4.4 塑造中美战略竞争的新常态
  • 6 欧洲一体化及中欧关系
    • 6.1 欧洲一体化历程
      • 6.1.1 欧洲联合发展的基本动因
      • 6.1.2 欧洲联合发展的历史逻辑
    • 6.2 欧盟的治理机制与面临的新挑战
      • 6.2.1 欧盟治理机制
      • 6.2.2 欧洲债务危机回顾
      • 6.2.3 当前欧盟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前景
      • 6.2.4 俄乌冲突背景下欧盟及北约的战略抉择
    • 6.3 欧盟的对外关系
      • 6.3.1 欧盟对外关系概况
      • 6.3.2 欧盟对外关系新发展
    • 6.4 中欧关系
      • 6.4.1 中欧关系发展历史脉络
      • 6.4.2 中欧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 6.4.3 俄乌冲突背景下欧盟对华投资困境与策略
  • 7 日本的经济、政治及中日关系
    • 7.1 艰难转型的日本经济
      • 7.1.1 战后经济奇迹的创造与“经济泡沫”的破裂”
      • 7.1.2 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现状
    • 7.2 改革中的日本政治
      • 7.2.1 现行基本政治制度
      • 7.2.2 政治发展及其趋势
    • 7.3 转变中的社会思潮与外交战略
      • 7.3.1 战后日本社会思潮及外交思想变迁
      • 7.3.2 “政治大国”外交战略
      • 7.3.3 后安倍时代日本的内政与外交
    • 7.4 中日关系
      • 7.4.1 中日关系的外交实践
      • 7.4.2 中日关系的现状与 发展
  • 8 第八章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中俄关系
    • 8.1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
      • 8.1.1 苏联的成立于演变
      • 8.1.2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思维
      • 8.1.3 苏联解体的原因
      • 8.1.4 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 8.2 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
      • 8.2.1 俄罗斯的经济
      • 8.2.2 俄罗斯的政治
    • 8.3 俄罗斯的对外战略
      • 8.3.1 叶利钦时期的对外战略
      • 8.3.2 普京时代的对外战略
      • 8.3.3 乌克兰私有化改造的影响
      • 8.3.4 俄乌冲突专题
    • 8.4 中俄关系
      • 8.4.1 中俄关系的演变
      • 8.4.2 中俄关系的现状
      • 8.4.3 中俄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9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 9.1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概况
      • 9.1.1 当代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分类
      • 9.1.2 当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
      • 9.1.3 当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状况
      • 9.1.4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
    • 9.2 当代政治发展研究和政治发展理论
      • 9.2.1 当代发展研究学科
      • 9.2.2 自由主义的发展理论
      • 9.2.3 结构主义的发展理论
      • 9.2.4 发展型政府的发展理论
    • 9.3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经验
      • 9.3.1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
      • 9.3.2 拉美发展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 9.3.3 东亚发展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 9.3.4 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模式及经验
    • 9.4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关系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 9.4.1 第三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 9.4.2 南北关系
      • 9.4.3 南南关系
      • 9.4.4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 10 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国际作用
    • 10.1 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历程
      • 10.1.1 毛泽东时代的对外政策及其调整
      • 10.1.2 邓小平时代对外政策的重大转变
    • 10.2 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思想
      • 10.2.1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新型国际关系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 10.2.2 习近平外交思想新型国际关系观的理论渊源
      • 10.2.3 习近平外交思想新型国际关系观内涵与特征
      • 10.2.4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新型国际关系观原则与路径
      • 10.2.5 习近平外交思想新型国际关系观贡献
    • 10.3 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 10.3.1 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 10.3.2 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
      • 10.3.3 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0.3.4 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 10.4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10.4.1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成逻辑
      • 10.4.2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
      • 10.4.3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
    • 10.5 中国的国家环境与国际作用
      • 10.5.1 中国的国家利益
      • 10.5.2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 10.5.3 加快构建国际传播的中国叙事体系
      • 10.5.4 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 10.5.5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1 附录学生课程精彩演示
    • 11.1 地缘政治 杨鲁鄄小组
    • 11.2 20世纪70年代世纪进入低谷发展和激烈动荡的原因
    • 11.3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两制共治”问题
    • 11.4 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问题剖析
    • 11.5 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国际冲突
    • 11.6 民粹主义问题分析
    • 11.7 国际冲突解决路径
    • 11.8 人类命运共同体小组
    • 11.9 生态环境问题与国家冲突
    • 11.10 国际经济与政治比较关系研究小组
    • 11.11 国家主权问题研究小组
    • 11.12 斯大林模式的反思小组
    • 11.13 生态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郭钰琴小组
    • 11.14 苏东剧变讲解小组
    • 11.15 东欧剧变的原因小组
    • 11.16 普京俄罗斯的外交政策
    • 11.17 苏联模式
    • 11.18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考
    • 11.19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启示
    • 11.20 列宁的生平事迹
  • 12 后记,参考文献
国际关系概述及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系统学习和研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理论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方法理解国际问题和外交政策着力点,深刻理解在纷繁复杂国内外局势下,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思想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过程分为两个模块,前十五周知识基础和章节内容的讲解模块,该模块以体系化的视角切入,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础知识与概念体系。第二模块,以行为主体为视角,放在后三周,重点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和逻辑思考能力,将知识基础与时政热点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有机结合起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发端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与世界体系全方位融合,经济上互利双赢,政治上各有戒备,爱国主义教育的时空境遇存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社会领域的思维和情感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由此,课程重在培育国际意识、凝聚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塑造价值共识,兼顾国家忠诚和人类情怀的培育,在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价值导向下,搭建兼顾国家维度和全球维度的教育框架,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促进国家忠诚和人类情怀的有机统一。


