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艾思林戏剧艺术思想研究
1.6.3 本章小结
本章小结

在艺术或者具体说来戏剧艺术的起源问题上,艾思林是个多元论者,他对戏剧艺术起源的思考倾向于接受戏剧起源于原始仪式和摹仿。艾思林的这种态度背后,隐含着对仪式和摹仿之间关系的认同。“摹仿”的词源学研究证明,摹仿也就是指仪式中的扮演,摹仿与仪式、扮演从一开始就是密不可分的。

艾思林继承古希腊以来的艺术起源“摹仿说”,并在具体的戏剧分析和评论中加以灵活运用和发挥。他对戏剧艺术起源于摹仿的观点的理解包括以下四个层次:一是戏剧是对社会生活的摹仿,这种摹仿并非只停留在对外在的现象世界的摹仿的层面上,更是对建立在现象世界基础上的“思想的真实”的探索,艺术家的直观能力可以让我们触摸这种真实;二是戏剧是一面反映社会的镜子,它以一种集中、放大、夸张甚至变形的方式将现实社会生活中复杂多样、琳琅满目的景象聚合成一幕幕生动的戏剧情境呈现给观众,所以,戏剧所摹仿出来的“真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三是戏剧是一种创作活动,其创作者是整个创作团体,包括剧作家、导演、演员、设计师、作曲家等,甚至还包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阐释戏剧意义并影响着演员演出的观众;四是成功的戏剧摹仿可以引起类似宗教体验的情感,一出真正伟大的戏剧,具有类似宗教般的终极关怀,即戏剧通过艺术的虚构,在理念的逻辑下展开对世界和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当戏剧以直观的形式,向观众展现生活理当如此的可能性时,这个逻辑的真实使虚构的艺术情境具有了比当下生活更高的真实性并把艺术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艾思林在戏剧起源问题上,更倾向于戏剧艺术起源于原始仪式的看法。他明确指出,戏剧是一步一步地从仪式发展而来的。我们可以把仪式看作是一种戏剧性的、舞台上演出的事件,同样也可以把戏剧看作是一种仪式。戏剧和仪式的这种密切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仪式和戏剧都意指“所为之事”,都是对动作的摹仿;其次,二者都具有高度象征的、隐喻的性质;再次,仪式和戏剧都是一种集体体验,观众身处其中体验着某种共同的感情,获得一次对生存性质的领悟,在这种意义上,剧院可以看作是世俗的教堂,而教堂也可以看作是宗教的舞台;最后,原始仪式是形态多样的戏剧的根源,不同的戏剧形态背后仍然还保留着宗教仪式的某种特性,形态各异的戏剧并没有完全背离原始仪式和戏剧的精神即体现人类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这正是源于仪式的戏剧的灵魂所在。

注释:

【1】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2.

【2】Martin Esslin. New Form in the Theatre. Reflections: Essays on Modern Theatre.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71: 5.

【3】Martin Esslin. New Form in the Theatre. Reflections: Essays on Modern Theatre.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71: 5.

【4】[英]哈里森.古代艺术与仪式[M].刘宗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5.

【5】凌继尧.西方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1.

【6】[波]符·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M].褚朔维,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361-362.

【7】凌继尧.西方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1.

【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宇宙[M]//亚里士多德全集:第2卷.徐开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618.

【9】凌继尧.西方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10】[波]符·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M].褚朔维,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362.

【11】[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20.

【12】[波]符·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M].褚朔维,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363.

【13】凌继尧.西方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凌继尧先生认为,苏格拉底对艺术模仿生活的理解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先,艺术模仿生活应当逼真、惟妙惟肖;其次,艺术模仿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模仿包含提炼、概括的典型化过程;再次,艺术模仿现实不仅要做到形似,而且要做到神似;最后,艺术只要成功地模仿了现实,不管它模仿的是正面的生活现象,还是反面的生活现象,它都能引起审美享受。参见凌继尧.西方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24.)

【14】[美]M 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7.

【1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89.

【16】[波]符·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M].褚朔维,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364.

【17】[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92.

【18】[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

【19】[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0.

【20】[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4.

【21】[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7-20.

