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赵丽莲
赵丽莲

赵丽莲(18991989)

身份1———唐绍仪的侄媳妇

1899年农历十二月九日,赵丽莲出生于美国纽约州洛克威尔镇的一个中德联姻的富裕家庭。父亲赵士北是广东新会人,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是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元老,曾任国民政府参议院议长;母亲白薇熙女士是德裔美国人,系出名门,通晓九种语言,曾在美国攻读医学博士学位。

赵丽莲11岁赴德国读书。1911年中国革命成功,休学返国。15岁时,举家迁居北平。1919年开始任教北平女子高等师院(后升格为女师大),正式开启了教书生涯。1920年与唐荣祚(前内阁总理唐绍仪之侄子,伊利诺伊州大学土木工程学士)结婚。在这段十年婚姻中育有一女三子(唐楣、唐鸿光、唐鸿柱、唐鸿滨)

身份2———电台英语教学创始人

1921年任教北平中国大学,开设英语会话等课程。1927年与刘天华、蔡元培、萧友梅、刘半农等三十五人创立“国乐改进社”,以“借助西乐、研究国乐”。1946年起在北平广播电台开启《英语讲座》节目,成为我国从事空中英语教学的第一位教师,并编著《实用英语会话新编》(上卷)及《日用会话》(英汉对照)等书。1948年到台湾,任教台湾师范学院。1949年在中国广播公司演讲《怎样学习英语》,甚受好评,旋即受聘主持《空中英语教室》节目;发行《 学 生 英 语 文 摘 》( Th eStudentsE nglish D igest)1952年转任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仍兼任师院教职(直至1955年始辞)1960年由中广转往教育电台开辟《赵丽莲英语时间》。

身份3———电视英语教学创始人

1972年在中华电视台开辟《鹅妈妈教室》,致力儿童英语教育,成为第一位从事电视英语教学的教师。83岁时荣获新闻局优良电视节目金钟奖“特别奖”。19896月因血癌并发肺衰竭,病逝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寿九十一岁。

名人之魂

幼时因混血受到不少歧视

赵丽莲从小好学,早早流露出语言及音乐方面的过人秉赋。遗憾的是,赵丽莲幼年时因“混血儿”背景而受到不少歧视,同时也因语言上的困扰,未曾受过正规教育。赵丽莲靠母亲和家庭教师的教导,才得以奠定良好的中、英文基础。直到1909年,她的外公才将她送到德国的莱比锡音乐学院就读,两年后因中国革命成功而休学回国,到中国后就读于上海美国学校。直到1915年她才重返莱比锡音乐学院完成学业,并获得音乐硕士学位。1919年赵丽莲获聘为北平女子高等师院(女师大前身)的音乐教师后,正式开始了她漫长而又出色的教学生涯。

诗人余光中亲笔撰写墓志铭

1920年,从事教学工作刚刚一年的赵丽莲与前内阁总理唐绍仪的侄子唐荣祚结婚,但由于两人的个性、理念以及生活习惯的诸多不合,这段婚姻于1930年宣告结束,共育有一女三子(唐楣、唐鸿光、唐鸿柱、唐鸿滨)。这也导致赵丽莲在台湾度过了四十年孑然一身的岁月,没有子女亲人的陪伴,也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

赵丽莲去世后,有人在台北县金山乡云台乐园上方为她捐出一块墓地,诗人余光中亲笔为赵丽莲撰写墓志铭,开头写道:“安息在此的是一个美丽的灵魂”。   

名人词典

“鹅妈妈“一当就是40

抗战胜利之后自办英文补习学校

抗战胜利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与国民政府关系日益密切,学习英语成为热潮。在这种情况下,赵丽莲自办英文补习学校,招收学生300人,分批上课。但仍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且不少学生无力支付学费。于是,她向北平广播电台提出,免费从事义务英语广播教学,使听众不会受到年龄、学历、身份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北平广播电台采纳了她的建议,从1946年春起,每天在690770千周播出,开辟空中英语教学节目,开创了中国英语广播教学的先河。此外,赵丽莲还编著了《实用英语会话新编》上卷及英汉对照的《日用会话》等相关书籍,以配合广播教学。

解放战争之际前往台湾高校任教

1948年,解放战争白炽化之际,赵丽莲应徐寿棠的邀请,前往台湾,先后在台湾师范学院、台湾大学外文系、文化学院、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任教。与此同时,赵丽莲向英语广播教学倾注了更大的心血。19495月,台北“中国广播公司”邀请赵丽莲讲授“怎样学习英语”,播出后反应很好,即请她主持“空中英语教室”节目。为了配合广播教学,她创办了一份《英语文摘》作为教材。1950年,台北成立教育电台,赵丽莲在该电台开辟“赵丽莲英语时间”,专门教授英语。而后,赵丽莲还在“中华电视台”中开辟“鹅妈妈教室”节目,把自己打扮成“鹅妈妈”的样子,教授少年儿童学习英语,一直坚持四十年,“鹅妈妈”由此成为众所皆知的赵丽莲绰号。1984年,已八十五高龄的赵丽莲告别广播英语教学,但仍然退而不休,在家中开设“儿童英语教育班”,著述《英语发音》和回忆录。

