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学

超级管理员

目录

  • 1 新人报道
    • 1.1 安装学习通
    • 1.2 注册登录学习通
    • 1.3 课程考核成绩说明
    • 1.4 复习植物形态学知识
  • 2 园林树木种质资源及学习方法--绪论
    • 2.1 园林树木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 2.2 园林树木种质资源
    • 2.3 园林树木的观赏性
    • 2.4 课程定位、学习方法和发展
    • 2.5 思考题
  • 3 园林树木识别基础--园林树木的分类
    • 3.1 园林树木学的分类方法
    • 3.2 植物分类系统及分类依据
    • 3.3 植物分类检索表
    • 3.4 依树木的生长习性和环境因子的分类
    • 3.5 依树木的观赏特性和园林应用的分类
    • 3.6 思考题
  • 4 园林树木生长的动态--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
    • 4.1 树木的生命周期和年周期
    • 4.2 树木各器官的生长发育
    • 4.3 树木的整体性及其生理特点
    • 4.4 思考题
  • 5 园林树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园林树木的生态习性
    • 5.1 环境因子对树木的作用
    • 5.2 温度因子
    • 5.3 水分因子
    • 5.4 光因子
    • 5.5 土壤因子
    • 5.6 空气因子
    • 5.7 风因子
    • 5.8 树种分布区及中国树种分布概况
    • 5.9 城市环境特点
    • 5.10 复习思考题
  • 6 园林树木群体的演变--园林树木的群体变化规律
    • 6.1 植物的生活型和生态型
    • 6.2 植物群体的组成结构
    • 6.3 群体的动态
    • 6.4 复习思考题
  • 7 环境的美化--园林树木对环境的保护、改善和美化作用
    • 7.1 园林树木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和保护作用
    • 7.2 园林树木对环境的美化作用
    • 7.3 复习思考题
  • 8 城市苗木规划--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与规划
    • 8.1 园林树种调查与规划的意义
    • 8.2 园林树种的规划
    • 8.3 复习思考题
  • 9 各种用途树木的选择及养护
    • 9.1 行道树
    • 9.2 园路树
    • 9.3 庭荫树
    • 9.4 园景树
    • 9.5 风景林
    • 9.6 树林
    • 9.7 防护林
      • 9.7.1 水源涵养林
      • 9.7.2 水土保持林
      • 9.7.3 防风固沙林
      • 9.7.4 农田牧场防护林
      • 9.7.5 护路林
      • 9.7.6 护岸林
    • 9.8 水边绿化
    • 9.9 绿篱及绿雕
    • 9.10 地被植物
    • 9.11 基础种植
    • 9.12 垂直绿化
    • 9.13 植物专类园
    • 9.14 特殊环境绿化
    • 9.15 盆栽及盆景
      • 9.15.1 盆栽
      • 9.15.2 盆景
  • 10 裸子植物门
    • 10.1 一  苏铁科
    • 10.2 二 泽米秕铁科
    • 10.3 三 银杏科
    • 10.4 四  南洋杉科
    • 10.5 五 松科
      • 10.5.1 松科(一) 冷杉、油杉和黄杉属
      • 10.5.2 松科(二) 铁杉、银杉、云杉和落叶松属
      • 10.5.3 松科(三)  落叶松属和雪松属
      • 10.5.4 松科(四)  松属
    • 10.6 六 杉科
      • 10.6.1 杉科(一) 柳杉属等
      • 10.6.2 杉科(二) 北美红杉等
    • 10.7 七 柏科
      • 10.7.1 柏科(一) 柏木属等
      • 10.7.2 柏科(二) 福建柏属等
    • 10.8 八 罗汉松
    • 10.9 九 三尖杉科
    • 10.10 十 红豆杉科
  • 11 被子植物门
    • 11.1 (一) 双子叶植物纲
    • 11.2 Ⅰ木兰亚纲
      • 11.2.1 十一    木兰科
        • 11.2.1.1 木兰科(一)  木兰属
        • 11.2.1.2 木兰科(二) 木莲属
        • 11.2.1.3 木兰科(三) 含笑属
