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鲍少游
鲍少游

鲍少游(1892———1985),名绍显,字丕文,又字尧常,艺名石涛,少游为其号。香山白石人,生于日本横滨。其父鲍应宏,为晚清国学生候选同知,后弃仕从商,赴日本神户开设茶行,是日本华侨同文中学创办人之一。中日甲午战争时,鲍少游曾随母返香山。1903年回日本。毕业于日本西京艺术工艺专校、西京美术大学研究院。擅长花鸟、走兽、人物、山水。1927年回国任佛山市美专、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主任教授。1928年去香港,创办丽精美术学院,自任院长兼主任教授。1939年任中国文化协进会理事、香港艺术研究社西人汉画班主任。1958年后,任香港中国美术会监察委员、名誉顾问,又历任中国书院教授、中国文化协会理事、中山侨商会理事等职。

名人之魂

其精品在拍卖会中拍出数十万元

鲍少游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和诗人,还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和理论家。鲍少游以毕生的精力,为探索传统中国画艺术与国外美术有机的结合,辟出新径,并以此为使命,创办美术学院,参与创办岭南画派,传承艺术理念,培养出一大批中外美术人才。

鲍少游的经历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他出生于日本,本能地使他感受着异国风情,但他祖籍香山,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并在孩童时返回祖国,接受纯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观念又从小在他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样,中外文化的交替灌输,使他的思想从小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他在当中也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路向。他最后在香港这个中西文化交融之地创办美术学院,招收大陆、港澳台以及新、马、泰、南韩、日本、菲律宾等地区和国家的学生,进一步体现出他有教无类的儒家思想和甚具包容性的处世态度。

为了将美术学院办成高水准、上档次的学校,他身体力行,主动融入社会,与政府有关部门和官员沟通,引起政府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同时,加强与艺术界的联系,参加各类美术活动。如邀请香港港督葛亮洪、柏立基及华民司、教育司等政府官员以及马鉴、高剑父、张大千等艺术大师参加艺术活动。

鲍少游另一贡献是对中国画的研究,他创作了大量主题鲜明的中国画作品,如工笔重彩画《长恨歌诗意之一·天旋地转迥龙驭》使人看到皇帝出巡的气派;《长恨歌诗意之二·金屋装成娇侍夜》则以写实逼真的表现手法,描绘出富丽堂皇的情景气氛;《水浒传人物画·翠云劫火之一》所描绘的城楼等极具气派建筑群被红红大火焚烧的情境,上面还用隶书题上“元夜乾坤转,春城正发花。燎原飞劫火,大地失繁华。”一诗,体现了传统中国画诗书画印交融、相互辉映的美妙。

他不但精于绘画,擅画花鸟、山水、人物,而且亦精通中西画理、古画考证及诗文。编有《中国画六法论》、《三十年艺苑经验谈》、《百鸟诗集》、《中国画鉴赏法》等著作。在近年来香港或大陆的一些大型拍卖会中,他的精品已拍出数十万元的价位。

鲍少游在美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也为中国艺术宝库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他在中国美术史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卢德铭(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

名人词典

中日两地游学成绩屡获第一

1894年,甲午战起,少游随母韦氏返乡,居于白石故居。七岁入塾读书,性好静、酷爱绘画,无师自通。1903年复东渡日本,随叔父返回神户,就读于同文中学,毕业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而被留任为母校教师,课余致力于唐诗、书法研究。1909年曾回国,游历上海、南京等地。1911年,入读日本西京艺术工艺专校,与后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的陈树人同窗。入“艺专”后,鲍少游在老师指导下,画艺突进,1915年以第一名毕业,受特奖;其毕业画作“花下吉羊”为母校购藏。

艺专毕业后,鲍继入西京美术大学攻读,画艺益精。在校期间,以其“夹竹桃鹦鹉”大画屏,获日本文部省第九回全国美展大会奖,鲍少游亦被誉为“中国少年画伯”,震动岛国画坛。

