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1
前 言
1.2
第一章 绪 论
1.2.1
第一节 为什么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2.1.1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2.1.2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1.2.1.3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1.2.1.4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1.2.2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
1.2.2.1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2.2.2
二、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2.3
第三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几种关系
1.2.3.1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1.2.3.2
二、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1.2.3.3
三、正确认识自我心理保健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关系
1.2.3.4
四、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2.3.5
五、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智商与情商的关系
1.2.4
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2.4.1
一、学习科学理论,树立科学世界观
1.2.4.2
二、提高文化素质,塑造完美人格
1.2.4.3
三、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健康氛围
1.2.4.4
四、创造有利条件,健全教育网络
1.3
第二章 心理健康概述
1.3.1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1.3.1.1
一、心理的含义
1.3.1.2
二、健康的含义
1.3.1.3
三、心理健康的含义
1.3.1.4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3.2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3.2.1
一、神经症方面的障碍
1.3.2.2
二、行为和人格偏离及不良适应性反应
1.3.2.3
三、特殊意识状态
1.3.2.4
四、心身障碍
1.3.2.5
五、严重的心理异常
1.3.3
第三节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3.3.1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1.3.3.2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1.3.3.3
三、学校因素的影响
1.3.3.4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3.4
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1.3.4.1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1.3.4.2
二、不对自己过分苛求
1.3.4.3
三、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
1.3.4.4
四、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
1.3.4.5
五、多找朋友倾诉
1.3.4.6
六、自我娱乐
1.3.4.7
七、不盲目地处处与人竞争,以免过度紧张
1.3.4.8
八、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
1.4
第三章 大学生的适应心理
1.4.1
第一节 心理适应概述
1.4.1.1
一、适应的内涵
1.4.1.2
二、适应的标准
1.4.1.3
三、适应的分类
1.4.2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适应的主要问题
1.4.2.1
一、大学生活的新变化
1.4.2.2
二、大学生适应中的心理问题
1.4.3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
1.4.3.1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
1.4.3.2
二、家庭造成的心理定势
1.4.3.3
三、大学生个人主观原因
1.4.4
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适应辅导
1.4.4.1
一、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基本要素
1.4.4.2
二、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1.5
第四章 大学生的认知心理
1.5.1
第一节 认知概述
1.5.2
第二节 大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
1.5.2.1
一、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1.5.2.2
二、现实性与理想化并存
1.5.2.3
三、全面性与片面性并存
1.5.2.4
四、深刻性与肤浅性并存
1.5.2.5
五、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
1.5.3
第三节 大学生主要的不良认知
1.5.3.1
一、对自我的不良认知
1.5.3.2
二、对挫折的不良认知
