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唐仲谦
唐仲谦

唐仲谦(1885-1972),字丽谋,曾名唐华宇,18857月出生,广东省珠海市鸡山村人,9岁在乡村私塾读书,1899年入香港育才书院读书,两年半后因生活困难辍学。19093月,到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原唐山机车车辆厂)当钳工,1919年升任为绘图员。1949年初,任唐山制造厂副工程师兼技术系主任。1953529日,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辆轨道检查车。1958年研制成机械化程度高、安全而又实用的“特种行李车”。1961年,带领设计小组研制成功运送火箭、导弹的X L型“万能行李车”。19701220日,退休,1972123日,病逝,终年87岁。  

人文观察

十年:关于珠海大学城

我要说的十年,是珠海大学城从无到有的十年,是人文环境正在发生重要变化的十年。

在珠海,无论你是坐车还是步行,从情侣北路到情侣南路,或者西出横琴,你都会发现这座城市的明净、开阔和闲适。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座城市的气质。

1998年我第一次到珠海,她的这种气质让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向往,甚至认为她是完美的。同一年我前往武汉求学,而当我走在武汉大学的珞珈山上,走在华中理工大学那梧桐叶飘舞的校道上的时候,回想到珠海,才猛然发觉自己所热爱的这座城市在文化上显然是薄弱的,缺少大学,缺少思想的光芒显然让它底气不足。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就在1998年,这座城市终于走出了这一步,那一年暨南大学开始在珠海办学并招收全日制学生。后来随着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多间大学的进驻办学,珠海拥有了自己的大学园区。时至今天正好十年。

十年之后的今天,近十万大学生生活在这座城市,这些青春而有知识的青年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走在时尚的前沿。在文化的层面上,来自不同地区的海内外学子带来不同的文化和价值理念,他们在此相互影响和共同促进。

大学同时引来大量的学者,带来领先的知识。现在每年以千万计算的科研项目经费在十年之前的珠海恐怕是不敢想象的。今天大量的经济建设项目实现政府和高校合作,政府和高校合作建立了许多研究机构、实验室,科技力量正让城市竞争力不断上升。大学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创造力或许可以比喻为城市发展的发动机,直接影响于经济、政治和文化。学者所带来的思想火花和视域角度的变化,将成为城市最终的果实。

更重要一点,教育是具有文化的辐射作用的。在大学和城市的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之后,逐步形成地方特色的文化,学生最终走出去,又把这种文化辐射和发展出去。这是一个城市对外界的一种影响,随着学生的不断更迭,这种影响持续而深远。

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在珠海看到了一座座崭新而充满书香气质的大学校园,在商场超市、兼职市场、媒体和各种文化活动中,不断地看到莘莘学子的身影。他们已经成为了这个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

十年之后的今天,我早已投奔这座城市。

现在走在大学的校道上,与那些骑着自行车或背着书包的青年擦肩而过,看到这座干净而明亮的城市正静静地盛放那些不息的青春和纯真,我以为这个城市是睿智、豁达和光明的。她必将赢得更多的信心和热爱。

名人之魂

唐仲谦:我手绘我心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诞生在唐家淇澳村的苏征兆由农入工,从海上到陆地,差点成了中共的第一号领袖人物。

同年出生同属鸡的唐家鸡山村的唐仲谦,正所谓同年不同命,他读过私塾,上过香港的育才学校,在他二十岁那一年,他的同村同乡许多同龄人,不是像苏征兆那样漂泊海轮上,就是投身洋行当学徒,走上了经商这一条路。

香山人的选择,在惯例之余,亦有出人意料的征途。唐仲谦以弱冠之年到汉口机器厂当绘图员,到安源路矿的机器厂当工人,又转到唐山铁路机器厂当钳工,再当绘图员。

唐仲谦的路径,五年之中由武汉入湖南,从湖北到湖南的长江流域又转到黄河流域的唐山,但总是顺着铁路与机械打交道。

钳工是机械行业动手又动脑的首席工种,是机械行业蓝领中的最佳工种。

一个工人,在劳动的年代,能成为最佳工种的翘楚人物,其实要具备一双灵巧的手,聪慧的头脑,坚韧而顽强的毅力才能达到受工友乃至老板或是领导尊敬的地位的。

唐仲谦从基层做起,磨练双手,成就了一颗七巧玲珑心。经历了大清朝、民国岁月、日伪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到了他六十五岁的时候,新中国急需技术人才,新中国的铁路事业急需自己的专家的时刻,人们想起了那默默耕耘,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唐仲谦。