台大退休之后罹患血癌仍抱病兼课

19652月,她自台大外文系退休,此后仍先后在政大、清大、交大、辅大、中央警官学校等校兼课。她从未真正“退休”,甚至在罹患血癌约二十年间,她依然继续抱病教书,一心一意奉献教育工作长达七十寒暑。

入院治疗之后各界捐款达400万台币

1989年,赵丽莲病情加重,进入荣民总医院。台湾大学校友会获悉情况后,发动募捐,各界捐款达400万台币。赵丽莲非常感动,但她依旧心挂英语教育事业,说“把这些钱用来奖励偏远地区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吧,他们更缺钱”。

她临终前特嘱人们利用此款成立基金会,以推广英语基础教育。因此财团法人赵丽莲教授文教基金会于1990年成立。

经典语录

我生长在一个很富有的家庭,长大以后,我嫁到一个更富裕的人家,可是正因为这“钱财”,分散了我自己的家,拉长了我与亲朋间的距离和剥夺了我幸福的一生;除此之外,似乎它什么也没有带给过我。所以孩子们:我永不会希望你们中间能出几个著名的大富翁,因为它能很轻易地夺去你们一生的幸福。

——— 萧兰男翻译

精神遗产

发言人:杨长征(香洲区侨联秘书长)

何志毅(珠海地方志办公室)

她的境遇和李清照何其相似

1、赵丽莲女士的混血儿出身背景对她以后从事的教育事业有何种影响?

杨长征:赵丽莲的出生背景对其一生的影响极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受过良好的系统西方教育的她,在获得丰富的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济世情怀,她后半生如此执着于教育,除了其它因素,济世情怀是主旋律也是她一生的主旋律。

何志毅:无论怎样的出生背景,她所具有的爱国思想都是倾向于中国,把中国作为第一祖国,把自己所学的东西为中国所用。

 2、赵丽莲在台湾度过了四十年孑然一身的岁月,没有子女或亲人的陪伴,没有一般人享有的家庭生活,这样的执着是为了什么呢?

杨长征:关于这一点我不由得想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江山易主、丈夫早逝、大儿子投奔光明,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失去相见的机会,在当时的环境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无法再联系上,小儿子也不在身边可谓孤苦无依,对她的打击可想而知,她和李清照的遭遇何其相似,但她的政治倾向不像李清照,不是太突出,但她同样没有沉沦,没有萎靡不振,早期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素质尤其是济世情怀,渐渐抹平了她心中的痛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何志毅:她的教育 “ 有 教 无类”,教育救国。

3、在罹患血癌约二十年间,她依然继续抱病教书,是什么力量支持她走下去的呢?

杨长征:身体不好还能支撑下去,最后高寿而终,我认为她内心里有一种坚强的信念,等待有一天和大陆的大儿子团聚,哪怕看上一眼,听上一句声音,很幸运,在她离开人世之前,这个愿望实现了。

何志毅:赵丽莲是通过电台传播英语教学的第一人,她念念不忘的还是教书育人。

4、在赵丽莲女士的一生中,几乎是将全部的生命奉献给了英语教学,她在英语教学方面的独到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杨长征:我只能从她的大儿子———珠海市第一中学退休英语教师唐鸿光先生身上领略一番,直到今天80多岁的唐鸿光老师还在热心教授儿童英语,尤其是口语,唐老师的口语如同他本人,十分生猛有趣,非常吸引人,此外唐老师的北京话原汁原味,唐家话也活灵活现,让人感叹他是一个语言天才,但我相信这些都得益于他母亲的熏陶培养。

何志毅:她的英语教学通俗易懂,易让学生接受,并且吸引学生的注意。

5、你怎样评价赵丽莲女士对内地及台湾地区英语教学事业的奉献?

杨长征:众所周知的原因,赵丽莲成就最大的那30多年,大陆几乎一无所知,对大陆几乎没有任何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大陆台湾文化交流的加强,大陆教育界才逐渐认识赵丽莲,她的教育方法才逐渐为人所知,所以,她的影响主要还是在台湾,为英语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是海峡两岸教育界的楷模,因此获得了“女孔子”的称号。

何志毅:她对大陆、台湾执着教育,开创英语教育先河,她希望年轻人能够掌握英语、了解世界,建立起和外国交流的桥梁。

地理记忆

台湾大学

19488月,赵丽莲应原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许寿裳之邀,赴台湾任教,曾任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台湾大学简称台大,是一所创立于台湾地区的全科性公立综合大学,亦为全台湾规模最大的研究型大学。于2008年被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评为全世界前200名的大学,位列第124名。   