        • 11.2.1.4 木兰科(四) 观光木、 鹅掌楸和拟单性木兰属
      • 11.2.2 十二    番荔枝科
      • 11.2.3 十三    蜡梅科
      • 11.2.4 十四    樟科
        • 11.2.4.1 樟科(一)  樟属和檫木属
        • 11.2.4.2 樟科(二) 楠木属等
      • 11.2.5 十五    八角科
      • 11.2.6 十六    五味子科
      • 11.2.7 十七    毛茛科
      • 11.2.8 十八    小檗科
      • 11.2.9 十九    大血藤科
      • 11.2.10 二十    木通科
    • 11.3 Ⅱ金缕梅亚纲
      • 11.3.1 二十一    连香树科
      • 11.3.2 二十二    悬铃木科
      • 11.3.3 二十三    金缕梅科
        • 11.3.3.1 金缕梅科(一)
        • 11.3.3.2 金缕梅科(二)
      • 11.3.4 二十四    虎皮楠科
      • 11.3.5 二十五    杜仲科
      • 11.3.6 二十六    榆科
      • 11.3.7 二十七    桑科
        • 11.3.7.1 桑科(一)
        • 11.3.7.2 桑科(二)
      • 11.3.8 二十八    胡桃科
      • 11.3.9 二十九    杨梅科
      • 11.3.10 三十    山毛榉树
        • 11.3.10.1 山毛榉科(一)
        • 11.3.10.2 山毛榉科(二)
      • 11.3.11 三十一    桦木科
      • 11.3.12 三十二    木麻黄科
    • 11.4 Ⅲ 石竹亚纲
      • 11.4.1 三十三    紫茉莉科
    • 11.5 IV 五桠果亚纲
      • 11.5.1 三十四    五桠果科
      • 11.5.2 三十五    芍药科
      • 11.5.3 三十六    山茶科
      • 11.5.4 三十七    猕猴桃科
      • 11.5.5 三十八    藤黄科
      • 11.5.6 三十九    杜英科
      • 11.5.7 四十    椴树科
      • 11.5.8 四十一    梧桐科
      • 11.5.9 四十二    木棉科
      • 11.5.10 四十三 锦葵科
        • 11.5.10.1 I 木槿属
        • 11.5.10.2 II   悬铃花属和苘麻属
      • 11.5.11 四十四    大风子科
      • 11.5.12 四十五    柽柳科
      • 11.5.13 四十六    番木瓜科
      • 11.5.14 四十七    杨柳科
        • 11.5.14.1 杨属
        • 11.5.14.2 柳属
      • 11.5.15 四十八    白花菜科
      • 11.5.16 四十九    杜鹃花科
        • 11.5.16.1 杜鹃花属
        • 11.5.16.2 马醉木属和越橘属
      • 11.5.17 五十    山榄科
      • 11.5.18 五十一 柿树科
      • 11.5.19 五十二    野茉莉科
      • 11.5.20 五十三 山矾科
      • 11.5.21 五十四    紫金牛科
    • 11.6 Ⅴ 蔷薇亚纲
      • 11.6.1 五十五    海桐花科
      • 11.6.2 五十六    八仙花科
      • 11.6.3 五十七    蔷薇科
        • 11.6.3.1 (I) 绣线菊亚科
        • 11.6.3.2 (Ⅱ)苹果亚科
          • 11.6.3.2.1 苹果亚科I 栒子属等
          • 11.6.3.2.2 苹果亚科II 枇杷属等
          • 11.6.3.2.3 苹果亚科III  苹果属等
        • 11.6.3.3 (Ⅲ)蔷薇亚科
        • 11.6.3.4 (IV) 李亚科
          • 11.6.3.4.1 李亚科 I  桃属
          • 11.6.3.4.2 李亚科 II  杏属和李属
          • 11.6.3.4.3 李亚科 III  樱属等
      • 11.6.4 五十八    含羞草科
      • 11.6.5 五十九    苏木科
        • 11.6.5.1 苏木科I  肥皂荚属等
        • 11.6.5.2 苏木科II   老虎刺属等
        • 11.6.5.3 苏木科 III  决明属等
      • 11.6.6 六十    蝶形花科
        • 11.6.6.1 蝶形花科 I  红豆属等
