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教学训练

王卫东

目录

  • 1 新课标与新教材
    • 1.1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 1.2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 1.3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20修订变化
    • 1.4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 1.5 必修1分子与细胞 教材
    • 1.6 必修1分子与细胞 练习
    • 1.7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封面目录)
      • 1.7.1 第1章 走近细胞
      • 1.7.2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 1.7.3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 1.7.4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 1.7.5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 1.7.6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 1.7.7 附录: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安全规则
  • 2 目的与要求
    • 2.1 关于“微格教学”
    • 2.2 过程与要求
    • 2.3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
    • 2.4 从“课堂教学”到“课程育人”——老师如何上好每一节课
  • 3 学习参考
    • 3.1 关于“说课”
      • 3.1.1 说课及其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 3.1.2 教师如何进行“说课
      • 3.1.3 说课如何说才完美
      • 3.1.4 说课的六大核心艺术
      • 3.1.5 “说课”模板
      • 3.1.6 《蛋白质》说课稿
      • 3.1.7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探究历程》说课稿
      • 3.1.8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说课稿
      • 3.1.9 《伴性遗传》说课稿
    • 3.2 学情分析
    • 3.3 教案撰写
    • 3.4 教学设计
      • 3.4.1 十种导入方法
      • 3.4.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 3.4.3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
    • 3.5 课堂教学技能
    • 3.6 教学反思
      • 3.6.1 教学反思怎么写
      • 3.6.2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 3.6.3 写教学反思的方法与注意点
      • 3.6.4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与反思
    • 3.7 参考视频
      • 3.7.1 《细胞的增殖》说课、模拟上课
      • 3.7.2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说课
  • 4 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视频
    • 4.1 2015年第三届
    • 4.2 2016年第四届
    • 4.3 2017年第五届
    • 4.4 2020年第六届
  • 5 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特等奖作品
    • 5.1 2019年第一届
    • 5.2 2020年第二届
  • 6 2017级训练内容
    • 6.1 细胞中的糖类-黎心怡
    • 6.2 免疫调节-张娟
    • 6.3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王绮昀
    • 6.4 细胞器系统的分工合作-黄开乐
    • 6.5 光合作用-王江
    • 6.6 通过激素的调节-宋佳玲
    • 6.7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陈紫菀
  • 7 2018级训练内容
    • 7.1 赵佳敏-食物链和食物网
    • 7.2 何诗盈-细胞能量货币ATP
    • 7.3 方一帆-植物生长素
    • 7.4 徐文玉-细胞核的功能
    • 7.5 宋亚男-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 7.6 薛梦涵-细胞核
    • 7.7 刘心越-神经体液调节
  • 8 2019级训练内容
    • 8.1 贺湾湾-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从“课堂教学”到“课程育人”——老师如何上好每一节课



       2018年9月1日下午,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学校邀请到了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北京市化学特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重量级教育专家罗滨校长,给全校教师做《从‘课堂教学’到‘课程育人’》的专题讲座。                         

       罗校长从2018年初的两则新闻谈起:“全国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标准今年秋季起执行”“首次明确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分析了从“课堂教学”到“课程育人”的变化的背景:教育改革是必然趋势;技术迭代进步的现实;育人目标变化带来挑战……

       罗校长用生动的事例,探讨了三个问题:一是面向未来,学生需要哪些素养;二是课堂学习,学生素养怎样发展;三是课程育人,教师怎样持续发展。                         

       一、面向未来,学生需要哪些素养?

       罗校长以学习驾驶技术为例,学习交规、学会移库相当于一个人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接下来的上路、通过路考相当于一个人具有了驾驶的“能力”,只有当一个人在真实情境中不断地熟练、反思,能够做到安全驾驶、礼貌行车、尊重生命时,才能说他具有了安全行车的素养。

与素养的培养相对应,高考的命题也考查学生的相关能力和素养:要增强基础性,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要增强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要加强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要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课堂学习,学生素养怎样发展?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怎样发展?这就需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要基于情境,深度互动。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单纯讲,忽略学生主体;满堂动,忽略学生收获;重结果,忽略学习过程;单课时,忽略单元整体。变为符合学生实际,评价学生收获: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有多少学生有收获。要让学生被唤醒、被激发。因此,好课是超越学科、超越今天的,是帮助学生面向未来的课。

       好课需要好的学习设计和实施:

       1.要有好的情境素材。将学习内容和真实生活关联起来,能造成认知冲突,挑战学生的认识角度,针对学生认识障碍、需要理清认识思路。

       2.要有好的驱动任务,教师设计出有价值的学习任务——为什么?怎么办?思路性、关系性的任务是好的任务。

       3.要有好的学习活动。思考、研讨、探究,概括、分析、解释,预测、设计、评价,建构模型,凡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深度参与课堂的活动都是好的学习活动。

       4.要有好的教师行为。连续追问、证据反驳、思路外显、教练指导、搭设支架、引导启发……

      三、课程育人,教师怎样持续发展?                         

       在课程育人的理念和要求下,教师面临着新挑战,从研究课堂教学转为研究教育教学全要素:理念上,由学科教学到课程育人;目标上,由知识获得到素养发展;内容上,由老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从改进方法上,由基于经验到基于证据;从形式上,由专家传授到教师众筹。

       罗校长讲座既高屋建瓴,又十分接地气,始终从老师听众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深入浅出将课程育人的理念讲解的十分透彻,老师们听完十分感动和激动,纷纷表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以变应变,以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超越自我,实现突破,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