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艺术园地绚丽多彩
音乐 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传入了中原。到北周时期,高昌、龟兹、康国、安国音乐在长安等地颇为流行,因此隋朝宫廷乐歌,也杂有“胡声”(《隋书》卷十四《音乐志》)。隋炀帝时期,国家有九部乐,即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等。其中除清乐、礼毕以外,都是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当时著名音乐家有万宝常、郑译、何妥等,最杰出的是万宝常。他著有《乐谱》六十四卷,“具论八音旋相为宫之治”,是一部重大创作,但由于他批评过何妥,受苏威、何妥等人排斥,长期不见录用,含恨而死。
唐朝继承隋朝音乐的传统有十部乐。高宗以后,十部乐逐渐淘汰。当时的音乐家们,吸收了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的精华,创作了新乐,形成了坐部伎和立部伎。坐部伎规模小,演奏者只有3至12人,在堂上表演。立部伎在堂下演奏,参加的有数十人。坐部伎主要用龟兹曲,乐器以琵琶为主。立部伎多用大鼓,并杂以龟兹曲。凡坐部伎中不可教者,退为立部伎,再不可教者,乃习雅乐,可见当时雅乐地位最低。
唐朝著名音乐家有祖孝孙、王长通、李龟年、唐玄宗和曹善才等。唐玄宗不仅长于作曲,并且善打羯鼓。他曾选拔坐部伎300人,教于梨园,号称“皇帝梨园弟子”,发现其中乐声有误者,随时即行纠正。又选宫女数百,也为“梨园弟子”,教以音声。可见唐朝音乐的发达。
西域不仅传入音乐,而且又传入舞蹈。唐朝各种舞蹈多配音乐,故称乐舞。其中以三大舞为代表。三大舞即七德舞、九功舞和上元舞。七德舞属于武舞,原来是秦王破阵乐,采民间流行歌曲,并掺杂龟兹乐作成。九功舞是一种文舞,本为功成庆善乐。上元舞,本为上元乐。
盛唐时期,以“霓裳羽衣舞”最有名,唐人歌咏此舞的作者很多,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写了《霓裳羽衣舞歌》。
绘画 隋朝著名画家有展子虔、郑法士、董伯仁等。展子虔善画各种楼阁、山水、人物,他能够使咫尺的画面,具备千里之趣。展子虔的春游图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名画,这幅画笔法精细,对于山水与人物的精神状态,表现得融洽无间,对唐宋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朝初年,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的人物画最有名,如《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二十四人图》、《太宗步辇图》等。他们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也有一部分凭想象画的。他们二人的画,笔力刚健,利用简练的笔法表达出人物的性格。
阎立本《步辇图》
盛唐时期的吴道子(道玄),最长于佛道画,被誉为画圣。吴道子比阎立德兄弟更加熟练的运用晕染法(凹凸法),并达到理想的效果。他的画在焦墨痕中别施彩色,微分深浅,从而使画面特别富有立体感。吴道子的画不仅求其形似,而且求其神似。他先后在寺观画壁三百多间,画中的人物形态万千,无一相同。
中唐的张萱、周昉,善画妇女,别开生面。唐朝以前的妇女画,多画后妃、义妇、节妇,以宣扬纲常名教。张萱、周昉打破旧框框,描绘家庭生活,如烹茶、乞巧、藏迷、吹箫等等,使妇女画的题材更加广泛。
中唐最杰出的画家是韩滉,他和张萱不同,他喜欢画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宣和画谱》所著录的36件韩滉的作品中,多数是农村景物画。
山水画以李思训的作品最有名,他的艺术特点是描绘工细,设色绚丽,景物逼真。他儿子李昭道也长于山水画。
