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陈景华
陈景华

陈景华(1863-1913),字六逵(或作陆逵、六夔),号五恙生,1863(一说1865)年出生,珠海市南屏镇人。陈景华是广东近代的一位传奇人物,对广东的辛亥革命和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陈景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从一个清朝官员转化为革命党人,在海外宣传革命;在辛亥革命高潮到来时,他是促成广东和平光复的重要人物。同盟会主政广东的军政府成立后,他出任警察厅厅长,为新生的革命政权的稳定尽了最大的努力,最后牺牲在军阀龙济光的枪下。

人文观察

珠海的名人故居

近代史的珠海名人辈出,名人的生命虽随时间而消弥,然故居却历风雨飘摇而遗存。这些名人故居星星点点散布在珠海四处,它们厚重着珠海的文化气息,也承载着我们的追思。在我们的追思中,那些远逝的身影,飘浮于书册的思想,因为故居的存在,而有了一个确切的落脚之地。

盘点珠海名人故居,具规模的有两处,一是位于唐家镇的唐绍仪故居共乐园;二是位于前山镇梅溪村的陈芳故居。这两处故居之所以具规模,盖因主人一为大官一为巨富。陈芳故居似乎已经开发了,但我对故居中的蜡像馆印象不佳,蜡像及身着的服装远达不到逼真和精美,和英国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差好几个档次,既然英国和香港都有标准摆在那里,我们为什么不齐头并进呢?假如是资金的问题,何不慢慢拓展,所谓的烂杏一箩不及鲜桃一个,惜乎。唐绍仪故居似乎还在修缮之中,由于共乐园景色繁复,园深幽静,加之院内还有几百株荔枝树,每当荔枝挂红,自有一番怀旧韵味。我记得园内有一些唐绍仪的图片展出,图片虽然好,但只是平面,最好能将唐绍仪的一些文物在修缮中辟室展出,这样会大大加强共乐园的吸引力。

此外还有苏曼殊故居唐国安故居,前者已按修新如旧的原则修缮。苏曼殊的文名诗名在近代文学史上有着如雷贯耳的气势,许多年前,我去故居瞻仰,门被一把铁锁锁着,后来找到村里的领导才将门打开,故居面积不到,位于窄巷,迎门挂着一张苏曼殊身着袈裟的照片,照片上的苏曼殊面容平和,一阵风来,青瓦的屋顶衰草窸窣作响,让人心生凉意。修缮后的苏曼殊故居衰草已然不见,轻步走来,足慰我心。

我是和原珠海博物馆副馆长梁振兴一起去瞻仰唐国安故居的,去了之后我一直不得要领。在一间杂居着许多户人家的大屋里,梁振兴先生指着其中一间非常简陋的房间对我说,这就是唐国安故居。屋里还住着一位老人,说是唐的远房侄子。唐国安的名衔很了不起,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他的故居若能修缮,会给珠海的名人故居增添光彩。古元故居是一栋独立的大屋,门楣装饰很漂亮,有很民俗的装饰图案……以上故居都是先贤遗留在珠海的珍珠,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光辉日显。

最近,我在媒体上看到,一座拔地而起的楼房大大地影响了杨氏大宗祠的景观。实际上,杨氏大宗祠以及会同村在广义上都可以纳入故居的范畴,前者是一族人的故居;后者是全村人的故居,后者更被专家称为粤地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实际上,杨氏大宗祠遭遇的问题会同村早就遭遇了。十几年前,我在会同村行走,只见连绵的青砖古建筑中,夹杂着几栋现代的小楼,贴着马赛克,玻璃窗贼亮贼亮……在一片古韵中,得意洋洋地张扬着自己的“新潮”。现在,影响杨氏大宗祠景观的楼已定了要拆除,但那些耸立在会同古村补丁一般扎眼的楼房呢?谁来拆除它们?

