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卢施福
卢施福

卢施福(18981983),又名卢克希(D R .K .C LU SIEV G ),广东香山(今珠海市上栅村)人,中国早期摄影家。早年在上海医学院学医,1928年起在上海开业行医至解放后。1930年后从事摄影创作。1931年在上海发起成立黑白影社,任主席。同年加入美国摄影学会。建国后,任《安徽画报》摄影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曾多次在国际摄影展览中获奖。作品有《顽皮的小孩》、《说话》、《吸烟》、《黄山影集》、《卢施福黄山摄影选》等等。

名人之魂

终其一生留下的是那三个决定性的瞬间

第一瞬14岁赴沪投亲 寄人篱下求学不辍

祖籍香山,少小离家,或经商或求学,成名成家之后人生轨迹大多留在他乡异地……虽然人生际遇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香山籍名人的成功之路有着惊人的相似。其中除了个人的机遇和奋斗,亦是珠海人得风气之先的结果。

数百年欧风美雨的浸染,卢施福家中有了曾到美国淘金的祖父、常年在外经商的父亲,以及思想开明的祖母,于是便有了卢施福人生最重要的拐点——— 十四岁那年的上海之行。

第二瞬邂逅知音陈传霖 行医之余迷上摄影

“我,是习医的,而又是专于医的,一天到晚听的都是病话,口说的都是病话;然而对于摄影呢,也是我一直以来梦寐所不忘的嗜好,每当诊余之暇必以此为消遣……”当摄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记录影像形式传入中国时,首先为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最易接受新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和实践。卢施福等人最初只是把摄影当做自娱自乐的消遣活动,无意中却成就了中国摄影发展史上的一段传奇。

身为摄影艺术家,卢施福一生都痴迷于某些“决定性瞬间”,而恰恰是“决定性瞬间”影响了卢施福的一生。如果说三岁那年祖母的那次拍照是定格在其记忆中的第一个瞬间,那么1928年与陈传霖的邂逅,就是第二个决定性的瞬间,从那以后卢施福从一个高级摄影发烧友逐渐蜕变成一位摄影艺术家。

第三瞬亲手销毁底片“文革”之痛余生难愈

时光倒退至“文革”的某一天,我们恍惚中看到压抑空气中定格的第三个瞬间: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卢施福老人,正亲手销毁一张张保存多年的底片……虽然在卢施福看来:“风景在画面上固属很讨鉴赏者的欢喜,但不若生活描写的活泼情感来得有力持久”,但“文革”期间和“文革”之后,卢施福几乎专司风光摄影,个中原因不得而知,或许是摄影题材喜好的转变,又或许是担心历史的某些瞬间会再度重现。

为梅兰芳拍摄剧照,徐悲鸿是家中常客,就连上海举办女作家笔会,卢施福也受邀随行为大家留影……单就摄影成就而论,卢施福的影响力或不及同时代的沙飞和郎静山等人,但透过卢施福的镜头,可以看到的不仅有摄人的风光、质朴的情感,我们还可以看到光影背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文艺界的五色斑斓。

人文观察

光影背后的人文与美学

摄影是不是艺术?这个问题,是每个影像爱好者初入门时必然要面对的。如果说不是,如何理解摄影作品水准与风格的无限差异?如果说是,如何通过复杂精微的技术表象,把握行为主体也就是摄影人的气质与灵魂?

逝于台北的江苏人郎静山,是我国早期摄影史上画意派(Pictorialism )摄影的代表人物,他是把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的第一人。比他小3岁的广东人卢施福则是直接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的提倡者和身体力行者。他认为摄影无需模仿绘画,本身即是艺术。他的作品体现了摄影艺术本身的客观真实、锐利质感和广袤视野所具有的魅力。

摄影是否需要摹仿绘画?答案或许见仁见智,但二者作为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与艺术原理却是殊途同归。这一点在卢施福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从他的生平志趣与行迹来看,我认为他酷似他的艺术前辈、今世中国画泰斗黄宾虹大师。

首先是他的身份,这一点非常有趣,他的职业是医生,不是专业摄影师,正如宾翁更是一位文人与学者,而不是专业画师。这种职业与志趣的分离,保证了审美上的“间离效果”。丰子恺先生就说过,他个人最为欣赏的民国时期的诗人,不是别人,而是大数学家苏步青先生。

