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二)清代玉器

七、玉的鼎盛时期——明清时期玉器

(一)明代玉器

明代内乱频频。但是明代承袭南宋以来商业贸易使其商业非常发达,民间也因此变得富裕。明代玉器的发展变化从总体上看,渐渐脱离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雕刻工艺日趋完善,所出作品精雕细琢、构思新颖、气势奔放,常以金镶玉结合奢华气派。皇家对玉极为重视,明代的皇家用玉开始由御用监监制,在民间观玉、赏玉非常流行,一些大城市中一般都有玉肆,当时苏州是最著名的碾玉中心。同时,古玩商界制造了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以适应收藏、玩赏的社会风气。

明代的雕刻工艺以镂空最为精湛,昌盛的玉雕业也造就了大批的能工巧匠,在明代最有名的玉匠要数嘉靖、万历年间,苏州名匠陆子刚,他是江苏太仓人,当时名闻朝野,他最擅长雕琢饰有水仙花纹的玉簪,据《苏州府志》载,他“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当时他所刻的一支簪值五六十两银子。在民间许多关于陆子刚的传说。如说他技压群雄,得到明代皇室的赏识,奉旨入宫,享受奉禄。一天,皇帝召见陆子刚,拿出一枚拉弓引弦用的玉扳指,让他在上面刻上《百骏图》。拇指大玉扳指想要刻上一百匹马,如何做到?皇帝想借此试试他的本事。陆子刚当下答应。几天之后,陆子刚将刻好的扳指呈上。皇帝一看,扳指上并无百骏,仅有三匹马以及重叠的山峦和大开的城门。三匹马中,一马正向城门疾弛,一匹马已经入城仅露马尾,一匹马从山谷奔来才露马头。陆子刚在有限的画面上,巧用虚拟手法,暗藏百骏其间,皇帝也不得不表示佩服。遗憾的是,他后来因一时失检,在龙口中刻了子冈款,被人告发,叛“犯逆”罪处死。代表作有青玉卮、玉环把怀、百乳白玉蝉、白玉印池、玉簪等。

明代玉器工艺的发展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明初玉器出土和传世的均有佳作,风格继承元代,作工肃穆而精美。如明汪兴祖墓出土了玉带饰十四块,玉龙藏于祥云之中,雕工玲珑剔透。山东邹城朱檀墓出土了冕饰、玉带、玉佩、玉圭、玉砚、玉笔架、玉杯等玉器,这些玉器所采用的玉材温润光洁,图案豪放,不重细部,保留了元代玉器的遗风。早明的玉器没有自己的风格。明朝中期的玉器风格趋于简洁,出现了体现文人色彩的玉器,如青玉松荫策杖斗杯等。晚明前期东南一带社会稳定,城市经济繁荣,玉器产量大量增加。当时玉器加工集中在苏州,著名玉工陆子刚就出自苏州专诸巷。此期代表性的玉器有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玉带钩、玉碗、玉盂、玉壶、玉爵、玉圭、玉佩、玉带等,包括了死者生前御用玉器和死后的殉葬用玉。其中玉壶、玉爵等使用錾金或珠宝镶嵌工艺,金镶玉的结合使得件玉器绚丽多彩、华丽气派。当时古玉已成为古董(或称古玩),是高价的特殊商品。商人为了获取高利,便用劣质玉、掺色玉等廉价玉材制造了大批假古董,玉器数量激增,艺术上明显变得粗犷,精工者较少,多与金银宝石镶嵌工艺结合。因明中晚期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海外贸易频繁,玉器出现商业化的趋式。在图案方面,以瑞吉祥的谐音风格为主,这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图案,主要是为了祈福,其次才是为了欣赏。晚期名工陆子刚所琢玉器反映了此期时作玉、仿古玉及文人用玉的交错发展的形势。明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玉器生产商品化的结果,也是我国玉文化的新变化。

