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
    • 1.1 绪论
  • 2 运动的能量代谢
    • 2.1 第一节 生物能量学概要
    • 2.2 第二节 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 3 肌肉活动
    • 3.1 第一节 肌肉的特性
    • 3.2 第二节 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
    • 3.3 第三节 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 3.4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 4 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
    • 4.1 第一节 神经系统基本组件的一般功能
    • 4.2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 4.3 第三节 躯体运动的脊髓和脑干调控
    • 4.4 第四节 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5 运动与内分泌
    • 5.1 第一节 概述
    • 5.2 第二节 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
    • 5.3 第三节 激素对运动的反应、适应与调节
  • 6 运动与血液
    • 6.1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 6.2 第二节 血液的功能
    • 6.3 第三节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 7 运动与呼吸
    • 7.1 第一节 肺通气
    • 7.2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
    • 7.3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 8 运动与血液循环
    • 8.1 第一节 心脏生理
    • 8.2 第二节 血管生理
    • 8.3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8.4 第四节 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 9 运动与免疫
    • 9.1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 9.2 第二节 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 9.3 第三节 运动免疫调理
  • 10 酸碱平衡
    • 10.1 第一节 酸碱物质
    • 10.2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 10.3 第三节 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 11 肌肉力量
    • 11.1 第一节 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 11.2 第二节 肌肉力量的训练
    • 11.3 第三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
  • 12 有氧工作能力
    • 12.1 第一节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 12.2 第二节 有氧耐力的训练
    • 12.3 第三节 有氧耐力的检测及其评定
  • 13 速度和无氧耐力
    • 13.1 第一节 速度
    • 13.2 第二节 无氧耐力
  • 14 平衡、灵敏与柔韧
    • 14.1 第一节 平衡
    • 14.2 第二节 灵敏
    • 14.3 ​第三节 柔韧
  • 15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
    • 15.1 第一节 赛前状态
    • 15.2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及稳定状态
    • 15.3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 15.4 第四节 恢复过程
  • 16 运动技能学习
    • 16.1 第一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 16.2 第二节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发展
    • 16.3 第三节 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
  • 17 年龄 女性与运动
    • 17.1 第一节 儿童少年与运动
    • 17.2 第二节 女子与运动
    • 17.3 第三节 老年人与运动
  • 18 肥胖与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 18.1 第一节 肥胖与体成分
    • 18.2 第二节肥胖与运动减肥
  • 19 运动与环境
    • 19.1 第一节 冷热环境
    • 19.2 第二节 水环境
    • 19.3 第三节 高原环境
    • 19.4 第四节 大气环境
    • 19.5 第五节 生物节律
  • 20 运动生理学总复习
    • 20.1 运动生理学总复习
  • 21 绪论(英文版)
    • 21.1 Introduction
  • 22 肌肉的结构和功能(英文版)
    • 22.1 Chapter 1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xercising Muscle
  • 23 运动与能量代谢(英文版)
    • 23.1 Chapter 2 Fuel for Exercise Bioenergetics and Muscle Metabolism
  • 24 肌肉收缩的神经控制
    • 24.1 Chapter 3  Neural Control of Exercising Muscle
  • 25 激素与运动
    • 25.1 Chapter 4 Hormonal Control During Exercise
第二节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发展

第二节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发展

一、发动认识动作阶段

(一)外在表现与生理原因

(二)教学要求

1.明确动作的意义

2.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

3.把感知到的表象与自己以往的经验联系起来

二、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一)外在表现与生理原因

(二)教学要求

1.建立动作表象,了解动作的基本要领和做法,通过模仿练习,粗略掌握动作。

2.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为模仿学习和尝试练习打好基础。

3.把感知到的表象与自己以往的经验联系起来,加强感性认识

4.练习以模仿性、尝试性为主,尽可能应用直观教学法。

5.对动作要领要进行比较,以发现自己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6.教师对学生完成动作的情况要多給予肯定和鼓励。

7.教学内容安排应注意循序渐进。

三、改进提高动作阶段

(一)外在表现与生理原因

(二)教学要求

1.重点要消除错误动作和多余动作,改进细节,力求动作协调、轻快、熟练。

2.加深理解动作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以完整练习为主,也可采用分段练习,以掌握动作的难点和关键。

4.可以运用精确熟练的代替示范。

5.可以运用加大动作难度的练习方法,以利于建立更精细的分化抑制。

四、巩固和应用自如阶段

(一)外界表现与生理原因

(二)教学要求

1.以完整练习为主,反复练习,巩固所学技术动作

2.注意分析所学动作在某一运动项目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3.多进行系统练习以加强动作技能之间的联系。

4.逐步加大运动负荷,以适应较大生理、心理负荷下高质量地完成动作。

5.要有计划地经常进行练习,加以强化。

6.要与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训练水平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