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容星桥
容星桥

容星桥(1865-1933),名开,又名达景,学名耀垣,生于1865512日,珠海市南屏镇南屏村人。父亲容名琰,半农半商,母杨氏。容闳为容星桥的堂兄。据载,容星桥4岁即从洋人学习英语。1874年,容星桥作为被选的第三批免费留美幼童,18816月,清廷强行下令撤回在美国留学的全体师生,已考入耶鲁大学的容星桥只得奉诏回国。18846月,中法战争爆发,容星桥在海战中作战英勇,其后弃戎从商,当了香港太古行的买办。1895年兴中会成立,容星桥经孙中山介绍加入了兴中会,作为孙中山的代表在汉口展开活动。191110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119日,广东宣布独立,容星桥随《中国日报》迁回广州。不久,容星桥被任为广东省交通司副司长兼都督府筹款委员,民国建立后赴南京任孙中山的高等顾问。1913年孙中山发起的讨伐袁世凯“二次革命”失败后,容星桥只好离穗返港。返港后,他先后成为多家轮船公司、航业公司的经理或顾问,成绩斐然。容星桥对家乡桑梓情深,曾担任南屏倡办甄贤学社(后改名甄贤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名人之魂

容星桥:站在历史背影中的人

历史,总是在风云激荡的岁月中,呈现出“吊诡”的现象。回望百年前的中国,这种二律背反的人与事就尤为突出。

容星桥出生在珠海的南屏村,人们已经熟知的“中国近代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就是容星桥的族兄,虽然容闳年龄要比容星桥大37岁,然而辈分却是铁定的。

容闳办留美幼童出国事宜,江浙的大户人家往往嗤之以鼻,总以为蛮夷之国哪比得上泱泱中华文化的深厚。得开放风气之先的南国边陲的香山县,在前后三批留美120名幼童中,竟占了三分之一强。这一比例的差别,在当时被北方士族偷笑的事件中,就深埋了历史的吊诡。

蛮夷般的香山县,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成为闹腾上海滩的香山买办帮。

中国的共和国立国人物、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首任民国总理唐绍仪都是香山籍,还有一大批操粤语的民国元老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等等。直至江浙派的蒋介石南京掌权,粤语系的人物仍是国民政府权力圈不容小觑的群体。

第三批留美幼童是在1874年赴美的,这一批幼童中就有日后成为民国首任总理的唐绍仪,追随孙中山推翻满清帝制的容星桥。

容星桥的履历,其前半段与120名留美幼童大同小异,赴美求学,继而返国,加入北洋海军,中法战争后容星桥以弱冠之年退出所谓的出将入相的迢迢仕途,投身到香山籍许多人士擅长的买办生涯之中。

天地之大可以各奔东西,而风云际会却又不得不承认缘分。孙中山与容星桥以同龄同乡之人在香港相识相聚、相惜相慕。本可荣华也可富贵的容星桥追随孙中山,在反清义旗下参加同盟会、兴中会,发动资助武装起义,自己亦历遭追捕磨难。然而辛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粤人掌权,容星桥授官职却并不热衷钻营,凭其资历是完全可以身居要职的。然而,当孙中山屡败屡战时,却总见得到容星桥的身影。而其族兄容闳与孙中山联盟,亦成为容星桥之为“桥”的注释。

1933年,容星桥与世长辞,那是二十世纪中国相对平稳的一个年头,当时的民国总统蒋介石亦送了挽联,算是对辛亥元老的一个交待吧。而容星桥儿孙满堂,所谓寿终正寝也应该是福寿延绵了。

名人词典

留学9岁即赴美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曾国藩、李鸿章为储备洋务事业人才,奏请选派聪颖弟子赴美肄习技艺。经奏准,清廷决定用4年时间招收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此事委派驻美公使陈兰彬好、容闳负责。容星桥即为这120名选派留学的幼童之一,第三批赴美,当时容星桥只有9岁。

