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2022年省级一流课程
    • 1.1 2022年省级一流课程申报书
  • 2 2022年省级一流课程申报附件清单
    • 2.1 课程说课视频10分钟
    • 2.2 教学样例
    • 2.3 教学日历
    • 2.4 最近一学期社会时间考核作业及学生代表性的实践报告
    • 2.5 最近两学期学生成绩分布统计
    • 2.6 最近一学期课程教案
    • 2.7 最近一学期学生评教结果
    • 2.8 最近一学期学校课堂教学评价
    • 2.9 教学实录视频45分钟
    • 2.10 课程团队成员和课程内容政治审查意见
    • 2.11 课程内容学术性评价意见
    • 2.12 食用菌实践基地协议及基地实习反馈意见
    • 2.13 教研竞创促进实践能力佐证
  • 3 课程介绍
    • 3.1 课程简介
    • 3.2 课程负责人
    • 3.3 课程团队
    • 3.4 课程目标
    • 3.5 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
    • 3.6 课程教学大纲
    • 3.7 课程特色及创新
    • 3.8 教学日历
    • 3.9 课程教案
    • 3.10 课程各章节PPT
  • 4 第一周 第一章 绪论
    • 4.1 第一节 食用菌的概念及其种类
    • 4.2 第二节食用菌的生产意义
    • 4.3 第三节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
    • 4.4 绪论录课视频
  • 5 第二周 第二章 食用菌的形态与主要类群
    • 5.1 第一节 形态结构与生活史
    • 5.2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视频
    • 5.3 食用菌生活史视频
    • 5.4 锁状联合视频
    • 5.5 第二节 食用菌的分类
    • 5.6 食用菌的分类
  • 6 第三、四周 第三章 食用菌的生理与生态
    • 6.1 第一节 食用菌的营养
    • 6.2 食用菌营养因子视频
    • 6.3 第二节 食用菌的理化环境
    • 6.4 食用菌理化环境视频
    • 6.5 第三节 不用生育期对生活条件的要求
    • 6.6 不同生育期对生活条件的要求视频
    • 6.7 第四节 食用菌的生物环境
    • 6.8 食用菌与生物环境视频
    • 6.9 食用菌栽培国内情况比较视频
  • 7 第五周 第四章  培养料与栽培设备设施
    • 7.1 第一节 培养料的制备
      • 7.1.1 培养基的制备视频
    • 7.2 第二节 消毒灭菌方法
      • 7.2.1 消毒与干热灭菌视频
      • 7.2.2 高压灭菌
      • 7.2.3 常压灭菌
  • 8 第六周 第五章 菌种繁育
    • 8.1 第一节 菌种概述
      • 8.1.1 菌种概述视频
    • 8.2 第二节 菌种生产的主要设备
      • 8.2.1 主要设备及使用视频
    • 8.3 第三节 菌种培养基
      • 8.3.1 菌种培养基的制备视频
    • 8.4 第四节 菌种的接种
      • 8.4.1 菌种的接种视频
    • 8.5 第五节 菌种培养与制备
      • 8.5.1 菌种的培养及质量鉴定视频
      • 8.5.2 菌种活力检测视频
    • 8.6 第六节 菌种保藏与复壮
      • 8.6.1 菌种的保藏与复壮视频
      • 8.6.2 液体石蜡保藏菌种视频
      • 8.6.3 利用尖端菌丝复壮母种的目的视频
      • 8.6.4 阿魏草复壮母种培养基配制视频
    • 8.7 第七节 液体菌种制作
      • 8.7.1 液体菌种的视频
  • 9 第七周 第六章 香菇栽培
    • 9.1 香菇栽培
  • 10 第七周 第七章 黑木耳栽培
    • 10.1 黑木耳栽培
  • 11 第七周 第八章 金针姑栽培
    • 11.1 金针菇栽培
  • 12 第七周 第九章 平菇栽培
    • 12.1 平菇栽培
  • 13 第七周 第十章 羊肚菌栽培
    • 13.1 羊肚菌栽培
  • 14 食用菌栽培实践
    • 14.1 ​实践项目一 野外大型真菌识别、标本采集和室内分离
    • 14.2 实践项目二 母种制备设计和开发农事体验
      • 14.2.1 一 母种培养基制备
      • 14.2.2 二 组织分离
        • 14.2.2.1 接种视频
      • 14.2.3 三 无菌操作与母种转接扩繁
        • 14.2.3.1 母种扩繁(转管法)视频
    • 14.3 实践项目三 原种、栽培种设计和开发农事体验
      • 14.3.1 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视频
    • 14.4 实践项目四 平菇种植社会实践
      • 14.4.1 平菇栽培管理视频
    • 14.5 实践项目五 食用菌基地参观学习及基地生产流程图绘制
金针菇栽培

