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的“中国”
    • 1.1 王者无外,天下一家
    • 1.2 以夏变夷,化夷为夏
    • 1.3 当你说“中国”时,说的是什么?
  • 2 中原与边疆
    • 2.1 两种大一统王朝
    • 2.2 从黑河腾冲线看农耕与草原民族
    • 2.3 一个王朝,多元治理
  • 3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 3.1 族群、民族与国族
    • 3.2 汉民族不等同于中华民族
    • 3.3 中华民族的想象与建构
  • 4 天下与夷夏在近代的变异
    • 4.1 夷夏之辨向种族论的蜕变
    • 4.2 文明论:逆向的天下主义
    • 4.3 重建符合世界文明的中国主体
  • 5 辛亥革命是如何发生的?
    • 5.1 一场由新政所诱发的革命
    • 5.2 立宪派、革命派与袁世凯
    • 5.3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6 权力与权威:民国初年的国家建构
    • 6.1 从美式革命转向法式革命
    • 6.2 争夺国家最高权力
    • 6.3 民初立宪为何失败
  • 7 革命后的第二天:中国“魏玛”时期的政治演变
    • 7.1 议会民主制的实验
    • 7.2 国王的两个身体
    • 7.3 走向俄国式革命
  • 8 近代中国的地方与国家
    • 8.1 晚清地方的崛起
    • 8.2 辛亥革命:地方对中央的革命
    • 8.3 袁世凯:再次完败于地方
  • 9 土豪与游士:谁主中国
    • 9.1 自由流动资源的分化
    • 9.2 联省自治:土豪的回光返照
    • 9.3 五四之后,游士登上历史舞台
  • 10 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
    • 10.1 民族国家的两种共同体
    • 10.2 晚清的民族主义建构
    • 10.3 政治爱国主义,还是文化民族主义?
  • 11 清末民初的富强梦
    • 11.1 以文明对文明,以野蛮抗野蛮
    • 11.2 欧战惊醒了富强梦
    • 11.3 醒来的中国,做狮子还是做人
  • 12 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
    • 12.1 从礼的秩序到力的秩序
    • 12.2 力本论中的竞争与强权
    • 12.3 浮士德精神与能者生存
  • 13 五四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反思
    • 13.1 物质主义:宇宙无神、人间无灵魂
    • 13.2 与利己主义结合的功利主义
    • 13.3 从竞争进化论到互助进化论
  • 14 五四:世界主义情怀的爱国主义
    • 14.1 从“国民国家一体化”到“个人为本位的国家”
    • 14.2 只有自我与人类是真实的
    • 14.3 五四运动背后的世界主义理想
  • 15 文明自觉与文化自觉
    • 15.1 “好的”文明与“我们的”文化
    • 15.2 五四:伦理的最后觉悟
    • 15.3 九一八之后的文化自觉
  • 16 个人主义思潮在中国
    • 16.1 古代中国的自我观念
    • 16.2 五四:个人的崛起
    • 16.3 小我之上有大我
  • 17 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
    • 17.1 知识分子社会的出现
    • 17.2 象牙塔:近代中国的大学
    • 17.3 公共传媒的影响
  • 18 重建社会重心的失败
    • 18.1 内外断裂的近代知识分子
    • 18.2 北京与上海知识分子的差异
    • 18.3 沙滩上的塔
  • 19 自由主义在中国
    • 19.1 修正的自由主义思潮
    • 19.2 英美的政治民主,苏联的经济民主
    • 19.3 悲壮的回光返照
  • 20 国民党为什么在大陆失败
    • 20.1 战后的合法性危机
    • 20.2 国民党组织的自我解体
    • 20.3 国民党完败于共产党
  • 21 阅读
    • 21.1 阅读
从黑河腾冲线看农耕与草原民族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中国近代名人——杨度

杨度(1875.1.10—1932.9.17),原名承瓒,字皙子,号虎公,清末反对礼教派的主要人物之一。戊戌变法期间,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维新思想,反对帝国主义。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主编《中国新报》,发表《金铁主义说》,主张君主立宪。同年,杨度又写《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施宪政程序》两文,与梁启超的《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一起上奏。第二年,清政府将政治考察馆改为宪政编查馆,杨度任该馆提调,参与沈家本主持的修律工作。

宣统二年(1910年),清资政院会议期间,杨度指出中国必须在法律上消除家族的各种特权,国家和人民之间,是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对人民要有“教之之法”和“养之之法”,国家要给人民以“营业、居住、言论等等自由”,人民“对于国家担负责任”。这一名为“国家主义”实质上仍是“金铁主义”的法律理论,遭到以劳乃宣为代表的守旧派的抨击。

从清末到民初,杨度始则反对共和革命,继则参加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他的君主立宪救国理论在实践中处处碰壁,最后彻底破产。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