明代传世珍品很多,如清宫旧藏苏州镂雕牡丹花熏、“秋山行旅图”玉山、扬州工“会昌九老图”玉山、朱察卿墓出土的金镶玉蝶、定陵的玉带钩、鲁荒王朱檀墓的白玉葵花杯、汪兴祖墓玉带扣等。

(二)清代玉器

清朝入关后,统治阶级励精图治,扫清叛乱,发展生产,肃整吏治,使得清代一度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康乾盛世”。康熙时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帝入交趾,开拓了缅甸翡翠进入中原的路线。到乾隆时期攻打西域开通了和田玉内运的通路,和田玉大量运进内地,极大地促进了玉器工艺发展,至此我国古代玉器登峰造极达到中国玉器史的最高峰,也是我国玉文化的第五个高峰。

清代玉工集历代雕刻精华: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吸纳西方的艺术融汇变通,作品集绘画、雕刻、工艺美术于一体,玉器制作工艺繁琐、时代特点显著,大部分作器均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清代玉料多采用白玉,特别钟爱羊脂白玉,在民间以江苏、浙江两地产量为多,多数精品都产于这里。扬州玉器发展水平也很高,尤其是大型玉雕,有的重达上万斤重,如《大禹治水图》玉山。

清代玉器行业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发达,顺治、康熙年间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玉器行业处于萧条低迷状态。到雍正年间经济得以复苏,手工业开始发展,玉作也重新兴起,直至乾隆、嘉庆年间才达到昌盛期。这时宫廷玉器用玉数量增多,各主要大城市玉肆生意兴旺。民间观玉赏玉之风兴起,玉器的用途更加广泛,清代在原有玉器品种上又有了新的增加,以佩饰、实用玉器和陈设玉器为主,另有鼻烟壶、烟嘴、翎管等新品种;盛行山子、屏风、彝、鼎等大型陈设玉器,品类齐全。

清代玉器在纹饰图案上仍采用明代的图案纹饰,但在细部有的雕琢比明代更加精细、巧妙,技艺比以往历朝历代都更为出众,具有高超艺术造诣。清代雕刻有三大特点:其一是“大”,如乾隆年间最大的一件玉雕,这也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大的一件玉雕《大禹治水图》玉山。重达5350公斤,费时三年多,行程四千多公里,运到扬州进行雕刻后运回故宫寿乐堂,刻上御制诗,前后花费了十年时间,用工十万多人次,花费白银上万两。其二是“精”,雕琢工艺集历朝历代精华,将高浮雕、浅浮雕、线刻、刻款、多层透雕等多种技艺融会贯通,巧妙结合。其三是“新”,作品别具匠心,巧妙利用玉色差异创作。此外与历代不同的是清代在玉器上刻诗、刻词、刻年号、刻吉祥语。如:清乾隆年间的和田白玉错金嵌宝石碗,这件玉器高4.8厘米,口径14.1厘米,足径7厘米,玉质洁白晶莹。器壁很薄,碗口呈圆形,由口及腹斜收,桃形双耳,花瓣式圈足。外壁饰花叶纹饰,最具特色的是枝叶由金片嵌饰而成,花朵以108颗精琢的红宝石镶成。腹内壁用阴文楷书乾隆帝御制诗一首,全文为:“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子雍曾有誉,鸿渐未容知。论彼虽清矣,方斯不中之。巨材实艰致,良匠命精追。读史浮大白,戒甘我弗为。”另有“乾隆丙午新正月”“御题”款识及“比德”印。碗内底正中有隶书“乾隆御用”四字。清代玉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将中华七千年文化浓缩其中,在这里存放着华夏文明,这是一部珍贵的历史。

中国的玉文化是中国七千多年文化的重要遗产,一部玉器史表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可见玉是中国独具的一种深奥、特殊的文化。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它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玉器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奠基石。有关它的传奇,更是惊心动魄、唯美动听。足以证明中华民族爱玉至深、至诚、至迷、至痴。因此形成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用玉观念,使玉器的身价贵为货宝之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爱玉、尊玉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