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四)宗教功能

(四)宗教功能

在中国悠久的千年历史上,玉文化与宗教一直以来都保持着某种古老神秘的牵联。自从远古时代玉被人从石头中剥离出以后,它就被众人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古代一些人固执地认为:蕴藏在山川中的玉是山川中的精灵,是山神的灵物,玉是神秘化的超越自然的神的载体,因此它逐渐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人们寄希望于玉,祈望获得精灵的保佑,袪除灾难。

原始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认为世界万物兴衰都源自于神秘的力量,巫术正是靠虚无的超自然的力量,通过夸张的行为或器物召唤神秘的力量,来达到某种目的或实现预想的效果。巫师被认为具有沟通神灵的能力,是天、地、人、神的中介。然而,仅仅具备这种能力还是不够的,他还要借助于手中的法器或礼器,才能达到与神的沟通。人们选择用具有灵性的玉器制成了玉戚、玉璧、玉琮等。例如:在良渚文化发现的玉琮,它的样子为外方内圆,这是因为古代人认为天空是圆的,大地是方的,这是中国古代宇宙观通天行为的理想的象征物,是氏族社会图腾制度的产物,是纯巫术与宗教的神器,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

在长期的祭祀神灵过程中,大家推选智慧出众、擅长歌舞并能与精灵沟通的人作主祭,这个人就是巫。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和巫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玉被赋予可以使人与天对话的神秘的力量,在原始宗教礼仪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玉通常作为巫师手中的法器或祭祀的礼器,谓之“藏礼于玉”。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玉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母系氏族社会,巫一般是由女巫捧玉,载歌载舞以事精灵(神),将神的旨意传达给人们。

此外每遇重要事件时身兼神职和军事统领于一身的部落首领,都会在氏族部落成员出征前后,为了得到或者感谢神祖的保佑和庇护,持干戚而舞,以歌舞降神。在《楚辞•九歌》记载:“灵,巫也,楚人名巫为灵。”《说文》:“灵,巫也,以玉事神,从玉。”这充分说明了在古人的心目中玉和巫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黄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了中国,汉明帝在洛阳建立了第一座佛教寺院,这就是今天的白马寺。南北朝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最显著特征表现在以玉造像。这种观念在印度佛教中是不存在的。

在北魏到唐代四百多年,大兴用玉制造观音像和佛像之风。这些玉像被人们认为是神圣的护身与安定之物,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黎民百姓,人人皆推崇信奉。玉与宗教的关系代代传承,直到今天我们从中国人佩戴玉饰作为护身符这一偏好中还可以看到这一点。用玉雕成的观音菩萨或佛像,穿在一根同样被认为能够驱邪消灾的红绳上,挂在脖颈,从此人和玉便肌肤相亲,朝夕相伴。

在佛教影响下,中国道家主张“食玉”以轻身成仙,一种说法是服食玉屑。一些地方有人死后殓玉以保全尸体不腐的习俗。殓玉是古代专为保存尸体而制作的殓葬玉器,即所谓“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这不朽”。古人认为玉可以帮助先人荣登西方极乐世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汉武帝之子广陵王古墓的金缕玉衣。

相信通过玉的神灵能够为人们避邪、护身、消灾,同时带来平安、福气、好运、财运和幸福。在华夏大地上玉在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是一部色彩斑斓的大剧,它有影有形、有声有色。玉文化从古至今流传上千年,至今魅力不减,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