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2022年省级一流课程
    • 1.1 2022年省级一流课程申报书
  • 2 2022年省级一流课程申报附件清单
    • 2.1 课程说课视频10分钟
    • 2.2 教学样例
    • 2.3 教学日历
    • 2.4 最近一学期社会时间考核作业及学生代表性的实践报告
    • 2.5 最近两学期学生成绩分布统计
    • 2.6 最近一学期课程教案
    • 2.7 最近一学期学生评教结果
    • 2.8 最近一学期学校课堂教学评价
    • 2.9 教学实录视频45分钟
    • 2.10 课程团队成员和课程内容政治审查意见
    • 2.11 课程内容学术性评价意见
    • 2.12 食用菌实践基地协议及基地实习反馈意见
    • 2.13 教研竞创促进实践能力佐证
  • 3 课程介绍
    • 3.1 课程简介
    • 3.2 课程负责人
    • 3.3 课程团队
    • 3.4 课程目标
    • 3.5 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
    • 3.6 课程教学大纲
    • 3.7 课程特色及创新
    • 3.8 教学日历
    • 3.9 课程教案
    • 3.10 课程各章节PPT
  • 4 第一周 第一章 绪论
    • 4.1 第一节 食用菌的概念及其种类
    • 4.2 第二节食用菌的生产意义
    • 4.3 第三节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
    • 4.4 绪论录课视频
  • 5 第二周 第二章 食用菌的形态与主要类群
    • 5.1 第一节 形态结构与生活史
    • 5.2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视频
    • 5.3 食用菌生活史视频
    • 5.4 锁状联合视频
    • 5.5 第二节 食用菌的分类
    • 5.6 食用菌的分类
  • 6 第三、四周 第三章 食用菌的生理与生态
    • 6.1 第一节 食用菌的营养
    • 6.2 食用菌营养因子视频
    • 6.3 第二节 食用菌的理化环境
    • 6.4 食用菌理化环境视频
    • 6.5 第三节 不用生育期对生活条件的要求
    • 6.6 不同生育期对生活条件的要求视频
    • 6.7 第四节 食用菌的生物环境
    • 6.8 食用菌与生物环境视频
    • 6.9 食用菌栽培国内情况比较视频
  • 7 第五周 第四章  培养料与栽培设备设施
    • 7.1 第一节 培养料的制备
      • 7.1.1 培养基的制备视频
    • 7.2 第二节 消毒灭菌方法
      • 7.2.1 消毒与干热灭菌视频
      • 7.2.2 高压灭菌
      • 7.2.3 常压灭菌
  • 8 第六周 第五章 菌种繁育
    • 8.1 第一节 菌种概述
      • 8.1.1 菌种概述视频
    • 8.2 第二节 菌种生产的主要设备
      • 8.2.1 主要设备及使用视频
    • 8.3 第三节 菌种培养基
      • 8.3.1 菌种培养基的制备视频
    • 8.4 第四节 菌种的接种
      • 8.4.1 菌种的接种视频
    • 8.5 第五节 菌种培养与制备
      • 8.5.1 菌种的培养及质量鉴定视频
      • 8.5.2 菌种活力检测视频
    • 8.6 第六节 菌种保藏与复壮
      • 8.6.1 菌种的保藏与复壮视频
      • 8.6.2 液体石蜡保藏菌种视频
      • 8.6.3 利用尖端菌丝复壮母种的目的视频
      • 8.6.4 阿魏草复壮母种培养基配制视频
    • 8.7 第七节 液体菌种制作
      • 8.7.1 液体菌种的视频
  • 9 第七周 第六章 香菇栽培
    • 9.1 香菇栽培
  • 10 第七周 第七章 黑木耳栽培
    • 10.1 黑木耳栽培
  • 11 第七周 第八章 金针姑栽培
    • 11.1 金针菇栽培
  • 12 第七周 第九章 平菇栽培
    • 12.1 平菇栽培
  • 13 第七周 第十章 羊肚菌栽培
    • 13.1 羊肚菌栽培
  • 14 食用菌栽培实践
    • 14.1 ​实践项目一 野外大型真菌识别、标本采集和室内分离
    • 14.2 实践项目二 母种制备设计和开发农事体验
      • 14.2.1 一 母种培养基制备
      • 14.2.2 二 组织分离
        • 14.2.2.1 接种视频
      • 14.2.3 三 无菌操作与母种转接扩繁
        • 14.2.3.1 母种扩繁(转管法)视频
    • 14.3 实践项目三 原种、栽培种设计和开发农事体验
      • 14.3.1 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视频
    • 14.4 实践项目四 平菇种植社会实践
      • 14.4.1 平菇栽培管理视频
    • 14.5 实践项目五 食用菌基地参观学习及基地生产流程图绘制
香菇栽培

