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2022年省级一流课程
    • 1.1 2022年省级一流课程申报书
  • 2 2022年省级一流课程申报附件清单
    • 2.1 课程说课视频10分钟
    • 2.2 教学样例
    • 2.3 教学日历
    • 2.4 最近一学期社会时间考核作业及学生代表性的实践报告
    • 2.5 最近两学期学生成绩分布统计
    • 2.6 最近一学期课程教案
    • 2.7 最近一学期学生评教结果
    • 2.8 最近一学期学校课堂教学评价
    • 2.9 教学实录视频45分钟
    • 2.10 课程团队成员和课程内容政治审查意见
    • 2.11 课程内容学术性评价意见
    • 2.12 食用菌实践基地协议及基地实习反馈意见
    • 2.13 教研竞创促进实践能力佐证
  • 3 课程介绍
    • 3.1 课程简介
    • 3.2 课程负责人
    • 3.3 课程团队
    • 3.4 课程目标
    • 3.5 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
    • 3.6 课程教学大纲
    • 3.7 课程特色及创新
    • 3.8 教学日历
    • 3.9 课程教案
    • 3.10 课程各章节PPT
  • 4 第一周 第一章 绪论
    • 4.1 第一节 食用菌的概念及其种类
    • 4.2 第二节食用菌的生产意义
    • 4.3 第三节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
    • 4.4 绪论录课视频
  • 5 第二周 第二章 食用菌的形态与主要类群
    • 5.1 第一节 形态结构与生活史
    • 5.2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视频
    • 5.3 食用菌生活史视频
    • 5.4 锁状联合视频
    • 5.5 第二节 食用菌的分类
    • 5.6 食用菌的分类
  • 6 第三、四周 第三章 食用菌的生理与生态
    • 6.1 第一节 食用菌的营养
    • 6.2 食用菌营养因子视频
    • 6.3 第二节 食用菌的理化环境
    • 6.4 食用菌理化环境视频
    • 6.5 第三节 不用生育期对生活条件的要求
    • 6.6 不同生育期对生活条件的要求视频
    • 6.7 第四节 食用菌的生物环境
    • 6.8 食用菌与生物环境视频
    • 6.9 食用菌栽培国内情况比较视频
  • 7 第五周 第四章  培养料与栽培设备设施
    • 7.1 第一节 培养料的制备
      • 7.1.1 培养基的制备视频
    • 7.2 第二节 消毒灭菌方法
      • 7.2.1 消毒与干热灭菌视频
      • 7.2.2 高压灭菌
      • 7.2.3 常压灭菌
  • 8 第六周 第五章 菌种繁育
    • 8.1 第一节 菌种概述
      • 8.1.1 菌种概述视频
    • 8.2 第二节 菌种生产的主要设备
      • 8.2.1 主要设备及使用视频
    • 8.3 第三节 菌种培养基
      • 8.3.1 菌种培养基的制备视频
    • 8.4 第四节 菌种的接种
      • 8.4.1 菌种的接种视频
    • 8.5 第五节 菌种培养与制备
      • 8.5.1 菌种的培养及质量鉴定视频
      • 8.5.2 菌种活力检测视频
    • 8.6 第六节 菌种保藏与复壮
      • 8.6.1 菌种的保藏与复壮视频
      • 8.6.2 液体石蜡保藏菌种视频
      • 8.6.3 利用尖端菌丝复壮母种的目的视频
      • 8.6.4 阿魏草复壮母种培养基配制视频
    • 8.7 第七节 液体菌种制作
      • 8.7.1 液体菌种的视频
  • 9 第七周 第六章 香菇栽培
    • 9.1 香菇栽培
  • 10 第七周 第七章 黑木耳栽培
    • 10.1 黑木耳栽培
  • 11 第七周 第八章 金针姑栽培
    • 11.1 金针菇栽培
  • 12 第七周 第九章 平菇栽培
    • 12.1 平菇栽培
  • 13 第七周 第十章 羊肚菌栽培
    • 13.1 羊肚菌栽培
  • 14 食用菌栽培实践
    • 14.1 ​实践项目一 野外大型真菌识别、标本采集和室内分离
    • 14.2 实践项目二 母种制备设计和开发农事体验
      • 14.2.1 一 母种培养基制备
      • 14.2.2 二 组织分离
        • 14.2.2.1 接种视频
      • 14.2.3 三 无菌操作与母种转接扩繁
        • 14.2.3.1 母种扩繁(转管法)视频
    • 14.3 实践项目三 原种、栽培种设计和开发农事体验
      • 14.3.1 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视频
    • 14.4 实践项目四 平菇种植社会实践
      • 14.4.1 平菇栽培管理视频
    • 14.5 实践项目五 食用菌基地参观学习及基地生产流程图绘制
​实践项目一 野外大型真菌识别、标本采集和室内分离


