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课程篇 课程介绍
    • 1.1 教学大纲
    • 1.2 进度安排
    • 1.3 课程介绍
    • 1.4 开学第一课
  • 2 绪论篇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 2.1 内容简要
    • 2.2 专题1如何认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
      • 2.2.1 课程教学
      • 2.2.2 课外研学
        • 2.2.2.1 参考资料
      • 2.2.3 课后检学
    • 2.3 专题2 如何认识新时代和新使命
      • 2.3.1 课程教学
      • 2.3.2 课外研学
        • 2.3.2.1 参考资料
      • 2.3.3 课后检学
    • 2.4 思政小课堂
    • 2.5 章节检测
  • 3 人生篇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 3.1 内容简要
    • 3.2 专题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生观
      • 3.2.1 课程教学
      • 3.2.2 课外研学
        • 3.2.2.1 参考资料
      • 3.2.3 课后检学
    • 3.3 专题4怎样正确看待科学人生观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标准
      • 3.3.1 课程教学
      • 3.3.2 课外研学
        • 3.3.2.1 参考资料
      • 3.3.3 课后检学
    • 3.4 专题5新时代大学生怎样才能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 3.4.1 课程教学
      • 3.4.2 课外研学
        • 3.4.2.1 参考资料
      • 3.4.3 课后检学
    • 3.5 课堂实践活动
    • 3.6 思政小课堂
    • 3.7 章节检测
  • 4 逐梦篇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 4.1 内容简要
    • 4.2 专题6为什么说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 4.2.1 课程教学
      • 4.2.2 课外研学
        • 4.2.2.1 参考资料
      • 4.2.3 课后检学
    • 4.3 专题7怎样坚定理想信念
      • 4.3.1 课程教学
      • 4.3.2 课外研学
        • 4.3.2.1 参考资料
      • 4.3.3 课后检学
    • 4.4 专题8大学生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 4.4.1 课程教学
      • 4.4.2 课外研学
        • 4.4.2.1 参考资料
      • 4.4.3 课后检学
    • 4.5 思政小课堂
    • 4.6 章节检测
  • 5 精神篇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 5.1 内容简要
    • 5.2 专题9如何理解和弘扬中国精神
      • 5.2.1 课程教学
      • 5.2.2 课外研学
        • 5.2.2.1 参考资料
      • 5.2.3 课后检学
    • 5.3 专题10怎么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 5.3.1 课程教学
      • 5.3.2 课外研学
        • 5.3.2.1 参考资料
      • 5.3.3 课后检学
    • 5.4 专题11大学生怎样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 5.4.1 课程教学
      • 5.4.2 课外研学
        • 5.4.2.1 参考资料
      • 5.4.3 课后检学
    • 5.5 思政小课堂
    • 5.6 课外延伸实践(选做)
    • 5.7 章节检测
  • 6 价值篇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 6.1 内容简要
    • 6.2 专题12为什么说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 6.2.1 课程教学
      • 6.2.2 课外研学
        • 6.2.2.1 参考资料
      • 6.2.3 课后检学
    • 6.3 专题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哪些显著特征
      • 6.3.1 课程教学
      • 6.3.2 课外研学
        • 6.3.2.1 参考资料
      • 6.3.3 课后检学
    • 6.4 专题14新时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6.4.1 课程教学
      • 6.4.2 课外研学
        • 6.4.2.1 参考资料
      • 6.4.3 课后检学
    • 6.5 课堂实践活动(选做)
    • 6.6 思政小课堂
    • 6.7 章节检测
  • 7 道德篇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 7.1 内容简要
    • 7.2 专题1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 7.2.1 课程教学
      • 7.2.2 课外研学
        • 7.2.2.1 参考资料
      • 7.2.3 课后检学
    • 7.3 专题16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 7.3.1 课程教学
      • 7.3.2 课外研学
        • 7.3.2.1 参考资料
      • 7.3.3 课后检学
    • 7.4 专题17新时代如何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 7.4.1 课程教学
      • 7.4.2 课外研学
        • 7.4.2.1 参考资料
      • 7.4.3 课后检学
    • 7.5 专题18如何遵守社会公德和恪守职业道德
      • 7.5.1 课程教学
      • 7.5.2 课外研学
        • 7.5.2.1 参考资料
      • 7.5.3 课后检学
    • 7.6 专题19如何弘扬家庭美德与锤炼个人品德
      • 7.6.1 课程教学
      • 7.6.2 课外研学
        • 7.6.2.1 参考资料
      • 7.6.3 课后检学
    • 7.7 思政小课堂
    • 7.8 课堂实践活动(选做)
    • 7.9 章节检测
  • 8 法治篇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 8.1 内容简要
    • 8.2 专题20为什么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 8.2.1 课程教学
      • 8.2.2 课外研学
        • 8.2.2.1 参考资料
      • 8.2.3 课后检学
    • 8.3 专题21怎样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 8.3.1 课程教学
      • 8.3.2 课外研学
        • 8.3.2.1 参考资料
      • 8.3.3 课后检学
    • 8.4 专题22如何培养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
      • 8.4.1 课程教学
      • 8.4.2 课外研学
        • 8.4.2.1 参考资料
      • 8.4.3 课后检学
    • 8.5 思政小课堂
    • 8.6 章节检测
  • 9 结课篇
    • 9.1 结课视频
    • 9.2 总结表彰
章节检测
  • 1 内容回顾
  • 2 知识检测


