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学

超级管理员

目录

  • 1 新人报道
    • 1.1 安装学习通
    • 1.2 注册登录学习通
    • 1.3 课程考核成绩说明
    • 1.4 复习植物形态学知识
  • 2 园林树木种质资源及学习方法--绪论
    • 2.1 园林树木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 2.2 园林树木种质资源
    • 2.3 园林树木的观赏性
    • 2.4 课程定位、学习方法和发展
    • 2.5 思考题
  • 3 园林树木识别基础--园林树木的分类
    • 3.1 园林树木学的分类方法
    • 3.2 植物分类系统及分类依据
    • 3.3 植物分类检索表
    • 3.4 依树木的生长习性和环境因子的分类
    • 3.5 依树木的观赏特性和园林应用的分类
    • 3.6 思考题
  • 4 园林树木生长的动态--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
    • 4.1 树木的生命周期和年周期
    • 4.2 树木各器官的生长发育
    • 4.3 树木的整体性及其生理特点
    • 4.4 思考题
  • 5 园林树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园林树木的生态习性
    • 5.1 环境因子对树木的作用
    • 5.2 温度因子
    • 5.3 水分因子
    • 5.4 光因子
    • 5.5 土壤因子
    • 5.6 空气因子
    • 5.7 风因子
    • 5.8 树种分布区及中国树种分布概况
    • 5.9 城市环境特点
    • 5.10 复习思考题
  • 6 园林树木群体的演变--园林树木的群体变化规律
    • 6.1 植物的生活型和生态型
    • 6.2 植物群体的组成结构
    • 6.3 群体的动态
    • 6.4 复习思考题
  • 7 环境的美化--园林树木对环境的保护、改善和美化作用
    • 7.1 园林树木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和保护作用
    • 7.2 园林树木对环境的美化作用
    • 7.3 复习思考题
  • 8 城市苗木规划--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与规划
    • 8.1 园林树种调查与规划的意义
    • 8.2 园林树种的规划
    • 8.3 复习思考题
  • 9 各种用途树木的选择及养护
    • 9.1 行道树
    • 9.2 园路树
    • 9.3 庭荫树
    • 9.4 园景树
    • 9.5 风景林
    • 9.6 树林
    • 9.7 防护林
      • 9.7.1 水源涵养林
      • 9.7.2 水土保持林
      • 9.7.3 防风固沙林
      • 9.7.4 农田牧场防护林
      • 9.7.5 护路林
      • 9.7.6 护岸林
    • 9.8 水边绿化
    • 9.9 绿篱及绿雕
    • 9.10 地被植物
    • 9.11 基础种植
    • 9.12 垂直绿化
    • 9.13 植物专类园
    • 9.14 特殊环境绿化
    • 9.15 盆栽及盆景
      • 9.15.1 盆栽
      • 9.15.2 盆景
  • 10 裸子植物门
    • 10.1 一  苏铁科
    • 10.2 二 泽米秕铁科
    • 10.3 三 银杏科
    • 10.4 四  南洋杉科
    • 10.5 五 松科
      • 10.5.1 松科(一) 冷杉、油杉和黄杉属
      • 10.5.2 松科(二) 铁杉、银杉、云杉和落叶松属
      • 10.5.3 松科(三)  落叶松属和雪松属
      • 10.5.4 松科(四)  松属
    • 10.6 六 杉科
      • 10.6.1 杉科(一) 柳杉属等
      • 10.6.2 杉科(二) 北美红杉等
    • 10.7 七 柏科
      • 10.7.1 柏科(一) 柏木属等
      • 10.7.2 柏科(二) 福建柏属等
    • 10.8 八 罗汉松
    • 10.9 九 三尖杉科
    • 10.10 十 红豆杉科
  • 11 被子植物门
    • 11.1 (一) 双子叶植物纲
    • 11.2 Ⅰ木兰亚纲
      • 11.2.1 十一    木兰科
        • 11.2.1.1 木兰科(一)  木兰属
        • 11.2.1.2 木兰科(二) 木莲属
        • 11.2.1.3 木兰科(三) 含笑属