1.5.3.3
三、对人际关系的不良认知
1.5.4
第四节 大学生认知心理辅导
1.5.4.1
一、不良认知的调适
1.5.4.2
二、发展理性认知
1.6
第五章 大学生的情绪心理
1.6.1
第一节 情绪概述
1.6.1.1
一、情绪的含义
1.6.1.2
二、情绪的作用
1.6.1.3
三、情绪的表达
1.6.2
第二节 大学生情绪心理的特点
1.6.2.1
一、情绪活动丰富多彩
1.6.2.2
二、不稳定性
1.6.2.3
三、鲜明的层次性
1.6.2.4
四、微妙的隐蔽性
1.6.2.5
五、可控性
1.6.3
第三节 大学生主要的不良情绪
1.6.3.1
一、焦虑
1.6.3.2
二、忧郁
1.6.3.3
三、嫉妒
1.6.3.4
四、骄傲
1.6.3.5
五、冷漠
1.6.4
第四节 大学生情绪心理辅导
1.6.4.1
一、合理宣泄法
1.6.4.2
二、提高升华法
1.6.4.3
三、转移注意法
1.6.4.4
四、压抑遗忘法
1.6.4.5
五、语言暗示法
1.6.4.6
六、幽默缓冲法
1.6.4.7
七、理智消解法
1.6.4.8
八、转换视角法
1.6.4.9
九、音乐疗法
1.6.4.10
十、自我放松训练
1.7
第六章 大学生的意志心理
1.7.1
第一节 意志概述
1.7.1.1
一、意志的内涵
1.7.1.2
二、意志的特征
1.7.1.3
三、意志品质
1.7.2
第二节 大学生意志心理的特点
1.7.2.1
一、自觉性与惰性共存
1.7.2.2
二、理智感大大增强但自制力仍显薄弱
1.7.2.3
三、有勇敢精神但毅力却相对不足
1.7.2.4
四、独立性明显提高却伴有依赖性
1.7.2.5
五、果断性增强但带有冲动性
1.7.3
第三节 大学生主要的不良意志心理
1.7.3.1
一、易受暗示性
1.7.3.2
二、顽固性
1.7.3.3
三、冲动性
1.7.3.4
四、优柔寡断
1.7.3.5
五、惰性
1.7.3.6
六、缺乏恒心
1.7.3.7
七、胆怯软弱
1.7.4
第四节 大学生意志心理辅导
1.7.4.1
一、自觉性训练
1.7.4.2
二、自制力和坚持性训练
1.7.4.3
三、果断性训练
1.8
第七章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
1.8.1
第一节 个性概述
1.8.1.1
一、个性及其特征
1.8.1.2
二、个性心理的结构
1.8.2
第二节 个性心理特征
1.8.2.1
一、能力
1.8.2.2
二、气质
1.8.2.3
三、性格
1.8.3
第三节 大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
1.8.3.1
一、悲观与自我中心
1.8.3.2
二、拖拉与急躁
1.8.3.3
三、羞怯与虚荣
1.8.3.4
四、猜疑与嫉妒
1.8.4
第四节 大学生的个性优化
1.8.4.1
一、大学生良好个性的标准
1.8.4.2
二、大学生个性优化的途径与方法
1.9
第八章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1.9.1
第一节 学习概述
1.9.1.1
一、学习的含义
1.9.1.2
二、学习过程的心理特点
1.9.2
第二节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1.9.2.1
一、大学学习的特点
1.9.2.2
二、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
1.9.3
第三节 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
1.9.3.1
一、学习适应不良
1.9.3.2
二、学习动力缺乏
1.9.3.3
三、学习动机过强
1.9.3.4
四、学习过度焦虑
1.9.3.5
五、学习心理疲劳
1.9.3.6
六、应试心理偏差
1.9.3.7
七、习惯性自暴自弃
1.9.4
第四节 大学生学习心理辅导
1.9.4.1
一、适应大学生活
1.9.4.2
二、提高心理效能
1.9.4.3
三、培养应试能力
1.10
第九章 大学生的交往心理
1.10.1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1.10.1.1
一、人际交往的含义
1.10.1.2
二、人际交往的功能
1.10.2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类型
1.10.2.1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10.2.2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
1.10.3
第三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1.10.3.1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1.10.3.2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1.10.4
第四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1.10.4.1
一、培养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10.4.2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问题的调适
1.11
第十章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1.11.1
第一节 爱情概述
1.11.1.1
一、爱情的含义与特征
1.11.1.2
二、恋爱情感的发展
1.11.2
第二节 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
1.11.2.1
一、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1.11.2.2
二、大学生的恋爱类型
1.11.2.3
三、影响异性大学生互相吸引与爱恋的心理因素
1.11.3
第三节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障碍与误区
1.11.3.1
一、大学生的恋爱心理障碍
1.11.3.2
二、大学生恋爱中的误区
1.11.4
第四节 大学生恋爱心理辅导
1.11.4.1
一、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爱情与恋爱
1.11.4.2
二、坚持理性的抉择,调控恋爱的动机