此刻的唐仲谦说是大器晚成,不如说是老骥伏枥。唐仲谦果然不负众望,动手动脑,完成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

当时大名赫赫的铁道部吕正操部长还专程把唐仲谦请到北京,面授机宜当面请教。唐仲谦犹如老树开花、青春重焕,在铁路机械的改造中屡获佳绩,连续十余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新中国的诞生,使唐仲谦梅开二度,人生的积累与潜能,在那一特殊时期得到了充分调动与充分使用。

1966年,已经81岁的唐仲谦,终在“反动技术权威”的帽子下退休。“反动”则非也,而“技术权威”确是货真价实。

一个我手绘我心,从蓝领到白领,从一般技术员到技术权威直到高龄辞世的唐仲谦,成为珠海人另一类型的骄傲。

名人词典

出身:农家子弟,自学成才

唐仲谦16岁辍学,190924岁时,到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原唐山机车车辆厂)当钳工。不久任绘图司事,1919年升任为绘图员。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唐仲谦学历也没后台,最后凭着当工人的实践经验走上了自学成才之路。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后,他逐渐掌握了绘图的基本技巧,所绘制的图纸清晰准确,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经过长期的绘图实践,唐仲谦掌握了设计机车、客车、货车的基本要领,又积累了大量的技术数据。经过考核,工厂允许唐仲谦从事部分设计工作。他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同。这时,他已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学徒工人,成长为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这为他以后投身新中国的铁路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铁路:投身铁路事业,拒为日本人服务

1912年,孙中山辞去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主管全国交通规划和建设。922日,他来到唐山制造厂考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他说:“民国革命需要有两路大军,一路进行武装斗争,建立自由平等的中国;一路学习世界科学技术,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希望大家努力奋斗,以身许国,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唐仲谦见到了孙中山,孙中山先生“以身许国”的教导对他影响非常大,他后来说从那时起他就立志从事中国人自己的铁路事业。

唐仲谦在唐山制造厂的时候,工厂里的英国人以殖民者自居,专横跋扈,看不起中国人。唐仲谦曾经回忆,一次,两个英国人在绘图房谈论一辆客车的设计,他才插上一句话,就被其中一人板起面孔嘲笑:“你去念20年书再来谈这个问题吧。”这对唐仲谦的刺激非常大,后来唐仲谦曾说,这个英国人冰冷的面孔、傲慢的神态和那句话,让他永远难以释怀。

1931年英国人撤离唐山制造厂。两年后,唐仲谦升任设计系副主任、主任。1935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唐山,国民党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唐山成了日军占领区。同年7月,他的长子唐赓尧大学毕业,本可留在唐山工作,但唐仲谦决意要儿子到西南后方去,不为日本侵略者服务。送行时,他叮嘱儿子千万别出“乱子”,意思是提醒儿子不要贪图安乐而投敌。

轨道车:研制出中国第一辆轨道检查车

新中国成立后,唐山制造厂改名为唐山机车车辆厂。铁路是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如何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行成了一道难题。要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行,就得解决铁路轨道的安全测试问题。19515月,铁道部部长滕代远邀请唐仲谦到北京,希望他设计一辆铁路轨道检查车。1952年初,铁道部副部长吕正操正式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唐仲谦,并勉励他“把聪明才干发挥出来,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

为完成这一任务,工厂成立了一个以唐仲谦为首的调查设计小组。他们调查了唐山中长铁路的一辆日本人遗留下来的、后经苏联技术人员改进的轨道检查车。通过调查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唐仲谦和同事认为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仿造中长铁路的日本检轨车,这样做把握大、时间快、困难少;二是跳出中长铁路那辆日本检轨车的结构和数据,根据铁路轨道检查的实际要求,设计出检测数据多、快、准,结构全新的轨道检查车,但这样做困难多、风险大。唐仲谦选择了后一条路。