教学内容

备注

章金针菇栽培

第一节概述

 生产概况

金针菇学名毛柄金钱菌,又称毛柄小火菇、构菌、朴菇、冬菇、朴菰 、冻菌、金菇、智力菇等,英文为:“Enoki Mushroom”。植物学名为Flammulina velutiper (Fr.) Sing。因其菌柄细长,似金针菜,故称金针菇,属伞菌目白蘑科针金菇属,是一种菌藻地衣类。金针菇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疗作用。

金针菇在自然界广为分布,中国、日本、俄罗斯、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在中国北起黑龙江,南至云南,东起江苏,西至新疆均适合金针菇的生长。

    日本:1928年,森木彦三郎发明了瓶栽法现已实现了工厂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周年生产

中国:原始栽培起始于唐代1964年,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选育出了三明1号,从20世80年代始用塑料袋栽培法,80年代未以前,栽培的主要是黄色品种,现栽培的有黄色和白色两大系列。

 食疗价值

据测定,金针菇氨基酸的含量非常丰富,高于一般菇类,尤其是赖氨酸的含量特别高,赖氨酸具有促进儿童智力发育的功能。金针菇干品中含蛋白质8.87%,碳水化合物60.2%,粗纤维达7.4%,经常食用可防治溃疡病。

有研究又表明,金针菇内所含的一种物质具有很好的抗癌作用。金针菇既是一种美味食品,又是较好的保健食品,金针菇的国内外市场日益广阔。金针菇人工栽培技术并不复杂,只要能控制好环境条件,就容易获得稳定可靠的产量。

第二节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一)菌丝体

灰白色、绒毛状,浓密、较细,略有爬壁现象,易形成粉孢子(粉孢子过多的菌株菇体质量差),菌丝体成熟时转入雪白色,并分泌深棕色液滴

(二)子实体

丛生,白色或黄色,菌盖:小(球形→半球→平圆),菌褶:白色或淡黄,较稀疏,菌柄:细长、中空、纤维质,基部暗褐色,并密生绒毛

 生活史

   金针菇的生活史也和其它食用菌一样,由成熟的子实体弹射出无数的担孢子,担孢子萌发形成菌丝或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再萌发生成菌丝。在适宜条件下,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便分化形成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又散出大量的担孢子。

 生活条件

1营养 金针菇对木屑树种要求不严,甚至杉、松、柏经过一定处理后也能用于栽培。但它对树木营养利用率较低,故用木屑栽培时,应适当增加米糠的比例,以利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2温度 金针菇要求温度比较低,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7~30℃之间,最适温度为23~26℃,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范围,菌丝蔓延速度都会减慢。但菌丝耐寒力很强,在零下20℃条件下,也不致冻死。子实体要求较低的温度条件下才能良好生长,以8~14℃为最适应。温度低;子实体长得厚实,温度高易早衰,高于19℃,子实体就难形成。

3湿度 培养料含水量掌握在65%~70%,菌丝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保持70%~80%为宜,水分不足,菌丝活力下降,对杂菌的抵抗力也会减弱。子实体阶段要求水分较多,保持90%~95%的空气相对湿度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

