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古元
古元

古元(1919-1996),字帝源,1919年生于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后到农村参加基层工作,业余进行木刻创作,参加1942年在重庆举办的全国木刻展览会,徐悲鸿先生撰文称赞古元作品。1951年创作新年画《毛主席和农民谈话》,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新年画二等奖。曾参加革命博物馆的历史画创作。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水彩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作品有《减租会》、《人桥》、《铡草》、《哥哥的假期》等。出版有《古元木刻选》、《古元水彩画选》等。19961月,古元在生命垂危中作出了自己晚年最重要的一项决定:“我愿把从事美术工作以来所创作的部分主要作品捐献给我家乡的人民。”1996810日古元病逝,享年77岁。

名人之魂

古元:延河边走来的版画家

在中国的版画史上,怎样去写,都绕不开古元这个人。

20世纪初叶的上海滩,鲁迅特别钟爱版画,也介绍了国外的版画家、版画作品给中国读者。润物细无声地浸染了那时代的艺术人才。

生于珠海唐家湾的古元,在奔赴延安前夕,年龄18周岁,喜欢美术,又当上了小学教员。抗日战争刚爆发,一批热血青年成立抗日救亡宣传队。于是,能写的就放开手去写,能唱的就放开喉咙去唱。古元呢?一定是用自己喜好的画笔,在纸上、墙上去尽情地抒画胸中的感受。

他这一腔热情的爱好,得到了八路军驻粤办事处的关注。能到广东的八路军代表,一定是读过书、有点文化的人。他欣赏古元,有伯乐心态,也就介绍古元到延安去,到当时在中国热血青年心目中的抗日圣地延安去,那是一份朝思暮想的荣耀啊。

作为一名稚气未褪的小学教员的古元,在自己人生的重要关口,作出了一次最正确的选择,到延安去,到有延河水、有抗日歌声的延安去。辗转腾挪到了延安,进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三期学习。“鲁艺”的名头之大,名声之响,那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艺术界的“牛人”几乎都是鲁艺的,当然,国统区的徐悲鸿除外,他是钦定的,是另一个话题。而古元呢?如果喝不上延河水,听不到延河的抗日歌声,呆在珠海老家,他至多也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地方画家而已。可古元走进了鲁艺,他身上储藏着的绘画艺术细胞,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就是动脑还要动手的版画领域。

我几乎不敢细看古元20岁那年在鲁艺版画工场创作的16幅木刻组成的《走向自由》的连环版画。那黑白强烈对比的光与影,那抛开意识形态的语言,刀刻的冷峻人生形成,至今都还闪耀着根植生活的人文关怀。

20岁在今天来看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年龄,而20岁的古元却在那一个民族抗日的大背景中,迸发了极大的艺术活力。难怪他的版画作品被送到国统区展出,大艺术家徐悲鸿竟然用这样的惊讶语言表述:“中国艺术界一卓绝之天才。”其对古元所选用的版画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所反映的真实生活给予了高度评价。

延河的歌声,延河的水,使古元的版画创作达到了一个艺术家一生的高峰。即使后来有很多作品的继续,却始终是那个创作高峰期的伴声与配乐。

古元在古稀之年就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之职,那不过是鲁艺的余韵,是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听过领袖教诲的反馈,也是古元作为艺术家端正人生的一个写照。

围绕着古元作品的,永远应该是淌着青春歌声的延河水,那不仅是个人的记忆,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一种记忆。

名人词典

酷爱美术的农民后代

1919年农历七月初十,古元出生在珠海唐家湾镇那洲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

古元的父亲古万建年轻时曾远赴巴拿马打工谋生,后回到家乡与本村一个婢女结婚。新婚不久又带着妻子返回巴拿马经营小商店。他们辛苦积攒了十多年的积蓄,于民国元年重回到家乡,盖起了一座灰色的屋子。多年在海外漂泊的经历让古万建明白,没有文化不行,因此他一直主张让孩子多读书、多写字。

古元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虽然一家十口人,但依靠辛勤劳动和国外多年的积蓄,家庭经济一直比较稳定。古元7岁开始读书,成绩一直很好,而且他自幼对美术有着特别的爱好。从村里祠堂的壁画,到大人香烟盒里的小画片,都是幼年古元欣赏和临摹的对象。