“黑白影社”是抗战前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团体,也是中国摄影史上最重要的摄影团体之一。作为它的发起人和中坚力量,卢施福在三十年代的上海名噪一时。那时的摄影,自然只能在“黑白”之间徘徊。有意思的是,这时候黄宾虹正处于艺术生命上的转捩点,60岁以前的宾翁是“白宾虹”,此后则是“黑宾虹”。别人用石涛的诗句“墨团团中黑团团,黑团团中天地宽”来形容他的画风。

卢施福与宾翁有一个美丽的“交集”,就是黄山。这是他们“壮游”志趣使然。宾翁一生九上黄山,对黄山充满感情,暮年时致友人函中言道“老且病,不能拔身归黄山为恨”。卢施福尤爱黄山的雄伟奇秀,从1931年到1966年的三十多年间,曾数十次登黄山,他以黄山为主题的作品享誉久远。

绘画与摄影,学识与才情,艺术与宇宙,在这两位不同时期的前辈生前身后,出现了一种会通!

刘根勤(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师)

名人词典

孤儿逆境求学 萌生摄影之梦

1898年,卢施福出生在香山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卢施福的母亲在卢施福出生时难产而死,父亲常年在外乡经营茶叶生意。因此,在卢施福的记忆中,没有父亲和母亲,只有祖父和祖父母。

三岁那年,年迈的祖父母想在有生之年拍张照片作留念,由于广东没有好的照相馆,于是就到香港请了一位摄影师……照片拍摄出来之后,看到照片中祖父母逼真的面孔,卢施福心里暗暗称奇:“短短几分钟竟然就可以把各人的面貌留存下来!”从那之后,拍照这件事便深深印刻在卢施福的脑海之中。

1912年,为了让卢施福有一个更好的出路,曾经到国外做工的祖父和同样眼界开明的祖母将卢施福寄居在上海做生意的六叔家里,就读于天津西窑洼小学。在此期间,卢施福一边帮助叔叔打理家务,一边自学英语。1914年,卢施福考入天津文商业专科学校。1916年毕业后,考入上海同德医学院。

18岁时,卢施福开始实践自己的摄影理想,攒钱购买了一具明信片大小的折合镜箱,大约是一个F77的镜头,起初只是拍摄一些亲友们的人像,渐渐地开始拍摄一些风景。

加入黑白影社 名噪上海八年

大学毕业后,卢施福摄影及化学方面的学识更为丰富,再加上行医使得家里经济日渐丰盈,便添置了一些摄影用具,筹备了自己的暗房,开始自摄、自冲和自晒,进入了摄影的另一个阶段———高级发烧友。

1928年,卢施福邂逅了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摄影家陈传霖。从那以后,卢施福每逢节假日都开车去接陈传霖,一同到郊外摄影旅行。那时候,陈传霖正和聂光地、林泽苍等组织黑白影社,便邀请卢施福加入其中,共同主持社务。回顾黑白影社的这段历史,在30年代的上海,其活动能持续八年之久,是与卢施福和陈传霖二人的努力分不开的。

资料记载,卢施福正式加盟黑白影社是在1931年的8月,当时的黑白影社并没有社长、会长和主席之类的领导职务,只是由五个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卢施福一入社便身居要职,连任两届执委,兼管编辑、文书两个股。同年,卢施福加入美国摄影学会。

醉心风光摄影 自诩黄山知己

卢施福从事摄影艺术创作活动六十多年,成就卓著,其早期作品取材广泛,涉及人物、花鸟、静物、剧照,自然风光,照片诚实、简洁,力求达到“非身历其境不能目其秋毫”的要求。调入《安徽画报》社之后,卢施福的作品基本以自然风光题材的摄影为主。

“素爱祖国名山,大江南北风尘仆仆,长城内外道路悠悠,无不跑其略,独爱黄山多云宏伟。我自1931年上黄山以来,因工作需要无数次上下黄山,虽遭三次遇险而尚健在,可谓黄山知己了!”卢施福是旅行摄影的身体力行者,曾先后到过泰山、华山、天目山、天台山、武夷山、雁荡山、莫干山、普陀山、九华山、八达岭、山海关以及富春江、新安江、松花江、北戴河等地进行创作,但对于黄山却情有独钟。

