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议潮光复河西走廊
“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这句诗是唐朝河西人民对张议潮英雄业绩的颂扬。张议潮是怎样收复河西的呢?
所谓河西,指的是现在甘肃省黄河以西地区,又称河西走廊,这个地方是中原和西域之间的交通要冲。河西走廊西端的沙州(今敦煌),是从西域进入中原的咽喉,地位极其重要。当时从西域到沙州有三条道路:一是从沙州往北达伊吾(今新疆哈密);二是从沙州往北达高昌(今吐鲁番一带);三是从沙州往西南到于阗(今新疆和田)。从西汉以来,长安到西域的交通就是以这条道路为主。
从军事方面看,河西走廊是唐政府经营西域的基地。早在武德二年(619)李世民打败薛仁杲以后,便在秦州(今甘肃秦安)设置总管府,辖秦、渭(今甘肃平凉)、岷(今甘肃岷县)、洮(今甘肃临潭县西)、兰(今兰州市)等13州。贞观元年(627)在这个地区建立陇右道,把管辖范围扩大到瓜州以西。河西走廊周围是民族杂居之地,它的北面最初是突厥,后来又是回纥。这些游牧民族经常驰骋在今甘肃和宁夏的沙碛地带。河西走廊的南面,是吐蕃活动区域,他们盘踞在青海西藏高原。这南北两大势力,都垂涎于狭窄的河西走廊,经常骚扰这一地区。他们骚扰河西走廊的原因,就是因为祁连山麓农业发达,牧业繁盛。不仅如此,而且这个地区位于中原和西域贸易的中枢地点,城乡殷实,因此变成吐蕃和回纥掠夺的目标。唐政府也总设法保住河西走廊,以便维持东西方的贸易和交通。
安史之乱以后,河西陇右的军队调到内地平叛。吐蕃奴主乘机蚕食陇右河西,妄图攫为己有。广德二年(764),他们攻陷了凉州(今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逃往沙州,在沙州设立节度使府。当时沙州附近各州,都被吐蕃占领,只有沙州军民仍然英勇抵抗,不肯投降。后来吐蕃奴隶主尚奇心儿包围了沙州,沙州刺史周鼎求援于回纥,援兵不至,周鼎打算焚城东逃,部众不从。都知兵马使阎朝杀周鼎代之,坚持守城11年,终因粮尽,自己和沙州同陷于吐蕃。沙州沦陷的时间是在唐德宗建中年间,最晚也不能晚于贞元初年。
吐蕃对占领区人民极端残暴,凡是吐蕃军队所到之处,焚烧庐舍,蹂躏禾稼,驱掠人畜,无恶不作。同时因为吐蕃“重壮贱老”,唐人被他们俘掳以后,老弱全部杀光,少壮充当奴隶。据《旧唐书·吐蕃传》说:“用刑严峻,小罪剜眼或皮鞭鞭之,但随喜怒而无常科。囚人于地牢,深数丈,二三年方出之。”
不仅如此,而且吐蕃奴隶主还严禁唐人穿汉族服装,只许他们每年元旦着自己衣服祭祀祖先,祭完便收藏起来。每逢到了这一天,唐人无不向东方遥拜,痛哭流涕,怀念久别的家乡。
德宗时期,唐朝使臣韦伦从吐蕃回长安途中经过河陇,一路上看到被俘的唐人都是毛裘蓬头。这些人在墙缝里偷看唐使,有些人搥胸流涕,并向东方拜舞,盼望唐军早日收复失地。后来张议潮起义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公元9世纪40年代,河西一带的回纥四散,吐蕃也日渐衰弱。武宗会昌二年(842),达磨赞普死,由于他没有后人,于是王后氏立内侄乞离为赞普(国王)。大相结都那因反对立异姓为赞普,被后党杀害。另一派大臣又立老赞普的支属俄松为赞普,从此吐蕃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裂,两个赞普互相争夺王位。吐蕃吐门川讨击使论恐热,起兵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大相尚思罗战败,西逃松州(今四川松潘)。论恐热追至松州,杀了尚思罗,他自称大相,后来又出兵20万攻打鄯州(今青海乐都)节度使尚婢婢,所过之处掠夺以外,逢人便杀,积尸狼藉。鄯、廓、瓜、肃、伊、西等州都遭兵燹。唐政府利用吐蕃内乱,策划收复失地。宣宗大中三年(849),首先光复了秦、原(今宁夏固原县)、威(今甘肃中卫)三州,以及石门木峡七关,但这些地区都在河西走廊的东部。