        • 11.6.6.2 蝶形花科II  鱼鳔槐属等
        • 11.6.6.3 蝶形花科III  胡枝子属等
      • 11.6.7 六十一    胡颓子
      • 11.6.8 六十二    千屈菜科
      • 11.6.9 六十三    瑞香科
      • 11.6.10 六十四    桃金娘科
        • 11.6.10.1 桃金娘科I  桉属等
        • 11.6.10.2 桃金娘科II  番樱桃属等
      • 11.6.11 六十五    石榴科
      • 11.6.12 六十六    野牡丹科
      • 11.6.13 六十七    使君子科
      • 11.6.14 六十八    八角枫科
      • 11.6.15 六十九 珙桐科(蓝果树科)
      • 11.6.16 七十    山茱萸科
        • 11.6.16.1 山茱萸科 I   梾木属等
        • 11.6.16.2 山茱萸科 II  四照花属等
      • 11.6.17 七十一    卫矛科
      • 11.6.18 七十二    冬青科
      • 11.6.19 七十三    黄杨科
      • 11.6.20 七十四    大戟科
        • 11.6.20.1 大戟科I
        • 11.6.20.2 大戟科II  变叶木属等
      • 11.6.21 七十五    鼠李科
      • 11.6.22 七十六    葡萄科
      • 11.6.23 七十七    省沽油科
      • 11.6.24 七十八    伯乐树科
      • 11.6.25 七十九    无患子科
      • 11.6.26 八十    七叶树科
      • 11.6.27 八十一    槭树科
      • 11.6.28 八十二    漆树科
      • 11.6.29 八十三    苦木科
      • 11.6.30 八十四  楝科
      • 11.6.31 八十五    芸香科
      • 11.6.32 八十六    五加科
    • 11.7 Ⅵ 菊亚纲
      • 11.7.1 八十七  马钱科
      • 11.7.2 八十八    夹竹桃科
        • 11.7.2.1 夹竹桃科 I  络石属等
        • 11.7.2.2 夹竹桃科 II  蔓长春花属等
      • 11.7.3 八十九    茄科
      • 11.7.4 九十    紫草科
      • 11.7.5 九十一    马鞭草科
      • 11.7.6 九十二    醉鱼草科
      • 11.7.7 九十三    木犀科
        • 11.7.7.1 木犀科I
        • 11.7.7.2 木犀科II  丁香、木犀属
        • 11.7.7.3 木犀科  III  女贞属
        • 11.7.7.4 木犀科IV  素馨属
      • 11.7.8 九十四    玄参科
      • 11.7.9 九十五   爵床科
      • 11.7.10 九十六    紫葳科
        • 11.7.10.1 紫葳科I   梓属等
        • 11.7.10.2 紫葳科II   炮仗藤属等
        • 11.7.10.3 紫葳科III 蒜香藤属等
        • 11.7.10.4 紫葳科IV  蓝花楹属等
      • 11.7.11 九十七    茜草科
        • 11.7.11.1 茜草科I  水团花属等
        • 11.7.11.2 茜草科II   栀子属等
      • 11.7.12 九十八    忍冬科
        • 11.7.12.1 忍冬科I  接骨木属等
        • 11.7.12.2 忍冬科II 荚蒾属
        • 11.7.12.3 忍冬科III  忍冬属等
        • 11.7.12.4 忍冬科IV   六道木属等
    • 11.8 (二) 单子叶植物纲
      • 11.8.1 九十九    棕榈科
        • 11.8.1.1 棕榈科I 刺葵属等
        • 11.8.1.2 棕榈科II  蒲葵属等
        • 11.8.1.3 棕榈科III  散尾葵属等
        • 11.8.1.4 棕榈科IV 椰子属等
      • 11.8.2 一百 露兜树科
      • 11.8.3 一百零一       禾本科竹亚科
        • 11.8.3.1 竹亚科 I  簕竹属
        • 11.8.3.2 竹亚科 II  刚竹属
        • 11.8.3.3 竹亚科 III  鹅毛竹属等
        • 11.8.3.4 竹亚科IV 赤竹属
      • 11.8.4 一百零二    百合科
园林树木学的分类方法
  • 1 视频
  • 2 PPT