1978年,刚刚升入中学的容星桥,突然得到父亲病逝的消息,身为家中长子,容星桥理应回家照料后事,照顾母亲和弟弟。但为了不影响学业,在老师和容闳的劝慰下,容星桥选择了留下继续学习。美国老师为照顾容星桥家境困难,特意安排他给一家商店记账,容星桥白天上学,晚上勤工,将赚到的钱如数寄给母亲。

1881年,清朝顽固派以“洋化”和“荒废学业”为由,诽谤留学幼童和留学事业,最终使清政府下令撤销洋肄业局,并于18816月下令撤回留美的全体师生。当时的容星桥已经考入耶鲁大学,收到回国的命令后只能无奈辍学。回国后容星桥通过2次考试,被派往天津水师学堂接受海军教育,1882年毕业后,他留在北洋海军中服务。

容星桥和唐绍仪有同学之谊。1929年唐绍仪出任中山县训委会主席兼中山县县长,唐绍仪邀请容星桥作为中山县列席委员。1929年容星桥在训委会上提出了一个禁止赌博、取消各种苛捐杂税的议案,获得通过;9月,唐绍仪提出开辟唐家港为无税口岸,容星桥表态支持,促成唐提案被通过。

中间人为容闳与孙中山搭桥

孙中山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的时候,曾与同班的香港著名牙医关元昌之子关景良(又名关心焉)交往甚密,孙中山还认关元昌为义父。当时容星桥在香港经商,与关元昌之女建立了感情,1891年,容星桥与关家八女关月英结婚,孙中山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就此与容星桥认识。

当时容闳正致力于各项改革活动,国内外名声都很大,而容星桥作为容闳的堂弟,又是留美学生,孙中山对其非常尊敬,孙中山称容星桥为哥哥。其后,关心焉、容星桥和孙中山三人以兄弟相称。后经孙中山介绍,关心焉、容星桥都加入了兴中会。在此期间,孙中山经常通过容星桥打听容闳的消息,容星桥无不一一告知。容星桥还多次写信给容闳,转达孙中山对他的敬仰之情。其后容闳与孙中山建立了联系,并逐渐从改良主义者转变为民主革命者,容星桥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革命为革命筹款

1900年革命失败以后,容星桥返回香港,任职华民政务司署,并兼各报翻译。当时陈少白在香港主办孙中山所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中国日报》,由于经济困难,正濒临破产。容星桥知道后,介绍其与文裕堂印务公司合作,并进行改组,由李纪堂主管财务,陈少白主管报务,自己主管印务,“报社组织为之一变”,《中国日报》得以保存。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中国日报》社成为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的机关,革命党人时常来报社分析时局、筹划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广东宣布独立,容星桥随《中国日报》回迁广州,并兼任广东省交通司副司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任容星桥为革命筹款委员会委员,继续为革命筹款。

助学促进家乡教育

容星桥受容闳爱乡思想的影响,长期关心家乡的建设。早在1972年,容闳主理官费留学事业,其间捐赠五百两银子,在家乡创办了一间甄贤社学,光绪年间社学改成学堂。1902年容闳逃亡美国,临行前委托容星桥照顾好甄贤学堂。当时容星桥主要精力是协助冯自由主理《中国日报》,但仍关心甄贤学堂的发展,从香港购回大量图书设备,充实这间学校。1905年,学堂改成甄贤学校,容星桥应乡人之请,回乡里担任甄贤学校第一任校长,由于他有革命任务在身,任职一年便辞去校长职务,1921年他在香港经商并为革命筹款,再次返家,统筹兴建甄贤学校校舍,容星桥延请了国民党元老邹鲁题写“甄贤学校”校匾。三十年代初唐绍仪出任中山县长,容星桥曾陪同唐绍仪多次视察,甄贤学校后成为中山县著名学校,培养了容国团等著名人才。