授课题目

(主题/章名)

实践项目一 野外大型真菌识别、标本采集和室内分离

授课

教师

李婷/姜立春/赵秋月

授课周次

9

1-4

授课

时间

180分钟

授课

地点

园包山

教学目的

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野外标本采集、分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认识和掌握地域常见大型真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初步具备鉴定其分类的能力。

素质养成: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纪律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辨别食用菌分类的基本方法和食用菌生态环境的掌握

教学难点

辨别食用菌分类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教学方野外采集法、体验法、操作讨论法、查询鉴定等方法相互结合运用的方式;

教学手段:利用野生菌资源、手机、木棍、互联网、解剖刀辅助教学

过程设计

准备阶段     10分钟

野生菌采集   90分钟

组织分离     30分钟

鉴定         30分钟

实践活动小结 20分钟

授课类型

 

1.理论课£ 实践课R 

2.新授课R 综合课□ 复习课□ 考核课□ 其他□


实践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及要求

 

 

 

1.采集实践、地点选择。

2.准备采集工具:平底背筐/纸盒若干个、采集刀、相机、GPS、刻度尺、钢卷尺,湿度计,温度计,记录、记号笔、号牌、线或细绳、皮筋、空平培养皿、卫生纸(包裹部分标本用)

4.采集具体安排,及采集注意事项。

5.准备好组织分离的培养基。

教学组织: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1.发布采集任务,学生自主购买保险。

2.组织学生提前制定采集注意事项。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乘车。

要求:注意采集期间的安全。

 

1.采集、形态观察与记录:野外采集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子实体各部分的完整,保护容易脱落的菌环、菌托和鳞片等附属物。为了采得完整标本,要用小铲挖掘,不得用手拔,以免损坏基部。

2.采集地上生的伞菌类和盘菌类时,可用手轻轻拔出或用掘根器采集,注意一定要保持标本的完整性;对于树干和腐朽树木上的菌类,可用采集刀连带一部分树皮剥下,有时可用手锯或枝剪截取一段树枝。腐生于树干、树枝、树桩上大型真菌采集方法也一样,采到的标本应标好号,根据标本大小放入适合的蜡纸袋中,表面粘滑的种类要用蜡纸袋,随后再放入硬纸质采集盒内。对于大型木栓质标本如灵芝,可用白纸包好,直接放入标本篮中带回室内处理。标本较多时,应采集不同发育期的个体,特别注意采集幼蕾作为分类材料。

3.对于采集的标本,要按照标本的不同质地分别包装,以免损坏和丢失。肉质、胶质、蜡质和软骨质的标本需用光滑而洁白的纸制作成漏斗形的纸袋包装,把菌柄向下,菌盖在上,保持子实体的各部分完整,然后,再分别将包好的标本放入塑料桶或筐内。木质、木栓质、革质和膜质的标本,采集后用旧报纸分别包好。

4.采集时要求立即进行纪录,肉质菌类干后其色泽、气味、大小、形态等都有变化,若新鲜时不记录将会影响鉴定的准确性,甚至无法鉴定,必须把标本的形态大小、颜色、附属物、着生位置等作详细的记录。子实体采集时形态要完整。最好用照相机将菌类的生态环境,子实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一起拍摄。某些菌类的菌盖或菌柄受伤后易变色(如牛肝菌的某些种),有的菌类有乳汁流出,乳汁颜色有些还会变化(如乳菇属中某些种),有的菌类还具有特殊气味,这些均应详细记录。

5.向当地村民了解地域范围内野生菌生长、种类的情况,填好记录表

教学组织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队进行找寻、拍照、记录、采集。

2.采访当地村民,地域内野生菌资源情况调查。

3.做好采集,采访记录。





要求: 提醒学生注意采集大型真菌时,保护好采集到的真菌。


 