卢施福从20世纪30年代起拍摄中国黄山,是中国第一个攀登黄山的著名摄影家,是中国近代摄影界“黄山派”摄影家代表。从1931年到1966年的三十多年间,曾数十次登黄山,仔细观察、发掘,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主要作品有:《东海皓月》、《探云古松》、《百步云梯》、《梦笔生花》、《云深不知处》、《云绕天都峰》、《晨》、《宝剑锋》等,在安徽和北京等地影展中展出,并为全国各报刊杂志所选等。

“卢施福同志的镜头里,云、松、石精巧地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静中有动、实中有虚、妙趣横生的艺术作品,解放后拍摄的黄山作品尤其动人。……真是气势磅礴、浑厚幽深、令人神往。”1964年,胡洁青在给他的一首赠诗中有“黄山奇绝处,世上无人知,欲识云中路,须随卢大师。峰看八面景,辛勤读画时”之句。准确的概括了这位国内外知名的“黄山派”摄影艺术家六十多年来的实践、创作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后人记事

父亲一生经历了两次打击

受访人:卢天恭 (卢施福幼子)

兄弟姐妹都挨过父亲的打

“父亲是个思想非常开明的人,非常喜欢小孩,曾经带着6岁的我坐火车到上海周边地区拍照,回家的时候除了扛摄影器材,还要扛着已经熟睡的我,但是父亲依然乐此不疲。

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挨过我父亲的打,而且挨打了没有不哭的,因为很疼……打过之后,父亲会找块糖给我们吃或者帮我们洗把脸,安抚一下我们的情绪。在卢天恭眼里,父亲管教孩子的态度十分严厉,但在子女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思想十分开明,大哥卢天恩思想比较激进,年纪轻轻就参加了地下党,父亲没有反对。我10岁那年要去学跳舞,卢施福也没有半句异议。

司机趁战乱偷走了全部家当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很快攻进上海,当枪炮声打到虹口之时,卢施福一家来不及收拾家当,便举家逃往英法租界避难。到达英法租界之后,卢施福嘱咐司机回家取贵重物品、收藏的字画和自己的摄影作品,然而司机开车离开后便一去不复返。“那时候突然之间变得一无所有,包括徐悲鸿赠送给我父亲的一些画作,连同其他字画一起遗失殆尽。”卢天恭说,这是他父亲人生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大哥“文革”受迫害抑郁而终

卢施福的第二次人生打击要追溯到“文化大革命”那段动荡的岁月。长子吉林农业大学创办人卢天恩在“文革”中遭受迫害,年仅40多岁便抑郁而终,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刺痛让年过花甲的卢施福作出了一个决定。“我父亲让我帮忙,将家中的底片全部找出来,但凡是带人像的底片都丢到药水桶里销毁了。”卢天恭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销毁的照片中牵涉到很多文艺界人士,我父亲作这个决定的时候相当平静,因为他认为自己在做一件好事。不过,当红卫兵冲到家中将满满一柜子的摄影作品、美国摄影协会的会刊和早期黑白影射的资料都拿去销毁时,卢天恭从父亲的眼神里看到了彻骨的心痛。

趣闻轶事

黄山遗嘱

 196264岁高龄的卢施福独自登上白鹅岭进行摄影创作,从早上一直等到太阳西斜,他在返回途中怕有迷途的危险,就在一块大石头上写下“卢施福一九六二年在此失踪”的“遗嘱”。事后卢施福解释说,如果遇难了,可以据此知道他最后的下落。

一诺千金

卢施福寄居在上海六叔家中读书,念完中学之后,由于家庭负担太重,六叔打算让卢施福中断学业。卢施福很想继续读书,便鼓足勇气与六叔商量:“你如果能够供我读完大学,我毕业后将承担你们家两个孩子的读书费用。”六叔闻言感动,答应了卢施福。卢施福大学毕业后,便开始兑现诺言,按月给六叔家寄钱,供六叔家的孩子读书。即便是调到安徽工作之后,卢施福每个月都会给叔叔家寄钱,并最终帮助六叔家里培养了三个孩子上大学。