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识记部分: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1.法律的定义:P18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产生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具体如下;

a.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对法律产生决定性影响。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法律的发展程度。

3.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具体体现在: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整体性,不是统治阶級内部个别人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 单相加。统治阶级不仅迫使被统治阶级服从和遵守法律,而且要求统治阶級的成员也遵守法律。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4.法律的历史发展P182-184

  1. 奴隶制法律奴隶制法律是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意志的表现,是奴隶主阶级对广大奴隶实行统治的工具。奴隶制法律通 常采用最极端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方式。

  2. 封建制法律封建制法律是封建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农民阶级的工具,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共同利益。

  3. 资本主义法律资本主义法律是资产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是统治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工具,其根本任务是维护资产 阶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资本主义法律归根结底是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所以属于剥削阶级类型的法律。

  4. 社会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保障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通过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来推动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日益丰富,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法律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法律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为实现普遍意义的平等、自由奠定了坚实基础,开辟了广阔空间,实现了对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制度的超越。

     

    二、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P184

    1)从本质上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 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最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更能尊重和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科学 性和先进性。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国法律的社会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要求,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律的引领、规范和保障。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 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环节。

    1)法律制定

    含义法律制定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 性和关键性环节。

    2立法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负责宪法和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和解释工作。

    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中央军委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

    国务院各部门可以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部门规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 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 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后 施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 法规,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当地民族的具体情况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有权根据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自主地制定本行政区的法律。

    ③原则和程序

    我国立法贯穿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表达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诉 求。

    立法活动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而言,大体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 审议、法律案的表决和法律的公布四个环节。

    2法律执行

    含义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 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原则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

    主体通常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大体分为两类: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

    此外,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执行法律。

    3法律适用

  5. 含义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6. 司法权限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 法律监督权。

  7. 司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合理、及时。

  8. 司法原则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等。

    4法律遵守

  9. 含义: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10. 实质:守法意味着一切组织和个人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依法办事,就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依法承担并 履行义务。

  11. 意义: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P189-190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1.理论体系;2.揭示了;推动了;增强了。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P191

    1.“十一个坚持”:191

    2.“六个关于”:政治、战略、布局、任务、关系、保障。

    3.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192历史;国家性质、国情。

    (三)必须遵循的原则:P193“六个坚持”

  12.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3.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14.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 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15.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 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我国人民民主与西方所谓的“宪” 本质上是不同的。

  16. 坚持党的领导的体现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17. 党领导立法,就是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立 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18. 党保证执法,就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 诚信的法治政府。

  19. 党支持司法,就是要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20. 党带头守法,就是要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 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1. 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22. 要求