1953529日,中国第一辆轨道检查车制造成功了。中共唐山市委、河北省总工会发来贺电,市委书记、市总工会主席等领导为新车剪彩。铁道部专门发来文件,为唐仲谦记大功一次,授予他“全国铁路优秀工作者”金质奖章和发明创造奖,还奖励唐山机车车辆厂5000万元长城币(相当于现在人民币5000)

晚年:继续耕耘,提携后辈

进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航天工业和国防部门急需专用列车。这时,唐仲谦已是耄耋老人。1961年,他带领设计小组研制出运送火箭、导弹的X L型“万能行李车”。这种车型与普通客车一样,但在装卸过程中,车顶能整体摘下,又能全部装上,其设计构思很具独创性。1962年至1964年,唐仲谦的设计小组又相继设计了EX型振动试验车和军用XL221号车、2号车、3号车。

19651118日,国务院委托国家经委召开“全国机械产品设计工作会议”。唐山机车车辆厂总工程师刘维年等两位同志赴京参加会议,唐仲谦因病未能出席。

会上,刘维年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本厂老、中、青“三结合”设计研制援越机车的经验,印发了唐仲谦《白发宏图》的发言稿,同时展出了轨道检查车的详图。与会代表对唐山机车车辆厂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十分钦佩。周恩来总理在接见部分会议代表时,对唐山机车车辆厂“三结合”搞设计的做法表示赞许。为表达大家对老工程师唐仲谦的崇敬,大会秘书处特意给唐仲谦发去了慰问电。

1966年,唐仲谦领导的设计小组着手研制第二代轨道检查车,即电气轨道检查车。

 此时,唐仲谦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应繁重的设计工作。但他还是利用这次机会,把自己大半生积累的经验全部传授给青年人。正当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设计工作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唐仲谦承受着种种干扰和迫害,坚持工作,无私地指导赵孚元等年轻工程师完成了第二代轨道检查车的设计任务,并于1969年国庆节提前研制成功。

史海钩沉:为毛主席设计“特种行李车”

唐仲谦在唐山机车车辆厂辛勤工作了61年。在新中国的24年间,他主持设计了39种新型机车,有30多项技术革新达到世界级水平。他连续16次被评为省、部、厂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964年获铁道部发明创造奖。他为发展新中国的铁道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在唐山,每当人们提起唐仲谦的名字,大家总是肃然起敬,引以为荣。

1956年,毛泽东主席的专用列车需增加一辆机械性能好的“行李车”。在唐仲谦的主持下,这辆行李车终于在1958年研制成功。这辆车外形与客车相同,而内部结构与客车相异,是一辆机械化程度高、安全而又实用的“特种行李车”。它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特种车辆的空白。

1957年至1958年,唐仲谦还为越南设计了几种类型的客车和载重货车。   

工友追忆:唐仲谦平易近人,全厂上下都很尊敬他,称其为“唐老”

受访人:吴国栋,原唐山机车厂史志办公室厂志撰写人

唐老(唐仲谦)在唐山机车厂工作的时候,我也在机车厂上班。印象中特别深的是唐老绘的图都很精细、很漂亮,唐老的设计也非常先进。当时唐老在整个厂里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因为他的设计水平非常高,另一方面唐老平易近人,全厂从学徒到党委书记、厂长、总工程师都对他很尊敬,都叫他唐老。

唐老设计过许多特种车辆,这对于整个中国的铁路运输和国防都有深远的影响。现在军队用的导弹、火箭包括核弹的运输车,最初都是唐老设计出来的。在当时那种国际环境下,从国外引进技术是很困难的,唐老的设计可以说填补了中国铁路的许多项空白。

唐老还曾为毛主席设计过特种车辆,一辆是专用行李车,还有一辆是专车运输车。这辆车很特别,中间的一段可以旋转90度,能够让毛主席的专车直接从站台开上列车,专车开上去之后再旋转回去,这样专车就从站台到了火车上。毛主席从专车上下来直接上了专列。这虽然听上去很简单,但火车的车厢都是由中间的横梁承载全车重量的,既要在中间断开又要保持车的坚固,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但当时唐老就设计出来了。

唐老在唐山机车厂干了61年,1953--1965年间10次被评为劳动模范,1964年获铁道部发明创造奖。68岁的时候,他还经常亲自去生产车间,在车辆施工时他都要去现场看施工是否合理,并在现场解答工人的问题。

“文革”的时候,唐老已经70多岁了,有人诬陷他是反动技术权威,但当时并没有将他作为批斗的对象,厂里就让唐老退休了。

精神遗产

“唐仲谦的爱国情怀,与他精湛的专业技术分不开”

受访人:李世源,中国文物协会常务理事、珠海市博物馆研究员

记者:与唐仲谦同时代的许多人都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是怎样的历史原因?

