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的“中国”
    • 1.1 王者无外,天下一家
    • 1.2 以夏变夷,化夷为夏
    • 1.3 当你说“中国”时,说的是什么?
  • 2 中原与边疆
    • 2.1 两种大一统王朝
    • 2.2 从黑河腾冲线看农耕与草原民族
    • 2.3 一个王朝,多元治理
  • 3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 3.1 族群、民族与国族
    • 3.2 汉民族不等同于中华民族
    • 3.3 中华民族的想象与建构
  • 4 天下与夷夏在近代的变异
    • 4.1 夷夏之辨向种族论的蜕变
    • 4.2 文明论:逆向的天下主义
    • 4.3 重建符合世界文明的中国主体
  • 5 辛亥革命是如何发生的?
    • 5.1 一场由新政所诱发的革命
    • 5.2 立宪派、革命派与袁世凯
    • 5.3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6 权力与权威:民国初年的国家建构
    • 6.1 从美式革命转向法式革命
    • 6.2 争夺国家最高权力
    • 6.3 民初立宪为何失败
  • 7 革命后的第二天:中国“魏玛”时期的政治演变
    • 7.1 议会民主制的实验
    • 7.2 国王的两个身体
    • 7.3 走向俄国式革命
  • 8 近代中国的地方与国家
    • 8.1 晚清地方的崛起
    • 8.2 辛亥革命:地方对中央的革命
    • 8.3 袁世凯:再次完败于地方
  • 9 土豪与游士:谁主中国
    • 9.1 自由流动资源的分化
    • 9.2 联省自治:土豪的回光返照
    • 9.3 五四之后,游士登上历史舞台
  • 10 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
    • 10.1 民族国家的两种共同体
    • 10.2 晚清的民族主义建构
    • 10.3 政治爱国主义,还是文化民族主义?
  • 11 清末民初的富强梦
    • 11.1 以文明对文明,以野蛮抗野蛮
    • 11.2 欧战惊醒了富强梦
    • 11.3 醒来的中国,做狮子还是做人
  • 12 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
    • 12.1 从礼的秩序到力的秩序
    • 12.2 力本论中的竞争与强权
    • 12.3 浮士德精神与能者生存
  • 13 五四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反思
    • 13.1 物质主义:宇宙无神、人间无灵魂
    • 13.2 与利己主义结合的功利主义
    • 13.3 从竞争进化论到互助进化论
  • 14 五四:世界主义情怀的爱国主义
    • 14.1 从“国民国家一体化”到“个人为本位的国家”
    • 14.2 只有自我与人类是真实的
    • 14.3 五四运动背后的世界主义理想
  • 15 文明自觉与文化自觉
    • 15.1 “好的”文明与“我们的”文化
    • 15.2 五四:伦理的最后觉悟
    • 15.3 九一八之后的文化自觉
  • 16 个人主义思潮在中国
    • 16.1 古代中国的自我观念
    • 16.2 五四:个人的崛起
    • 16.3 小我之上有大我
  • 17 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
    • 17.1 知识分子社会的出现
    • 17.2 象牙塔:近代中国的大学
    • 17.3 公共传媒的影响
  • 18 重建社会重心的失败
    • 18.1 内外断裂的近代知识分子
    • 18.2 北京与上海知识分子的差异
    • 18.3 沙滩上的塔
  • 19 自由主义在中国
    • 19.1 修正的自由主义思潮
    • 19.2 英美的政治民主,苏联的经济民主
    • 19.3 悲壮的回光返照
  • 20 国民党为什么在大陆失败
    • 20.1 战后的合法性危机
    • 20.2 国民党组织的自我解体
    • 20.3 国民党完败于共产党
  • 21 阅读
    • 21.1 阅读
汉民族不等同于中华民族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中国近代名人——蔡元培

蔡元培(1868.1.11—1940.3.5),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其72年的人生历程,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中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中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