园林树木的分类方法

一  植物学分类的等级

(一) 植物学分类的等级

   等级又名阶层,植物学分类的等级主要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如果各等级的范围较大或者各等级内部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时在各阶层之间分别加入亚门、亚纲、亚目、亚科、族、亚属等以示区分。对应的每一等级都有拉丁名,以玉兰为例,其分类等级如表1-1,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玫瑰,其分类等级如表1-2             

                  表1-1 玉兰的分类等级              

中文

 拉丁文 英文 中文 拉丁文
  Regnum Kingdom 植物界 Regnum vegetabile
  Divisio

Division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Classis Class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Ordo  Order 木兰目 Magnoliales
  Familia Family 木兰科 Magnoliaceae
   Gennus Genus 木兰属 Magnolia
  Species Species 玉兰 Magnolia  denudata

     表1-2 玫瑰的分类等级                               

中文

 拉丁文 英文 中文 拉丁文
  Regnum Kingdom 植物界 Regnum vegetabile
  Divisio Division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Classis Class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Ordo Order 蔷薇目 Rosales
  Familia Family 蔷薇科 Rosaceae
亚科Subfamilia Subfamily 蔷薇亚科 Rosoideae

 Gennus Genus 蔷薇属 Rosa

 

 Species Species 玫瑰 Rosa  rugosa Thunb

 

(二)  分类最基本单元

植物学分类的等级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元,在分类上再无下级的分类单元。 

种的概念及特征

种是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表现一定的生物学特性并要求一定生存条件的所有个体的总和。对于种的概念主要有两种:一是形态学上的种,强调不同物种间形态方面的差别,如果一个物种的形态差别与其它种较大,从形态学上可以认定其为新的一个物种,也正因为如此,同属不同种间的差异往往较小,甚至于只在于枝干上有没有绒毛,果是否扭曲;二是生物学种,强调物种间的生殖隔离,也就是不同种间由于受粉类型、开花时间的不一致而导致不同种间不能相互授粉。在园林中,大部分还是从形态上进行区分,如果有形态上不能区分,再从生物学上进行区分。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相似种可以从分子水平的DNA组成来区分,这样结果十分精确,但是鉴定成本相对较高,只有在非常必要的情况下进行。

植物的物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种在自然界客观存在,不管人类有没有发现;许多未被发现的物种的存在是人类不断探索的目的和兴趣,而且许多植物由于其生长环境的特殊性,还没有被人们发现。二是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又具有变化,植物在一代代繁殖过程中,保持着相对稳定性,但是由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植物被传播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后,其外在形态可能会逐渐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就成为了一个新种。三是物种是由很多形态类似的群体所组成,来源于共同的祖先并能正常地繁育后代,不同的种具有明显的形态上的间断或生殖上的隔离(杂交不育或能育性降低),这种特性一方面能保证不同区域种的变化,又能保证种的纯净性。 


种的各种变化

    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一方面植物改变局部的微环境,另一方面环境也会影响植物的形态和习性。因而,随着植物生长环境变化,植物会分化为不同的生态型、生物型及地理型,分类学家根据其表型差异划分出种下的等级,这些等级只是为了方便区别种中一些变化,并不是分类学的分类单元。

(1) 亚种(Subspecies):指那些在形态上已有比较大的变异类型。

如生长在尼泊尔的柳叶沙棘 Hippophae salicifolia D. Don,在我国就有许多亚种,山西的中国沙棘 Hippophae salicifolia subsp. sinensis Rousi,云南的云南沙棘Hippophae salicifolia subsp. yannanensis Rousi,哈萨克斯坦的中亚沙棘 Hippophae salicifolia subsp. turkestanica Rousi,都是它的亚种。