1.11.4.3
三、区别友情与爱情
1.11.4.4
四、把握感情之舵
1.11.4.5
五、纯真、自然交往
1.11.4.6
六、践行爱情道德
1.11.4.7
七、走出失恋困境
1.11.4.8
八、培养爱的能力
1.12
第十一章 大学生的性心理
1.12.1
第一节 性心理概述
1.12.1.1
一、性及性心理的释义
1.12.1.2
二、健康与不健康的性心理
1.12.1.3
三、影响性的因素
1.12.2
第二节 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概况
1.12.2.1
一、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
1.12.2.2
二、影响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因素
1.12.3
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的性心理困扰
1.12.3.1
一、性认知方面的偏差
1.12.3.2
二、遗精恐惧与月经期烦恼
1.12.3.3
三、性自卑
1.12.3.4
四、性嫉妒
1.12.3.5
五、性幻想的困扰
1.12.3.6
六、性梦的焦虑
1.12.3.7
七、性焦虑
1.12.3.8
八、性自慰的焦虑
1.12.3.9
九、性倒错
1.12.4
第四节 大学生性心理辅导
1.12.4.1
一、大学生应该自觉学习性知识,接受性教育
1.12.4.2
二、大学生应端正性态度
1.12.4.3
三、大学生性冲动的自我控制与调节
1.13
第十二章 大学生的择业心理
1.13.1
第一节 职业概述
1.13.1.1
一、职业与职业特点
1.13.1.2
二、热门职业
1.13.1.3
三、发展前景较好的职业预测
1.13.2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特点
1.13.2.1
一、大学生择业价值心理冲突
1.13.2.2
二、大学生择业期望心理冲突
1.13.2.3
三、大学生择业心态分析
1.13.3
第三节 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因素
1.13.3.1
一、对毕业分配政策一知半解的影响
1.13.3.2
二、缺乏必要的自我认知能力的影响
1.13.3.3
三、缺乏求职常识和择业技巧指导的影响
1.13.3.4
四、青春期固有因素的影响
1.13.3.5
五、优柔寡断弱点的影响
1.13.3.6
六、自命不凡心态的影响
1.13.3.7
七、期望过高心理的影响
1.13.3.8
八、依赖因素的影响
1.13.3.9
九、等待因素的影响
1.13.3.10
十、短见因素的影响
1.13.3.11
十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1.13.3.12
十二、自卑心理的影响
1.13.3.13
十三、自信心不足的影响
1.13.3.14
十四、畏难心理的影响
1.13.4
第四节 大学生择业心理辅导
1.13.4.1
一、把握人才市场脉搏
1.13.4.2
二、确立择业竞争意识
1.13.4.3
三、提升择业成功的信心
1.13.4.4
四、培养良好的情绪状态
1.13.4.5
五、形成良好的择业心态
1.13.4.6
六、强化择业的倾向性
1.13.4.7
七、提高择业的科学性
1.13.4.8
八、拟定择业思路
1.13.4.9
九、掌握供求信息
1.13.4.10
十、得体的自我包装
1.14
第十三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1.14.1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1.14.1.1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1.14.1.2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1.14.2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1.14.2.1
一、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1.14.2.2
二、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1.14.2.3
三、自我意向的发展
1.14.3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与心理障碍
1.14.3.1
一、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之间的矛盾
1.14.3.2
二、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
1.14.3.3
三、渴望关爱理解与缺乏知音的矛盾
1.14.3.4
四、自我实现的意向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1.14.4
第四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辅导
1.14.4.1
一、正确认识自己
1.14.4.2
二、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
1.14.4.3
三、加强自我实现意向的调控
1.15
第十四章 大学生的网络心理
1.15.1
第一节 网络与心理卫生
1.15.1.1
一、大学生是我国网络使用者的主力军
1.15.1.2
二、网络的特征
1.15.1.3
三、网络:一把双刃剑
1.15.2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
1.15.2.1
一、大学生网民的心理需求
1.15.2.2
二、大学生上网情况的分析
1.15.3
第三节 大学生的不良网络心理
1.15.3.1
一、网络性心理障碍
1.15.3.2
二、网络成瘾综合征
1.15.4
第四节 大学生网络心理辅导
1.15.4.1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克服
1.15.4.2
二、网络成瘾综合征的矫治
1.16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张金明、蒲文慧、陆时莉
创建者:第一编辑部
收藏量: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