【22】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这四种原因。质料因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如构成房屋的砖瓦;形式因是事物的形式或模型,如房屋的设计图或模型;动力因是事物的制造者或变化者,房屋的动力因是建筑师;目的因指事物的目的和用途,房屋的目的因是居住。质料和形式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本体,四因中最重要的是形式因。(参见凌继尧.西方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3.)

【23】凌继尧.西方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7.

【24】[美]M 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0.

【25】俄瑞斯忒斯是阿伽门农的儿子,他母亲克吕泰默斯特拉(Klytaimestra)杀死了他父亲,他为父报仇,杀死母亲,以致为报仇神们所追逐。阿尔克迈翁(Alkmaion)是安菲阿剌俄斯(Amphiaraos)与厄里费勒(Eriphyle)的儿子。厄里费勒因为收了贿赂,曾怂恿安菲阿剌俄斯去攻打忒拜。安菲阿剌俄斯预知有生命危险,因此叫阿尔克迈翁把他母亲杀死。阿尔克迈翁杀死了他母亲,他本人后来被他妻子的弟兄杀死了。

【26】[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7.

【27】宙克西斯(Zeuxis,前424—前380),古希腊画家,以画理想人物著称。据说宙克西斯画海伦的像时,用五个美女作模特儿,把各人的美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28】[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86.

【29】[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87.

【30】[波]符·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M].褚朔维,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364.

【31】凌继尧.西方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1.

【32】[英]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M].徐士瑚,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23.

【33】[意]列奥纳多·达·芬奇.画家守则[C]//达·芬奇论绘画.戴勉,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6.

【34】[意]列奥纳多·达·芬奇.画家守则[C]//达·芬奇论绘画.戴勉,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4.

【35】[法]丹纳.艺术哲学:插图珍藏本[M].傅雷,译.傅敏,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7.

【3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朱光潜全集(7).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230.

【37】[英]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8.

【38】[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82.

【39】[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6-13.

【40】[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82.

【41】[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1.

【42】[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99.

【43】[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22.

【44】[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0.

【45】魏凤莲.狄奥尼索斯崇拜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2004.

【46】[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91.

【47】[英]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M].华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42.

【48】[英]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M].华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81.

【49】[英]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M].华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81.

【50】[英]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M].华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81.

【5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86.

【52】[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04.

【53】[英]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M].华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43.

【54】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76.

【55】[英]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M].华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44.

【56】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4.

【57】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4.

【58】Martin Esslin. The Field of Drama.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1987: 151.

【59】[法]雨果.《克伦威尔》序[C]//雨果论文学.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62.

【60】[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82.

【61】[法]雨果.《克伦威尔》序[C]//雨果论文学.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62.

【62】[英]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M].徐士瑚,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24.

【63】[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27.

【64】Martin Esslin. The Field of Drama.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1987:155.

【65】[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C]//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10.

【66】[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86.

【67】[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9.

【68】Martin Esslin. The Field of Drama.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1987:177.

【69】[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21.

【70】Thomas Barfield (ed.). The Dictionary of Anthropolog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1997:410.

【7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9)[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65.

【72】Timothy Darvill (ed.).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Archae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361.

【73】Timothy Darvill (ed.).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Archae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361.

【74】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135.

【75】[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806.

【76】[英]郝丽生.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M].谢世坚,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

【77】[英]郝丽生.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M].谢世坚,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

【78】[英]郝丽生.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M].谢世坚,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7.

【79】Victor Turner. The Forest of Symbols: Aspects of Ndembu Ritual.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7: 19.

【80】[美]格尔茨.作为文化体系的宗教[C]//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20.

【81】[美]格尔茨.作为文化体系的宗教[C]//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20.

【82】[美]格尔茨.作为文化体系的宗教[C]//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21.

【83】Bobby C. Alexander. Ritual and Current Studies of Ritual: Overview.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A Handbook. Ed. Stephen D. Glazier. Westport, CT: Praeger,1997:139.

【84】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1.

【85】徐子方.中国戏曲晚熟之非经济因素剖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49-58.