        • 11.2.1.4 木兰科(四) 观光木、 鹅掌楸和拟单性木兰属
      • 11.2.2 十二    番荔枝科
      • 11.2.3 十三    蜡梅科
      • 11.2.4 十四    樟科
        • 11.2.4.1 樟科(一)  樟属和檫木属
        • 11.2.4.2 樟科(二) 楠木属等
      • 11.2.5 十五    八角科
      • 11.2.6 十六    五味子科
      • 11.2.7 十七    毛茛科
      • 11.2.8 十八    小檗科
      • 11.2.9 十九    大血藤科
      • 11.2.10 二十    木通科
    • 11.3 Ⅱ金缕梅亚纲
      • 11.3.1 二十一    连香树科
      • 11.3.2 二十二    悬铃木科
      • 11.3.3 二十三    金缕梅科
        • 11.3.3.1 金缕梅科(一)
        • 11.3.3.2 金缕梅科(二)
      • 11.3.4 二十四    虎皮楠科
      • 11.3.5 二十五    杜仲科
      • 11.3.6 二十六    榆科
      • 11.3.7 二十七    桑科
        • 11.3.7.1 桑科(一)
        • 11.3.7.2 桑科(二)
      • 11.3.8 二十八    胡桃科
      • 11.3.9 二十九    杨梅科
      • 11.3.10 三十    山毛榉树
        • 11.3.10.1 山毛榉科(一)
        • 11.3.10.2 山毛榉科(二)
      • 11.3.11 三十一    桦木科
      • 11.3.12 三十二    木麻黄科
    • 11.4 Ⅲ 石竹亚纲
      • 11.4.1 三十三    紫茉莉科
    • 11.5 IV 五桠果亚纲
      • 11.5.1 三十四    五桠果科
      • 11.5.2 三十五    芍药科
      • 11.5.3 三十六    山茶科
      • 11.5.4 三十七    猕猴桃科
      • 11.5.5 三十八    藤黄科
      • 11.5.6 三十九    杜英科
      • 11.5.7 四十    椴树科
      • 11.5.8 四十一    梧桐科
      • 11.5.9 四十二    木棉科
      • 11.5.10 四十三 锦葵科
        • 11.5.10.1 I 木槿属
        • 11.5.10.2 II   悬铃花属和苘麻属
      • 11.5.11 四十四    大风子科
      • 11.5.12 四十五    柽柳科
      • 11.5.13 四十六    番木瓜科
      • 11.5.14 四十七    杨柳科
        • 11.5.14.1 杨属
        • 11.5.14.2 柳属
      • 11.5.15 四十八    白花菜科
      • 11.5.16 四十九    杜鹃花科
        • 11.5.16.1 杜鹃花属
        • 11.5.16.2 马醉木属和越橘属
      • 11.5.17 五十    山榄科
      • 11.5.18 五十一 柿树科
      • 11.5.19 五十二    野茉莉科
      • 11.5.20 五十三 山矾科
      • 11.5.21 五十四    紫金牛科
    • 11.6 Ⅴ 蔷薇亚纲
      • 11.6.1 五十五    海桐花科
      • 11.6.2 五十六    八仙花科
      • 11.6.3 五十七    蔷薇科
        • 11.6.3.1 (I) 绣线菊亚科
        • 11.6.3.2 (Ⅱ)苹果亚科
          • 11.6.3.2.1 苹果亚科I 栒子属等
          • 11.6.3.2.2 苹果亚科II 枇杷属等
          • 11.6.3.2.3 苹果亚科III  苹果属等
        • 11.6.3.3 (Ⅲ)蔷薇亚科
        • 11.6.3.4 (IV) 李亚科
          • 11.6.3.4.1 李亚科 I  桃属
          • 11.6.3.4.2 李亚科 II  杏属和李属
          • 11.6.3.4.3 李亚科 III  樱属等
      • 11.6.4 五十八    含羞草科
      • 11.6.5 五十九    苏木科
        • 11.6.5.1 苏木科I  肥皂荚属等
        • 11.6.5.2 苏木科II   老虎刺属等
        • 11.6.5.3 苏木科 III  决明属等
      • 11.6.6 六十    蝶形花科
        • 11.6.6.1 蝶形花科 I  红豆属等
