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 备注 |
第六章 香菇栽培 第一节概述 一 生产概况 香菇,又名花菇、猴头菇、香蕈、香信、香菌、冬菇、香菰,为侧耳科植物香蕈的子实体。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国特产之一,在民间素有“山珍”之称。它是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 我国的浙江省龙泉市,景宁县,庆元县三市县交界地带是世界最早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其香菇人工栽培技术史称砍花法。据传最早发明这项技术的是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吴三公(真名吴煜yù)。【注:其辖地目前归庆元县管辖,即今庆元人】。在人类香菇栽培史上,留香菇下的可查证的文献资料,最早、最完善的当为公元1209年,即南宋嘉定二年何澹所编《龙泉县志》上的185个字。其中,庆元有中国香菇城之称。“香蕈(xùn),惟深山至阴处有之,其法:用干心木橄榄木、名蕈木孱,先就深山下砍倒仆地,用斧斑驳木皮上,候淹湿,经二年始间出,至第三年,蕈乃偏出。每经立春后,地气发泄,雷雨震动,则交出木上,始采取以竹篾穿挂,焙干。至秋冬之交,再用偏木敲击,其蕈间出,名曰惊蕈。惟经雨则出多,所制亦如春法,但不若春蕈之厚耳,大率厚而少者,香味具佳。又有一种适当清明向日处出小蕈,就木上自干,名曰日蕈,此蕈尤佳,但不可多得,今春蕈用日晒干,同谓之日蕈,香味亦佳。” 800年前留下这185个字,包含了香菇栽培从择时、选树、选场、砍花、培育、收采、烘干、分级整个过程,技术已十分成熟,其时,日本仅有野生香菇。至明代,浙江参政陆容(1436-1494)在任上所著《菽园杂志》卷十四中,将《龙泉县志》中香蕈的185字以及制陶等五项转记其中。又过了一百多年,到明嘉靖三十七年(1562年),在黄佐所编《广东通志》中,将陆容《菽园杂志》中香蕈砍花栽培185个字,引入其中。其时,广东各地已有大批浙江菇民(过去龙、庆、景三县菇民不分各县概称浙江菇民),至清雍正九年(1731)广东通志版在物产等栏记叙这185个字。日本林学家佐滕成裕,就是转载与参考了《广东通志》这185个字,总结、完善与整理成日本香菇栽培的第一本书—《惊蕈录香菇》,此时为1796年,距何澹所记已达587年。著名的日本香菇史学家中村克哉认为,《惊蕈录》对日本香菇生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此之后,日本香菇“铊目法”(类似我国砍花法)栽培加速发展,至明治维新时代,日本香菇科技发展迅速。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本最早开始香菇的人工接种。1906年日本技术向韩国的济州岛传播。我国台湾在清宣统元年(1909),在台湾中部埔里开始香菇栽培,当时是个日本人手持砍刀,似乎作砍花状,照片发表在英国出版的《菌类杂志》上,但亦传说台湾历史上曾出现过“刀目法”,亦即砍花法。 近年来中国的香菇出口贸易量近10年逐渐上升,年递增率约为2%,香菇年产量为8万吨,在全球10万吨中占有8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出口3.6万吨,也居世界之首,其次是日本,韩国居第三位。其栽培地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台湾、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区。 二 食药用价值 香菇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香菇富含维生素B群、铁、钾、维生素D原(经日晒后转成维生素D)、味甘,性平。主治食欲减退,少气乏力。 香菇素有"山珍之王"之称,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保健食品。中国历代医学家对香菇均有著名论述。现代医学和营养学不断深入研究,香菇的药用价值也不断被发掘。香菇中麦角甾醇含量很高,对防治佝偻病有效;香菇多糖(β~1,3葡聚糖)能增强细胞免疫能力,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香菇含有六大酶类的40多种酶,可以纠正人体酶缺乏症;香菇中的脂肪所含脂肪酸,对人体降低血脂有益。 香菇--真菌皇后。香菇,又称香蕈、冬菇,是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类。由于它味道较香,香气宜人,营养丰富,不但位列草菇、平菇、白蘑菇之上,而且素有“真菌皇后”之誉。
