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学

超级管理员

目录

  • 1 新人报道
    • 1.1 安装学习通
    • 1.2 注册登录学习通
    • 1.3 课程考核成绩说明
    • 1.4 复习植物形态学知识
  • 2 园林树木种质资源及学习方法--绪论
    • 2.1 园林树木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 2.2 园林树木种质资源
    • 2.3 园林树木的观赏性
    • 2.4 课程定位、学习方法和发展
    • 2.5 思考题
  • 3 园林树木识别基础--园林树木的分类
    • 3.1 园林树木学的分类方法
    • 3.2 植物分类系统及分类依据
    • 3.3 植物分类检索表
    • 3.4 依树木的生长习性和环境因子的分类
    • 3.5 依树木的观赏特性和园林应用的分类
    • 3.6 思考题
  • 4 园林树木生长的动态--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
    • 4.1 树木的生命周期和年周期
    • 4.2 树木各器官的生长发育
    • 4.3 树木的整体性及其生理特点
    • 4.4 思考题
  • 5 园林树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园林树木的生态习性
    • 5.1 环境因子对树木的作用
    • 5.2 温度因子
    • 5.3 水分因子
    • 5.4 光因子
    • 5.5 土壤因子
    • 5.6 空气因子
    • 5.7 风因子
    • 5.8 树种分布区及中国树种分布概况
    • 5.9 城市环境特点
    • 5.10 复习思考题
  • 6 园林树木群体的演变--园林树木的群体变化规律
    • 6.1 植物的生活型和生态型
    • 6.2 植物群体的组成结构
    • 6.3 群体的动态
    • 6.4 复习思考题
  • 7 环境的美化--园林树木对环境的保护、改善和美化作用
    • 7.1 园林树木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和保护作用
    • 7.2 园林树木对环境的美化作用
    • 7.3 复习思考题
  • 8 城市苗木规划--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与规划
    • 8.1 园林树种调查与规划的意义
    • 8.2 园林树种的规划
    • 8.3 复习思考题
  • 9 各种用途树木的选择及养护
    • 9.1 行道树
    • 9.2 园路树
    • 9.3 庭荫树
    • 9.4 园景树
    • 9.5 风景林
    • 9.6 树林
    • 9.7 防护林
      • 9.7.1 水源涵养林
      • 9.7.2 水土保持林
      • 9.7.3 防风固沙林
      • 9.7.4 农田牧场防护林
      • 9.7.5 护路林
      • 9.7.6 护岸林
    • 9.8 水边绿化
    • 9.9 绿篱及绿雕
    • 9.10 地被植物
    • 9.11 基础种植
    • 9.12 垂直绿化
    • 9.13 植物专类园
    • 9.14 特殊环境绿化
    • 9.15 盆栽及盆景
      • 9.15.1 盆栽
      • 9.15.2 盆景
  • 10 裸子植物门
    • 10.1 一  苏铁科
    • 10.2 二 泽米秕铁科
    • 10.3 三 银杏科
    • 10.4 四  南洋杉科
    • 10.5 五 松科
      • 10.5.1 松科(一) 冷杉、油杉和黄杉属
      • 10.5.2 松科(二) 铁杉、银杉、云杉和落叶松属
      • 10.5.3 松科(三)  落叶松属和雪松属
      • 10.5.4 松科(四)  松属
    • 10.6 六 杉科
      • 10.6.1 杉科(一) 柳杉属等
      • 10.6.2 杉科(二) 北美红杉等
    • 10.7 七 柏科
      • 10.7.1 柏科(一) 柏木属等
      • 10.7.2 柏科(二) 福建柏属等
    • 10.8 八 罗汉松
    • 10.9 九 三尖杉科
    • 10.10 十 红豆杉科
  • 11 被子植物门
    • 11.1 (一) 双子叶植物纲
    • 11.2 Ⅰ木兰亚纲
      • 11.2.1 十一    木兰科
        • 11.2.1.1 木兰科(一)  木兰属
        • 11.2.1.2 木兰科(二) 木莲属
        • 11.2.1.3 木兰科(三) 含笑属
        • 11.2.1.4 木兰科(四) 观光木、 鹅掌楸和拟单性木兰属
      • 11.2.2 十二    番荔枝科
      • 11.2.3 十三    蜡梅科
      • 11.2.4 十四    樟科
        • 11.2.4.1 樟科(一)  樟属和檫木属
        • 11.2.4.2 樟科(二) 楠木属等
      • 11.2.5 十五    八角科
      • 11.2.6 十六    五味子科
      • 11.2.7 十七    毛茛科
      • 11.2.8 十八    小檗科
      • 11.2.9 十九    大血藤科
      • 11.2.10 二十    木通科
    • 11.3 Ⅱ金缕梅亚纲
      • 11.3.1 二十一    连香树科
      • 11.3.2 二十二    悬铃木科
      • 11.3.3 二十三    金缕梅科
        • 11.3.3.1 金缕梅科(一)
        • 11.3.3.2 金缕梅科(二)
      • 11.3.4 二十四    虎皮楠科
      • 11.3.5 二十五    杜仲科
      • 11.3.6 二十六    榆科
      • 11.3.7 二十七    桑科
        • 11.3.7.1 桑科(一)
        • 11.3.7.2 桑科(二)
      • 11.3.8 二十八    胡桃科
      • 11.3.9 二十九    杨梅科
      • 11.3.10 三十    山毛榉树
        • 11.3.10.1 山毛榉科(一)
        • 11.3.10.2 山毛榉科(二)
      • 11.3.11 三十一    桦木科
      • 11.3.12 三十二    木麻黄科
    • 11.4 Ⅲ 石竹亚纲
      • 11.4.1 三十三    紫茉莉科
    • 11.5 IV 五桠果亚纲
      • 11.5.1 三十四    五桠果科
      • 11.5.2 三十五    芍药科
      • 11.5.3 三十六    山茶科
      • 11.5.4 三十七    猕猴桃科
      • 11.5.5 三十八    藤黄科
      • 11.5.6 三十九    杜英科
      • 11.5.7 四十    椴树科
      • 11.5.8 四十一    梧桐科
      • 11.5.9 四十二    木棉科
