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徐宗汉
徐宗汉

徐宗汉(1876-1944,原名佩萱,广东香山县北岭村人(今珠海市北岭乡人)。1876年出生于上海一户富有的买办兼茶商家庭,从小就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过制造、运输枪弹和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后与黄兴结为夫妇。1944年逝世于重庆。

人文观察

香山女侠

“革命”是暴力的最顶级版本,理所当然一直由男性唱主角。但是,现代意义上的革命,因为除政治、经济诉求之外,包含着人类自身的生命意识的解放这一全新命题,女性的参与便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说,有女性参与的革命才是现代革命。

最革命的毛泽东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一个“能”字,还略带男权色彩,天就应该一半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

辛亥之前的满清时代,人之为人的窘迫是我们难以想像的。革命是唯一的出路。当一个名叫“秋闺瑾”的官太太、两个孩子的母亲,毅然去掉自己名字中的“闺”字,脱胎换骨成秋瑾、竞雄、旦吾、鉴湖女侠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革命”,不是一个从天上掉下或从地底钻出的蛊惑人心的幽灵或魔鬼,它是由无数人的自觉催生汇聚而成的洪流。

鉴湖女侠是洪流的涓涓细流,“香山女侠”也是。———我说的是辛亥元勋黄兴的夫人徐宗汉,她由“徐佩萱”脱胎换骨而来。在我这个好事者看来,两位女侠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鉴湖女侠”生于1875年,“香山女侠”生于1876年;她们都曾嫁与官宦人家做太太,并都生育了一儿一女。在浓得化不开的东方礼教社会里,她们后半程的生命似乎是一本道:养育儿女含饴弄孙,最后,以一个婆婆和祖母的名义,在阴间享用阳间后代祭祀的香火。但是,她们选择了升华生命,毅然决然去做那个时代最正确的一件事:做一个革命者,持大乘法,自度度人。

当孙中山开始点燃近代革命的燎原之火时,满清政府所能作为的,就是派人赶到香山,试图掘断凤凰山的所谓“龙脉”,臆想摧毁革命的“天命”。其昏聩、腐朽可想而知。革命的“天命”到底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通过秋瑾、徐佩萱这些所谓的妇道人家的心理管窥蠡测。

辛亥革命的发生,在我看来,植根于四股社会思潮:一、万马齐喑之中,个体生命意识开始复苏。在不具备新的思想武器之前,它托身为墨家者流。那时代的先行者,无不具有急公好义的侠义格调,他们都是侠之大者;二、汉民族复兴的幽灵召唤着每一个生命。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300年的家奴身份刺激着愈挫愈奋的反抗意识。否认辛亥革命的民族性是不客观的;三、觉醒了的汉民族有抵抗列强更生国家的强烈愿望,这愿望也是一个古老文明所赋予的使命感;四,西方民主、自由、天下共和的影响。生长于南粤的徐宗汉是沐浴着东渐的西风而成长为一个革命者。

徐宗汉一直活到1944年,革命之于她,是“吾之道,一以贯之”。当然,我们很难从“反满”、“抗日”、“肇造共和”、“启蒙妇女”、“推进民主”等等这些宏大叙事的所指中,将她个人的贡献单独剥离出来展示给后人看,但是,作为后人,我们毫无疑问受到她的沾溉和滋润。何况,在中国,关于人类的命题,依然属于未完成时,依然是现在进行时,徐宗汉,一个奇女子,一个革命前辈,完全可以被抽象地继承。□唯阿(作家)

名人之魂

徐宗汉:侠肝义胆,巾帼不让须眉

回望二十世纪初中国历史舞台,在那一大批忧国忧民、躬身践行的热血青年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们是秋瑾、何香凝、徐宗汉、宋庆龄、宋美龄、蔡畅、邓颖超、杨开慧、贺子珍……柔姿弱肩却侠肝义胆,在民族解放、抗日救亡、妇女运动、慈善事业等各个领域,展示了女性魅力与各自的才智。