第三节 品种与栽培期的选择 一 主要品种 菌盖大小:大型种、中型种、小型种 出菇温度:低温型、中温型、高温型、广温型 栽培原料:段木种、代料种、两用种 菌肉厚薄:厚肉种、中肉种、薄肉种 (二)各品种的特点 段木种:适于段木栽培较耐干旱,出菇期长 木屑种:适于木屑栽培多数耐湿性较强,出菇期较短 草料种:适于木屑和秸草混合料栽培 两用种:段木、代料皆可 (三)几个优良菌株 1.春栽迟生品种:L-241 中低温型、柄短肉厚、最适菇温12~16℃、180天出菇、抗逆性强、适应性广;939 中温型,最适菇温14~18℃,菌龄约90天,抗逆性强;135 中低温型 2.秋栽早生品种:Cr-31 中温型,最适菇温15~22℃,菌龄60天,大型种,圆而肥厚,色较深,柄短细,高产质优;L82-82 最适菇温14~19℃,菌龄60天,菌丝抗逆性强,中型偏大种,圆整,盖深褐色,畸形菇少。 二 栽培期 栽培期确定的依据菌丝长好后正遇上适宜的转色及出菇温度。 出菇的推算方法以出菇适宜期为标准,向前推算减去菌株的菌龄即可。 一般栽培期传统的南方8月份,北方7月份发菌期在夏季,污染率高,现在栽培期安排在1~4月份,发菌期躲过夏季,成功率高。 第四节 栽培技术 一 培养料的配制 (一)配方 配方1 木屑78%、麸皮20%、石膏1%、糖1% (二)拌料 要求:料水比:1:0.9-1.1,含水量55%左右,握之成团,松之开裂,手沾水印,PH7.0左右 规格:大袋:25×55 (cm),中袋:17×55(cm),小袋:15×55(cm) 装法:密封→装料→密封 (二)灭菌 高压:152Kpa(1.5kg/cm2)→2h;常压:攻头,尽快到100℃。控中,稳在100℃、10h左右保尾。猛火攻一阵停火,焖一夜出锅注意:勿降温、勿干锅;出锅,用消毒塑料筐运入接种室,“井”形叠放,冷却后接种。 (三)接种 时间:晴天的早上或晚上 消毒:各种杀菌熏蒸剂、配合紫外灯、氧原子消毒器等 要求:料温约至28℃接种,快,一气呵成 方法:打穴 每袋2行、5~9穴(深50px,37.5px ) 操作 袋面消毒→接种→贴胶布或套大袋 (四)管理 1.发菌期: ⑴排放菌袋 低温顺码叠放、高温“#”或“△”码放3~4袋/层,高4~10层 勿压接种穴 ⑵翻堆 每隔7~10天翻次堆,逐渐降低袋层高度,轻度污染处及时注射杀菌药液 ⑶增氧 接种穴菌丝直径至6~250px时 要求:环境洁,光线暗、空气新(逐渐加强通风)、料温25℃左右、空气湿度低于70% 、防止污染及烧菌。 2.转色期 (1)作用:让表面菌丝倒伏,分泌色素,形成有保护作用的菌膜。 (2)时机:菌丝袋满,浓白,局部出现褐色,有部分瘤状物出现。 (3)标准:菌膜厚薄适当,有光泽棕褐色 深褐色:较厚,出菇迟,出菇少,个大 黄褐色:偏薄,出菇早,出菇密,个小灰 白 色:太薄,出菇少,菇小而薄 (4)排袋 ① 场所 ② 排袋方式 不脱袋 卧排菇架上(间距5~200px) 脱 袋 间距5~200px,斜立于横枕上。避开风雨天<12℃或>25℃的天气 (5)方法 促丝徒长:控温、保湿、少通风;方法:头4天不通风,后少通风、光线暗、气温20℃左右、湿度:85%、直至菌丝浓白,约2mm长。 促丝倒伏:加强光照、通气、温差、干湿差;注意:黄水多时:喷洗1~2次/天,连喷2天(未脱袋的扎眼放水) 3.分化催蕾期 8~10℃温差,较大干湿差,良好光照及通气条件 4.育菇期 ⑴育板菇 温度15℃左右、空气湿度85%~90%、蕾至2.5~75px时,增强光照及通气 ⑵育花菇 ①定蕾 时机:蕾1~37.5px时;标准:每袋8~10个圆、均、旺;未脱袋的可围蕾环割袋膜3/4 ②成因 干湿差、温差、光照、品种 ③催花 时机:菌盖直径达2~75px时 措施:白天 揭膜降温约至15℃,降湿约至60%,保持日晒 晚上 盖膜增温28~35℃,湿度增加15% 防潮湿,勿喷水 5.采菇期 菌盖尚未全展开,呈现铜锣边时,捏住菌柄拧转而下 6.间歇期养菌:停止喷水,温度20~25℃,相对湿度75%~85%,暗光、适当通风,7~10天(采菇穴现白丝),再刺激分化 补水:出完2茬菇,菌袋失重约1/3时补水,浸泡至菌袋的原重量,从第3次补水始,添加营养素。
| 实践出真知,可以结合香菇栽培过程,做一遍,效果比理解教学要好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