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免疫学概论
    • 1.1 课程电子教材
    • 1.2 第一课时 免疫的概念、功能。
    • 1.3 第二课时 免疫学概述
    • 1.4 第三学时  免疫学的应用
    • 1.5 章节测试
  • 2 第一章 抗原
    • 2.1 第一课时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 2.2 第二课时 抗原的分类
    • 2.3 章节测试
  • 3 第二章 抗体
    • 3.1 第一课时 抗体及其结构
    • 3.2 第二课时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3.3 第三课时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作用
    • 3.4 第四课时 生物导弹
    • 3.5 章节测试
  • 4 第三章 补体系统
    • 4.1 第一课时 概述
    • 4.2 第二课时 补体系统的激活
    • 4.3 第三课时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 4.4 青春痘的成长日记
    • 4.5 章节测试
  • 5 第四章 细胞因子
    • 5.1 第一课时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 5.2 章节测试
  • 6 第五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6.1 第一课时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概述
    • 6.2 第二课时 HLA抗原的分子结构及特点
    • 6.3 第三课时 HLA与医学实践
    • 6.4 章节测试
  • 7 第六章 免疫系统
    • 7.1 第一课时   固有免疫细胞
    • 7.2 第二课时 淋巴细胞
    • 7.3 章节测试
  • 8 第七章 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 8.1 第一课时 概述
    • 8.2 第二课时 抗原提呈
    • 8.3 第三课时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 8.4 第四课时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 8.5 人体免疫应答过程--以流感为例
    • 8.6 章节测试
  • 9 第八章 超敏反应
    • 9.1 概述
    • 9.2 第一课时 I型超敏反应
    • 9.3 第二课时 II型超敏反应
    • 9.4 第三课时 III型超敏反应
    • 9.5 第四课时 IV型超敏反应
    • 9.6 章节测试
  • 10 第九章 免疫学应用
    • 10.1 第一课时 抗原抗体反应
    • 10.2 第二课时 免疫预防
    • 10.3 章节测试
  • 11 微生物学绪论
    • 11.1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概论
    • 11.2 微生物学发展史
    • 11.3 微生物的世界
    • 11.4 章节测试
  • 12 第十章 细菌学概论
    • 12.1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 12.2 第二节 细菌的物理性质
    • 12.3 第三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 12.4 第四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 12.5 第五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 12.6 章节测试
  • 13 第十一章 常见病原性细菌
    • 13.1 第一节 球菌
    • 13.2 第二节 肠道杆菌
    • 13.3 第四节 厌氧性细菌
    • 13.4 第五节 分支杆菌
    • 13.5 第七节·其它重要病原性细菌
    • 13.6 章节测试
  • 14 第十二章 真菌学
    • 14.1 第一节  真菌概论
    • 14.2 第二节 常见致病真菌
    • 14.3 章节测试
  • 15 第十三章  病毒学概论
    • 15.1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 15.1.1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
    • 15.2 第三节 病毒的致病性
    • 15.3 章节测试
  • 16 第十四章 病毒各论
    • 16.1 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
    • 16.2 第三节 肝炎病毒
    • 16.3 第四节 反转录病毒
    • 16.4 第五节 其它病毒
    • 16.5 章节测试
  • 17 第十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17.1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17.2 第二节 噬菌体
    • 17.3 第三节  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机制
    • 17.4 章节测试
  • 18 第十六章 微生物的分布
    • 18.1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
    • 18.2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 18.3 章节测试
  • 19 第十七章 消毒与灭菌
    • 19.1 第一节 物理控制方法
    • 19.2 第二节化学法
    • 19.3 章节测试
  • 20 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
    • 20.1 抗生素
    • 20.2 抗菌实验和 药品质量控制
    • 20.3 章节测试
  • 21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
    • 21.1 实验课件
    • 21.2 无菌技术
    • 21.3 玻璃仪器的包扎
    • 21.4 高压锅的使用方法
    • 21.5 细菌的接种培养
    • 21.6 革兰氏染色和显微镜技术
    • 21.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章节测试

第三篇 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

一、选择题

[A型题]

1.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是

  A.链霉素      B.金霉素      C.青霉素    D.麦迪霉素  E.土霉素

2.分离土壤微生物时,常采多深处的土壤

  A12.5px以内     B.5-250px    C.任何深度均可  D.10-375px   E3.75px以上

3.能抑制微生物RNA合成的抗生素是

  A.抗霉素A     B.红霉素     C.阿霉素    D.利福平   E.卡那霉素

4.耐药性是指

  A.抗药菌对该药物具有抗性,但其生存不需要该药物

  B.该药物对抗药菌只有抑菌作用,而无杀伤作用

  C.抗药菌对该药物具有抗性,而且需要该药物作为特殊的营养因素

  D.抗药菌对该药物无抗性,也不需要该药物作为特殊的营养因素

  E.该药物对抗药菌具有抑菌作用,但需要该药物作为特殊的营养因素

5.法定的抗生素效价测定方法是

  A.稀释法      B.比浊法     C.管碟法     D.ELISA      E.HPLC

6.可用于溶解血凝块的药物是

  A.链道酶      B.链激酶     C.透明质酸酶  D.银杏黄酮  E.肝素

7.不属于微生态制剂的是

  A.金双歧                      B.丽珠肠乐  

C.三株口服液                  D.妈咪爱  

E.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8.FIC是指

  A.最低抑菌浓度         B.最低杀菌浓度  

C.石碳酸系数           D.部分抑菌分数

E.联合杀菌分数

9.下列哪项FIC指数说明具有累加的联合抗菌效应

  A.<0.75      B.>2       C.1~2    D.1    E. <0.5

10.制菌霉素1mg等于

  A.2000单位   B.3000单位  C.4000单位    D.5000单位   E.6000单位

二、名词解释

1. 发酵

2. 抗生素

3. 菌种保藏

4. 前体

5. 次级代谢产物

6. PBPs

7. 耐药性

8. 多重耐药性

9. 交叉抗药性

10. 耐受性

11. MRSA

12. 效价

13. 重量单位

14. 重量折算单位

15. 差异毒力

16. MIC

17. 抗菌谱

18. 石炭酸系数

三、问答题

1. 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应具备哪些条件?