采集记录表:


 

组织分离

分离方法:根据不同的菌类、标本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分离方法

1.小型薄伞菌的分离:如鬼伞类、花褶伞、小皮伞、微皮伞等小型伞菌,柄细长,菌肉层薄采用常用的组织分离法不易成功,一般采用菌褶贴附法:首先,选择较合适的子实体(刚成熟为好),在无菌操作台上取下一片菌褶(部分菌褶也行),贴附于平板上盖下方中央,正对培养基,然后将培养平板正放,于培养箱中静止放置2小时到一天,再倒扣放置培养,一发现培养基上有菌丝生长,立即转管培养,原理是:孢子通过弹射后很容易掉入培养基中,而杂菌因粘着力不能脱离菌褶上。这种方法要求子实体新鲜,采集到分离最好不超过2小时,一方面可保证菌褶能黏附于菌盖上,另一方面可保证其上杂菌不易脱离。

2.菌肉厚实的菌类的分离:这些菌类一般较易分离,分离一般采用组织分离法。

3.耳类等胶质菌分离法:要注意几个方面:1)对于菌肉厚实的菌类可直接取子实体内部的菌肉组织,但要多部位挑取菌肉组织,每个部位多做几个培养,以提高菌种成活率。2)很多的菌类菌肉薄,菌柄中空或易遭虫害,则采用与胶质菌类相同的实验方法进行组织分离,尽可能挑取子实体的干净部位,用0.2%的升汞作表面消毒,消毒时间视组织块的厚薄而定,一般30秒到2分钟即可,消毒后用灭菌的蒸馏水多洗几次,当然次数越多越好(一般3-5次〕,目的是把残留的升汞溶液洗干净,或稀释掉;细菌是不可能去的太干净,只有通过在培养基内加入相应的抗生素抑制其生长,根据实验经验,加入的抗生素的量要比推荐剂量稍微大一点才行。3)培养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对于产生附有霉菌的组织块要随时剔出,尽可能在没有产生孢子前去除,以免影响其他菌块的生长。并注意随时进行转接生长的菌种,防止在后期被污染。

4.平伏型菌类的分离:主要是一些非褶菌类,一般紧贴与基质上生长,难以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孢子产生于表面,少且杂菌含量多,对于这类菌的分离采用基质分离法合适。具体方法是:先将要材料表面消毒,分离器具消好毒,用镊子和解剖刀将材料表面的平伏子实体除去,在子实体生长部位(子实体去除处)取黄豆大小的基质,接入合适培养基中,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既可,这种方法鉴定很重要,获得杂菌的可能性较大。

教学组织:

1.返回实践基地,清理采集样品、消毒处理。

2.超净工作台上进行分离在提前准备好的培养基上。

要求:无菌、快、准。








 


 

 

 

 

 

 

 

 

 

 

 

 

 

 

鉴定

分离菌种的初步鉴定:判定生长的菌落是否就是分离菌株的菌种需要丰富的真菌知识,一般来讲,大型真菌的菌落一般很少产生无性孢子(极少数种类除外);丝状,毛绒状,有的形成菌丝束,爬行于菌落表面和管壁;胶质菌类菌落有些特殊,有的菌丝不发达,气生菌丝少或没有。表面呈现粉末状,菌落带各种鲜艳的颜色的一般为霉菌,细菌菌落多脓状;大型真菌生长一般较慢,而霉菌生长快,这也是一个判定依据;肯定不是的要及早清除,对于实在不能判定的则通过分子方法进行鉴定。

教学组织:接种后25适时培养。观测结果。





要求:学生每天观察,污染的立即清理。


课程小结

1.指导学生以小组单位进行,对于野外采集调查进行总结、分享。

2.以个人为单位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撰写心得体会。

3.以本次班级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一份。

 

教学组织:

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分享。

收集:

1.小组汇报资料

2.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3.区域野生菌资源调查报告。





 


 

预期效果

 

 

实践项目野外大型真菌识别、标本采集和室内分离是培养学生第一次接触食用菌野外情况采集,通过野生菌资源采集活动的组织,采集过程中小组互助合作、沟通协调。培养学生具备初步鉴定大型野生菌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同学们深切的感受到大型真菌资源物种丰富,以及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根据调查结果指导当地食用菌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