1932年,古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著名的广雅中学,在学校里,古元不仅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而且也培养了一定的美术功底。

投身革命的青春少年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轰炸了广州,广雅中学决定疏散到偏远的乡村去,古元这时候决定结束5年的中学生活,于1937年夏天回到了那洲村。回家后的古元一边为村里的小学代课,一边为宣传队绘制抗日救国的宣传画。

直到一天,古元从几份进步报刊中了解到红军北上抗日、二万五千里长征、陕北抗日根据地、抗日军政大学、青年培训班、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等情况的报道后,他又买了几本《大众哲学》、《政治经济学讲话》等通俗革命理论书籍。这些新的思想、事物点燃了他心中蕴藏了很久的希望的火花。古元这个时候决定:他要到陕北去、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

不久,19岁的古元告别了父母,离开了那洲村,从广州搭上了北上的列车。在乘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后,抵达武昌,乘坐渡船到达汉口后,又搭乘三四个昼夜的火车才抵达西安。到西安后,古元又徒步六七天,才最终到达陕北公学。古元正式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了。

艺术创作崭露头角的木刻天赋

在抵达陕北的第二年,20岁的古元踏入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大门,成为美术系第三期学员。

由于当时物质条件有限,画中国画没有宣纸、墨水和毛笔,画油画又没有画布和颜料,因此当时有条件创作的只有木刻。没有刻刀,就用敌人扔下的炸弹皮溶化后打成木刻刀,没有砂纸磨木板,就用农民碾米的碾盘和石板磨。尽管条件艰苦,古元却创作了许多作品。

19406月,古元从鲁迅艺术学院毕业后,来到碾庄从事乡文书工作。正因为深入到基层的这段生活,激发了古元的创作灵感和激情,这段时间古元创作了《羊群》、《牛群》、《家园》、《铡草》等优秀作品,而这些作品也成为古元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941816日,古元、力群、焦心河等同志的木刻在延安军人俱乐部展出,诗人艾青在818日的《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第一日》的评论文章,对古元的木刻作品做出评价:“……他的艺术将在他无限长的时间里得到难于限量的发展是无异议的。”相隔一年后,194210月,重庆举办《第一届双十全国木刻展览》,周恩来专程将延安的作品带来参展。15日下午,著名画家徐悲鸿在观看了古元的木刻作品《割草》、《冬学》和《哥哥的假期》后,赞不绝口:“好,真好,真了不起!”当即订购了上述3幅木刻作品,并在18日的重庆《新民报》上发表了评论文章,称赞古元“发现了中国艺术界中一卓绝之天才,乃中国共产党之大艺术家古元。……古元之《割草》可称之为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成功作品之一。”

画外音

农民本色的艺术家

20世纪50年代末期,古元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一天古元穿着一身洗得已经褪色的浅灰色衣裤,头戴一顶鸭舌帽,脚上穿着一双黑色松紧布鞋走进校园,美术系学生李松涛这样说道:“好像古元先生从来也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大的成就……”从此这句话成了同学们心中的“经典评论”。

1980年,古元来到长春举办首次个人画展,这位大艺术家依然头戴草帽,穿着旧的浅灰色衬衫和深灰色的确良裤子,赤脚穿着一双黑色皮凉鞋。日本专门研究中国版画的学者小野田耕三郎先生曾这样评价古元:“眼光敏锐,圆的脸庞……使人感觉他好像是个农民而不是画家……”

地理记忆

古元美术馆

古元美术馆是珠海市第一座市立美术馆,也是我国美术界继徐悲鸿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之后,又一座以美术家个人名字命名的美术馆。美术馆位于梅华东路凤凰山麓,周边有崇山摩崖、茂林修竹,石溪潺湲映带左右。该馆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160.9平方米,集美术馆、小型博物馆和个人纪念馆于一体。

古元故居

古元故居位于那洲村北村口,坐东向西,面积141平方米,外有小院、水巷和果园,建筑面积共347平方米。该屋是古元之父古万建于1912年从巴拿马回国建的,共建了两间,中为水巷相隔。著名人民版画家古元小时候和父母及几个兄姐弟住在这里。

精神遗产

“他的版画语言开创了国内版画的新局面”

记者:古元的版画有怎样的价值?