如果将珠海的名人故居一一修缮,就犹如将散落的珍珠重新连缀,它们不仅是我们精神的财富,亦会为珠海的旅游业增添新的增长点。

名人之魂

陈景华:角色多变幻,毁誉亦参半

在陈景华的一生中,曾担当过各种角色,从举人到清朝官员,从清廷干吏到革命党,从报业名人到警察厅长……无论是哪个角色,陈景华都是尽心竭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数次为官两袖清风

陈景华是一个清廉的人。这从他的诸多历史事迹中可寻觅一二。

在知县任上,经常短衣草鞋去追捕盗匪;任警察厅长期间,实行禁娼政策,后来,因为财政困难不得不解禁。这时,有人托陈景华的堂弟出面试探,想承办花捐,并允诺给予好处。但这位堂弟话还没有说完,陈景华即严词斥责;据史书记载,陈景华死后无余财,殡殓费用还得靠人寿保险公司开销。

面对毒瘤勇于清除

陈景华是一个实干家,同时也是一个改革家。其为知县时,盗匪横行,他为此亲自上阵追捕盗匪,曾获得“捕盗能员”的称号;在办报期间,激烈鼓吹排满革命,获得“报业名人”之称。

当办报已不能满足其投身革命的热情时,毅然舍弃所有,取道回国投身革命一线;武昌革命胜利后,任民政部长与警察厅长期间,大胆创新改革,建立一支精良的警察队伍,不畏权势,大胆取缔“黄、赌、毒”,同时为“崇人道而保女权”,还创办女子教育院……

心系百姓为人识时务

陈景华还是一个非常识时务的人。从清朝的官员到一个革命党人,体现了他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当自己切身体会到清朝末期的腐朽已无法挽救整个国家后,毅然接受新的革命思潮,投身其中;而当办报支持革命的理念无法得到切实效果后,毅然弃文从戎,投身革命一线,参加营救革命党人的具体活动。从其人生中两次大的转变可以看出,陈景华充分体现了“识时务者为俊杰”,而这种“识时务”又建立在他心系民生,心系百姓的切实幸福的基础上。

处事刚毅毁誉参半

虽然做出了诸多政绩,但在任时的强硬作风,也令后人对陈景华的评价褒贬不一。在陈景华任警察厅长期间,看到当时广州治安奇差,他自称是“世界罪人”。

为此,他一直推崇“乱世用重典”之策,动辄刑罚则是他实施警政的特色。在旧报上曾有过一则新闻,1912年,陈迥明颁布“不准设立私会组织收敛钱财”的法令,当时一个河南地痞,“立会敛财”,收取保护费。陈景华知道了,立刻把他逮捕正法,随即向社会公布其罪行。这也使得他生前得罪了不少人,甚至在他死后,棺材铺的老板不愿意卖棺材给陈家。最后陈家不得不到沙面购买昂贵的西式寿材给陈景华入殓。

名人词典

「清朝官员」历任广西荣县、马平、贵县、桂平等地知县

1888年中举之后,陈景华历任广西荣县、马平、贵县、桂平等地知县。与当时一心想升官发财的官员不同,陈景华蔑视权贵,立志为地方百姓办实事。当时,当地的盗匪、游勇、会党横行,打家劫舍,杀人放火,士农工商无不深受其害。陈景华在知县任上,经常短衣草鞋,持手枪率差役追捕盗匪;对于士绅、官员要求“保释”的一概回绝。因此,他所治理的县份治安状况迅速好转,在他任知县期内,“仍平民式步行”。他本人也被誉为广西的“捕盗能员”。

「革命党人」接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

1903年,广西会党起事,两广总督岑纯煊赴广西督师镇压。他所派出的一个差官原是受“招安”的盗魁,名叫陆阿发。陆阿发到了桂平后沿途敲诈勒索。作恶多端,被陈景华处决了。岑纯煊闻讯大怒,下令把陈景华撤职并监管起来,同时上奏清廷,以“擅杀职官”的罪名要求将其“军前正法”。幸好,捕他的人是其同寅,对他颇为照顾,未加刑具。一天夜里,他利用看守不严的机会逃走了。