地理记忆

容星桥与甄贤学校

走进位于南屏镇东大街的“甄贤学校”,一眼望去校园内至今还保留着魁星楼、礼堂和作为活动室的小平房,正对校门的墙上,嵌有“我甄贤兮,秀毓南屏”几个字,在魁星楼与活动室之间,用石条砌成的小路上,孩子们从魁星楼下课出来,穿过走廊,一路都是风景。

学校占地面积5900平方米,原名为“甄贤学社”,旨在甄拔贤能,哺育人才,容星桥曾担任南屏倡办“甄贤学社”的第一任校长。1912年,容星桥再次发起集资,筹款12900个大洋建造青砖屋新校舍,定名为“甄贤学校”,他还特地邀请国民党元老邹鲁为学校题写校匾。

在革命时期,“甄贤学校”曾为祖国培养出大批的有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甄贤学校先后改名为南屏小学、南屏中心小学,1986年被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后人追忆

“对教育的重视是祖父给家族最大的影响”

“他的11个儿女大部分都被送出国受大学教育。在当时,女子出国读书还是件极为难得的事情。”容星桥孙女容应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回忆她的祖父。她觉得,对教育的重视是祖父给家族最大的影响。

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容应萸很小就知道长大后要上大学、读研究院、出国读书,“对于我们家的孩子,这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我的堂兄妹几乎都有留学的经历。”容应萸说,父亲容启东的教育方式也很西化,鼓励孩子自由开放地成长。容应萸回忆,16岁那年,容应萸提出要去日本读书,父亲便让她只身去了:“我就跟祖辈一样,小小年纪拎着行李,离开家念书去了。”再后来,从念理科改为读历史,又到美国读硕士,回日本读博士。“总之,父亲对我的选择,始终一句反对的话都没有过。”

精神遗产

受访人:李世源,中国文物协会常务理事,珠海市博物馆研究员

“容闳使其有机会接受西方思想”

记者:容星桥作为第三批留美幼童,与容闳有什么样的关系?

李世源:首先,容星桥与容闳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应该算是堂兄弟之辈;其次,容星桥是容闳送出国留学的幼童之一,容闳使其有机会接受西方思想;再次,容星桥在参与革命后,将容闳介绍给孙中山,促成了容闳思想从改良主义转变为民主革命,即对孙中山的支持,这也是为革命做出了贡献。

“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许多金钱”

记者:容星桥在兴中会和辛亥革命及二次革命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李世源:孙中山成立的兴中会是以旅日华侨和日本留学生为主的,这些人受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有革命倾向。容星桥在这些人中上下串联,起到了组织、联络的作用。另外,由于容星桥早年从商,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人脉关系,在经济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许多金钱。

“留学经历影响了容星桥的一生”

记者:容星桥留学美国的经历对其有何影响?

李世源:容星桥幼年从7岁到16岁在美国留学9年,这9年是他人生中最易于接受和学习的年龄段。他在美国接受了民主、自由的教育,使得他在回国后也一直追求着民主和自由,从而奠定了他为革命事业奔波的决心,这9年的留学经历可以说影响了容星桥的一生。

“他有一种淡泊名利的精神”

记者:容星桥的经历,对当下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李世源:容星桥有一种淡泊名利的精神,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虽然容星桥在多年革命事业中付出了很多精力和金钱,但当革命胜利后,他却与孙中山若即若离,并没有要求什么,也没有担任任何有实权的职务,只挂些荣誉性的虚职。可见容星桥参与革命并非功利性的,更多的是对真理和理想的追求。

趣闻轶事

亲历中法海战

18846月,法国殖民主义者挑起了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同年8月法军舰队袭击了南洋水师基地福建马尾港,受到爱国官兵的奋勇抵抗。容星桥的同学薛佑福等私人英勇牺牲,容星桥在某炮艇上任指挥员,炮艇被法国军舰击沉后,他聪明地让士兵将大炮搬上陆地,继续炮击法军,获得了清廷五品军功奖赏。