教学内容

备注

 香菇栽培

第一节概述

 生产概况

香菇,又名花菇、猴头菇、香蕈、香信、香菌、冬菇、香菰,为侧耳科植物香蕈的子实体。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国特产之一,在民间素有山珍”之称。它是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

我国的浙江省龙泉市,景宁县,庆元县三市县交界地带是世界最早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其香菇人工栽培技术史称砍花法。据传最早发明这项技术的是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吴三公(真名吴煜yù)。【注:其辖地目前归庆元县管辖,即今庆元人】。在人类香菇栽培史上,留香菇下的可查证的文献资料,最早、最完善的当为公元1209年,即南宋嘉定二年何澹所编《龙泉县志》上的185个字。其中,庆元有中国香菇城之称。“香蕈(xùn),惟深山至阴处有之,其法:用干心木橄榄木、名蕈木孱,先就深山下砍倒仆地,用斧斑驳木皮上,候淹湿,经二年始间出,至第三年,蕈乃偏出。每经立春后,地气发泄,雷雨震动,则交出木上,始采取以竹篾穿挂,焙干。至秋冬之交,再用偏木敲击,其蕈间出,名曰惊蕈。惟经雨则出多,所制亦如春法,但不若春蕈之厚耳,大率厚而少者,香味具佳。又有一种适当清明向日处出小蕈,就木上自干,名曰日蕈,此蕈尤佳,但不可多得,今春蕈用日晒干,同谓之日蕈,香味亦佳。

800年前留下这185个字,包含了香菇栽培从择时、选树、选场、砍花、培育、收采、烘干、分级整个过程,技术已十分成熟,其时,日本仅有野生香菇。至明代,浙江参政陆容1436-1494)在任上所著《菽园杂志》卷十四中,将《龙泉县志》中香蕈的185字以及制陶等五项转记其中。又过了一百多年,到明嘉靖三十七年(1562年),在黄佐所编《广东通志》中,将陆容《菽园杂志》中香蕈砍花栽培185个字,引入其中。其时,广东各地已有大批浙江菇民(过去龙、庆、景三县菇民不分各县概称浙江菇民),至清雍正九年(1731)广东通志版在物产等栏记叙这185个字。日本林学家佐滕成裕,就是转载与参考了《广东通志》这185个字,总结、完善与整理成日本香菇栽培的第一本书—《惊蕈录香菇》,此时为1796年,距何澹所记已达587年。著名的日本香菇史学家中村克哉认为,《惊蕈录》对日本香菇生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此之后,日本香菇“铊目法”(类似我国砍花法)栽培加速发展,至明治维新时代,日本香菇科技发展迅速。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本最早开始香菇的人工接种。1906年日本技术向韩国的济州岛传播。我国台湾在清宣统元年(1909),在台湾中部埔里开始香菇栽培,当时是个日本人手持砍刀,似乎作砍花状,照片发表在英国出版的《菌类杂志》上,但亦传说台湾历史上曾出现过“刀目法”,亦即砍花法。  近年来中国的香菇出口贸易量近10年逐渐上升,年递增率约为2%,香菇年产量为8万吨,在全球10万吨中占有8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出口3.6万吨,也居世界之首,其次是日本,韩国居第三位。其栽培地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台湾、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区。