1917年冬,与香山女才子曾丽铨在神户结婚。曾丽铨,又名丽卿,毕业于日本亲和高等艺文女学院。工刺绣、国画、音乐,有“支那神绣”之誉。夫妇志同道合,感情弥笃,后常在一起举办画展、绣展。次年,鲍少游偕妻归国,遍游京、沪、苏、杭各地名胜古迹,大大丰富了创作素材。其间,北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曾欲聘他为主任教授,鲍以学业未竟而婉拒。

1919年夏,鲍于西京美术大学毕业后,到西京、奈良各大寺院、美术馆、博物院,参观研究流散于日本之中国历朝古画,又到河内研究日本最古之法隆寺(建于中国唐代)壁画,对中国古代画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年,复入母校研究院深造,专研唐宋画法。192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研究院,其画作“雨淋铃”(描绘唐明皇在驿馆雨夜凭栏侧耳,倾听远处马铃声)参加西京画展时,获得盛誉。日人欲出巨金购买,画友高剑父力言不宜将此精品售予外邦。鲍从其言,后携归以飨国人。

曾应高剑父之邀返粤任教

归国后,鲍少游曾任明石大学讲师,先后在上海、神户、大阪、香港等地举办画展,以诗、书、画三绝享誉画坛。192411月,鲍氏夫妇神户欢迎孙中山先生,孙中山予以训勉,嘱鲍早日归国为祖国的文化复兴作出贡献,情词恳切,鲍氏夫妇十分感动。1927年,广东省政府派高剑父迎鲍少游返粤,任佛山市美专、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主任教授。是年冬,国民党政府镇压广州起义,粤地不宁。

 1928年春,鲍少游避居香港,与夫人一起创办丽精美术学院,鲍任院长兼主任教授,专心致力美育,学院以“研习国画精华,锻炼六法技术,美成学员美术的基础以备为丹青创作的资材”为宗旨,开香港美术教育之先河。在以后的五十余年中,学院培养学生逾千,为香港绘画艺术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

1941年冬香港沦陷后,鲍少游闭门谢客,拒绝一切社会活动,寄情艺事。抗战胜利后,复活跃于画坛,频频举办画展;并先后担任香港“中国美术会”名誉顾问、中国书院教授、中国文化协会理事等职;还与画友赵少昂、何漆园等组织“丙申社”,切磋画艺。

桃李天下曾教过香港亿万富豪之女

鲍少游的丽精美术学院,可谓桃李满天下,教学50余年中,培养过数以千计的学生,其中不乏知名人物。

原载2009924日《南方都市报》之《珠海读本  珠海人文》

香港画家梁洁华是亿万富豪之女,不喜名媛生活,却视绘画为终生追求,以人物仕女画见长。她身为香港亿万富豪之女,父亲是香港恒生银行前总经理、著名慈善家梁銶琚,自幼衣食无忧,然而她过的并非名媛生活,而是每天沉浸在画室中,排斥着时尚和交际。

梁洁华生于香港,抗战期间,父母带她逃难至广东湛江的一个乡村。相对其他地方的乱世战火,山村显得宁静秀美。她还记得,老屋门口总是蝉声高远,燕鸟穿梭。战乱结束后,梁洁华随家人返回香港,她也开始了自己学画生涯的数度拜师。当时香港一位意大利修女最先教她学习意大利油画的第一步渲染,而真正打下她绘画根底的是由日本西京艺专毕业回港授徒的画家鲍少游,他擅长画花鸟虫鱼。

一般人被鲍少游收入学校,绘画天分已毋庸置疑,但再优秀的学生在他门下也要三年方能毕业,而梁洁华仅师从鲍少游半年,绘画水平便已可与美术班三年级学生看齐。梁洁华在丽精美术学院学画六个月过后,鲍少游便要梁洁华和美术班三年级同学一起毕业,原因是她的水平已不在他们之下,她创作了一张牡丹图被老师在画上题字“此帧用色神韵俱佳将来深造未可限量也”。但梁洁华一听说六个月就要毕业吃了一惊,她觉得绘画学道还浅,便进一步向岭南派大师赵少昂问道花鸟虫鱼,之后又师从张大千的结拜兄弟李研山研习山水画。