河西走廊西部的收复,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是大中二年(848)。这年三月,沙州张议潮领导人民起义,大举进攻沙州城。城里唐人响应,协助张议潮赶走了吐蕃的镇将,光复了沙州。不久,又夺回瓜州(今甘肃疏勒河以东安县)。在沙、瓜两州光复以后,张议潮立即派人到长安报告唐宣宗。张议潮唯恐表文送不到长安,他分遣10队使者,带着同样的表文,分10队出发,其中一队顺利到达天德军(今包头市西)。第二年二月,天德军的报告送到长安,并得到中央政府的回信。于是张议潮的使者带着唐宣宗任命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的敕令返回了沙州。
第二阶段是在大中四五年间。张议潮率领着河西人民扩大战果,又收复了伊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河州(今甘肃临夏)、甘州(今甘肃张掖)、鄯州、岷州、廓州、兰州等地。大中五年(851),张议潮又派其兄张议潭携带河西十州地图和户籍到达首都。十一月,唐政府决定,在沙州恢复河西节度使,号称“归义军”,并任命张议潮为检校吏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归义军节度使和十一州营田处置观察使。
河西道虽然被张议潮收复,吐蕃军暂时撤退,但河西走廊并不安宁。因为吐蕃奴隶主贵族时刻想卷土重来,不断侵犯瓜、沙。而回纥当时又正向甘州及安西迁移,时刻威胁着河西走廊的安全,这使张议潮面临严峻的考验。大中十二年(858)八月,吐蕃组织反攻,在沙碛地带被张议潮军打退。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张议潮率领汉蕃兵7000余人,克服凉州(今甘肃武威)。咸通七年(866),又光复了西州(今吐鲁番)。
从上述情况可知,张议潮不仅光复河西11州,而且向西域进军,收复安西部分州县。为了保持和巩固这些地方,前后断续进行19年的斗争。他的英雄业绩,赢得河西人民的衷心爱戴。在《张议潮变文》中写道: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除了《张议潮变文》以外,在敦煌遗书里,还发现了《张氏勋记》等,内容是颂扬张议潮全家功绩的。
张议潮光复河西走廊以后,接着要做的,是巩固胜利成果和建设河西的问题。
当时河西陇右的经济,主要是农牧业。但是这些地区雨量不足,必须靠人工灌溉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张议潮当了河西节度使以后,积极开发河西陇右的水利事业。他除了兴工开渠以外,并且专门设置“渠人”这一官职,几个“渠人”以一条渠为中心组织起来,专门监督管理渠道事务。由于水利事业的兴修,所以河西走廊的农业也得到发展,从而使这一地区的经济逐渐繁荣,沙州成为东西贸易和交通的中枢。当时于阗的玉、回纥的马、高昌的棉布、龟兹的硇,都是经沙州运到中原。同时内地的茶叶、陶瓷、丝织品等,也是通过沙州运往亚欧各地。唐朝后期的沙州城,国内外商旅川流不息,贸易十分繁盛。我们从鸣沙山石窟的艺术品,以及佛教发展的盛况便可以了解,河西走廊社会的繁荣,决不仅是依靠沙州、瓜州农牧业的微薄收获所支持的,当主要依靠国内外贸易。
另一方面,中原文化在光复以后的河西陇右也大放异彩,沙州人民特别喜爱中原文化上的新成就。例如在敦煌发现的文献中,有一页背面写着两首词:一首的调是《望江南》,另一首调是《菩萨蛮》,后面标的年代是咸通十年(869)。《望江南》是唐文宗时期李德裕镇浙西时所创的调,《菩萨蛮》是唐宣宗自制的谱调。在一般情况之下,创调以后须要较长时间才能流行。然而上面两个调创作以后不过一二十年,就流行于沙州,并且沙州还有人用这两个调填词,可见河西走廊吸收中原文化的迅速,以及河西和中原文化关系的密切。
总之,张议潮领导的沙州起义,是在沙州沦陷六十年以后出现的。通过这次起义,一方面使河西十余州人民脱离奴隶生活,同时也促进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因为这样,所以沙州人民永远怀念着民族英雄张议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