作为黄兴夫人的徐宗汉,就以巾帼不让须眉的人格力量,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精神遗产。

珠海北岭村的徐氏家族,在十九世纪中叶就移师上海,在商业领域发展得风生水起,其中徐荣村获得过世界博览会丝绸一等奖,徐润主持沪上官督商办的招商局赫赫有名。徐宗汉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诞生在上海滩,自幼在洋务买办的赋予环境中受到中西两个方面的教育。徐宗汉十八妙龄即嫁给了门户相当的广东籍李晋一为妻,其姐徐慕兰先嫁给了李晋一哥哥李紫石,并在这一大户人家主持家务。

李晋一自幼生长在广州,接受新思想,与孙中山同党陈少白过从甚密,与徐宗汉成婚本应琴瑟和谐,却不幸染病早逝,留下一子一女。徐宗汉青春守寡,遂以富家少奶奶身份出入革命党内,并与二姐徐佩瑶在南洋执教期间正式加入同盟会,其间运送枪械、组织入会、协助广州起义,乃至参加炸弹敢死队,青春激情得到充分舒展。

辛亥革命胜利前夕的黄花岗之役,几乎是推翻满清的最后一搏,是革命党人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如今的黄花岗烈士纪念碑上密密麻麻镌刻着那一个个年轻的热血男儿的姓名,他们有的来自美洲、有的来自南洋,那虽然简短的履历,却可以读出,几乎个个都是读过书、家境富裕的中华志士。所以不管是冬夏春秋,我走过黄花岗都不敢大声、不敢咳嗽,生怕惊动了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魂。

就在这一次战役中,为推翻满清尽智尽力,与孙文齐名的黄兴负伤撤退,徐宗汉人生的后半段故事自此展开。35岁的徐宗汉掩护37岁的黄兴潜逃疗伤,侠女与义士,可谓是“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黄、徐结为连理,两个已婚家庭的人事关系,亦处理得稳妥与合情合理。这个中细节可以省略,但作为女性的徐宗汉却充分显示了其智慧的一面。

民国肇始,黄兴肩负重任,其间徐宗汉操持家务、救助伤员、抚养难童,侠肝义胆女中豪杰本色展现。

二次革命,再度反袁,黄兴有徐宗汉协助更是义无反顾。然而,天妒英才,191610月,黄兴终因伤病早逝,时年42岁。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徐宗汉与黄兴又生两子,加上黄兴前面一子一女,徐宗汉柔肢弱肩担负起一大家儿童抚育的重任。养家的琐碎自然进不了历史,但来自几个家庭的孩子走到一起还要把他们抚育成人,个中滋味只有过来人才能体味。

徐宗汉的侠肝义胆如果仅停留在抚育子女上,历史就将她的一生定格在她四十岁的人生中。然而,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有她积极资助赴法勤工俭学筹款的身影,国民党定都南京后,筹创贫儿教养院,赴美向华侨募捐,向东北义勇军捐赠,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在重庆与周恩来、邓颖超等来往,为八路军、新四军辩护,她以民国元老、黄兴夫人的身份,发挥了别人不能代替的作用。

194438日,国际三八妇女节的日子里,68岁的徐宗汉在重庆辞世。民国年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侠肝义胆的女性,一个个都用不一样的优雅姿态走进了历史的深处。□思廉(研究员)

地理记忆

珠海北岭乡

北岭乡位于拱北北侧,板樟山南麓。经历了多次旧城改造之后,北岭乡已经褪去了老城区的模样,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房地产开发后,北岭乡已是高楼林立,颇有都市风采。而创建于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北岭小学经过2005年重建之后,也与周边的高楼相得益彰。

名人词典

出身买办世家初识革命事业

徐宗汉出生在买办兼茶商家庭,有兄弟姐妹多人。徐宗汉幼年跟随父亲住在上海。由于广东、上海是我国受资本主义影响最深的地区,加上出身于买办世家,徐宗汉从小便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十八岁时由父母做主,她嫁给广州巨富、政界红员李庆春次子李晋一,其长子娶宗汉之姊徐慕兰为妻,故姐妹又成妯娌。