书法 唐朝特别重视书法,学校教育、科举制度都和书法有密切关系。首都设立六种学馆。书学属于六种学馆之一,专门培养书法人才。科举考试科目中,有“明书”,及第后,被委任当官。进士、明经及第以后,不能立即当官,必须经过吏部考试。考试的内容是“身、言、书、判”。在具体考试之时,先考书判,书判合格后,再考察其身言。但由于每年参加吏部铨选的人员甚多,不能一一察其身言,实际上主要凭书判用人,从而形成“吏部选人,必限书判”的情况,更显出书法的重要。
由于唐代十分重视书法,因此出现很多著名书法家。初唐的虞世南、欧阳询,都学王羲之书,各有心得。继虞、欧而起者有褚遂良和薛稷。初唐这四家基本上是王羲之的后继者,很少创新。盛唐的颜真卿、张旭、贺知章、马怀素等,才是唐代新书法的创造者。颜真卿工于篆隶,又能融篆隶于行楷,方严正大,面目一新。他的书法气势雄浑,形体敦厚。颜真卿的传世作品较多,以《多宝塔碑》、《颜家庙碑》最有名。怀素是著名草书书法家,他曾学书于颜真卿,造诣很高,李白很称赞他。后期柳公权与颜真卿齐名,他吸收颜欧两家之长,写出的字谨严又有开阔疏朗的神致,代表性作品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至于篆书,以李阳冰的作品最有名。隶书首推李潮、蔡有邻、韩择木等。草书则推贺知章、张旭等。
敦煌艺术 敦煌莫高窟艺术作品的内容非常丰富,总的说来可分三大类:雕塑、壁画和建筑,这里重点谈谈雕塑和壁画。
雕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塑像又是石窟的主体,多数是采用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像,但由于“神”的身份不同,又分别采取不同手法来表现。主体塑像多为圆塑,侍从的菩萨多是浮雕,至于附属的供养菩萨、飞天、千佛等,则采用影塑或浮雕。圆塑的内容主要是佛、菩萨、罗汉、天王等,分别置于圆拱龛、双树龛、阙形龛内。同时也有无龛主尊,如275窟弥勒菩萨,丰圆而略微笑的面容和健壮的体魄,多具有西域民族的特点。头上的三珠冠,垂肩的发绺,胸前的璎珞,以及交脚面坐的姿势,显然带有一定的印度、中亚、波斯风俗。另外有些石窟中的塑像,具有“秀骨清像”的风格,人物多是瘦脸型,褒衣博带,大冠高履,颇有江南士大夫的风采。
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当时的雕塑不仅出现了群像,而且出现一批大型佛像。如证圣元年(695)96窟的北大像,高33米,面部保持初唐塑像的风韵。玄宗时高26米的南大像,其面部丰腴,神态庄静,高大雄健的体魄,充分显示了唐朝艺术家塑像时那种“目准心计”的卓越技艺。唐朝雕塑的另一特点是群像的发展,如有的龛中塑了七身佛像,还有多至十一身佛像的。如果加上龛内供养菩萨、天王、力士像就更多了。这些群像无论在人物相互关系的配合上,或人物精神面貌的表现上,都超过前代的水平。
唐朝天王、力士的塑像,都表现了浑身是力量的神态,这种力量,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内在力量的显露。46窟的天王,两眼圆睁,紧闭双唇,身披金甲,双手叉腰,脚踏魔鬼,显示了极其豪放的风度。
敦煌莫高窟塑像的特点,一方面在泥塑上掌握了纯熟的技巧,同时在彩和塑的有机结合上也达到了很高水平。当塑出了概括的形象以后,更以彩色描绘细部。这样做不仅使形象更真实更丰富,而且赋予形象以色彩的美感,从而发展了我国民族雕塑艺术彩绘装銮的优秀传统。
敦煌壁画规模巨大,总面积五万多平方米,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从画的内容看,可以划分佛像画、佛经故事画、民族传统神话故事画、经变画四大类。
唐代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图》(局部)
作为宗教艺术说来,佛像画是敦煌壁画中的主要内容。这里有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并法佛、天王、乾闼婆(飞天)、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等。隋唐时期,由于大乘教思想的流行,敦煌的佛像画有了新发展。又出现了佛、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四大天王、地藏菩萨等单独形象。最大的菩萨画像高10米,最长的菩萨群像行列,有连续数十身之多。