子女皆成才

容星桥生有八子三女,全部在美国留学大学毕业,除一子在美国谋生外,其余均回国。其中次子容启兆,曾任某大学代校长,曾作为中国第一支国家足球队的领队,率队参加奥运会。六子容启恩在北伐战争中曾任北伐军三十四师政训处主任。七子容启荣曾任国民党政府卫生部医学总监,世界卫生组织驻文莱代表,八子容启东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兼崇基学院院长。

人文补遗

曾接触过的名人后裔

属于今年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再过几日,日历便要翻开新的一年。我1985年南迁珠海。在我三十余年的采访经历中,曾和珠海历史名人后裔有过邂逅,在岁末的日子里,和他们接触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遂写下此文。

1986年,珠海曾经举办过有关苏兆征的纪念活动,苏兆征的儿子苏河清和女儿应邀出席。我被单位派去采写专访稿件。给我的印象,苏河清当年年纪在六十左右,他当时是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总摄影师。见到他,我的第一印象是他长得非常像他英俊的父亲,凹目高鼻,抿紧的嘴角显示出某种力量。其实,如果把那天的采访比作旅游也很恰当,我和苏先生以及他美丽的女儿一路行一路聊,那时去淇澳岛苏兆征故居还必须乘船,不像现在,开着车一路呼啸就到了。我们那次乘坐的是部队的舰船,一切都非常新鲜。苏河清对我回忆起小时候和爸爸的相处,他说,有一段时间,他们家居住在香港,每回有革命同志来家商量事情,他都被爸爸派出去放哨,如果在街口发现“摩洛察”,就马上回家报信。我问“摩洛察”是什么,苏河清笑着说就是当地的警察。记得苏河清谈得最多的,是对珠海城市建筑的欣赏,他说,如果爸爸知道家乡现在变得如此美丽,一定会很欣慰。我那篇专访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题目就叫“英魂可慰九泉”。采访结束后,我收到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几次来函,希望我写一个脚本,主要表现珠海建筑之美,他们想做一个专题云云……而我那时初来乍到,诸事忙乱,有过想法,但最终没有落笔。现在回忆起来,苏河清先生当时对我称赞珠海建筑之美并不是回乡说的一句客套话,而是由衷心语。

2000年秋季的一天,我和陈芳曾孙女陈晚霞在珠海一家西餐厅小坐。出生于1917年的陈晚霞那是已过了八十岁,采访中,我以阿姨称呼她,但她似乎不喜欢这个称呼,说,你还是叫我晚霞吧。我于是以晚霞称呼之,她高高兴兴地答应,如此随意亲切的称呼使晚霞笑容溢面,霎那,我在晚霞的面容上看到了属于陈芳家族“阿芳姑娘”的美貌。晚霞说,在美国,我现在还开汽车呢。晚霞说,她爸爸陈永安是陈芳的长孙,太爷爷陈芳对这个长孙非常痛爱,父亲曾是有名的歧关车路公司第一届董事长。晚霞回忆起她十岁时,曾参加歧关公司的剪彩仪式,她穿一条天鹅绒的裙子,站在父亲身边,当时的港督、澳督都站在她身后。晚霞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1973年和丈夫莫先生由香港移居美国。自1985年第一次回乡始,每年晚霞都要回家乡走走。她说,我的根在珠海呀。

我知道,晚霞自小锦衣玉食,父亲陈永安虽然娶了四房太太,但她却是父亲惟一的孩子。可晚霞告诉我,她每次回珠海,都是住在南屏敬老院。见我有些惊讶,晚霞笑笑,说,那里很好呀,空气新鲜。每次回来,我都会买一束鲜花,然后到前山梅溪村的陈家墓地,在石凳上坐坐……当家乡的风温柔地吹拂她时,悠远的往事又会萦绕于她心头。□王海玲

原载20081225日《南方都市报》之《珠海读本  珠海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