李晋一与徐宗汉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遗下子、女各一。1907年,在南洋槟榔屿执教的次姊徐佩瑶,邀徐宗汉赴南洋相助,她欣然前往。她告别儿女,前往槟榔屿,与槟榔屿刚成立的同盟会分会革命党人接触,后加入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新军起义马桶装手雷暗送物资

1908年秋徐宗汉从槟榔屿取道香港返回广州,并自辟门面,与高剑父、潘达微等创设审美画会、受贞阁裱画店掩护革命工作。1909年秋冬间,为筹备广州新军起义,受黄兴派遣,徐宗汉与陈淑子(胡汉民夫人)、李自屏(冯自由夫人)由香港出发,取水路秘密携带军火前往广州。

上船后,大量行李堆放在船舱女客室旁,行囊中装满了炸药子弹,被褥内藏有青天白日旗。陈淑子、李自屏提心吊胆、坐卧不宁,徐宗汉为了安抚她们,同时避免敌人怀疑,于是滔滔不绝地论服装、讲化妆、谈姨太太争风吃醋一类的市井话题。在运送的这批枪械弹药中,体积大又不可重压的手榴弹、炸药的装运较为麻烦。徐宗汉灵机一动,将手榴弹成捆成捆地包好,藏在一只只马桶内。有一次碰上突然检查,仓皇中徐宗汉只得一屁股坐在马桶上。

黄花岗起义假扮新娘明送武器

在黄花岗起义前夕,为了将弹药顺利运进广州市内,徐宗汉又导演了一出“革命新娘”的经典斗争故事。

在广州河南西峡,她借一颜料作坊为掩护,自己则扮成作坊外嫁的新娘。两百多号革命战士扮作迎亲的队伍,在喧天的锣鼓和鞭炮声中,取出已先期装在颜料罐里的武器零配件,洗净后以明办嫁妆、暗运武器的办法,先将武器运至大石街秘密机关,再由别的同志将武器弹药分送至广州各处。黄花岗起义中的绝大部分炸药都是由徐宗汉领导的分机关组装及运送的,孙中山、黄兴知道后无不以她为奇女子。

平民女校倡导妇女爱国、自强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徐宗汉与上海博文女校校长李果等共同发起成立“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领导上海妇女投身爱国运动,她被推为该联合会会长。19222月,李达和王会悟接受党组织的委托,与徐宗汉合作举办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平民女学。平民女校以“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的名义开办,对外称女子工读学校,由王会悟任该校理事兼任徐宗汉的秘书。为区别于贵族女校,平民女校强调“专为平民女子设立”,其宗旨是培养平民女子掌握知识与技术,以谋求妇女的自强自立和解放。

贫儿教养院奔走列国为贫儿、国难募捐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南京,徐宗汉又去接办她于1912年创建的贫儿教养院,她还在安徽创办了一所农场,以作为贫儿劳动的实践场地。1931年,为了筹措贫儿教养院的经费,她不顾身体多病,远涉重洋,赴美国向华侨募捐。时“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三省,为了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她把为贫儿募捐扩大到为东北义勇军募捐,为收复东北而奔走呼号。以后,她又去墨西哥、巴西、古巴、秘鲁等国向各地华侨募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宗汉依然带着严重心脏病率领部分贫儿到处募捐。1940年徐宗汉移居重庆,194438日因肝病不治逝世于重庆,享年68岁。

感情生活

患难之中结连理

1911427日,广州爆发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总指挥黄兴率领敢死队员进攻清朝督署,终因寡不敌众败下阵来,许多革命党人牺牲,黄兴右手中弹,伤及二指,最终乔装后逃至溪峡机关,获得了徐宗汉的救助。429日,广州清军四处盘查,溪峡也非安全之所。于是与宗汉到市场购买了一件灰色长衫,为黄兴改装。当晚,徐宗汉将黄兴送到江边,与女医师张竹君一同护送黄兴前往香港。