主要内容:

1.经济与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

2.何为国际行为主体

3.何谓主权国家

4.国际组织

5.国家利益

6.国家实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国际经济与政治基本原理的概念与涵义;

2.掌握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战后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带来的启示;

2.苏东剧变的历史原因及其教训;

3.当前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4.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围绕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展开激烈较量。

具体内容(课程思政元素要融入到具体内容中):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知识点: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殖民体系雅尔塔体系美苏争霸一超多强等阶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味着世界政治格局可能处在新的大变革的前夜。总体来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三大矛盾运动:资本劳动矛盾人口结构矛盾国家实力对比矛盾。这三大矛盾运动在推动世界政治格局调整时具有重要的现实影响。

2.世界政治格局的趋势

论美国大选后世界政治与格局的变化趋势,首先要分析美国大选结果与过程的影响,但也不能不结合新冠疫情对世界政治从器物到社会层面的双重影响进行综合分析。鉴于美国在世界上仍具有“首要地位”(布热津斯基语),以及新冠疫情对世界政治与格局影响的全方位性,也可以认为分析美国大选后世界政治与格局的变化趋向与分析后疫情时代世界政治与格局的变化趋向异曲同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国际政治组合。 

3.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

基于课本教材 几个历史时期和背景介绍

首先,讲解什么是国家化?

国际化的第一阶段是商品国际化,它摧垮了横亘在地域和民族之间的壁垒,积累了大量的剩余资本,为更高层面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国际化的第二阶段是资本国际化,始于19 世纪70年代,主要特征是资本活动越出国家、民族界限,在国际范围内不断运动。资本的国际化运作扩大了世界市场的内涵,深化了国际分工,促使一国经济真正走向国际市场。国际化的第三阶段是生产国际化。伴随生产力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逐渐突破了地域疆界和社会制度差异的限制,国际间生产协作日趋普遍化,国际化进程逐渐从流通领域深入到生产领域,跨国公司随之大量出现。国际化的第四阶段是金融国际化。金融活动超越本国国界,在全球范围展开经营、寻求融合、求得发展。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