 食药用价值

香菇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香菇富含维生素B群维生素D原(经日晒后转成维生素D)、味甘,性平。主治食欲减退,少气乏力。

香菇素有"山珍之王"之称,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保健食品。中国历代医学家对香菇均有著名论述。现代医学和营养学不断深入研究,香菇的药用价值也不断被发掘。香菇中麦角甾醇含量很高,对防治佝偻病有效;香菇多糖(β~1,3葡聚糖)能增强细胞免疫能力,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香菇含有六大酶类的40多种酶,可以纠正人体酶缺乏症;香菇中的脂肪所含脂肪酸,对人体降低血脂有益。

    香菇--真菌皇后香菇,又称香蕈冬菇,是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类。由于它味道较香,香气宜人,营养丰富,不但位列草菇、平菇、白蘑菇之上,而且素有“真菌皇后”之誉。

  1.  生物学特性

    香菇子实体单生、丛生或群生,子实体中等大至稍大。菌盖直径5-300px,有时可达500px,幼时半球形,后呈扁平至稍扁平,表面菱色、浅褐色、深褐色至深肉桂色,中部往往有深色鳞片,而边缘常有污白色毛状或絮状鳞片。菌肉白色,稍厚或厚,细密,具香味。幼时边缘内卷,有白色或黄白色的绒毛,随着生长而消失。菌盖下面有菌幕,后破裂,形成不完整的菌环。老熟后盖缘反卷,开裂。菌褶白色,密,弯生,不等长。菌柄常偏生,白色,弯曲,长3-200px,粗0.5-1.5⑵cm,菌环以下有纤毛状鳞片,纤维质,内部实心。菌环易消失,白色。孢子印白色。孢子光滑,无色,椭圆形至卵圆形,4.5-7×3-4μm,用孢子生殖双核菌丝锁状联合

     形态特征
    (一)菌丝体

    白色、细短绒毛状,气生菌丝少,略有爬壁现象,老熟菌丝分泌褐色素,形成有韧性菌皮,生长较慢,12~14天长满试管,斜面上形成原基的多为早熟品种。

    (二)子实体

    单生或丛生,菌盖圆形,褐色,有鳞片,表面龟裂是优质花菇。菌褶白色,后期红褐色。菌柄多中生、中实、纤维质、幼脆老韧。

     生活史属异宗结合四极性菌类

    子实体的发育

    原基期:白色,黄豆大瘤状物

    菌蕾期:菌柄与菌盖同粗,浅褐色

    幼菇期:菌盖直径约100px,未开伞

    成熟期:菌盖开伞,边内卷似铜锣边

    香菇的生活史和典型的担孢子菌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大体上由如下9步组成:

    1担孢萌发;

    2产生四种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

    3两条可亲和的单核菌丝通过接合,进行质配;

    4 产生每个细胞中有两个细胞核的横隔处常明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

    5在适宜条件下,双核菌丝形成子实体;

    6在菌褶上,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发育成担子,担子排列成子实层;

    7在成熟的担孢子中,两个单元核发生融合(核配),形成一个双元核;

    8担孢子中的双元核进行两次成熟分裂,其中包括一次减数分裂。最后形成4个担孢子

    9担孢子弹射后,在萌发过程中,经常发生一次有丝分裂,表明生活史重新开始。

     生活条件
    (一)营养

    香菇是一种木腐菌,主要的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以及少量的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菇木和培养基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香菇吸收利用。

    ①碳源

    香菇菌丝能利用广泛的碳源,包括单糖类、双糖类和多糖类,糖浓度在1-5%比较好。

    ②氮源

    香菇菌丝能利用有机氮铵态氮,不能利用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在香菇菌丝营养生长阶段,碳源和氮源的比例以25-40:1为好,高浓度的氮会抑制香菇原基分化。在生殖生长阶段,要求较高的碳。