      • 11.5.10 四十三 锦葵科
        • 11.5.10.1 I 木槿属
        • 11.5.10.2 II   悬铃花属和苘麻属
      • 11.5.11 四十四    大风子科
      • 11.5.12 四十五    柽柳科
      • 11.5.13 四十六    番木瓜科
      • 11.5.14 四十七    杨柳科
        • 11.5.14.1 杨属
        • 11.5.14.2 柳属
      • 11.5.15 四十八    白花菜科
      • 11.5.16 四十九    杜鹃花科
        • 11.5.16.1 杜鹃花属
        • 11.5.16.2 马醉木属和越橘属
      • 11.5.17 五十    山榄科
      • 11.5.18 五十一 柿树科
      • 11.5.19 五十二    野茉莉科
      • 11.5.20 五十三 山矾科
      • 11.5.21 五十四    紫金牛科
    • 11.6 Ⅴ 蔷薇亚纲
      • 11.6.1 五十五    海桐花科
      • 11.6.2 五十六    八仙花科
      • 11.6.3 五十七    蔷薇科
        • 11.6.3.1 (I) 绣线菊亚科
        • 11.6.3.2 (Ⅱ)苹果亚科
          • 11.6.3.2.1 苹果亚科I 栒子属等
          • 11.6.3.2.2 苹果亚科II 枇杷属等
          • 11.6.3.2.3 苹果亚科III  苹果属等
        • 11.6.3.3 (Ⅲ)蔷薇亚科
        • 11.6.3.4 (IV) 李亚科
          • 11.6.3.4.1 李亚科 I  桃属
          • 11.6.3.4.2 李亚科 II  杏属和李属
          • 11.6.3.4.3 李亚科 III  樱属等
      • 11.6.4 五十八    含羞草科
      • 11.6.5 五十九    苏木科
        • 11.6.5.1 苏木科I  肥皂荚属等
        • 11.6.5.2 苏木科II   老虎刺属等
        • 11.6.5.3 苏木科 III  决明属等
      • 11.6.6 六十    蝶形花科
        • 11.6.6.1 蝶形花科 I  红豆属等
        • 11.6.6.2 蝶形花科II  鱼鳔槐属等
        • 11.6.6.3 蝶形花科III  胡枝子属等
      • 11.6.7 六十一    胡颓子
      • 11.6.8 六十二    千屈菜科
      • 11.6.9 六十三    瑞香科
      • 11.6.10 六十四    桃金娘科
        • 11.6.10.1 桃金娘科I  桉属等
        • 11.6.10.2 桃金娘科II  番樱桃属等
      • 11.6.11 六十五    石榴科
      • 11.6.12 六十六    野牡丹科
      • 11.6.13 六十七    使君子科
      • 11.6.14 六十八    八角枫科
      • 11.6.15 六十九 珙桐科(蓝果树科)
      • 11.6.16 七十    山茱萸科
        • 11.6.16.1 山茱萸科 I   梾木属等
        • 11.6.16.2 山茱萸科 II  四照花属等
      • 11.6.17 七十一    卫矛科
      • 11.6.18 七十二    冬青科
      • 11.6.19 七十三    黄杨科
      • 11.6.20 七十四    大戟科
        • 11.6.20.1 大戟科I
        • 11.6.20.2 大戟科II  变叶木属等
      • 11.6.21 七十五    鼠李科
      • 11.6.22 七十六    葡萄科
      • 11.6.23 七十七    省沽油科
      • 11.6.24 七十八    伯乐树科
      • 11.6.25 七十九    无患子科
      • 11.6.26 八十    七叶树科
      • 11.6.27 八十一    槭树科
      • 11.6.28 八十二    漆树科
      • 11.6.29 八十三    苦木科
      • 11.6.30 八十四  楝科
      • 11.6.31 八十五    芸香科
      • 11.6.32 八十六    五加科
    • 11.7 Ⅵ 菊亚纲
      • 11.7.1 八十七  马钱科
      • 11.7.2 八十八    夹竹桃科
        • 11.7.2.1 夹竹桃科 I  络石属等
        • 11.7.2.2 夹竹桃科 II  蔓长春花属等
      • 11.7.3 八十九    茄科
      • 11.7.4 九十    紫草科
      • 11.7.5 九十一    马鞭草科
      • 11.7.6 九十二    醉鱼草科
      • 11.7.7 九十三    木犀科
        • 11.7.7.1 木犀科I
        • 11.7.7.2 木犀科II  丁香、木犀属
        • 11.7.7.3 木犀科  III  女贞属
        • 11.7.7.4 木犀科IV  素馨属
      • 11.7.8 九十四    玄参科
      • 11.7.9 九十五   爵床科
      • 11.7.10 九十六    紫葳科
        • 11.7.10.1 紫葳科I   梓属等
        • 11.7.10.2 紫葳科II   炮仗藤属等
        • 11.7.10.3 紫葳科III 蒜香藤属等
        • 11.7.10.4 紫葳科IV  蓝花楹属等
      • 11.7.11 九十七    茜草科
        • 11.7.11.1 茜草科I  水团花属等
        • 11.7.11.2 茜草科II   栀子属等
      • 11.7.12 九十八    忍冬科
        • 11.7.12.1 忍冬科I  接骨木属等
        • 11.7.12.2 忍冬科II 荚蒾属
        • 11.7.12.3 忍冬科III  忍冬属等
        • 11.7.12.4 忍冬科IV   六道木属等
    • 11.8 (二) 单子叶植物纲
      • 11.8.1 九十九    棕榈科
        • 11.8.1.1 棕榈科I 刺葵属等
        • 11.8.1.2 棕榈科II  蒲葵属等
        • 11.8.1.3 棕榈科III  散尾葵属等
        • 11.8.1.4 棕榈科IV 椰子属等
      • 11.8.2 一百 露兜树科
      • 11.8.3 一百零一       禾本科竹亚科
        • 11.8.3.1 竹亚科 I  簕竹属
        • 11.8.3.2 竹亚科 II  刚竹属
        • 11.8.3.3 竹亚科 III  鹅毛竹属等
        • 11.8.3.4 竹亚科IV 赤竹属
      • 11.8.4 一百零二    百合科
空气因子
  • 1 视频
  • 2 PPT