几个国际组织由来雅尔塔体系、《北大西洋公约》、“第四点计划”(利用技术和资本输出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和政治渗透),实质就是通过援助的方法来控制不发达国家,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政策。“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莫洛托夫计划(针对北约)两极格局(华约)

当今的世界格局是二战后逐步形成的,既有东西方两大集团因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对立,又有北方发达国家和南方发展中国家因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割裂,简称为“东西南北”的世界格局。这一格局在二战后半个多世纪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国家间力量对比的改变,正经历着重大且深刻的变动:"东方集团"在内外因素合力下趋于瓦解,但并未消逝,继续与"西方集团"角力;"西方集团"在瓦解"东方集团"的同时,内部矛盾加剧,凝聚力下降;在改变"北强南弱"的过程中,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南方集团,正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引入一个概念:政治发展理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为了在国际层面讨论与建构共识,有必要对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内容、理论谱系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全面分析。为了解释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经济起飞、政治转轨和社会转型等问题,政治发展理论从一开始就在研究内容上具有鲜明的实用导向性,并随着历史演进而形成了相对庞大的理论体系。但由于中外学界关于其理论范畴存在多种争议,该理论日趋成为一项极具挑战的研究领域。文章通过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实践的系统考察,将政治发展的理论体系归结为由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及全球化理论所组成的理论体系。当然,该体系仍需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历史时期,随着全球化风险格局发生演变,原有理论暴露出研究模式单一、范畴界定过于狭窄、方法论和经验研究不足等问题。对此,要进一步提升政治发展的理念、健全中层支撑理论,要完善"多层治理"之间的平衡机制,并结合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及其伟大实践,促进人类政治文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国际关系是“高端的”,它由政治精英掌控,由纷繁复杂的外交博弈和国际冲突来定义,反映着大国兴衰、文明碰撞和体系变迁。国际关系又是“大众的”,普通个体既参与其中,又受其影响,它几乎每天都在演绎着与我们的“爱恨情仇”。例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会影响中国资本市场,中东地区战乱会诱发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国际关系是这样跌宕起伏,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该怎样认识国际关系呢?

1.1 国际关系概述及基本理论

作为一个知识范畴,国际关系的出现几乎同国家的起源一样久远。先秦时期的中国曾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它们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国家间关系”。在城邦林立的古希腊时期同样留下过精彩纷呈的对外交往故事,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即是最好的诠释。鼎盛时期的中国还曾在东亚地区建立起以自己为中心的等级式的朝贡体系。

现代国际关系发端于欧洲,而后扩散至全球。脱胎于中世纪的欧洲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则奠定了欧洲在世界上的中心位置。在数百年世界近代史中,欧洲国家一方面内斗不断,反复上演着一幕幕争霸与制衡的斗争,另一方面则通过商业扩张、殖民征服和文化渗透实现了对非西方世界的控制。进入20世纪,特别是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欧洲整体地位走向衰落,而美、苏两个新兴大国逐步实现了崛起并通过相互间的“冷战”对抗主宰了20世纪下半叶的国际关系。

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关系步入全球化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政治和大国对抗仍在继续。与此同时,诸如恐怖主义、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全球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因此,理解国际关系不仅需要我们拥有历史视野,考察国际关系的纵深发展,同时也需具备现实关怀,思考当前世界面临的新型问题。理解问题离不开理论工具的帮助,以下我们将带领读者步入国际关系的理论世界。

学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需要有三个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一、与理论相结合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国际关系相关理论来分析和理解世界经济与政治;

二、与时政相结合

注重与当下国际形势和问题背后的国际关系实质的探究,能够运用历史的分析方法来理解时政事件。

三、与专业相结合

掌握回到本专业学习的技能,能够将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理论与分析方法运用到自己所学专业之中,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视域下如何理解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问题,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背景下,认识“两个维护”的重要意义。由内而外,再有外入内的双向体会学习,借鉴相关国家的得失成败来理解中国道路,不断地增强四个自信,深刻体会“坚持独立自主”的历史、理论和现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