  23.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把人民当家作主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之中,保证人民的广泛参与。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协商民主保证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 利。

  24.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

  25.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包括以下方面:

  1.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幸福,尊重和保障人权。

  2. 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保证人民在 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力。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 意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坚持走社会主 义法治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看:

  1. 它可以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保障,从而 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2. 它鲜明地反对法外特权、法外开恩,对掌握公权力的人形成制约,从而有利于预防特权思想和各种潜规则 的侵蚀。

  3. 它鲜明地反对法律适用上的各种歧视,有利于贯彻执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

  4. 它要求人人都严格依法办事,既充分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又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有利于 维护法律权威、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确保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5. 要求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应当平 等享受公民权利、平等履行公民义务。

违法必究,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非歧视,即无差别地对待。只要是正当权益诉求,就应当在法律上得到平等对待;只要是合法权益,就应 当依法得到平等保护。要着力反歧视,特别要强调弱势群体合法利益的法律保护。

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 原因

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将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只有让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做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1.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强调对任何人 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 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2.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法治和德治对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作用,但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违反两种规范以 后承担的后果也不相同。

    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 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 道德谴责。

  3.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

    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体现的是规则之治。

    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 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上符合道德要求。

  4. 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的途径

    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应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 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 相协调、相促进。

    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 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

    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

    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要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

要坚持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

要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断案惩恶扬善功能。

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 原因

  2. 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3.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 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5. 要求

  6. 突出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7. 要汲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成功经验。

  8. 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

  9. 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话语体系,为依法治国提供 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10. 必须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11. 必须堅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合理吸收国外法治理论、法学概念、 法律话语、法律方法,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

四、建设法治中国。P199

  1. 内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完备的法律 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1. 具体内容

    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意义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

    内容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由部门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协调、体例科学、调整有效的法律及 其配套法规所构成的法律规范系统。

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体系,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基本遵循。

第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上下有序、内外协调、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原则,立改废释 并举,实现从粗放立法向精细立法转变,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

第三,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意义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

含义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指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协调高效运转、持续共同发力,实现效 果最大化的法治实施系统。

重点内容

第一,健全宪法实施制度,把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

第二,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 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 正文明执法。

第三,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 感受到公平正义。

第四,着力培育公民和社会组织自觉守法的意识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全社会自觉守法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 全社会共同守法的良好氛围。

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意义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迫切要求。

含义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指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建立的有效的法治化权力监督网络。它以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等为主要任务。

重点内容

第一,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第二,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第三,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第四,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合力, 推进法治监督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形成对法治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

第五,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依法建立党统一领导的反腐败工作机构,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 察体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意义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含义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指在法律制定、实施和监督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完整、机制健全、资源充分、富有成 效的保障系统,包括政治和组织保障、人才和物质条件保障、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保障等。

重点内容

第一,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政 治和组织保障。

第二,加强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法治工作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人才和物质保障。

第三,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的守法社会氛围,为全面依 法治国提供丰厚法治文化保障。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意义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含义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指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制度及其运行、保障体系。

总目标完善党内法规体系的总目标是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 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重点内容在党章之下分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

 

五、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六、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七、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1. 法律权利的含义与特征

  2. 含义:癖叔利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 己的利益而釆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强调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权利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这是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与其他权利观的根本区别

  3. 法律权利的特征

    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不能脱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 展阶段和水平空谈权利及实现。

    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同样一种权利,在不同的 社会制度下和不同的国家法律中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我们不能离幵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理解法律权利。

    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现, 是法律权利区别于其他权利的根本所在。

    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国家机关行使权力不得任性,公民个人行使法 律权利也不得任性。

    2法律义务的含义与特征

  4. 法律法律义务是指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是保障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 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5. 法律义务的特点

  1. 法律义务是历史的法律义务的内容和履行方式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权保障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和变化的。

  2. 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性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安全形势等因素,会对法律义务的设定发生 重要影响。

 

 

理解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意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宪法实施与监督。

应用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和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新时代大学生要不断提升法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