一  大气的组成

大气由恒定部分、可变部分和不定部分组成,每部分的物质组成不一样,其来源也不一样(3-2),作用更是不相同。

 大气组成                                  


组成 
 物     来      备    

恒定 

部分 

氮气、氧气、稀有气体 

 来自大气组成的最初,在近地表大气中,含量几乎不变 

由恒定部分和正常状下的可变部组成的大气,称为洁净大气。洁净大气去掉水蒸汽称为干洁大气

可变 

部分 

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来自最初大气组成。通常CO2含量为0.020.04%,水蒸汽为4%以下,它们的含量随季节、气象的变化以及类人类的活动而变化

 

不定 

部分

 

尘埃、SH2SSxOyNxOy、盐类及气体

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灾害所引起 

造成局部性和暂时性污染 

煤烟、尘埃、 SxOyNxOy

 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增多与扩大,人口密集或由于城市工业布局不合理、环境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 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二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

污染物质的形成

①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② 污染物的形成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自然原因所产生的污染物种类较少,浓度也低,在一定时间后可得到恢复,如自然林火、火山爆发等。人为原因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人类工业生产和生活,是形成污染物的主要因素。

 

2  主要污染物质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质有硫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光化学烟雾和颗粒污染物等五个方面,具体如表3-3

3-3 主要大气污染物质                                   

  名   成       主       
  SOx   SO2SO3   燃烧含硫的煤和石油等燃料 
  NOx   NONO2   矿物燃料的燃烧、化工厂及金属冶炼厂所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等
  COx   COCO2   燃料燃烧、汽车尾气、生物呼吸等
 光化学
  烟雾
 
  参与光化学反应的物质、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及烟尘等多种物质的浅蓝色的混合物
 
  光化学反应,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反应生成O3、醛类、过氧乙酰硝酸酯和多种自由基
 颗粒污
  染物 
  降尘、飘尘、气溶胶等   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采矿、冶金、建材、化工等多种工业 