        • 11.6.6.2 蝶形花科II  鱼鳔槐属等
        • 11.6.6.3 蝶形花科III  胡枝子属等
      • 11.6.7 六十一    胡颓子
      • 11.6.8 六十二    千屈菜科
      • 11.6.9 六十三    瑞香科
      • 11.6.10 六十四    桃金娘科
        • 11.6.10.1 桃金娘科I  桉属等
        • 11.6.10.2 桃金娘科II  番樱桃属等
      • 11.6.11 六十五    石榴科
      • 11.6.12 六十六    野牡丹科
      • 11.6.13 六十七    使君子科
      • 11.6.14 六十八    八角枫科
      • 11.6.15 六十九 珙桐科(蓝果树科)
      • 11.6.16 七十    山茱萸科
        • 11.6.16.1 山茱萸科 I   梾木属等
        • 11.6.16.2 山茱萸科 II  四照花属等
      • 11.6.17 七十一    卫矛科
      • 11.6.18 七十二    冬青科
      • 11.6.19 七十三    黄杨科
      • 11.6.20 七十四    大戟科
        • 11.6.20.1 大戟科I
        • 11.6.20.2 大戟科II  变叶木属等
      • 11.6.21 七十五    鼠李科
      • 11.6.22 七十六    葡萄科
      • 11.6.23 七十七    省沽油科
      • 11.6.24 七十八    伯乐树科
      • 11.6.25 七十九    无患子科
      • 11.6.26 八十    七叶树科
      • 11.6.27 八十一    槭树科
      • 11.6.28 八十二    漆树科
      • 11.6.29 八十三    苦木科
      • 11.6.30 八十四  楝科
      • 11.6.31 八十五    芸香科
      • 11.6.32 八十六    五加科
    • 11.7 Ⅵ 菊亚纲
      • 11.7.1 八十七  马钱科
      • 11.7.2 八十八    夹竹桃科
        • 11.7.2.1 夹竹桃科 I  络石属等
        • 11.7.2.2 夹竹桃科 II  蔓长春花属等
      • 11.7.3 八十九    茄科
      • 11.7.4 九十    紫草科
      • 11.7.5 九十一    马鞭草科
      • 11.7.6 九十二    醉鱼草科
      • 11.7.7 九十三    木犀科
        • 11.7.7.1 木犀科I
        • 11.7.7.2 木犀科II  丁香、木犀属
        • 11.7.7.3 木犀科  III  女贞属
        • 11.7.7.4 木犀科IV  素馨属
      • 11.7.8 九十四    玄参科
      • 11.7.9 九十五   爵床科
      • 11.7.10 九十六    紫葳科
        • 11.7.10.1 紫葳科I   梓属等
        • 11.7.10.2 紫葳科II   炮仗藤属等
        • 11.7.10.3 紫葳科III 蒜香藤属等
        • 11.7.10.4 紫葳科IV  蓝花楹属等
      • 11.7.11 九十七    茜草科
        • 11.7.11.1 茜草科I  水团花属等
        • 11.7.11.2 茜草科II   栀子属等
      • 11.7.12 九十八    忍冬科
        • 11.7.12.1 忍冬科I  接骨木属等
        • 11.7.12.2 忍冬科II 荚蒾属
        • 11.7.12.3 忍冬科III  忍冬属等
        • 11.7.12.4 忍冬科IV   六道木属等
    • 11.8 (二) 单子叶植物纲
      • 11.8.1 九十九    棕榈科
        • 11.8.1.1 棕榈科I 刺葵属等
        • 11.8.1.2 棕榈科II  蒲葵属等
        • 11.8.1.3 棕榈科III  散尾葵属等
        • 11.8.1.4 棕榈科IV 椰子属等
      • 11.8.2 一百 露兜树科
      • 11.8.3 一百零一       禾本科竹亚科
        • 11.8.3.1 竹亚科 I  簕竹属
        • 11.8.3.2 竹亚科 II  刚竹属
        • 11.8.3.3 竹亚科 III  鹅毛竹属等
        • 11.8.3.4 竹亚科IV 赤竹属
      • 11.8.4 一百零二    百合科
风因子
  • 1 视频
  • 2 PPT