【86】狄奥尼索斯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果神、植物神。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一说他是宙斯(Zeus)与忒拜的公主塞默勒(Semele)所生。宙斯非常宠爱塞默勒,超过任何人间女子,以致他对斯蒂克斯河立下神誓,要满足塞默勒的任何愿望。但塞默勒在妒忌成性的天后赫拉(Hera)的怂恿下,要求看到宙斯作为天神和雷神的威武面貌,这一定会使凡人塞默勒死亡,但宙斯不好违誓。当宙斯作为天神出现时,雷电在他头上围绕,电光把塞默勒烧化了。宙斯只来得及把胎儿取出,在自己腿上把皮割开,把胎儿藏在里面,由于宙斯只能跛腿行走,这个孩子就称为狄奥尼索斯,即“宙斯跛子”的意思。宙斯后来把他交给山林水泽之神哺养长大,因此狄奥尼索斯这葡萄之神是火中生水中育,正如葡萄是在阳光雨露之下生长的那样,在山林中,狄奥尼索斯的侣伴是一群半人半羊神,称为羊人或萨蒂洛,他们是一群人身羊腿、爱喝酒胡闹的怪物。狄奥尼索斯一方面代表自由和欢乐,一方面又代表疯狂。传说中的酒神教村民以酿酒的技术,提高了葡萄的经济价值。因此每当采摘葡萄、压榨果汁、或当葡萄酒酿成开取第一杯新酒时,人们就载歌载舞,以祀神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丰产的喜悦。公元前6世纪时,这种祀神仪式已发展为相当规模的祭仪,由酒神信徒组成浩浩荡荡的祭献行列游行队伍,抬着神像上街,或者让人扮成酒神模样,手执华美的神杖,头戴常春藤花冠,庄严地参与行列之中。打扮得五色炫烂、多姿多态的酒神信徒拥着神像缓缓前行,人民倾城而出,如醉如痴地分享这节日的欢乐。

【87】[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M].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32.剑桥人类学派代表弗雷泽.为狄奥尼索斯不是源于埃及而是源于色雷斯(自爱琴海至多瑙河的巴尔干半岛东南部地区)。(参看[英]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376.)

【88】[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M].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86.

【89】[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M].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74.

【90】[前苏联]谢·伊·拉齐克.古希腊戏剧史[M].俞久洪,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6.

【91】当代西方学者伊莱·罗里克提出,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悲剧起源于酒神颂(Dithurambos),喜剧起源于生殖崇拜活动,但并没有将二者与仪式联系起来(参看Eli Rozik. The Roots of Theatre: Rethinking Ritual and Other Theories of Origin. Iowa: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2002:3.)。不管怎样,“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戏剧源于酒神祭祀仪式”这一观点仍然被大多数人认同,故本书还采用这一公认说法。

【92】[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2.

【93】华明.西方戏剧起源学说述评[J].剧本.1991(3):30-53.

【94】[德]尼采.悲剧的诞生[C]//悲剧的诞生.赵登荣,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16.

【95】[德]尼采.悲剧的诞生[C]//悲剧的诞生.赵登荣,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49.

【96】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7.

【97】海格力斯(又译赫拉克勒斯,Haracles,希腊语作Herakles),即罗马的赫丘利(hercules)。传说他是宙斯和阿尔克墨涅(珀耳修斯孙女)所生的儿子,按照神谕,他必须替国王欧律斯托斯完成12件苦差。他也因此成为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力大无比的英雄,以非凡的英勇和伟大的功绩著称。卡德姆(Kadmos),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腓尼基王子。曾杀巨龙,埋其齿,结果长出一批武士,相互残杀,最后剩下5人,与他一起建立了底比斯城,并将腓尼基字母传入希腊。

【98】[英]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272-273.

【99】[英]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15.

【100】[英]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16.

【101】[英]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375.

【102】[英]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378.

【103】[英]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376.

【104】[英]哈里森.古代艺术与仪式[M].刘宗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8.

【105】[英]哈里森.古代艺术与仪式[M].刘宗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42.

【106】瑞典戏剧家奥格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1849—1912)对“戏剧”(drama)一词的含义有不同意见,他说:“在古希腊文中,戏剧这个词的意思好象是指事件,不是指行动,也不是我们所谓的有意的花招。”(参见:[瑞典]奥格斯特·斯特林堡.论现代戏剧与现代剧院[J].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1.)