由于境内已不能安身,在他胞弟陈自觉的协助下逃亡香港,又转赴暹罗(今泰国)。当时,暹罗为东南亚华侨重要集居地,陈景华结交了华侨萧佛成,迅速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投身到反清、反保皇党的斗争中去,完成了他一生中重大的转变,由清王朝的叛臣转变为民主革命的战士。

「报业名人」创办暹罗第一张革命报纸《美南日报》

1908年,陈景华与萧佛成在曼谷创办了暹罗第一张鼓吹革命的《美南日报》(后易名为《湄南日报》),陈景华任总编辑。他激烈地鼓吹排满革命,旗帜鲜明。文笔犀利而能切中时弊,在华侨中影响日大。接着,他又与萧佛成、王杏洲、陈美堂等人建立中华会馆,以团结爱国华侨,为暹罗同盟分会的成立奠定基础。

190811月,孙中山与胡汉民从新加坡抵达曼谷,广大侨胞聚集在中华会馆,欢迎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在《华暹新报》社楼上亲手创立同盟会曼谷分会,由萧佛成任会长,陈景华任书记,定《华暹新报》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而陈景华办报的声望以及在华侨中的影响也让他获得了“报业名人”、“侨界领袖”的声望与地位。

「警察厅长」整顿警察学校、抓赌禁娼

陈景华深感办报救国的局限性,恰逢他的连襟莫藻泉邀他返港。1910年,陈景华舍弃一切,取道新加坡归国。由于抵港后不能立即返国,陈景华于是在香港以惠记洋行买办身份从事地下活动,利用洋行信箱,为同盟会南方支部建立了一个安全可靠的通讯联络处,还参加营救革命党人活动。

1911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同盟会会员潘达微、邓慕韩等通过原两广总督张鸣岐向清廷奏请特赦汪精卫与陈景华,让他们回广州主持政局,广东终于和平光复。119日,各界代表数千人在广东集会,与会者一致推举陈景华担任大会主席。在陈景华主持下,各界代表宣布广东脱离清王朝独立,欢迎革命党人来组织共和政府。大会即选胡汉民为大都督。

胡汉民就任广东省都督后,对陈景华的才干与魄力十分赏识,先后委之以民政部长与警察厅长重任。在他任职期间,大胆创新,做出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重大的政绩:如注意整顿警察学校,精选警员,更新武器装备,建立一支素质好、效率高的警察队伍;运用指纹追查罪犯;将广州划遍十一个警区,将各区人口登记入册,便于管教;禁止赌博、取缔娼妓活动。创办女子教育院等。

「被害身亡」袁世凯一纸电令逮捕处决

19138月,广东“二次革命”失败,龙济光率兵进入广州,被袁世凯任命为广东都督,革命党人纷纷逃亡海外。陈景华因所办的女子教育院尚未有接办人,所以并未出走。这时,广东的旧官吏、豪绅、奸商纷纷向袁世凯“控告”陈景华,袁世凯乃电令龙济光将陈景华逮捕处决。1913915日晚上,龙济光以中秋赏月为名邀请陈景华到都督府,向陈景华出示袁世凯的电令。陈景华不予置辩,从容就义,时年五十岁。

陈景华死后遗体移葬香港。曾殓葬黄花岗烈士的革命党人潘达微,为陈景华墓碑写下这样的铭文:“强项之令,猛以济宽。冤同三字,狱等覆盆。盖棺论定,毅力维新。哀我国民,丧此良人。”陈景华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斗士,将永远记录在史册。