4空气 金针菇属于好气性真菌,要求充足的新鲜空气,室内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提高,菌丝变成灰白色,生活力下降。子实体对二氧化碳更为敏感,含量超过0.6%时,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就受到严重抑制。

5光线 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子实体形成要求一定的散射光,子实体长出后,在黑暗环境下培养,能长出幼嫩菌盖和长菌柄的优质子实体。

6酸碱度 金针菇菌丝生长的酸碱度为PH3~8.4,出菇期间,以 PH5~6时最为适宜,产菇最多

第三节 品种与栽培期的选择

 品种

三色品系对温度需求特点

金黄色:较耐高温,对温度适应范围宽,菌丝适温:22~24℃,分化适温:10~14℃,子实体适温:8~12℃。

乳白色:不耐高温,对温度适应范围窄,菌丝适温:18~20℃,分化适温:10℃,子实体适温:5~℃,超过18℃难以出菇。

浅黄色:浅黄色品系介于金黄色与乳白色之间

 栽培期

利用自然温度栽培金针菇,选择适宜的生产季节是获得优质高产的重要一环。

金针菇属于低温型的菌类,菌丝生长范围7~30℃,最佳23℃;子实体分化发育适应范围3~18℃,以12~13℃生长最好。温度低于3℃菌盖会变成麦芽糖色,并出现畸形菇。

人工栽培应以当地自然气温选择。南方以晚秋,北方以中秋季节接种,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温度,发菌培养菌丝体。待菌丝生理成熟后,天气渐冷,气温下降,正适合子实体生长发育的低温气候。江南诸省通常以10~11月间接种,经过1个月左右发菌培养,到11~12月间进入出菇。高海拔气温较低的山区和长江以北各省,可提前在9月接种,11月出菇;也可以在早春接种,加温发菌春季长菇。低海拔的平川地区,应适当推迟接种。为了解决夏季金针菇市场需求,可以利用冷库生产金针菇。

第四节栽培技术

 配制培养料

配方:棉籽壳等下脚料80%~90%,玉米粉或黄豆粉3%~5%,石膏、糖各1%,过磷酸钙、石灰粉各2%。

 灭菌:高压:152Kpa压力下保持1~2h,常压:100℃保持10余小时

 接种:单开口袋:一端接种,双开口袋:两端接种

四、管理
(一)发菌期 排袋:根据气温决定袋层高低与密度;要求:光线暗、空气新、气温约20℃

空气湿度60%~70%
(二)分化期 菌膜厚,可骚菌  做法:破菌膜、去种块、平料面

             解口排袋      单口菌袋:立排、袋口盖报纸,将其喷湿

                           双口菌袋:成行卧叠成菌墙, 披盖地膜

措施:降温至10~12℃,空气湿度85%~95%,弱散光刺激,空气新鲜,约4天泌棕色液滴,相继出现米粒状原基。
(三)子实体生长期 

 1 抑制期(控制生长当菌柄长至0.5~25px时,采取降温至5℃,降湿至75%~80%,加强通风,这样利于菇长得齐,菌柄壮、挺,不易倒伏。

 2 伸长期(促进生长):温度10—15,空气湿度90%左右,光线微弱(看清管理为度),光源定向,空气少(CO20.1%~0.15),喷水勿喷子实体。目的抑制菌盖生长、促进菌柄细长、颜色浅、菇质嫩

 3 采收时机:柄长约375px,菌盖半球状,方法:成丛扭收,注意:采前2~3天,降空气湿度至80%~85%。

(四)间歇期

 1 常规管理  骚菌(除老菌皮)覆膜、停水养菌约5天。再喷水或浸水,待其出菇。

2 高产管理  出过2茬后,将下半部袋膜割去,埋畦中或垒筑菌墙,结合浇水补充营养。

 

 

可以结合金针菇栽培过程做一遍,效果比理解教学要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