链接

卢施福生平纪年

1989年,出生于广东香山(今珠海上栅村)

1912年,赴上海求学。

1916年,考入上海同德医学院。毕业后在上海开业行医。

1931年,加入黑白影社,并屡获国内国际大奖,成为名噪一时的摄影大师。

1937年,抗战爆发,黑白影社宣告停顿。

1956年,任安徽省干部疗养院内科主任。

1958年,任《安徽画报》社摄影顾问,开始从事专业摄影活动。

1960年,当选为合肥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11964年,任中国摄影学会安徽省分会筹备小组副组长。他也是全国第三次、第四次文代会代表。

1962年,在合肥举办过他的个人摄影艺术作品展览,并在安徽淮南市、滁县地区等巡回展出。

19571966年,他的作品参加了各届全国影展。

1979年,当选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安徽省分会理事。

1980年,其作品《东海皓月》、《云绕天都峰》参加在北京举办的《黄山摄影艺术展览》。晚年抱病编辑《黄山影集》,于1980年出版。

198311月,因患脑血栓不幸逝世,终年八十六岁。

精神遗产

卢老爱拍黄山是受了石涛画作的影响

受访人:陆开蒂

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曾获得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的“德艺双馨”荣誉称号和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 中国摄影金像奖。2004年其摄影作品《黄山日出》被选为国家主席胡锦涛向世界各国政要祝贺新年的贺卡照片。

记者:作为摄影界的后辈和卢家的朋友,卢施福先生生前与您有过哪些交集?

陆开蒂:卢先生生于1898年,我出生于1949年,年龄跨度相隔了51年,因此在摄影方面谈不上什么交集。不过回想起卢先生,有两件事情我印象十分深。第一件事情是小时候去看卢先生的摄影展,其中有一张照片叫《你谈白杨我哈哈》,照片拍得非常传神,所以至今记忆犹新。另一件事情是1959年,为了庆祝建国10周年,我和卢天恭(卢施福的幼子)等同班同学给卢先生当了一回模特,照片后来登在了《安徽画报》的封面上。

记者:卢施福的风光摄影在国内影响深远,为什么获得国际大奖的是《顽皮小孩》、《说话》这类民俗主题的摄影作品呢?您个人觉得他在哪一方面的造诣更深?

陆开蒂:卢先生的摄影题材十分广泛,除了风光摄影,社会题材的也很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外对中国的了解非常少,《顽皮小孩》和《说话》这类民俗类题材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国人的生活状态,也契合了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需求,因此会比风光摄影更易获奖。

谈到造诣,我认为卢先生两方面的造诣都很深,是个摄影全才。无论是摄影的取景还是后期的暗房制作,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卢先生都有相当的水准。另外,我在整理卢先生的摄影作品时还发现,除了黑白照片,卢先生对黑白照片着色也很精,既有水彩着色,也有油彩着色,应该也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

记者:卢施福为何对黄山情有独钟,甚至还被誉为“黄山派摄影家”?

 陆开蒂:“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卢先生痴迷黄山,一方面是与黄山本身的秀美壮观有关。另一方面,我认为也受到了石涛的影响,卢先生非常喜欢石涛的画作,而石涛又钟爱黄山,这一点从卢先生摄影作品上经常借用石涛关于黄山的诗句就可以看出来。

记者:您如何评价卢施福在中国摄影发展史上的成就和地位?

陆开蒂:提起卢先生就不得不提到黑白影社,同样地提到黑白影社就绕不开卢先生。虽然黑白影社的一些作品引起了摄影评论界的一些诟病,但是作为民族化摄影的一种尝试还是很值得称道的。与卢先生同时代的黑白影社社员,如郎静山、陈传霖、沙飞等,都成为摄影大师,从中我们不难窥见卢先生在中国摄影发展史上所处的地位。

去年,中国摄影家协会评选摄影大师、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家和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与卢先生同时代的几位摄影先驱都被评为摄影大师,而卢先生仅仅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我对这种评定结果是很不认同的,曾就此事为卢先生争辩。

原载2009827日《南方都市报》之《珠海读本  珠海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