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容闳
容闳

容闳(18281912),字达萌,号纯甫。南屏镇人。出身于贫苦农家。幼入澳门英国教会所设的“西塾”念书,后辍学当童工,14岁人香港玛礼逊学校读书。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由该校校长布朗带到美国,人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读大学预科,后考入耶鲁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成为我国近代第一个毕业于美国高等学府的留学生。毕业后,容闳即归国服务。清咸丰六年(1856),容进入上海海关当译员,薪俸不菲,他不满洋人控制下海关的腐败,拒绝英籍税务司李泰国的高薪挽留,辞职而去。清咸丰十年(1860),容闳到天京访问太平军,向干王洪仁歼提出七项建议,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主张学习西方,实行资本主义改革以使国家富强的施政纲领。洪仁歼大加赞赏,封以四等“义”爵官印一方。但容在天京考察月余后,感到太平天国缺乏实施其主张的条件,乃怏怏离开。清同治二年(1863),容被曾国藩聘办洋务,赴美国购买江南制造局所需的机器。其后,一度充任江苏巡抚丁日昌幕僚。不久又回上海搞翻译,译有《地文学)、《契约论》等。

容闳留美归国后,一直把组织青少年出洋留学、培养近代科技人才,当作毕生追求的救国理想。清同治六年(1867)将留学教育计划经丁日昌递呈总理衙门,不果;清同治九年(1870),通过曾国藩、李鸿章联名上奏,次年经清廷批准。自清同治十一年——清光绪元年(1872-1875)4批共120名学童赴美国留学,由陈兰彬、容闳分任“幼童出洋肄业局"正、副委员,开创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之先河。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容闳痛感腐朽清廷的必需改革,积极参加维新运动。“百日维新”期间,容闳的寓所成为维新党领袖的会议场。变法失败后容逃亡上海租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唐才常(维新派左翼)筹划自立军起义,在上海召开“自立会”(称“中国国会”),号召国人奋起。容闳被举为会长,并起草“国会宣言”,参与秘密购运军火。起义失败后遭清廷通缉,先后逃到日本、香港。时“兴中会”会员谢瓒泰、李纪堂筹划在广州发动起义,相约起义成功后拥容闳为总统。起义又告夭折,容为避难而侨居美国。清宣统二年(1910),年逾古稀的容闳仍为国事操劳,邀孙中山赴美商谈。在他安排下,孙在洛杉矶与荷马李、布司等多次会谈,制订新的起义计划。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特函容闳归国参加建设。惜容病重,弥留之际尚嘱两个儿于归国效力。民国元年(1912)421日,容闳病逝于美国哈特福德城。遗著有《西学东渐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