2. 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分类,可分成哪几类?各举两例。

3.新抗生素的获得大致有哪些途径?

4.菌种保藏有哪些注意事项?

5.发酵过程中应注意哪些因素?

6.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哪些特点?

7.耐药性产生的生物化学机制有哪些?

8.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查主要有哪些?

9.口服药及外用药物的微生物学检查主要有哪些?

四、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D   2B    3D    4C    5E   6B  7E  8D  9D  10B

(二)名词解释

1.发酵:利用培养微生物来制得产物的任何过程,其中也包括利用微生物的某些酶来转化某些物质使之成为所需物质的过程。

2.抗生素:是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或由其它方法获得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性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机能的有机物质。

3.菌种保藏:是根据菌种的生理、生化特性,人工创造条件使菌体的代谢活动处于休眠状态。

4.前体:是抗生素分子的前身或其组成的一部分,直接参与抗生素的生物合成而自身无显著变化。

5.次级代谢产物:是指那些由微生物合成的,但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无明显影响的各种代谢产物,如抗生素等。

6.PBPs:青霉素结合蛋白。

7.耐药性:是指在微生物或肿瘤细胞多次与药物接触发生敏感性降低的现象,是微生物对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抗性。

8.多重耐药性:是指某一微生物可同时对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所产生的耐药性,也称多剂耐药性。

9.交叉抗药性:微生物对结构类似或作用机制类似的抗生素均有耐药性的现象。

10.耐受性:一些微生物对药物的抑菌作用的敏感性未改变,而对药物的杀菌作用具有相对抗性,即该菌在最低抑菌浓度时仍受到抑制,但最小杀菌浓度提高,抗生素此时表现的是抑菌,而不是杀菌作用,这种现象称为耐受性。

11.MRSA:甲氧西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12.效价:是检品的实际单位数与其标示量的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

13.重量单位:以抗生素的生物活性部分的重量作为单位。

14.重量折算单位:以原始的生物活性单位相当的实际重量为1单位加以折算。

15.差异毒力:即对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等靶体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与其对机体损害程度的差异比较。抗生素的差异毒力愈大,则愈有利于临床应用。抗生素具有的差异毒力大小是由其作用机制所决定。

16.MIC:即最低抑菌浓度,是指能抑制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最低浓度,一般以mg/ml为单位。数值越小,则作用越强。

17.抗菌谱:是指抗生素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范围和所需剂量。范围广者称为广谱抗生素,范围窄者称为窄谱抗生素。

18.石炭酸系数:又称酚系数,是以石炭酸为标准,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作用一定时间,将待测的化学消毒剂与石炭酸对伤寒沙门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力相比较,所得杀菌效力的比值。石炭酸系数是了解消毒剂杀菌效力的一种方法。

(三)问答题

1.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应具备哪些条件?

1.差异毒力;2.生物活性强大、有不同的抗菌谱;还应具有不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毒副作用小,不易引起超敏反应,吸收快,血浓高,不易被血清蛋白结合而失活等特性。

2.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分类,可分成哪几类?各举两例。

(1) b-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麦迪霉素等。

(4) 四环类抗生素:如金霉素、土霉素等。

(5) 多肽类抗生素:如多粘菌素、杆菌肽等。

(6)其他类:博雷霉素、利福霉素等。

3.新抗生素的获得大致有哪些途径?

(1)从自然界分离并筛选新抗生素产生菌,

    (2)改造现有的已知抗生素的产生菌,

    (3)从已知的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

    (4)采用新的筛选方法,

    (5)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设计产生新抗生素。

4.菌种保藏有哪些注意事项?

1)菌种在保藏前所处的状态;

2)菌种保藏所用的基质;

   3)操作过程对细胞结构的损害。

5.发酵过程中应注意哪些因素?

(1)无菌操作

(2)营养需要

(3)pH

(4)温度

(5)前体

(6)通气、搅拌及消沫

(7)发酵终点判断。

6.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哪些特点?

(1)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无明显影响  初级代谢产物往往是微生物生长所不可缺少的物质。而次级代谢产物对微生物本身的生长、繁殖没有明显的影响。

(2)与初级代谢紧密相联  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是由初级代谢的某一中间代谢物分出支路代谢而形成的,先有初级代谢,后有次级代谢。

(3)在一定条件下能大量合成  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除受细胞本身的遗传调控外,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7.耐药性产生的生物化学机制有哪些?

(1)产生使抗生素结构改变的酶(即钝化酶)

(2)抗生素作用靶位的修饰

(3)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8.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查主要有哪些?

主要包括无菌检验,细菌总数测定,霉菌总数测定,以及病原菌的检验与螨的检测等。

9.口服药及外用药物的微生物学检查主要有哪些?

目前对口服药及外用药物的微生物学检验主要是微生物限量检验,即限制口服药及外用药的微生物总数和限制病原微生物种类的系列测定项目。我国规定的项目有:细菌总数测定,霉菌总数测定,病原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菌和破伤风梭菌)的检验和活螨的检验等。判断合格与否的标准是:口服药及外用药中微生物总量须低于规定限量外,并须在口服药物每克或每毫升中不得含有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外用药物每克或每毫升中不得含有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破伤风梭菌;此外均不得检出活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