当时客轮船舱已满,徐宗汉将黄兴安置在厅中的椅子上,示意他假装熟睡的样子,她则靠坐在前面,用身体掩护黄兴。抵达香港后,黄兴入雅丽氏医院做手术,医生对徐宗汉说:“你是他夫人吧,请你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在张竹君的巧说下,徐宗汉就以黄兴夫人的名义签字了。黄兴虽然听不懂粤语;但还是能猜出个八九分,有些尴尬,更多的是感激和爱怜。

手术之后,徐宗汉一直在黄兴的病榻旁照料,两人谈理想、谈革命、谈未来,不知不觉中,双方都萌生了爱意。出院后,这对假夫妻便成为了真正的夫妻。

家庭生活

育10子女,黄兴的贤内助

结婚后,徐宗汉生了两个儿子,黄一美留学法国,在巴黎学豫园,回国后,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与同盟会元老张继的女儿张瑛结婚,生余仪庄、仪恭、仪娴等子女。黄一球,留学德国和美国,学飞机制造,抗日战争中回过,在陈纳德飞虎队从事飞机维修工作,后到台湾,在中华航空公司工作,他与程潜之女程德结婚,生育有黄靖、诗丹。

除一美和一球外,黄兴前妻廖某还生有三子二女,黄兴还带来李雄、李强两名子女,黄兴和徐宗汉还抚养一女,虽然子女众多,但黄兴都视如己出,关怀备至。黄兴曾说过,他能够一心尽力于国事,是与徐宗汉的支持与帮助分不开的。19137月,黄兴在南京主持讨袁工作,在繁忙的军务中,写信给在上海的徐宗汉:“弟(指宗汉)在家保育儿辈,我极心感……吾责至大、至危、至暂,汝责至细、至久、至难,然则汝之责任艰巨于吾乎!”感激与爱怜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精神遗产

“她们用柔弱的肩胛挑起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重担”

受访者:李世源,中国文物协会常务理事,珠海市博物馆研究员

记者:如何评价徐宗汉对黄兴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

李世源:二十世纪初时中国近代史上,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巾帼英雄。秋瑾就是以她“杀身成仁”成为中国女性铁血丹青的一个典型样板。

而徐宗汉若是没有“奇男子”黄兴的出现,极有可能成为秋瑾第二。她投身革命,毁家兴学、资助起义、身体力行。一个大家闺秀、知识女性,在风华正茂的年龄,青春的傲情与风姿,成为南粤革命者行列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活的革命先行者黄兴应该是早已对这一道风景既欣赏又羡慕。黄花岗一役,黄兴负伤逃亡,徐宗汉勇敢地与黄兴走到一起,天赐机遇地使“金凤玉露”相视相慕而相亲。

一个正当年的奇男子,由一个正青春年华的女子呵护,这在人世间不仅是佳话,亦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奇迹。黄兴的革命行为其实是有过剑走偏锋的固执,而有了徐宗汉的照顾,至少说有了一个稳固的人生港湾,而徐宗汉有了黄兴,女人的无限温柔妩媚的一面又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徐宗汉不仅是一个革命女性,还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记者:徐宗汉对于整个革命事业,发挥的作用如何评价?

李世源:如果说徐宗汉作为二十世纪知识女性以青春的激情实践革命,是她人生的前半段,而与黄兴结合,则成为她人生第二交响曲。

她不仅为人妻、为人母,还竭尽所能参加妇女运动,投身抚育孤儿等慈善事业,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女性推翻封建帝制、推行民主践身公益活动的一个楷模。

记者:同时代为何有众多的知识女性投身革命事业,有何历史原因?