【107】[英]哈里森.古代艺术与仪式[M].刘宗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88.

【108】[英]吉尔伯特·默里.希腊悲剧中的仪式(补论)[M]//[英]郝丽生.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谢世坚,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8.

【109】“恩尼奥托斯半神”(Eniautos-Daimon)是哈里森创造的词,“恩尼奥托斯”(Eniautos)的意思是“周期”,即盛衰交替的循环,哈里森坚持认为此词能够不仅包含植物,而且能表达整个世界的衰落、死亡、再生这一过程。恩尼奥托斯半神既代表部落的生命又代表大自然的生命,而“植物神”或者“年神”都不足以表达这个含义。

【110】[英]郝丽生.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前言[M].谢世坚,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111】[英]吉尔伯特·默里.希腊悲剧中的仪式(补论)[M]//[英]郝丽生.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谢世坚,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1.

【112】[英]郝丽生.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前言[M].谢世坚,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113】Francis Macdonald Cornford. The Origin of Attic Comedy. Ed. Theodor H. Gaster. Gloucester, MA: Peter Smith,1968: 5.

【114】[英]吉尔伯特·默里.希腊悲剧中的仪式(补论)[M]//[英]郝丽生.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谢世坚,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6.

【115】Eli Rozik. The Roots of Theatre: Rethinking Ritual and Other Theories of Origin. Iowa: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2002: 14.

【116】彭兆荣.西方戏剧与酒神仪式的缘生形态[J].戏剧艺术,2002(3):36-44.

【117】Francis Edwards. Ritual and Drama: the Mediaeval Theatre. London, Fakenham and Reading: Cox & Wyman Ltd.,1976:9.

【118】[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82.

【119】[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20.

【120】[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20.

【121】[波]符·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M].褚朔维,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361.

【122】[法]E·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M].林宗锦,彭守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91.

【123】[英]哈里森.古代艺术与仪式[M].刘宗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49.

【124】[英]哈里森.古代艺术与仪式[M].刘宗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3.

【125】[英]哈里森.古代艺术与仪式[M].刘宗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5.

【126】[英]哈里森.古代艺术与仪式[M].刘宗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3.

【127】[英]哈里森.古代艺术与仪式[M].刘宗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1.

【128】Martin Esslin. The Field of Drama.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1987:164.

【129】普遍认为伏都教起源于西非,伏都(Voodoo)是“神”“精灵”的意思。作为一种崇神教,伏都教可能是从古老的祖先崇拜和精灵崇拜传统演变而来。

【130】此处,艾思林的原文是“Asiatic Shamanistic religions”(参见Martin Esslin. An Anatomy of Drama. First American Edition. New York: Hill and Wang,1977:27.),笔者以为,这应该指的是亚洲的萨满教或类似萨满教的亚洲宗教。萨满教是亚洲北部流行的一种原始宗教。该教具有较复杂的灵魂观念,在万物有灵信念支配下,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兼顾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内容。

【131】[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20.

【132】[美]特纳.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M].刘珩,石毅,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86-287.

【133】[英]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

【134】Martin Esslin. The Field of Drama.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1987:163.

【135】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123.

【136】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123.

【137】[英]马丁·艾思林.戏剧:现实 象征 隐喻[J].郑国良,译.戏剧艺术,1987(1):147-153.

【138】[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9-20.

【139】[英]郝丽生.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M].谢世坚,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3.

【140】[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7.

【141】[瑞士]荣格.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C]//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235.

【142】[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21.

【143】[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21.

【144】[德]布莱希特.戏剧小工具篇[C]//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中,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6.

【145】[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22.

【146】[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97.

【147】[美]格尔茨.作为文化体系的宗教[C]//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20.

【148】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于法国北部阿金库尔村重创兵力数倍于己的法军,史称阿金库尔战役。亨利五世在阿金库尔战役前夕发表了该演说。

【149】[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25.

【150】[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27.

【151】[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9.

【152】[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21.

【153】[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22.

【154】Martin Esslin. The Happening. Reflections: Essays on Modern Theatre. Anchor Books Edition.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71: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