地理记忆

昔时凤山书院,今日前山中学

陈景华留给珠海人民的资料实在少之又少,遍寻之处,也只得他曾出生于南屏镇,陈景华都曾在凤山书院(今前山中学)就读。

当记者走进这所古老的校园,首先映入眼前的是市级文物前山寨城墙,古老的城墙上已是郁郁葱葱,校园内现代化的建筑也早已难觅旧迹。

据了解,前山中学创建于1925年,她的前身是建于乾隆22年(1757年)的凤山书院,兴学七十九年间培养了逾万俊杰英才,校友遍布海内外。校史溯源报告显示,前山中学的前身是凤山书院,两百多年来,曾经三迁校址、数易其名,历经凤山书院、恭都学堂、七区一小、甲种商业学校、凤山初级中学、前山中学的变迁。据史料记载,陈景华之胞弟陈自觉曾于1911年被派恭都学堂任教,策动前山新军起义。

友人记忆

潘达微、胡汉民以诗悼念

1926年,潘达微为纪念陈景华发表了《我思陈景华》一诗,其中提到“遍地盗贼,无法抚剿,我思陈景华。乞丐满市,无人救济,我思陈景华。家家虐婢,惨无人道,我思陈景华……他做民国官,仍平民式步行。”

胡汉民获悉景华殉难后,深为痛惜,特作七律二首,对陈既表深切悼念,又对他在辛亥革命前后所作所为,作出公允的评价。《香港春秋杂志》(1980552期)曾刊出此诗:

五羊城廓久无春,完卵孤巢系此身。不信虎狼尽当道,可怜蛇蝎早甘人。事非樊哙谁骖乘,占到薪巫不食薪。虎口余生十年事,牛恩李怨莫深论。瓜蔓能延本无疑,弯弓而射命多奇。我知曲沃阴谋少,人谓禳侯见事迟。政绩终归名吏传,姓名永列党人碑。落花吹向北风尽,红泪相衣欲语永。

精神遗产

受访人

邱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陈景华本是一个志向高远的士大夫”

记者:您曾在文章里评价陈景华是一位清廉的革命党人,是否分析过他之所以能做到清廉的原因?是家庭因素还是性格使然?

邱捷:应该是个人品格起主要作用吧。在他任军政府警察厅长时,在辛亥革命民主精神高涨的氛围下,社会上对革命党官员道德的期望值很高,舆论监督也比较严格有效,胡汉民、陈炯明、朱执信、廖仲恺、陈景华等军政府高官都以廉洁自许,他们受到来自各方的批评攻击,却鲜有涉及“贪”字者。

记者:在投身革命的阵营之后,陈景华在泰国通过创办多份革命报刊,而成为“报业名人”、“侨界领袖”,但为何又放弃这些,重新回到中国?

邱捷:这应该是党内的安排吧。一说是孙中山的委派。

记者:陈景华任民政部长与警察厅长期间,做了很大的政绩,你认为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是哪件?

邱捷: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如果一定要说,就是陈景华为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做出了很大贡献。

记者:陈景华任职期间,十分懂得利用媒体的作用,这是否与之前他的办报经历相关?与媒体的相处经验对于现在的政法系统是否有借鉴作用?

邱捷:陈景华其实与媒体关系并不好。他对报界毫不客气,也封了一些报纸。

“对陈景华杀人应放在当时历史中去理解”

记者:后人对陈景华的评论有褒有贬,特别是对他任警察厅长期间施行的严厉刑罚颇有微词,你怎么看?

邱捷:革命党人对执掌政权并无理论准备,他们除了继续借鉴、奉行清朝的治理办法外,也很难有什么新招。当时社会治安混乱,而各界希望共和制度建立后立即出现“大治”局面。胡汉民、陈炯明、陈景华等人信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治乱世用重典”、“一路哭不如一家哭”的做法,认为为巩固新生的共和政权,为多数人的幸福,必须除掉少数“害群之马”,尽管陈景华也清楚很多被杀者罪不至死。这也是革命党人的时代局限。