(2) 变种(Varietas):指已分化的不同生态型。有时变种与地方种有些接近,一般其种内有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分布范围比亚种小得多。如华北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 就有变种白丁香Syringa oblata var. affinis Lingelsh,其花色由紫色变为了白色。

(3) 变型(Forma):在群体内形态上发生较小变异的一类个体。有形态变异,但看不出有一定的分布区,而是零星分布的个体。比如园林中应用较多的鸡爪槭 Acerpalmatum Thunb,它的一个变型紫叶鸡爪槭(红枫)Acerpalmatum f. atropurpureum Vanhout,叶片终年红色,十分漂亮,在园林广泛应用。

(4) 品种(cultivar):由人工培育而成的栽培植物,它们在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具有相异的特征,这些特征通过有性和无性繁殖得以保持,且这类植物达到一定数量而成为生产资料时,则可称为该种植物的品种。如圆柏的栽培品种龙柏 Sabinachinensis (L.) Ant. ‘Kaizuka’。由于品种是人工培育出来,植物分类学并不把它作为自然分类系统的对象。在生产上特别是农业生产品种特别多,同样是柑橘,有些品种较甜,有些较酸,有些果红色,有些果则是桔色等。


二  植物的命名   


命名的历史

有些植物由于适应性比较强,因而分布的范围比较广,在信息和交流不是很方便的时代人们给不同植物取了名字,随着交流的增加,人们发现同一植物在不同地方的名字不一样,同时同一名字在不同地代表的植物不一样,也就是出现了同名异物和异物同名的现象。如白玉兰,河南叫白玉兰,浙江叫迎春花,江西叫望春花,四川峨眉叫木花树。

这两种现象不利于学术交流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因此,1867年召开了国际植物学会,制定了植物统一科学名称拉丁学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交流过程或者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时,植物名称后面必须附上拉丁学名。

 

拉丁学名的命名方法

   拉丁学名的命名方法有两种:一是双命名法,即属名+种加词+命名人;二是三命名法,即属名+种名+命名人+品种或变种名+命名人。

   (1) 双命名法  林奈的双名法由属名+种名+命名人的名字(一般情况下省写)。如山楂的拉丁学名为:Malus pumila Mill.,其中Malus为属名为苹果属pumila表示苹果的种加词;Mill为其命名人奈。玫瑰拉丁学名为Rosa rugosa Thunb.,其中Rosa表示月季属,rugosa为玫瑰的种加词,Thunb表示其命名人。一般情况下,拉丁学名中的命名人省略,如银杏Ginkgobiloba

(2) 三命名法  

即属名+种名+命名人+品种或变种名+命名人。如红枫的拉丁学名为Acer palmatum Thunb. f. atropurpureum (VanHoutte) Schwerim其中Acer为槭树属,palmatum为种加词;Thunb.为种的命名人,f. atropurpureum为变种名;Schwerim为变种命名人。

(3) 命名人  完整的拉丁学名要求在双名之后附上命名人的姓氏缩写(第一字母应大写)和命名年份,但是一般使用时,均将命名人略去。有些植物的拉丁学名是由两个人命名的,这时应将二人的缩写字均附上而在其间加上连词”et””&”符号。如果某种植物由一人命名但是由另一人代为发表的,则应先写命名人的缩写,再写一前置词ex表示来自之意,最后再写代为发表论文的作者姓氏缩写。也有些植物的学名附上二个缩写人名,而前一人名包括在括号之内,这表示括号内的人是原来的命名人,但后者经研究而更换了属名。

(4)拉丁学名之后经常可以看到有syn的缩写,其后又写有许多学名。这是因为原则上任何植物只有一个拉丁学名,但实际上有的有几个学名,所以就将符合《命名法则》的作为正式学名而将其余的作为异名(Synonymus)。由于某些原则,有些异名在某些地区或国家用得比较普遍,所以为了避免造成同物异名的误会,在正式学名后附上缩写字syn.,再将其余的异名附上。此外,在文献中还可以见到ssp.(subspecies的缩写)sp.sp.表示某个属的某一种,而spp.则表示某个属后许多种;

