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二)隋、唐、宋、辽、金、元时期的玉器

(二)隋、唐、宋、辽、金、元时期的玉器

隋唐五代从581—960年,共380年。玉器得到了恢复发展。唐朝国力雄厚,疆域远及西域,经济、文化得以广泛交流,吸取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从玉器上看,玉雕艺术与绘画联系更加密切,玉雕的艺术水平大大提高。

唐代玉料以和阗青白玉为主,其他玉料少见。在装饰材料上推陈出新,金玉并用,色彩艳丽。图案多采用花卉纹,图案完整,花蕾、花叶、花茎一应俱全。雕刻工艺以细密阴线与网状细阴线为主,使得整件作品更具灵性。与汉代相比礼仪用玉和殉葬用玉大大减少。唐代玉器旧的礼仪玉被佛教玉器、实用玉器皿、摆饰玉取代。礼仪玉,由禅地玉册与哀册两种取代周代的琮、璧等“元器”。禅地玉册,呈简牍状,一般以五简为一排,用银丝联接,隶书书写。玉哀册是帝王下葬时的最后一篇悼文,一般是称颂帝王功绩的文辞。玉哀册形状呈扁平片状,一般较宽长,表面磨平,正面刻楷书文字,字内填金,背后有编号。唐代佛教玉器主要有玉佛和玉飞天两种。玉飞天在传世玉中较多,一般是仙女形象,其形体丰韵婀娜可与敦煌壁画飞天相媲美。唐代宫廷用玉,主要有玉带板和玉首饰两大类。唐代器皿玉器在商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代的摆饰玉器,大多是生肖玉器,唐代摆饰玉以人物、动物居多。作品风格生动活泼,对宋、元、明、清各代玉雕影响很大。受佛教的影响,传世之作以玉雕人居多,如唐代的玉人骑象、玉飞天,刻有胡人乐舞形象的玉铊尾等。

虽然唐代玉器不多,但唐代玉雕在中国玉文化史上书写了焕然一新的一页。

经过唐末五代的长期战乱,玉器在宋、元、明开始缓慢的复兴。

宋代继承唐代玉基础,同时吸纳辽、金玉器中的精华,推陈出新,使其玉雕更为精美。北宋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使得金石学兴起,加之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对后来的金玉器工艺美术影响巨大。玉器市场的繁荣,刺激民间琢玉业的发展,玉从皇宫走进了民间,宋代出现了平民化的世俗题材玉器。强烈的世俗化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宋代玉雕的显著特征。如宋代执荷叶童子玉雕、白玉荷叶杯、白玉兔镇纸等。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玉器到北宋得到了兴盛的发展,成为主要的玉雕体裁。花鸟形玉佩充分体现了宋代雕工的精细其中以北京房山县长沟峪石椁墓中双鹤衔草玉饰最为精美。这件玉器高6厘米,宽8.2厘米,厚0.6厘米。采用青玉,器身扁平呈椭圆形,以镂空和阴线表现一对口衔卷草的仙鹤。宋代出土古玉增多,滋长了仿制古玉之风,仿古玉的萌芽在是宋代开始滋长。宋代精湛的镂雕工艺及仿古对后世玉器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辽国和金国分别由契丹族和女真族两个游牧民族建立,这一时期的玉器风格具有草原民族特有的“春水玉”和“秋山玉”,两者都装饰玉。春水玉是反映辽代皇帝、贵族春季进行围猎时,放海东青捕猎天鹅场景的玉雕。春水玉通常采用镂雕来体现水禽、花草,风格写实。秋山玉是描绘辽金元皇帝、贵族秋天于山林围猎的场景。采用镂雕工艺雕琢山、林、虎、鹿等自然画面,风格以写实为主。以虎、鹿为体裁,琢以山石、林木。或单面雕,或双面雕,虎多作蹲状,鹿多作奔驰状。树木中多以东北常见的柞树作为表现题材。虎、鹿穿行其中,场面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乡土气息浓厚。

元代受金代和汉文化影响,玉器得到进一步发展。元代在大都、杭州等地均设有官办玉器作坊,以满足宫廷用玉的需要。元代玉器最具代表是渎山大玉海。元代花鸟图案的玉器中工艺最为精致的要数凌宵花嵌饰。元代吸取宋辽金玉器精华,取长补短,使玉雕有了新的突破,为开启明清玉器的盛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