一 风的主要类型

风的主要类型有季风、干热风、热带气旋、水陆风、山谷风和焚风等。

季风:全年变向两次,夏季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相反,这是我国典型季风气候的特征。

干热风:春夏之交,欧亚大陆北部南下的冷空气,沿途经过已增暖的下垫面和大面积干热沙漠后,出现又干又热的干热风天气。多数地区最高气温可大于25℃、相对温度小于3040%、风速大于45 m/s。我国淮河以北、华北、西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常有不同程度的干热风。

热带气旋常在西太平洋发展成为台风。我国是西太平洋沿岸国家中,受台风袭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79三个月是台风在我国登陆盛期,其中强者每年平均34次。我国有4/5的省区均能受到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登陆台风的影响。

水陆风:发生在海岸和湖岸地区,白天从水体吹向陆地,夜间相反。

山谷风: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间从坡上吹向山谷。

焚风:由于气流下沉而变得又干又热的风。


二  风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适度的风是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因素

适度的风可以保持园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适度的风可以加快空气的流通,使得由于光合作用降低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也可以补充由于呼吸作用降低的氧气的浓度,满足植物进行呼吸对氧气的需求。

适度的风促进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散失热量,因而能降低地面和植物体温度,提高植物对养分、水分的吸收效率。从而营造局部特殊的小气候,使得在园林的局部地方,可以栽种不同的植物。有时也会使得物候期提前或推迟。如位于风口的腊梅,由于有风的作用,其开花的时间提前了710天;而位于背风面的腊梅的开花时间则要后延。而一些需要较高温度下开花的植物则出现相反的情况。

适度的风有助于花粉或种子的扩散。园林中许多风媒花植物其花粉的传播需要有风的条件下才能完成,无风则不能完成其传粉,导致植物不能结果其结果率大大降低。

适度的风可保持植物群落内树木枝叶间适宜的相对湿度,避免湿度的过高,从而抑制病虫害发生,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

 

风对植物的危害

风会传播一些病原菌等造成植物受害。如孢子囊、子囊菌等一些病原菌等都是由于风的作用而在大气中传播的。还会使一些检疫性的病虫害大面积爆发,如2002年深圳大面积爆发的薇甘菊,其传播主要是由于种子十分轻,随风传播后大范围扩散,导致了在深圳大面积的为害。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爆发也是因为种子随发扩散。

风速过大会对植物形态、发育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会导致茎叶枯损,如生长在高山的植物由于风速过大,往往造成树枝的偏向一边生长。

山地或沿海的大风,常使树干向主风方向弯曲,形成偏冠、树木矮化、长势衰弱等。

其它环境因子与强风重叠,可对园林植物造成复合伤害。如干热风,使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加剧,即使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植物水分平衡失调和正常生理活动受阻,使植株在较短时间内受到危害或死亡。

沙尘暴对植物具严重的破坏作用,不但造成严重的机械损伤,其夹杂的污染物质加重了伤害的程度。


三  风对园林绿地的影响

风是物质气态循环的主要动力 

     一些气态物质来说,其循环的主要动力就是风,如氮、硫、碳等。没有风的影响,这些物质可能在局部积累,同时会使系统需要的物质无法得到供应,如在林地内部,如果没有风,会造成二氧化碳的积累,而植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则得不到供应。也正因为有了风,使得林地内部积累的二氧化碳被稀释,同时将外部的氧气输入林地内部,从而保证了林地内部植物对于氧气的需求。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来说,由于其自身的不完善,需要周围乡村生态系统供应物质和能量才能使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其中城市生态系统本身所生产的氧气远远不能满足高密度人群和动物的需要,所以只能通过风的作用将远处的氧气带来,再将城市生态系统产生的二氧化碳带离,从而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碳氧平衡。

 

携带污染物质

    污染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传播往往是通过风的作用来完成的。如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尘埃的传播是风的作用下向四周扩散的。垃圾场的垃圾也是在风的作用下,扩大其污染范围。

 

通过风向生态系统传送营养物质

    由于风的作用,不同生态系统能不断接收到其它生态系统传送来的营养物质,使得部分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不断地积累。

 

通过风倒、风折对生态系统产生干扰

在大风或强风的作用下,对生态系统产生许多影响。如影响树木的形态、使得迎风面树枝较少,而背风面的树枝较多、生长旺盛。


四  园林植物对风的影响及适应

植物对风的影响

园林树木能在冬季降低风速20%,减缓冷空气的侵袭。园林绿化可调节冬季积雪量,密植绿化可产生窄而厚的雪堆,随着透风系数的增大,雪堆则变得浅薄。园林植物可减少风沙天气。园林植物在夏季由于降温效应引起它与非绿地之间产生温差,在它们之间形成小环流。配置良好的植物,可造成有益的峡谷效应,使夏季居住环境获得良好通风。

园林植物降低风速主要决定于园林植物形体大小、枝叶繁茂程度等。乔木好于灌木,灌木又好于草本;阔叶树好于针叶树,常绿树又好于落叶阔叶树。

 

常见防风林结构

防风林根据树木的密度可以分为紧密结构型、稀疏结构型和透风结构型。

紧密结构  树木密度较大,纵断面很少透风,一般是风向上抬升后再越过林分。背风面,近林带边缘风速降低到最大,随后逐渐恢复到旷野风速。因而林带背后降低风速明显,但防风范围小。

稀疏结构  林冠和下部均透风,风速降低较小,林带边缘附近风速逐渐加强。

透风结构  林带较窄,树冠不透风或很少透风,但下部透风,背风面,林带边缘附近,风速降低小,随后风速缓慢减弱,减风效应远。

防风林带结构的设计,应考虑风的状况、庇护作物类型和土地经营者的愿望。落叶阔叶林树林带,不能阻挡冬季的风来庇护家畜,因其背风林带处风速大。紧密的针叶林带不能阻挡夏季风,保护农作物受危害,因背风面的湍流和只有短距离风速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