李世源:清朝末年、民国之初,整个国家战乱频仍,军阀割据,外忧内患,积贫积弱。一个有点文化的人,有点知识头脑的人,总会在温饱之余,发出一点形而上的疑问:我能为国家民族做点什么?

唐仲谦及同时代的一批贫苦青年,离乡出走的时刻,他们还没有能力、没有时间、没有心情,也没有那种心智去想什么“实业救国”之类的话题的。

但当他们逐步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亲见亲历亲闻,身心俱感自己应该为国家民族尽一份微薄之力。

唐仲谦就是如此,新中国的成立,那一时代过来的人,都有一种扬眉吐气、中国人站起来的主人翁的自豪感。

唐仲谦以65岁的年龄、新生者的心态热情拥抱民族解放的那一胜利时刻,用自己五十年的积累经验回报祖国,成为老树开花、梅开二度的典范。

记者:据唐山车辆厂工作人员说,与唐仲谦同时代有一大批广东人前往唐山车辆厂工作,在当时是有怎样的原因?

李世源: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在百般争论的诘难中,还是从买洋人的枪炮,到买洋人的母器,自己制造开始。而机器厂与铁路就是洋务派坚忍不拔留下的成果。广东香山人得西风东渐风气之先,农家子弟也愿意进与“洋”字沾边的工厂去学习、打工。

唐仲谦的人生选择,其实就是这一路径的一个生动范例。

记者:从一个农家子弟成为一名卓越的机车工程师,唐仲谦身上有怎样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李世源:从蓝领到白领,从钳工到绘图员、设计师,在机器轰鸣中,要有一双灵巧的手,要有一颗聪慧的心,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耐心,有韧劲地从事那既要用体力又要用脑力的劳动。这样的从学习到工作,从劳动到用脑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还是磨练成长中国优秀知识分子能成为不只是夸夸其谈而是成长为中国优秀专家的成才之路。

唐仲谦的成长,就是这样的路径。唐仲谦给后人的启示,则是老实做人,当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刻,能挺身而出,焕发出知识分子的强项与创造的力量。

记者:唐仲谦不仅是机车设计、制造专家,还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些在当代有怎样的意义?

李世源:唐仲谦的爱国情怀,是与他具有的精湛的专业技术分不开的。光有爱国的口号,没有爱国的本钱,至终只能是一句口号而已。

趣闻逸事

巧施计,拒为日本人服务

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占东北。同年5月,唐仲谦被调往北宁铁路皇姑屯工厂工作。他不愿为日本人服务,因此,在临行时就与家里人约好,找个借口用电报把他催回唐山。4个月后,家中以“母病危”为借口,发去加急电报,唐仲谦终于重回唐山。

“唐山式转水炉”因他而来

1954年,唐仲谦根据中国的气候、列车速度等特点,设计出客车热水采暖用的“转水炉”。这种“转水炉”的热水循环、热能传导等性能都优于当时进口的同类产品,在专运列车上装置使用取得较好的效果,被称为“唐山式转水炉”。  

专业之外“广泛涉猎”

唐仲谦在专业之外还“广泛涉猎”。19481212日唐山解放。1949年初,唐山制造厂任命唐仲谦为副工程师兼技术系主任,当时需要仿制一台空压机,但又没有图纸。唐仲谦利用星期六工厂停机的间隙,在工友的帮助下,很快仿制出了一台新的空压机。除此之外,唐仲谦还用很短的时间,设计出一架三吨桥式起重机,并迅速投入使用。工厂修理客车急需胶板,但库存空虚,外购无望,唐仲谦设计出了从圆木加工成黏合胶板的全套设备。其实这两项设计,都不属于唐仲谦的专业范畴。

原载2009625日《南方都市报》之《珠海读本  珠海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