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生态学

陈光辉

目录

  • 1 绪论
    • 1.1 教学课件
    • 1.2 绪论直播
    • 1.3 教学视频
      • 1.3.1 草地概念
      • 1.3.2 生态学概念
      • 1.3.3 草地生态学的发展
      • 1.3.4 .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 1.3.5 生态学的发展前景
    • 1.4 知识框架结构
    • 1.5 学习扩展
    • 1.6 作业
    • 1.7 课外讨论及详情
    • 1.8 章节测验
  • 2 草地群落生态
    • 2.1 教学课件
    • 2.2 教学视频
      • 2.2.1 植物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 2.2.2 植物群落的形成
      • 2.2.3 植物群落的分析方法
      • 2.2.4 植物群落的分析方法二
      • 2.2.5 种类组成性质分析
      • 2.2.6 种类组成数量特征
    • 2.3 知识框架结构
    • 2.4 学习扩展
    • 2.5 作业
    • 2.6 课外讨论及详情
    • 2.7 章节测验
    • 2.8 教学效果
  • 3 草地生态系统
    • 3.1 教学课件
    • 3.2 教学视频
      • 3.2.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 3.2.2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 3.2.3 世界和中国草地资源
      • 3.2.4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 3.2.5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 3.3 知识框架结构
    • 3.4 学习扩展
    • 3.5 作业
    • 3.6 课外讨论及详情
    • 3.7 章节测验
    • 3.8 教学效果
  • 4 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 4.1 教学课件
    • 4.2 教学视频
      • 4.2.1 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4.2.2 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基本类型
      • 4.2.3 物质循环概述
      • 4.2.4 水循环
      • 4.2.5 气体型循环
      • 4.2.6 沉积型循环
      • 4.2.7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 4.2.8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4.3 知识框架和碳氮循环示意图
    • 4.4 学习扩展
    • 4.5 作业
    • 4.6 能量流动测试
    • 4.7 水循环测试
    • 4.8 碳氮循环测试
    • 4.9 磷循环和信息传递测试
    • 4.10 教学效果
  • 5 草地生态系统生物生产
    • 5.1 教学课件
    • 5.2 教学视频
      • 5.2.1 第一性生产概念
      • 5.2.2 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测定方法
      • 5.2.3 如何在大尺度上估算草地第一性生产力
      • 5.2.4 第一性生产效率
      • 5.2.5 第二性生产
    • 5.3 知识框架结构图
    • 5.4 学习扩展
    • 5.5 作业
    • 5.6 章节测试
    • 5.7 教学效果
  • 6 草地利用生态
    • 6.1 教学课件
    • 6.2 教学视频
      • 6.2.1 草地利用的有关概念
      • 6.2.2 放牧生态一:草地植物与草食动物的生态关系
      • 6.2.3 放牧生态二:动物对草地植物的影响
      • 6.2.4 饮水放牧的生态影响
      • 6.2.5 牧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退化
      • 6.2.6 割草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6.2.7 我国草地利用的限制性因素及存在问题
    • 6.3 知识结构框架
    • 6.4 学习扩展
    • 6.5 作业
    • 6.6 章节测试
    • 6.7 教学效果
  • 7 中国主要草地生态系统
    • 7.1 教学课件
    • 7.2 教学视频
      • 7.2.1 中国主要草地生态系统
      • 7.2.2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 7.2.3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
      • 7.2.4 典型草甸生态系统
      • 7.2.5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 7.2.6 暖性灌草丛草地生态系统
      • 7.2.7 热性灌草丛草地生态系统
      • 7.2.8 荒漠草地生态系统
      • 7.2.9 草原保护生态电影
    • 7.3 学习扩展
    • 7.4 作业
    • 7.5 章节测试
    • 7.6 教学效果
  • 8 草地生态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 8.1 教学课件
    • 8.2 教学视频
    • 8.3 章节测试
    • 8.4 教学效果
碳氮循环测试

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之碳氮循环

一、单选题(共20题,100分)

1、


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最终来源是(    


(5分)

2、


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说法错误的是(    


(5分)

3、


在碳循环中,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态系统的生理作用是(    

1)呼吸作用(2)光合作用(3)摄食作用(4)化能合成作用(5)硝化作用


(5分)

4、


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切断下列哪个过程,碳循环就基本停止(    


(5分)

5、


图中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5分)

6、


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5分)

7、


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5分)

8、


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CO2库,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的是(    


(5分)

  • A、

  • B、

  • C、

  • D、

9、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5分)

10、


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会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


(5分)

11、


关于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5分)

12、


氮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之一,所有生物体均含蛋白质,氮循环涉及到生物圈的全部领域,以下关于氮的生物体的吸收途径正确的是(    )

⑴氮在大气中高达78%,可被生物体直接利用。 

⑵通过高能固氮可将空气中游离的氮转化为硝酸盐和氨,而被植物吸收。 

⑶所有植物都具有生物固氮作用,其根部根瘤菌可是氮气转变成硝酸盐,而被植物吸收。 

⑷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获得氮并转化为动物蛋白。 

⑸动物死亡后,遗骸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NH4+NO3-NH3,又回到土壤中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


(5分)

13、


在自然界中,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以实现氮的循环的途径有(    )


(5分)

14、


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


(5分)

15、


关于固氮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5分)

16、


关于氨化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5分)

17、


关于硝化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5分)

18、


关于反硝化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5分)

19、


大气中的氮进入生态系统后经历的途径分别是()


(5分)

20、


关于大气中的氮说法不正确的是(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