    ③矿质元素

    除了镁、硫、磷、钾之外,铁、锌、锰同时存在能促进香菇菌丝的生长,并有相辅相成的效果。钙和硼能抑制香菇菌丝生长。

    维生素类

    香菇菌丝的生长必须吸收维生素B1,其他维生素则不需要。适合香菇生长的维生素B1浓度大约是每升培养基100um。在段木栽培中,香菇菌丝分泌多种酶类分解木质素纤维素淀粉等大分子,从菇木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吸收碳源氮源和矿质元素。

     (二)环境条件

     1 温度

    在潮湿的状态下,担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2-26℃。

    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在5-24℃,最适宜温度24-27℃,但由于木材的保护作用,在气温低于-20℃的高寒山地或高于40℃的低海拔地区,菇木也能安全生存,菌丝不会死亡。

    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香菇原基在8-21℃分化,在10-12℃分化最好。子实体在5-24℃范围内发育,8-16℃为最适。同一品种,在适宜范围内,较低温度(10-12℃)下子实体发育慢,菌柄短,菌肉厚实,质量好;在高温20℃以上)上子实体发育快,菌柄长,菌肉薄,质量差。在恒温条件下,香菇不形成子实体。

    2 水分

    在锯木屑培养基中,菌丝生长的最适含水量是60-70%;在菇木中适宜的含水量是32-40%,在32%以下接种成活率不高,在10%-15%条件下菌丝生长极差。子实体形成期间菇木含水量保持60%左右,空气湿度80-90%为宜。

    3 空气

    香菇属好气性菌类,足够的新鲜空气是保证香菇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栽培环境过于郁闭易产生畸形的长柄菇、大脚菇

     4 光线

    香菇是需光性真菌,强度适合的漫射光是香菇完成正常生活史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研究表明:波长为380-540nm的蓝光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对原基形成最有利。香菇子实体的分化和生长发育需要光线。没有光线不能形成子实体,研究表明,40-7-lx的光照强度比较适宜。香菇原基在暗处有徒长的倾向,盖小、柄长、色淡、肉薄、质劣。

    5 酸碱度

    适于香菇菌丝生长的培养液的pH值是5-6。pH值在3.5-4.5适于香菇原基的形成和子实体的发育。在段木腐化过程中,菇木的pH值不断下降,从而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第三节 品种与栽培期的选择

 主要品种
(一)品种的划分

菌盖大小大型种、中型种、小型种

出菇温度:低温型、中温型、高温型、广温型

栽培原料:段木种、代料种、两用种

菌肉厚薄:厚肉种、中肉种、薄肉种

(二)各品种的特点

段木种适于段木栽培较耐干旱出菇期长

木屑种:适于木屑栽培多数耐湿性较强,出菇期较短

草料种:适于木屑和秸草混合料栽培

两用种:段木、代料皆可

(三)几个优良菌株

1.春栽迟生品种L-241 中低温型、柄短肉厚、最适菇温12~16℃、180天出菇、抗逆性强、适应性广;939  中温型,最适菇温14~18℃,菌龄约90天,抗逆性强;135 中低温型
最适菇温9~13℃、菌龄约200天;庆科20 中温型,最适菇温15~20℃,菌龄90-150天,转色快,易形成优质花菇,抗逆性强,最适播种期4~7月,品质优,抗逆性较差,耐高温

2.秋栽早生品种:Cr-31 中温型,最适菇温15~22℃,菌龄60天,大型种,圆而肥厚,色较深,柄短细,高产质优;L82-82  最适菇温14~19℃,菌龄60天,菌丝抗逆性强,中型偏大种,圆整,盖深褐色,畸形菇少。
菇质较好