除此之外,当代岭南画派大师杨善深(1913-2004)也曾拜列鲍氏门墙,在丽精画苑习艺。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成员、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特级书画大师王云谷(王绵奇)也曾师从鲍少游,毕业于丽精美术学院。

领头办学带动香港艺术发展

19283月,留日的鲍少游夫妇在半山坚道开办“丽精美术学院”,同年7月胡根天、吴梅鹤也在坚道开设“香港美术学校”。1934年尹如天也设立“中国画院”从事中国绘画教育。这个时期,传统派绘画在香港成型,统领水墨画坛。从而也让香港艺术家致力在中国文化中寻根,同时亦吸收新时代的精神,在创作上锐意求新,积极改革,形成富于地域色彩的独特艺术天地。

好友蔡元培拒为其新书写序

上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定居香港时,通过刘海粟认识港穗名画家鲍少游。鲍少游曾希望蔡元培能够给自己的新书写序,不过,蔡元培对内容有明显缺陷的图书不写书评,坚持学术求真。

1938年蔡在日记中写道:“君(鲍少游)所长者画,无图而先印诗,殊不妥;又君所长者花鸟写生,而今第一首之《凤凰》与其后之《精卫》,均得之传说,而非目见者亦未安。请于此两点参考后,再谈作序题。”蔡元培对鲍少游可以说是比较了解,知其所长所短。尽管蔡元培最终没有为鲍少游作序,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友谊,他们此后还常有书信诗画往来。其实,凡蔡元培允诺作序的书,他都要经过非常认真的阅读,连细枝末节都不肯轻易放过。即便是朋友熟人,他都实事求是,不因友谊而失公正,不能为之则不为。

张大千赞其画作“其神已乎”

鲍少游才思敏捷、绘画造诣极高,功力深厚且勤奋刻苦,对画作要求极严,一丝不苟。故其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质量也均为上乘。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画家张大千参观了鲍的画展后,由衷地赞叹道:“少游道史无所不能,无一不精。”复为鲍少游的“濠江春晓山水长卷”题词曰:“观此卷有令人三宿桑下之感,鲍先生其神已乎:何令人怡情乃尔!”蔡元培在观赏了鲍的“长恨歌诗意图”后即兴题诗赞道:“长恨歌成千百年,长生殿曲也流传;更将画史随诗史,三绝应看萃一篇。”落款为:“少游先生见示长恨歌诗意图,工细清丽得未曾有,题一绝奉正。蔡元培”,立法院院长孙科在港参观该画卷后,叮嘱侨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启刚道:“我们抗战必胜,届时我要提出由中央政府收藏、颁奖;切勿售诸私人,而流失外国!”

19707月,香港“丽的电视”(“亚洲电视”前身)在“名画与画家”节目中播映鲍氏夫妇六十年绘画生涯。1981年夏,香港大学艺术系与冯平山博物馆联合举办“鲍少游作品回顾展”,由港大校长黄丽松主持揭幕礼,展出鲍少游自二十年代以来的精品数十幅。其中,有获得国际画展金奖的“天马”、“诗人林和靖”、“潇湘夜雨”等佳作及历史长卷“长恨歌诗意图”(历时三年创作完成)、“潇湘八景”(历时四年)、“锦绣山河百景图”(历时两年)、“水浒传人物画”(历时多年)等巨著。

19856月,鲍少游病逝于香港圣保罗医院,享年九十四岁。一生著作甚丰,印有《鲍少游画集》;另著有《中国画六法论》、《中国画鉴赏法》、《百鸟诗集》、《鲍少游诗词集》、《丽精画苑随笔》、《鲍少游画论集》、《不即不离论》、《二十年艺苑经验谈》等。

精神遗产

受访人:何志毅 珠海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员

鲍少游最似一代情僧苏曼殊

问:晚清至民国时期,珠海名人辈出,您觉得与其他珠海名人相比,鲍少游有什么不同?

