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
    • 1.1 绪论
  • 2 运动的能量代谢
    • 2.1 第一节 生物能量学概要
    • 2.2 第二节 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 3 肌肉活动
    • 3.1 第一节 肌肉的特性
    • 3.2 第二节 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
    • 3.3 第三节 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 3.4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 4 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
    • 4.1 第一节 神经系统基本组件的一般功能
    • 4.2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 4.3 第三节 躯体运动的脊髓和脑干调控
    • 4.4 第四节 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5 运动与内分泌
    • 5.1 第一节 概述
    • 5.2 第二节 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
    • 5.3 第三节 激素对运动的反应、适应与调节
  • 6 运动与血液
    • 6.1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 6.2 第二节 血液的功能
    • 6.3 第三节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 7 运动与呼吸
    • 7.1 第一节 肺通气
    • 7.2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
    • 7.3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 8 运动与血液循环
    • 8.1 第一节 心脏生理
    • 8.2 第二节 血管生理
    • 8.3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8.4 第四节 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 9 运动与免疫
    • 9.1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 9.2 第二节 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 9.3 第三节 运动免疫调理
  • 10 酸碱平衡
    • 10.1 第一节 酸碱物质
    • 10.2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 10.3 第三节 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 11 肌肉力量
    • 11.1 第一节 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 11.2 第二节 肌肉力量的训练
    • 11.3 第三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
  • 12 有氧工作能力
    • 12.1 第一节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 12.2 第二节 有氧耐力的训练
    • 12.3 第三节 有氧耐力的检测及其评定
  • 13 速度和无氧耐力
    • 13.1 第一节 速度
    • 13.2 第二节 无氧耐力
  • 14 平衡、灵敏与柔韧
    • 14.1 第一节 平衡
    • 14.2 第二节 灵敏
    • 14.3 ​第三节 柔韧
  • 15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
    • 15.1 第一节 赛前状态
    • 15.2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及稳定状态
    • 15.3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 15.4 第四节 恢复过程
  • 16 运动技能学习
    • 16.1 第一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 16.2 第二节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发展
    • 16.3 第三节 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
  • 17 年龄 女性与运动
    • 17.1 第一节 儿童少年与运动
    • 17.2 第二节 女子与运动
    • 17.3 第三节 老年人与运动
  • 18 肥胖与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 18.1 第一节 肥胖与体成分
    • 18.2 第二节肥胖与运动减肥
  • 19 运动与环境
    • 19.1 第一节 冷热环境
    • 19.2 第二节 水环境
    • 19.3 第三节 高原环境
    • 19.4 第四节 大气环境
    • 19.5 第五节 生物节律
  • 20 运动生理学总复习
    • 20.1 运动生理学总复习
  • 21 绪论(英文版)
    • 21.1 Introduction
  • 22 肌肉的结构和功能(英文版)
    • 22.1 Chapter 1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xercising Muscle
  • 23 运动与能量代谢(英文版)
    • 23.1 Chapter 2 Fuel for Exercise Bioenergetics and Muscle Metabolism
  • 24 肌肉收缩的神经控制
    • 24.1 Chapter 3  Neural Control of Exercising Muscle
  • 25 激素与运动
    • 25.1 Chapter 4 Hormonal Control During Exercise
第三节 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三节  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一、运动时骨骼肌和血液PH值的变化规律

通常情况下,人体血液pH值平均为7.4.其中,动脉血的pH值为7.35~7.45之间,静脉血的pH值为7.35~7.41之间:骨骼肌细胞内的pH值7.0左右。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值均可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值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但骨骼肌细胞内pH值总是较血液低约0.4~0.6 pH单位。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主要是乳酸)高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低于血液所致。

大强度耗竭性运动时,骨骼肌可释放大量的H+.其中,94%来自于积累的乳酸,其余的则来自其他代谢酸(如丙酮酸0.3%,苹果酸3%)以及6-磷酸葡萄糖的生成(2%) 及1-磷酸甘油的生成(1%)。 这些生成的H如果被加到-一个非缓冲溶液中,其溶液的H浓度将高达35mmol•1-, pH下降到1.5。而事实上,此时骨骼肌细胞的pH值只下降到6.6,证明骨骼肌细胞有较强的酸性物质缓冲能力。

二、运动时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

(一)ATP水解

(二)6-磷酸葡萄糖和1-磷酸甘油的生成

(三)乳酸的生成

(四)不完全和完全氧化

三、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的缓冲作用

(一)化学缓冲作用

(二)代谢缓冲作用

1.磷酸肌酸分解

2.次黄嘌呤核苷酸的生成

3.氨基酸的氧化

(三)H+和HCO3-的跨膜流动

四、口服NaHCO3对机体酸碱平衡和运动成绩的作用

运动时,运动肌细胞内H+浓度的增加可以抑制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减少ATP的分解;

抑制磷酸果糖激酶(PFK) 的活性;参与Ca2+竞争结合肌钙蛋白C,从而减少横桥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