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生活中的物理学
1.1
前 言
1.2
序
1.3
第一篇 力学与生活
1.3.1
人走路的动力来源
1.3.2
有趣的坐、立、走问题
1.3.3
地震与地震波
1.3.4
惊险刺激的过山车
1.3.5
飞鸟就会击落一架飞机
1.3.6
拔河比赛与牛顿第三定律
1.3.7
高速公路为什么不是笔直的
1.3.8
滑翔翼
1.3.9
自行车与物理学
1.3.10
民航飞机与大气层
1.3.11
钢丝绳上的舞者
1.3.12
牛顿经典力学与人类生活
1.3.13
小小弹簧用处大
1.3.14
没有摩擦力的世界
1.3.15
汽车转弯学问大
1.3.16
黑洞不“黑”
1.3.17
谷神星
1.3.18
能被人抓住的飞弹
1.3.19
计时工具发展史
1.3.20
超声波的应用
1.3.21
遥感技术
1.3.22
生活中的共振现象
1.3.23
速度
1.3.24
电梯里的学问
1.3.25
火箭的发展史
1.3.26
傅科摆
1.3.27
运动物体的长度会变吗
1.3.28
同步卫星
1.3.29
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与椭圆转移轨道
1.3.30
多普勒效应与火车汽笛声变化
1.3.31
棉花糖与离心现象
1.4
第二篇 电磁学与生活
1.4.1
磁化水的作用
1.4.2
电子的定向移动有多快
1.4.3
电子表的计时原理
1.4.4
微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1.4.5
变压器铁芯的构造
1.4.6
雷电自然现象
1.4.7
美丽的极光
1.4.8
高速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
1.4.9
电饭锅的工作原理
1.4.10
家用微波炉
1.4.11
光波微波组合炉
1.4.12
涡流的应用——电磁炉
1.4.13
门铃的发明原理
1.4.14
奇妙的永电体
1.4.15
超导电性与超导体
1.4.16
太阳风
1.4.17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4.18
静电的应用与防止
1.4.19
静电除尘器原理
1.4.20
考古学时钟——碳14
1.4.21
电冰箱
1.4.22
蓝牙技术
1.4.23
电风扇的物理知识
1.4.24
空调的工作原理
1.5
第三篇 光学与生活
1.5.1
大气成分及其分层结构
1.5.2
朝霞与晚霞
1.5.3
海水与湖水的颜色为什么不同
1.5.4
飞机的尾迹
1.5.5
美丽的彩虹
1.5.6
太阳镜
1.5.7
液晶体与液晶体显示器
1.5.8
大气污染的危害
1.5.9
生活中的光干涉现象
1.5.10
光污染
1.5.11
公路标示牌的颜色和反光原理
1.5.12
汽车挡风玻璃的作用
1.5.13
北京奥运会奥运圣火的采集
1.5.14
冷 光
1.5.15
海市蜃楼
1.5.16
立体电影原理
1.5.17
日食和月食
1.5.18
萤火虫的尾部为何会发荧光
1.5.19
减速玻璃真能“减”速吗
1.6
第四篇 热学与生活
1.6.1
静脉输液器与气体压强
1.6.2
煤矿用安全灯原理
1.6.3
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
1.6.4
温度计
1.6.5
布朗运动
1.6.6
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1.6.7
烧水时为何会发出响声
1.6.8
巧除汽车玻璃上的雾
1.6.9
防水衣服——雨衣
1.6.10
物态的多样性
1.6.11
宇宙空间等离子体
1.7
第五篇 科技前沿
1.7.1
奇特的飞秒激光
1.7.2
纳米科学
1.7.3
GPS全球定位系统
1.7.4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
1.7.5
载人航天技术
1.7.6
光线能弯曲吗
1.7.7
反物质可能做新能源
1.7.8
原子核钟
1.7.9
发光壁纸
1.7.10
臭氧空洞
1.8
第六篇 科学足迹——物理学史
1.8.1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1.8.2
行星的研究历程
1.8.3
爱因斯坦的故事
1.8.4
轮椅上的物理学家——霍金
1.8.5
查德威克与中子
1.8.6
法拉第发现磁生电、发明发电机
1.8.7
发明家爱迪生
1.8.8
α、β、γ射线的发现
1.8.9
无线电波的发现历程
1.8.10
托马斯·杨与光的干涉
1.8.11
诺贝尔和诺贝尔奖
1.8.12
电子管与晶体管
1.8.13
布莱克特与人工嬗变
1.8.14
维格纳与强相互作用
1.8.15
东方的“居里夫人”——吴健雄
1.8.16
李政道的故事
1.8.17
杨振宁的故事
1.8.18
丁肇中与J粒子
1.8.19
朱棣文——美国华裔物理学家
1.8.20
崔琦——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8.21
高锟——英籍华裔科学家
1.8.22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1.8.23
邓稼先:世界上唯一手捧核弹头的物理学家
1.8.24
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1.8.25
20世纪物理学与人类生活
1.9
第七篇 生活俗语中的物理学
1.9.1
主要参考文献
1.9.2
后 记
生活中的物理学
吴旭琴
创建者:有泉
收藏量: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