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
    • 1.1 绪论
  • 2 运动的能量代谢
    • 2.1 第一节 生物能量学概要
    • 2.2 第二节 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 3 肌肉活动
    • 3.1 第一节 肌肉的特性
    • 3.2 第二节 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
    • 3.3 第三节 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 3.4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 4 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
    • 4.1 第一节 神经系统基本组件的一般功能
    • 4.2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 4.3 第三节 躯体运动的脊髓和脑干调控
    • 4.4 第四节 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5 运动与内分泌
    • 5.1 第一节 概述
    • 5.2 第二节 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
    • 5.3 第三节 激素对运动的反应、适应与调节
  • 6 运动与血液
    • 6.1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 6.2 第二节 血液的功能
    • 6.3 第三节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 7 运动与呼吸
    • 7.1 第一节 肺通气
    • 7.2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
    • 7.3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 8 运动与血液循环
    • 8.1 第一节 心脏生理
    • 8.2 第二节 血管生理
    • 8.3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8.4 第四节 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 9 运动与免疫
    • 9.1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 9.2 第二节 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 9.3 第三节 运动免疫调理
  • 10 酸碱平衡
    • 10.1 第一节 酸碱物质
    • 10.2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 10.3 第三节 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 11 肌肉力量
    • 11.1 第一节 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 11.2 第二节 肌肉力量的训练
    • 11.3 第三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
  • 12 有氧工作能力
    • 12.1 第一节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 12.2 第二节 有氧耐力的训练
    • 12.3 第三节 有氧耐力的检测及其评定
  • 13 速度和无氧耐力
    • 13.1 第一节 速度
    • 13.2 第二节 无氧耐力
  • 14 平衡、灵敏与柔韧
    • 14.1 第一节 平衡
    • 14.2 第二节 灵敏
    • 14.3 ​第三节 柔韧
  • 15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
    • 15.1 第一节 赛前状态
    • 15.2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及稳定状态
    • 15.3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 15.4 第四节 恢复过程
  • 16 运动技能学习
    • 16.1 第一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 16.2 第二节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发展
    • 16.3 第三节 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
  • 17 年龄 女性与运动
    • 17.1 第一节 儿童少年与运动
    • 17.2 第二节 女子与运动
    • 17.3 第三节 老年人与运动
  • 18 肥胖与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 18.1 第一节 肥胖与体成分
    • 18.2 第二节肥胖与运动减肥
  • 19 运动与环境
    • 19.1 第一节 冷热环境
    • 19.2 第二节 水环境
    • 19.3 第三节 高原环境
    • 19.4 第四节 大气环境
    • 19.5 第五节 生物节律
  • 20 运动生理学总复习
    • 20.1 运动生理学总复习
  • 21 绪论(英文版)
    • 21.1 Introduction
  • 22 肌肉的结构和功能(英文版)
    • 22.1 Chapter 1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xercising Muscle
  • 23 运动与能量代谢(英文版)
    • 23.1 Chapter 2 Fuel for Exercise Bioenergetics and Muscle Metabolism
  • 24 肌肉收缩的神经控制
    • 24.1 Chapter 3  Neural Control of Exercising Muscle
  • 25 激素与运动
    • 25.1 Chapter 4 Hormonal Control During Exercise
第三节 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第三节  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一、肌肉的收缩形式

(一)缩短收缩

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靠近,又称向心收缩。依据整个关节运动范围肌肉张力与负荷的关系,缩短收缩又可分为非等动收缩和等动收缩两种。

非等动收缩:又称等张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张力相等,长度发生改变的收缩。

等动收缩:肌肉在收缩时,负荷随着张力变化(负荷不定)。

等动收缩和非等动收缩区别:等动收缩时在整个运动范围内都能产生最大的肌张力,非等动收缩则不能。 等动收缩的速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理论和实践证明,等动练习是提高肌肉力量的有效手段。

(二)拉长收缩 

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称拉长收缩。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逐渐远离,又称离心收缩。

(三)等长收缩 

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等长收缩。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等长收缩是肌肉

静力性工作的基础,在人体运动中对运动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起重要作用。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一)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关系

后负荷:后负荷是肌肉开始收缩时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张力-速度曲线:固定前负荷不变 , 让肌肉在不同的后负荷条件下进行等张收缩。把肌肉所产生的张力和缩短初速度绘成坐标曲线。张力与速度呈反变关系,是因为决定肌肉收缩力量和速度的机制不同。肌肉收缩力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而收缩速度取决于能量释放速率和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而两者之间互相抑制,导致速度与力量呈反变关系。

( 二 ) 肌肉收缩的长度与张力关系

前负荷:肌肉收缩之前所遇到的负荷,决定于初长度。

初长度:肌肉收缩之前的长度。

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越大,初长度越长,粗细肌丝的有效重叠越多,肌肉收缩力量越大。当肌肉收缩达到最大时所对应的为最适前负荷和最适初长度。

(三)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1.肌肉的做功

包括外功和内功。人体运动时既做外功又做内功。但通常所讲的肌肉做功,主要是指肌肉作的外功,即机械功。

2.肌肉收缩的功率

单位时间内肌肉所做的功叫功率。肌肉收缩的功率即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要发挥肌肉的最大功率或产生最大爆发力,肌肉做功的理想负荷应是中等负荷,并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收缩。

3.肌肉收缩的机械效率

肌肉收缩时消耗的能量被转变为功和热。适宜的负荷和收缩速度时机械效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