在佛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翔于佛像上空的乾闼婆(飞天),她们不长翅膀,不托云彩,挥舞长巾,扬手散花,怡然自得地翩翩起舞,遨游太空,给人们以美妙的想象。
第二类壁画是佛经故事画。早期壁画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小乘教《文度集经》、《贤愚经》和《佛说修行本起经》等,内容是佛的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本生故事画的是释迦生前种种善行。壁画里有《鹿王本生》、《尸毗王本生》、《菩萨本生》等。这些本生原来是印度民间故事,在佛教兴起以后,被纳入佛经,打上了佛教的烙印,随佛教传入我国。
佛传故事画是宣扬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早期壁画中多为片断的图画,如四相、八相等。从北周以后至隋唐,出现了完整的佛传连环画。例如在29窟人字披顶上,六条连环画长达20多米,这是莫高窟早期最完整的佛传连环画。这幅画从摩耶夫人夜梦神人乘象入胎和夫人有孕开始,用了69个不同情节的画面,一直画到释迦牟尼出家,在菩提树下苦修为止。这69个画面互相衔接,有机地连成一气,内容丰富,首尾完整,是我国早期佛传故事画最完整的一幅。
第三类是我国民族传统神话题材的壁画。在北魏249窟和西魏285窟的顶部,除了顶部中心画莲花藻井四枚上画天公以外,南北则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凤出行图。车上重盖高耸,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头龙身的神兽随行。青龙、朱雀、玄武、白虎分布各壁。另外有人首蛇身的伏牺女娲,穿大袖、长袍,手持规矩,胸悬明月,浮游于太空。隋朝302窟里也是画的传统神话故事。
敦煌79窟唐代菩萨造像
第四类是经变画。所谓经变画就是以佛经为根据的绘画,这里所谈的经变画,就是指一部经一幅画的大型结构。在敦煌石窟艺术当中,这种经变从隋朝开始,到唐朝发展到极盛时期。唐朝主要经变画有《阿弥陀经变》、《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楞伽经变》等。经变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独创形式,大多数经变,中间都画佛国世界,或画释迦及天众,四周穿插一些故事情节,结构严谨而生动活泼。唐前期的经变画形式多样,意境开朗,呈现一派生气蓬勃的景象。
敦煌艺术虽然以佛教内容为主,但它也反映敦煌一带的社会经济生活。在石窟中保存敦煌地区农业生产的画面:如二牛抬扛、曲辕犁、播种、割麦、打场、扬场等全部农业生产过程。同时保留了捕野羊、杀野猪、追黄羊的场面。这些画面为研究南北朝、隋、唐社会经济和文化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敦煌壁画中的图案,多用变形的植物纹、动物纹、天象纹、几何纹和主题性壁画相同的人物形象组合而成,各种纹样大部分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莲花在佛经中叫“法花”,象征纯洁、净化、净土;龙、凤、麒麟象征祥瑞;石榴象征多子多孙;忍冬象征坚忍不拔的精神。(参考段文杰著《敦煌石窟内容及其特点简述》)。
敦煌壁画中不同的图案,各自具有不同的花纹和不同风格。南北朝初期的平棋与人字披相结合的窟顶,是敦煌石窟最典型的形制。这种形制在东汉画像墓顶上已经出现,敦煌的平棋与人字披,显然是模仿崖山屋顶的形式。至于龛楣形如菩提树叶、圆光背光等形象,有些受西域印度的影响。在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波斯纹样流行于西域及河西陇右,从而在敦煌壁画中,反映不少波斯纹样。
晚唐敦煌供养菩萨像
注 释