答:与鲍少游最为相近的,当属近代杰出文学家、一代情僧苏曼殊。在他们的成长经历里,都有日本的影子,幼年或青年都求学于日本,颇受日本当时的维新、改革思潮的影响,尤其在艺术创作方面,他们既吸收日本经典文化思想,又在骨子里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他们成熟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鲍少游与苏曼殊一样,在思想道德观念中有传统的深深烙印,而在艺术创作中又有中外文化的包容。

问:您认为鲍少游致力于美术教育是受什么影响?

答:人一出生就不断接受着教育,无论是直接或间接的。不同的教育往往影响人的一生。鲍少游正因为从小就受到不同的教育,认识了教育的重要性,并对教育方法有深究,这也奠定了他创办美术学院的思想基础。

问:您觉得鲍少游带给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答:鲍少游作为一个艺术家,以个人的身份成功创办美术学院,以艺术教化人们,对秉承光大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理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鲍少游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和诗人,而且也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和理论家。他所创办的香港丽精美术学院,不但以美术为人们塑造美丽的世界,也塑造了他美丽而精彩的人生。

人文观察

岭南文人画的寂寞与自得

东莞有个粤晖园,据说是影视外景基地,规模大风景好,但历史人文底蕴不算深厚,远不如同城的可园。我从里面经过时,步履迅速犹如行经闹市。但某栋不算醒目的建筑门楣上,著名文人画家、苏州人吴湖帆的一副对联却深深吸引了我,让我驻足良久。

吴湖帆的对联简单:弯弓拓弦作霹雳响,扬桴挝鼓有金石声。用典也平易,前者是大英雄辛弃疾的心声,后者是狂放青年祢衡的行迹。只16个字,生活的隐逸与安适,胸中一股不可磨灭之气,两者之间经久不息的徘徊和痛苦,都如在眼前。对联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文人气质,所以在商业园林里才格外会心。

自苏东坡提出“士夫画”开始,到董其昌大举“文人之画”,“文人画”成为绘画领域的核心与主流。世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文人画”组织,只是画者的理想与气质的显现,既不如宫廷职业画师向帝王献媚,也不如民间画师那么容易口碑流传或者也因此声应气求,自我感觉或许良好,外人并不待见。在特定的年代里,“文人画”的主张和提法,自然会因其精英本色而触犯权贵和大众。但不可否认的是,“文人画”,及其内在的士大夫的优美感与历史感,都是中国人精神传统的重要元素。

明清以来,文人画风以江浙为中心。用美术界的话说:那里是制定游戏规则的地方。到了民国年间,上海集天时地利人和,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重镇。就整体影响而言,稍晚于海上画派而起的岭南画派,的确要逊色一些。两者的文士本色,都深深染上了西洋文化色彩,也包裹在浓厚的商业气息中,但岭南画派却能以创新和写实独树一帜。

在岭南文人画的崛起中,高剑父的魄力与策略,极为关键。1927年,他受地方政府委托,亲赴日本迎接鲍少游回来任教。对人才的爱惜与奖掖,与后来潘天寿竭诚帮助陆俨少,如出一辙。

鲍少游不太问时事,对民国政府如此,后来在香港期间,对征服者日本人也不假以颜色,闭门谢客寄情艺事。香港光复后,他一如既往地把精力全部奉献给美术事业。这一点,他与钱穆、陈寅恪等前贤,颇为相似。

对照鲍少游早年的天赋和造诣,很难理解他晚年名声不甚显著。如果对历史进行还原或者社会传播意义上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结局显然是他主动选择的。

□刘根勤(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