闻逸事

梁实秋曾给赵丽莲做顾问

在赵丽莲主持《空中英语教室》节目并发行《学生英语文摘》的十二年间,也是她一生中工作量最繁重、而工作成果也称得上最丰硕的一个时期。这份为配合广播节目而编印的月刊发行量从两千册不断攀升至上万册。当时英语教学界重量级人物都纷纷挺身相助,例如梁实秋教授与英千里教授担任该刊顾问,曾约农、吴炳钟、夏济安和侯健等多位教授都应邀加入撰稿行列,使该刊的内容更为多元吸引人。

早期致力于引进西乐

在音乐教育方面,赵丽莲不仅努力引进西乐,而且愿为促进国乐之创新研究尽一分心力。例如她任教于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期间,成立管弦小乐队,以期有助于青年音乐素养之提升。后来,她任教于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与刘天华、蔡元培、萧友梅、刘半农等多位名师成立“国乐改进社”,便是有意藉助西乐来探究国乐改进的可行性。1936年起,赵丽莲才逐渐将工作重心转向英语教育。

18年前曾获“金钟奖”

1981年,赵丽莲以83岁的高龄,荣获电视节目金钟奖“特别奖”。

后人记事

回忆人:大少(网名) 台湾台北人、现居德国

博客地址:http//i.cn.yahoo.com /tw u922/blog/p_938/

幼时的我,嘲笑她那说不标准的中文

G ood-byeboys and girls.

G ood-byeG ranny.

那是1983年参加“鹅妈妈英语教室”每次下课时的两句英语对话,长久以来,不断回响在我耳边。

小学五年级时,父亲安排我到鹅妈妈(赵丽莲博士)那儿学英语,其实只是提早将国中(初中)一年级的英语课本拿来上。原本就对外语感兴趣的我,就这样开始啃豆芽菜。

每个礼拜六去学一个小时,其实最快乐的是,上完课后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杯可可喝,配夹心饼干。

我不是个乖孩子。赵博士说中文带有浓重的腔调,我分不出是广东腔、上海腔还是美语腔,反正无知的我就在她的包容下,嘲笑她那说不标准的中文。

她是个伟大的教育家。她很节俭,但对我们很大方。我们的作业练习本,都是她自费给的。小时候,我的记性很好,每个单字写三遍就背下来。我将作业本拿来练习写单词,很快就用完了。一次,她在发批改后的作业时,凑近我耳边告诉我,练习写单词不用给她看的。我便知道自己太频繁地索取这练习本。

当时小学没有什么压力,礼拜六中午下课回家少许休息后,就到鹅妈妈那里去。但啃豆芽菜却让我在小学毕业以后奠定了对外语的兴趣。

往后的日子,却都还以为自己的英语很好,没有勤快地背诵或阅读(提早学习的缺点)。直到考高中时,才发现,已经有人比我更好了,才又开始加紧学习。

我对现今早期语言的开发,不持反对意见,但因为达到标准而剥夺孩子的假期及游戏的时间,始终让我很失望。

我们总是将绩效当成唯一的途径,要孩子不断进修、进修、再进修。有父母真的自己陪过孩子游戏、游戏、再游戏的吗?我相信这是少数。孩子需要的不是排满的课程及辅导,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与共同成长。

也许孩子们已经习惯被关入这样的制式流程,那么无法套用这个流程的孩子,就是二流的孩子吗?这是我觉得流行在我们这代人中,一种可悲的思维模式。

其实,赵老师给我们的只是一种爱。尽管是教英语,她也是用包容。我们的课程没有“必须”、没有“强迫”、没有“绩效”。但她清楚知道每个孩子的程度及个性,要我们在生活化的情绪中(尽管还是一样坐板凳上)学习英语。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在线”不是一个没有争议性的教育思想。孩子,自有“自己开窍”的一天,可惜这个观念不被我们的教育模式融合。那么,我不认为我提早给孩子学习任何技术能力就是好的。反而剥夺了孩子从自由玩耍中领略自由思考创造的机会。其实,如果这孩子是天才,是不会被埋没的。我很珍惜我在小学阶段曾经拥有过尽情玩耍的时间,及快乐的学习环境。   

史海钩沉

博士学位是否获得未能证实

1948年,赵丽莲辗转前往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文讲师。直到2年后,赵丽莲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赠与的荣誉博士学位,因此才能顺利转任台大外文系教授。由此可见,哥伦比亚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对赵丽莲在台湾任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有关赵丽莲的传记和文章中,也大都提到该学位。

有研究者为找出哥伦比亚大学颁授学位的日期,专门向哥伦比亚大学查询相关信息,不料该校负责相关部门却反馈称:经查赵教授不曾获得此一荣誉学位。因此,对于赵丽莲是否是货真价实的“教授”,尚有待查明厘清。

原载2009820日《南方都市报》之《珠海读本  珠海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