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1.4.6.8 §23.08[共相既在先又不在先]
§23.08[共相既在先又不在先]

(1) 8

在我们的知识中,有两件事要注意。第一,理智的知识在某一阶段上是来源于感性的知识。由于感性是以单个的和个体的事物作为它的对象,理智则以共相(普遍的事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因此,感性的认识先于理智的认识。第二,我们要看到:我们的理智总是从一种潜能的状态转到现实的状态。这样从潜能到现实的能力,在它未成为完全的活动之前,总是首先是一种不完全的活动,介于潜能与现实之间。等到理智的活动达到完善,认识对象已被清楚地确定地认识,这就是完全的知识。至于不完全的活动,对象认不清,依然混乱一团,那就是不完全的知识。这样一种不完全的认识,产生的原因一部分在于现实活动,一部分在于潜能。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我们认识到的明白确实的知识,最初都是混乱不清的,后来由于我把它们的原理和原素区别清楚,然后才知道它。显然,要知道某一个包含有许多事物的事物,如果不把它们中的每一事物弄清楚,那末,对这某一事物的了解就是混乱的。从这里可看到我们不仅能够有普遍的全体的知识,并可能包含各部分的知识,而且也能够有整体的知识。因为每一全体,如果不是把其中各部分都弄清楚,那对全体的了解也只能是糊涂不清的。同时,对普遍的全体的内容认识清楚,对较少普遍共同性的东西也认识清楚。所以,我们混乱不清地认识动物,我们就会把它看成是动物就停止了:如果清楚明白地认识动物,我们就会弄清它是理性的动物,还是非理性的动物,即弄清它是人还是狮子。所以,我们的理智认识动物,总是先于认识人。这个道理,也可同样应用于任何较普遍的概念和较不普遍的概念的关系。

再说,感性也和理智一样是从潜能到现实活动,相同的认识秩序也出现于感性中。我们应用感性在判断较不普遍的东西之前来判断较普遍的东西,要牵涉到时间和地点的问题。就地点来说,当一事物被看到的时候,总是先看到是一个形体,然后看到是一个动物;先看到是一个动物,然后看到是一个人;先看到是一个人,然后看到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就时间来论,也一样。一个小孩,总是先能区别人与非人,然后区别这个人与那个人;因此,小孩最初总是把所有人认为父亲,后来才逐一加以区别。道理很清楚,一个人不加区别地认识事物,它对于区别原理,就处于潜在认识的状态,正如人认识了“种”,他对于“差异”原理的认识,就还是处于潜能状态。可见无区别的知识恰在潜在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单独的、个体的知识,就我们来讲,它是先于普遍的知识,正如感性知识是先于理智知识一样。但就感性和理智二者而言,对较普遍的东西的认识则先于对较不普遍的东西的认识。

〔答问1〕共相[22]可从两方面考察。第一,共相的性质可看作是和普遍性的概念在一起的。由于普遍性的概念来自理智的抽象,所以这样的共相是在我们的已有知识之后获得的。所以,有人说:“普遍的动物不是空无所有的东西,就是后来加添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论灵魂》,Ⅰ.1,402b 7)。但是,根据柏拉图的见解:共相是潜存的东西,这样的共相是先于殊相而存在,因为后者只是分沾了潜存的共相。柏拉图称这样的共相为“理念”。

第二,共相也可从它存在于个体中的性质本身(如动物性或人性)来看。这样,我们必须弄清楚两种自然次序。一是经由发生先后和时间的次序,在这次序中,不完善的和有潜能的东西总是先出现;较普遍的东西也在自然次序内居先。人和动物的产生就是明显的例子。因为,“动物先于人产生”,亚里士多德这样说。另一次序,是完善或自然意向的次序。从绝对意义看行动,它自然比潜能在先;完善比不完善在先;从而可知较不普遍的东西自然比较普遍的东西在先,例如人比动物占先;因为自然的意向决不止于产生动物,而在于产生人。

(托马斯:《神学大全、,1集,1部,85题,3条)

(2) 1

“实际上被认识的”这一说法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指被认识的东西,一方面指“被认识”本身。与此类似,我们也从两个含义理解“被抽象出的共相”这一说法,一方面把它了解成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把它了解成抽象概念或普遍概念。本质自身之被认识、被抽象,或者发生普遍性的思维关系,那是偶然的事情,它是只存在于个别事物中的;至于那被认识、被抽象,或者普遍性的思维关系,则恰恰存在于理智之中。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感觉能力方面的一个类似情况看出。这就是:视觉见到苹果的颜色,而撇开它的香味。如果有人问这个被撤开香味看到的颜色是在哪里,那很明显,这被看到的颜色只是存在于苹果里。它之被撇开香味感觉到,却是偶然的事情,是由于视觉的缘故,因为视觉与颜色有类似处,而与香味无类似处。“人类”也以类似的方式存在着,它只是在这个或那个人身上被认识到的;它之被撇开各种个别情节理解到——这就在于它被抽象出来了,由于抽出来了,才有思维中的普遍性关系——只是偶然的,因为它是由理智知觉到的,理智与“种”有类似处,而与个体原则无类似处。

(托马斯:《神学大全》,1集,1部,85题,2条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