方土(国家一级美术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画院院长):古元作品的真正意义是记载了历史,他的每张画都像日记一样,填补了那段艰苦岁月的记录空白,可以说是那段岁月的纪录片。我们今天可以通过这些版画了解那段历史,这才体现了古元作品的历史意义。此外,古元版画语言也开创了国内版画的新局面,传统版画都是以人物和典故为主,而古元的作品艺术语言淳朴,贴近人民大众,情感真实、真诚,是我国版画语言上的一种突破。古元的作品借鉴了西方的版画风格,表达的却又是纯粹的中国人的情感,我们欣赏古元的作品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古元的成就,才知道他有多了不起。

“他将近300幅作品捐献给了家乡”

记者:古元对家乡珠海有何贡献?

杨长征(香洲区侨联秘书长、珠海杨匏安研究会秘书长):古元的影响是全国性的,但具体谈及他对家乡珠海的贡献,最重要的就是他将自己近300幅作品捐献给了家乡。正是因为有了古元的这些作品,也促成了珠海建造这座古元美术馆,其实古元生前也希望珠海能够尽早建一座美术馆,希望更多的美术家关注珠海。此外,古元也曾为珠海雕刻作品、作水彩画、题字和举办画展等,很关注家乡文化建设。

“他的作品在解放战争时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记者:古元在版画、水彩画等方面有哪些贡献?

包泽伟(珠海美术家联合会副主席、古元美术馆馆长):古元在艺术方面的贡献是很大的,首先,古元在延安时期的版画作品特色突出,他将版画这种艺术作品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符合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其次,古元的作品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在解放战争时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此外,古元在解放后的很多作品,依然反映了人民的新生活、新面貌,当然也包括他的水彩作品。另外,古元还为国家培养了很多的艺术人才,在美术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感情生活

媒人牵线敲定终身

1944年,古元还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时,就被热心的好友介绍认识了音乐系的蒋玉衡。当时在延安的革命队伍中,男女比例是181,因此当时在延安结婚的年轻人并不多。可古元当时已经是知名人士,自然有不少媒人“关注”。

在友人的鼓励之下,古元第一次约蒋玉衡在延安河边漫步,初次交流给双方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此后,在延安河边、宝塔山下和周六的舞会上,都经常可以看到古元和蒋玉衡的身影。当他们交流的不断深入时,发现两人都有相同的经历、理想和追求,便渐渐有了生活在一起的愿望。

后人追述

“小白兔吃掉坏狐狸”

在古元的三个孩子中,大女儿安村是在延安出生的,因此古元和蒋玉衡对安村总有特殊的感情。如果有些事必须要女儿“帮忙”的话,还要进行一番“交易”,其中一项“交易”,安村一直记忆犹新:

那是1955年冬天,一场大雪后,到处一片银白,院子里一群孩子在扫雪,红领巾在孩子们胸前摆动,映红了孩子们的小脸,与白雪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古元看到这种情景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决定创作一幅少先队员扫雪的套色木刻。

那年安村刚好10岁,已经戴上了红领巾,于是古元就想让安村当模特。可那时安村正是贪玩的年龄,怎么愿意一个姿势呆半天,于是安村就提出一个条件:我给你当模特,你得给我讲个故事,古元笑着答应了。于是古元和女儿的配合开始了,他一边画画一边讲故事,可由于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画上,根本不注意自己讲了些什么,所以故事断断续续,竟讲出了“小白兔吃掉坏狐狸”来。为此,安村提出抗议,并表示如果古元不好好讲故事就不再当模特了。于是古元只好放下笔,认真地讲起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直到现在,每当安村看到那幅《扫雪》,都会想到这段童年的趣事。

趣闻逸事

毛主席:古元还老实吗?

20世纪50年代初的时候,毛主席在紧张工作之余,参观了一些准备出国展览的美术作品,一些工作人员陪同毛主席一同参观。当毛主席看到古元的木刻作品时,主席停住了,似乎在思考些什么,转身问随行人员:“古元是老实人,现在进了城后还老实吗?”随行人员回答说:“还是很老实的。”毛主席接着说:“好!做人应该老老实实。”说完,毛主席继续看画。很快,关于毛主席说到古元是老实人一事就很快传遍了当时的美术界,人们也完全相信这一说法的真实性,从此“古元是老实人”这一概念似乎成了一种定论。

原载2009319日《南方都市报》之《珠海读本  珠海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