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

春秋玉器继承西周玉器善用双阴线来刻画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经常用在主体造型内,此外布局繁密,几乎不留空白。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虎,体平扁,首低背拱,身体弯曲尾。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整体造型对称和谐。春秋早期玉器中极为流行,这种双阴线工艺和“形中有形”的装饰手法,是春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转变,春秋中期以后,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取代了以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到了晚期,被浅浮雕技法取而代之。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璜、玉佩等,不但工艺精巧,温润光洁,浅浮雕的工艺技法使整件作品立体效果显著,平添了一层神秘。如玉牌,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普遍的一件饰物,扁平片状,外形呈方开形或长方形,表面一般雕出兽面形象,周围饰以相对称的蟠螭纹或祥云纹。以淅川一号楚墓出土的一件兽面纹玉牌是同类玉器中的经典。此牌高7.1厘米,宽7—7.5厘米,厚0.2厘米,方形,正面下方有一兽面神像,周围以蟠螭纹装饰,上下各有一穿孔。

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君子以德比玉”所以战国时期流行佩玉。战国突破了春秋时期多以小件为主的装饰玉、葬玉等,出现了大型的玉璜、出廓玉壁、龙形佩、带钩等;工艺高超,以镂空、浅浮雕的技法、独具匠心的造型见长;装饰丰富,除谷纹、云纹等几何纹,还出现了蟠螭纹、花叶纹及描写自然生活的图纹。此外战国玉器作品中的神兽造型,更加威武,神彩飞扬,意欲争霸。从玉雕中充分表现了各诸侯的雄心壮志。龙形佩,春秋后期开始出现,到战国时代达到鼎峰。

战国早期以如安徽长丰杨公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镂孔龙形佩颇有代表性,这件龙佩玉质为黄色,半透明。通长21.4厘米,宽11.5厘米,厚0.9厘米,体扁平,腹部单钻一孔以作穿绳佩带。龙背遍饰谷纹,余部饰阴线纹,并以镂空雕法,琢成勾云纹,在龙身上还有两只小鸟,像这样大号,在战国龙佩中很少见。闻名于世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龙凤纹佩,是战国早期玉器中难得的珍品。这件佩玉油润光滑,工艺精细,通体长达48厘米,用五块玉料磨制而成。器面分别雕琢有龙、凤、螭等,并间饰几何纹。同时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于一器,技艺精湛,体现了战国早期高度的治玉水平。

战国中晚期,玉器工艺呈现出一派辉煌的景象。此时玉料多采用质地温润的和田玉。雕刻工艺更加成熟,所雕作品规矩整洁,纹饰线条明朗,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阴线刻画,均琢制得精益求精。作品造型新颖、更具气势。无不让人拍手叫绝,赞赏有佳。如战国的“蝌蚪纹”玉杯,战国阴刻涡纹玉龙、春秋云雷纹玉璧、汉代兽面玉铺首、汉代浮雕螭虎玉剑首、春秋黄君孟墓出土的虎形佩、战国透雕龙纹套环、战国五重曲体玉龙。这一时期工艺的精细程度使中国玉器达到了空前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