 栽培期

栽培期确定的依据菌丝长好后正遇上适宜的转色及出菇温度

出菇的推算方法以出菇适宜期为标准,向前推算减去菌株的菌龄即可

一般栽培期传统的南方8月份,北方7月份发菌期在夏季,污染率高,现在栽培期安排在1~4月份,发菌期躲过夏季,成功率高。

第四节 栽培技术

 培养料的配制

(一)配方

配方1 木屑78%麸皮20%石膏1%糖1%
配方2 木屑48%其他下脚料30%麸皮20%石膏1%糖1%

(二)拌料

要求:料水比:1:0.9-1.1,含水量55%左右,握之成团,松之开裂,手沾水印,PH7.0左右
二、栽培方法及管理
(一)装袋 材料:低压聚乙烯袋或聚丙烯袋,

           规格:大袋:25×55 (cm),中袋:17×55(cm),小袋:15×55(cm)

           装法:密封→装料→密封

(二)灭菌 高压:152Kpa(1.5kg/cm2)→2h;常压:攻头,尽快到100℃。控中,稳在100℃、10h左右保尾。猛火攻一阵停火,焖一夜出锅注意:勿降温、勿干锅;出锅,用消毒塑料筐运入接种室,“井”形叠放,冷却后接种。

(三)接种 时间:晴天的早上或晚上

           消毒:各种杀菌熏蒸剂、配合紫外灯、氧原子消毒器等

           要求:料温约至28℃接种,快,一气呵成

           方法:打穴 每袋2行、5~9穴(深50px,37.5px )

                 操作 袋面消毒→接种→贴胶布或套大袋

(四)管理

1.发菌期:

⑴排放菌袋 低温顺码叠放高温“#”或“△”码放3~4袋/层,高4~10层

勿压接种穴

⑵翻堆 每隔7~10天翻次堆,逐渐降低袋层高度,轻度污染处及时注射杀菌药液

⑶增氧 接种穴菌丝直径至6~250px时

要求:环境洁,光线暗空气新(逐渐加强通风)料温25℃左右空气湿度低于70% 防止污染及烧菌

2.转色期   

(1)作用:让表面菌丝倒伏,分泌色素,形成有保护作用的菌膜。

(2)时机:菌丝袋满,浓白,局部出现褐色,有部分瘤状物出现。

(3)标准:菌膜厚薄适当,有光泽棕褐色

           深褐色:较厚,出菇迟,出菇少,个大

           黄褐色:偏薄,出菇早,出菇密,个小灰

             色:太薄,出菇少,菇小而薄

4)排袋

  场所

  排袋方式 不脱袋 卧排菇架上(间距5~200px)

             脱  袋 间距5~200px,斜立于横枕上。避开风雨天<12℃或>25℃的天气

(5)方法

    促丝徒长:控温、保湿、少通风;方法:头4天不通风,后少通风、光线暗、气温20℃左右、湿度:85%、直至菌丝浓白,约2mm长。

    促丝倒伏:加强光照、通气、温差、干湿差;注意:黄水多时:喷洗1~2次/天,连喷2天(未脱袋的扎眼放水)

3.分化催蕾期

    8~10℃温差较大干湿差良好光照及通气条件

4.育菇期

⑴育板菇 温度15℃左右、空气湿度85%~90%、蕾至2.5~75px时,增强光照及通气

⑵育花菇

①定蕾 时机:蕾1~37.5px时;标准:每袋8~10个圆、均、旺;未脱袋的可围蕾环割袋膜3/4

②成因 干湿差、温差、光照、品种

③催花 时机:菌盖直径达2~75px时

       措施:白天  揭膜降温约至15℃,降湿约至60%,保持日晒

             晚上  盖膜增温28~35℃,湿度增加15%
④保花 温度5-15℃,空气湿度约60%,良好通气与光照。

       防潮湿,勿喷水

5.采菇期 菌盖尚未全展开,呈现铜锣边时,捏住菌柄拧转而下

6.间歇期养菌:停止喷水,温度20~25℃,相对湿度75%~85%,暗光、适当通风,7~10天(采菇穴现白丝),再刺激分化

补水:出完2茬菇,菌袋失重约1/3时补水,浸泡至菌袋的原重量,从第3次补水始,添加营养素。

 

实践出真知,可以结合香菇栽培过程,做一遍,效果比理解教学要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