〔1〕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第60—64页。
〔2〕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第183—18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0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09页。
〔5〕“殷后”:纣王。
〔6〕“夷羊”:一种神兽。
〔7〕“葹”:两种恶草,比喻奸臣。
〔8〕“婉娈”:思慕貌。
〔9〕“女媭”:相传是屈原的姐姐。“婵娟”是嘽咺的假借字,即喘息之意。(屈原之姊劝屈原不听,所以说空叹息。)
〔10〕彭咸:殷朝贤大夫,谏君不听,投水而死。
〔11〕“羽檄”:征兵的文书。
〔12〕“虎符”:征调军队的文书。
〔13〕“白日”:形容政治清明。“紫微”指朝廷。
〔14〕“楚征兵”:南方发生战争。
〔15〕“困兽”以后两句,形容怯懦的士卒与凶猛的敌人作战等于送死。
〔16〕干:盾牌;戚:大斧。
〔17〕“贱子”:老兵自称。
〔18〕“旧蹊”:旧路,就是他的家乡旧里。
〔19〕“日瘦”:日色无光。
〔20〕“鼙鞞”:同鼙,骑鼓。
〔21〕“终转迷”:迷路不辨方向。
〔22〕“齐”:相同。根本没有家,去远去近都一样。
〔23〕“两酸嘶”:母子二人终身挨着痛楚。
〔24〕嵽嵲:山高峻貌。
〔25〕蚩尤:传说蚩尤与黄帝作战,兴大雾。这里作大雾讲。
〔26〕郁律:形容暖气蒸腾。
〔27〕摩戛:卫队多兵仗相摩擦。
〔28〕胶葛:广大貌。
〔29〕长缨:缨,帽带,指贵族和大臣们。
〔30〕彤庭:朝廷。
〔31〕筐篚:竹器,古礼,皇帝宴会用此盛帛赐群臣。
〔32〕有良心者应知有所警惕。
〔33〕内金盘:宫内金盘。
〔34〕卫霍室: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外戚,借指杨国忠等兄弟姊妹们。
〔35〕神仙:指贵妃姊妹们。
〔36〕悲管清瑟:丝竹合奏。
〔37〕荣枯:荣指朱门,枯指冻死骨,强烈的对比。
〔38〕“长已矣”:感叹词。永远完了。
〔39〕到河阳兵营中去服役。河阳在今河南孟县。
〔40〕兔丝:即兔丝子,蔓生植物。
〔41〕“未分明”:古礼,妇女嫁三日告庙上坟,谓之成婚,婚礼分明,名分始定,现在结婚只一夜,婚礼尚未分明。
〔42〕藏:古礼,闺女不出外乱走。
〔43〕归:女子出嫁曰归。
〔44〕可青可黄:形容形势多变。
〔45〕戎行:军队。
〔46〕襦:短衣。
〔47〕《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
〔48〕箪食:盛饭的竹器。
〔49〕岁晏:年终。
〔50〕南山:终南山,在长安之南。
〔51〕黄衣句:唐朝宦官品级高的穿黄衣,低的穿白衣。
〔52〕回车句:长安东西两市都在城的南部,皇宫在北部,所以把车牵向北走。
〔53〕唐朝的绢布代替货币使用,所以宦官用一丈绫半匹绢作一车炭的代价。
〔54〕申破:向上级报告,说明。
〔55〕考课:封建社会考核官员功过善恶,设立一定标准,分别等级以为升降,叫做考课。
〔56〕白麻纸:唐代诏书,凡重大事务都用白麻纸书写。
〔57〕里胥:即里正,掌督察“课植农桑,催驱赋役”。
〔58〕敕牒:皇帝的命令。
〔59〕朱绂紫绶:绂绶都是官员系印或佩玉的丝带,颜色因官级不同,朱绂紫绶是高级官员用的。
〔60〕樽罍:盛酒器。
〔61〕水陆:指水陆所产美食。
〔62〕洞庭桔:太湖洞庭山之桔。
〔63〕脍切句:把鱼肉细切作菜,名脍。“天池鳞”,扬州有天池鳞,指鱼而言。
〔64〕防其淫:防其滥增税。
〔65〕羡余:当时地方大官如节度使、刺史额外搜刮民财贡献皇帝以求宠,美其名曰:“羡余”,意即赋税的盈余。
〔66〕琼林库:皇帝个人私藏贮之处。
〔67〕小山:沈屏所画之景。金明灭:屏山之金碧山水,因日久剥落表现出或明或暗。
〔68〕鬓云:唐代妇女挽鬓作环如云状。
〔69〕襦:短衣。
〔70〕金鹧鸪:用金线绣鹧鸪鸟于短衣上。
〔71〕合:应当,应该。
〔72〕碧于天:绿得胜过天色。
〔73〕垆边:摆酒坛处。
〔74〕皓腕:手腕白如雪。
〔75〕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