 

三  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

二氧化硫

在长江中下流地区对二氧化硫抗性强的树种有:夹竹桃、女贞、广玉兰、香樟、蚊母树、珊瑚树、枸骨、山茶等。

对二氧化硫抗性中等的有:大叶黄杨、八角金盘、悬铃木等。

对二氧化硫抗性弱的有:雪松。

 

光化学烟雾

园林植物中对光化学烟雾抗性极强的园林植物有银杏、柳杉、日本扁柏、日本黑松、樟树、海桐、青冈栎、夹竹桃、日本女贞等。

抗性强的园林植物有悬铃木、连翘、冬青、美国鹅掌楸等。

抗性一般的园林植物有日本赤松、东京樱花、锦绣杜鹃。

抗性弱的园林植物有日本杜鹃、大花栀子、大八仙花、胡枝子。

抗性极弱的园林植物有木兰、牡丹、垂柳、白杨、三裂悬钩子。

 

3氯及氯化氢

耐毒能力最强的园林植物有木槿、合欢、五叶地锦等。

耐毒能力强的园林植物有黄檗、胡颓子、构树、榆、接骨木、紫荆、槐、紫穗槐等。

耐毒能力中等的园林植物有皂荚、桑、加拿大杨、臭椿、青杨、侧柏、复叶槭、丝棉木、文冠果等。

耐毒能力弱的园林植物有香椿、枣、黄栌、圆柏、洋白蜡、金银木等。

耐毒能力很弱的园林植物有海棠、苹果、槲栎、小叶杨、油松等。

不耐毒易死亡的园林植物有榆叶梅、黄刺玫、胡枝子、水杉、雪柳等。

 

氟化物

抗性强的园林植物有国槐、臭椿、泡桐、龙爪柳、悬铃木、胡颓子、白皮松、侧柏、丁香、金银花、小檗、女贞、大叶黄杨等。

抗性中等的园林植物有刺槐、桑、接骨木、桂香柳、火炬松、君迁子、杜仲、文冠果、紫藤、华山松等。

抗性弱的园林植物有榆叶梅、山桃、李、葡萄、白蜡、油松等。


影响污染物质危害园林植物的因素

① 内部因素影响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伤害

    不同植物对同一污染物的抗性不同,同一植物对不同污染物质的抗性不同。相同条件下,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及同一个体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大气污染的抗性不同。

② 环境因素影响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伤害

    光照、温度、湿度、粉尘、降雨、土壤状况、风、地形等因素都影响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四  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维持碳氧平衡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整个环境中的碳氧平衡就是通过植物来达到的。

吸收有害气体  在低浓度下的慢性污染,植物的持久净化功能效果较显著。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除了与种类有关外,还与叶片年龄、生长季节以及外界环境因素有关。复杂结构的植物群体对污染物的吸收要比单株植物强得多。

滞尘效果  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杀菌效应  一方面,空气中的尘埃是细菌等的生活载体,园林植物的滞尘效应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总数;另一方面,许多园林植物可分泌杀物质,如酒精、有机酸和萜类等物质。 

减噪效果  不同园林植物外部形态不同,减噪效应不同。植物的叶子重迭排列、大而健壮种类减噪效应最好,而分枝和树冠都多的树种比分枝和树冠都高的减噪效应好(3-6)

  阔叶树的树冠能吸收其上面声能的26%,反射和散射74%,而且有关研究指出,森林能更强烈地吸收和优先吸收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高频噪声和低频噪声。

3-6 各种乔、灌木减噪功效                   

 减噪范围(dB)   树种
  46 

鹿角桧、金银木、欧洲白桦、李叶山楂、灰桤木、欧洲红瑞木、光叶槭、红瑞木、加拿大杨、高加索枫杨、金钟连翘、心叶椴、西洋接骨木 

 68 毛叶山梅花、构骨叶冬青、欧洲鹅耳栎、欧洲水青冈、杜鹃花属 
 810  中东杨、山枇杷、欧洲荚蒾、大叶椴 
 1012  假桐槭 

 

增加空气中的负离子

  空气中的负离子主要以负氧离子含量最多,对人体作用最明显,因此空气中负离子常以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为代表。

负离子能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负离子有调节大脑皮质功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降低血压、改善睡眠、使气管黏膜上皮纤毛运动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平滑肌张力增高、有改善肺的呼吸功能和镇咳平喘的功效。空气负离子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抑制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细菌的生长速度,并能杀死大肠杆菌。

B  空气负离子具有显著的净化空气作用 空气负离子有除尘作用;空气负离子具有抑菌、除菌作用;空气负离子还具有除异味作用;空气负离子具有改善室内环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