李世源:当一批出身名门乃至一般家室的青年女子,接触到西风东渐带来的新知识、新思想时,我们仿佛能可以感受到那些年轻女性急促的呼吸与震撼。

“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一代女侠秋瑾,以柔弱身躯挑起了中国女性在大是大非、大智大勇面前的敢于担当的责任形象,更是唤起了那同时代知识女性的良知与责任感。

而徐宗汉周围,不仅有自己的同胞姐妹,还有闺中密友、伙伴、革命同志等一大批女中豪杰,她们都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柔弱的肩胛挑起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重担。回首凝望,巾帼不让须眉,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道脊梁。

记者:徐宗汉对于女性运动和扶助贫儿方面的贡献如何评价?

李世源:徐宗汉的影响,主要是成为黄兴夫人后带来的声誉,当然,徐宗汉自身的素质亦决定了她在女性运动中的地位。由于国民党在北伐中赢得了胜利,定都南京后,徐宗汉作为革命元老黄兴的夫人,虽不能与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相提并论,但她在国民党元老中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她不仅对抚育孤儿的慈善事业身体力行,在日军侵华、抗日救亡的工作中,亦发挥了力所能及的作用,募捐募款支持抗日,声援八路军、新四军,与重庆的中共代表周恩来等都有着良好的互动。

一个女性,在大是大非、民族利益面前有着清醒的直觉和具体的行动,完全是一代知识女性侠义行为,值得后人仰慕。

趣闻轶事

偶遇孙中山初立少年志

1892年,一个16岁的小姑娘正陪着二姐在澳门的一家诊所看病。和颜悦色的医生见她颇可爱,就关切地问:“看姐姐打针,你怕不怕呀?”小姑娘唇角一扬,显出毫不在乎的神情。医生爽朗地笑起来:“当然啦,又不是你打针,当然不怕啦。”小妹妹急了,赶忙辩解:“家里人反对看西医,还是我把姐姐拉来的呢!”医生很高兴,又问她:“那你知道,要解救思想疾病,须看什么医生呢?”这一问,这个扎着马尾辫的小朋友一下子面红耳赤、不知如何是好了。

这就是孙中山与徐宗汉的第一次见面。其时徐宗汉叫徐佩萱,自作主张陪姐姐徐佩瑶看西医,巧遇的正是孙中山。经了这位革命先行者的点拨,茅塞顿开的她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名“宗汉”,以表抗争清廷的决心,接着一剪刀下来断了马尾辫,要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半年通马来语为领袖当翻译

1907年,在第一任丈夫去世之后,徐宗汉告别一对儿女,到南洋槟榔屿与二姐徐佩瑶会合,在中华女子学校里,为了更好地和孩子们交流,特别是与家长交流,徐宗汉决定开始自学马来语。没有基础也没有正规的指导,徐宗汉全凭热情和自身的努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徐宗汉便可用马来语与人交流了。

不久之后,孙中山和黄兴来槟榔屿向华侨筹款。孙中山、黄兴人生地不熟,又听不懂马来语,徐宗汉自然成了向导;黄兴听不懂华侨的粤语,徐宗汉就不厌其烦地翻译;而孙中山还经常不明白黄兴的湖南官话,这又逼着徐宗汉学会了湖南话,像模像样地做同声翻译。孙中山赞不绝口,黄兴感激不尽。临别的时候,孙中山谆谆教诲徐宗汉:“你有如此出色的能力,应该满天飞,去筹钱,去革命!”

维护军械成炸弹专家

在黄花岗起义中,徐宗汉也发挥了重要的军械储存、维护和运输的作用。

起义前,她率领侄儿李沛基、李应生等人在香港摆华街机关负责全部炸药及军械的保藏运送工作。枪械购自日本,因为秘密交易时来不及验货,运送过程中又有磕磕撞撞,很多枪械、手榴弹在拆卸过程中出了毛病。徐宗汉敢为天下先,自己找来一些技术书籍研习修理技术,不断进行参考比照,后来连炸药制造、炸弹装配这些专业技术也都了然于胸,成了自学成才的炸弹专家。

(原载2009416日《南方都市报》之《珠海读本  珠海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