(5)变种在种名后加缩写字var. (variety的缩写)后,再写上拉丁变种名;对变型加f. (forma的缩写)后再写变型名,最后写缩写的命名人。如大叶三七的拉丁学名为 Panaxpseudoginseng Wall. var. japonicus (C. A.Mey) Hoo et Tseng;龙爪槐 Sophora  japonica var. pendula、白丁香 Syringa oblata Lindal var. alba;无叶槐 Sophora japonica f.oligophulla

(6)栽培品种,则在各名后加写大写或正体写于单引号内,首字母均用大写,其后不必附命名人,如垂枝雪松的拉丁名为Cedrusdeodara (Roxb.) G. Don‘Pendula’ ;紫花槐的拉丁名为Sophorajaponica ‘Violacea’

(7) 在生产上还有一类通过人工授粉等手段,同属不同种杂交培育出来的植物品种,通常称为杂交种,其拉丁学名需要属名后加上“×”,如美人梅Prunus× bliriana ‘Meiren’

(8) 拉丁学名中属名和种加词的来源

属名的意义和来源

I           来自古拉丁或希腊名称,如苏铁Cycasrevoluta[()kykas一种在埃及生长的棕榈,指外形似棕榈]

II        来自植物土名,如银杏Ginkgobiloba[()ginkgo金果;bi-lobus二浅裂的]

III      表植物特征,如八仙花Hydrangeamacrophylla[()hydor+angeion容器,指果的形状似水壶;macro-phyllus大叶的]

IV      以植物最初发现的产地命名,如圆柏Sabinachinensis [()sabine属意大利地方,指模式种产地]

V        以纪念某人命名,人名末尾要添某些字母,如含笑Micheliafigo[()pietro Antonio Micheli16791737,意大利植物学家];紫藤Wisteriasinensis[()Casper Wister,17611818,美国植物解剖学教授]

 

种加词(种名)的意义和来源

I           表形态、特征、性状、颜色,如石榴Punicagranatum (()punica石榴,granatus多籽的),榕树Ficus microcarpa(micro-carpus小果的),葡萄Vitis vinifera(()vitis藤蔓植物,vini-fer,-fera,-ferum产葡萄酒的),白兰花 Michelia alba(白色的) 毛白杨 Populustomentosa(多毛的)

II        表生态习性,如柏木Cupressusfunebris[funebris表示生于墓地的]

III      表产地,如紫荆Cercischinensis(()kerkis一种白杨],黄杨Buxus sinica (sinicus中国的),鹅掌楸 Liriodendronchinense (中国产的)(chinensis)

IV      表用途,如天竺葵Pelargoniumhortorum (hort-orum(众数所有格名词)园圃的);厚朴 Magnolia officeinalis(药用)

V        表示纪念某人,如秦氏石楠Plotiniachingiana, chingiana秦氏的

VI      表示地方的土名,如柿树Diospyroskaki(柿子日本土名)

 

植物中文名称的命名法则

   植物的中名也有命名规则:

I           一种植物只有一个全国通用的中文名称;至于其它各地的地方名称,可任其存在而称为地方名;

II        一种植物的通用中文名称,应以属名为基础,再加上说明其形态、生境、分布等的形容词,如卫矛、华北卫矛,但已广泛使用的正确名称仍保留,如丝棉木;

III      中文属名是植物中名的核心,在拟定属名时,应采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使用广泛、与形态、生境、用途有联系又不引起混乱的中名作为属名;

IV      集中分布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植物,宜采用它们所惯用的名称;

V        名称中有古僻字或显着迷信色彩而带来不良影响的可不用。但如等字,如已广泛使用,可酌情保留;

VI      凡纪念中外古人、今人的名称尽量取消,但已广泛使用的经济植物名称,可酌情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