民国政府在19123月(以袁世凯名义)宣布,除了与民国国体抵触的内容外,刑法仍暂行援用清末的法律,但在当日的广东,处决人很少按照法律由司法机关判决,多数以“军法”执行。除都督外,警察局、各县县长、负责清乡剿匪的军政长官,实际上都有不经正常审讯便判处死刑的权力,且一经判决通常便立即枪毙。陈景华枪决了100多人,有的死刑犯的罪名只是“连日开赌”、“抢耳环”、“立会敛钱”,甚至是“无恶不作”、“谋为不轨”、“著名恶棍”等空话,还有两名警察因“藉查烟抢掠”及“私收二毫(2角银元)放人入场观剧”被枪毙。临时省议会、舆论界经常批评军政府违法滥杀,但军政府仍坚持以“军法”处决涉及“赌、盗、会、斗”案者。在当日的中国,从正副总统、各省都督到中下级军政长官,无论保守势力还是革命党人,都往往以命令杀人,不存在重视法制、尊重人权的地方,对陈景华的杀人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中去理解。

受访人

李世源,中国文物协会常务理事,珠海市博物馆研究员

“他想做一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传统好官”

记者:从清朝官员到革命党人,陈景华做出这样重大转变的一个因素是什么?

李世源:陈景华在二十三岁时考中举人,曾先后在广西贵县任知县,可谓是少年得志。而且在官场上一上任即为地方父母官,这对于一个稚气仍未褪尽的书生来讲,无疑是“欲借云帆渡沧海”,那种凌云壮志是与青春相伴随的。

他在县令任上兴利除弊、意气风发,曾亲持手枪率领衙役捕匪,被誉为“捕盗能员”。从他“持枪追匪”的那种姿势去看,年轻人在地方官任上,一定是“快意恩仇”,执意要做一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中华传统的好官的。而当他的顶头最大的上司,两广总督岑春煊居然把一个受招安的江洋巨盗陆阿发派到陈景华管辖的地盘来了解军情,这戏剧性的一幕终于以陆阿发被“捕盗能员”就地正法,而恼羞成怒的曾春煊又岂能善罢甘休,陈景华被擒,而在已加入同盟会的胞弟营救下逃亡南阳。

如果要问陈景华从清廷干吏转变成革命党,这毫无疑问是“逼上梁山”,一是关乎性命;二是陈景华的强悍性格使然。

记者:陈景华任民政部长与警察厅长期间,做了很大的政绩,你认为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是哪件?

李世源:辛亥革命胜利,革命党人执政,陈景华又做了主管的警察厅长,对于他来讲,几乎是人生的延续。如果说他在这一段时期内留给后人品鉴的政绩,就是暴风骤雨地扫荡广东境内的“黄、赌、毒”。要知道,这可是东南沿海的顽疾。改革开放中“黄、赌、毒”还沉渣泛起,死灰复燃,可见这顽疾治理必须用“重典”。

“陈景华用雷霆手段,显菩萨心肠,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记者:后人对陈景华的评论有褒有贬,特别是对他任警察厅长期间施行的严厉刑罚颇有微词,你怎么看?

李世源:臧否历史人物只要嘴一张任意评头论足即可。但要把他自己放到那种风口浪尖的位置去坐上一坐,恐怕他不要说政绩了,那种压力与超负荷的工作量就将他压垮下来了。

陈景华就任的广东治安,一是政治上变数很大,新旧两党,保皇与共和,守旧与创新各种势力在互相犬牙交错地角力。而陈景华却能在短短时间内使广东“黄、赌、毒”扫荡遏止,面貌一新,其中投入的智力、毅力、劳力自不待言。至于招来非议的“悍吏”之称,无非是嫌陈景华对“黄、赌、毒”扫荡,对土匪、地痞惩罚过重,并镇压枪毙了若干罪大极恶的惯犯。对于既得利益又有话语权的头面人物自然是坏事,对于关东人民,当时的反应“已设警察之区内,几于夜不闭户,为此前所未有”,可以用拍手称快来形容。

陈景华用雷霆手段,显菩萨心肠,生而为英,死而为灵,良苦用心,至今令人致敬。陈景华被他认为是友人的龙济光诱杀,这从一侧面彰显他的光明磊落。

莫仕扬,近代著名商人、买办,金鼎镇会同村人。 

原载2009423日《南方都市报》之《珠海读本  珠海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