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史大讲堂:隋唐史话
1.6.14 十四、李德裕和武宗朝局

十四、李德裕和武宗朝局

穆宗、文宗时期,牛僧儒、李逢吉等相继担任宰相。统治者苟且偷安,政治腐败,各地节度使更加嚣张。但是,武宗登基以后,李德裕任宰相,他支持唐武宗重振朝纲,会昌年间一度出现崭新的政治局面。

李德裕最初是一个关心民瘼的地方官。长庆二年(822),他担任浙西观察使,曾请求朝廷减轻浙西农民部分负担,并拆毁寺院淫祠2500余处,浙西各地“人乐其政”。文宗太和三年(829)八月,征为兵部侍郎,因受李宗闵的排挤,于第二年十月,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到达成都,最关心的是西川边防的安全问题。他刚一到任,便对西川的防务问题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研究。他不仅深入战士中间,而且和少数民族接触,具体调查西川至南诏、吐蕃之间的山川、城邑、关梁、道路险易、广狭远近等。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他对西川周围的形势了若指掌,然后依据实地调查的结果,绘制两种地图:一是南部边防形势图,二是西部边防形势图,作为加强西川防务的依据。

其次,整训部队,裁汰老弱残兵4000余人,招收新兵1000余人,合计边防军共三四万人。与此同时,每200户中,抽出一丁当雄边军(民兵),给以严格训练。这些人平时务农,战时当兵,既加强战备,又不加重人民负担。接着,李德裕特聘请安定人制甲,河中人作弓,浙西人造弩,把西川部队用全国最精锐的武器装备起来。

另一方面,李德裕根据西川的边防形势,筑了杖义城,以防青溪关方面南诏的侵扰。在西川、南诏、吐蕃的三角地带,建御侮城,扼守两大防区的交界地带。在西部设立柔远城,以防吐蕃的进犯。

经过李德裕一年多的惨淡经营,西川的形势显著好转,不仅社会经济逐渐发展,而且边防十分巩固。太和五年(831)五月,李德裕与南诏当局交涉,使之放还西川工匠、僧道等四千余人。另一方面,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主动投降,使沦陷42年的维州(今四川汶川西北)重新收复。维州是西川通往吐蕃的咽喉,收复维州对防御吐蕃奴隶主入侵,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是,由于当时宰相牛僧儒对李德裕怀有成见,忌妒他声望高,因此竟下令放弃维州,并将悉怛谋交给吐蕃,被吐蕃杀害。

以上是李德裕任地方官时的主要政绩。会昌元年(841)以后,李德裕在唐武宗朝当了6年宰相,掌握全国军政大权。他针对唐朝后期政治积弊,进行重大改革,使武宗时期出现了新局面。

首先,平定刘稹叛乱,巩固国家统一,扭转了长期内弱外强之局。

会昌四年(844)四月,昭义镇节度使刘从谏死。他的侄儿刘稹密不发丧,准备自为“留后”。当时唐武宗召集延英殿会议,研究刘稹问题。参加会议的大臣,多数人主张默认刘稹独立,只有李德裕坚决主张维护国家的统一,打击刘稹的分裂割据活动。他认为昭义镇所管五州,邻近首都,假若任其割据,他随时要威胁朝廷。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昭义一直属于朝廷,如果听之任之,将来势必影响全国。

唐武宗问他:用什么方式制服刘稹?如果打起仗来,朝廷是否有胜利的把握?李德裕说:刘稹胆敢对抗朝廷,他是想依靠河朔三镇的支援,假若河朔三镇不和他合作,刘稹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李德裕提出打击刘稹的两个步骤:第一步,先派专使亲临河朔,对成德王元逵和魏博何弘敬明确说明,河朔三镇从代宗以来便世代担任节度使,迄今已近百年之久。目前朝廷仍然承认这种局面,不加干涉。昭义镇与河朔情况不同,它历来属于朝廷,决不允许刘稹分裂出去。其次,朝廷专使对三镇节度使应提出明确要求,在平定刘稹的战役中要和朝廷分工合作。因为邢州、磁州、洺州与河朔毗邻,委托王元逵、何弘敬代替朝廷收复,贼平之后,必有重赏。至于泽、潞二州,由朝廷派兵直接攻取。第二步,组织好各地武装力量,从四面八方同时下手,围歼刘稹。

李德裕的破贼策略得到唐武宗的支持,武宗表示全力消灭刘稹叛乱,不论何人不许阻挠消灭刘稹的作战计划。

这年七月初,讨伐刘稹的四路大军开赴前线。北路王元逵军进攻尧山旗开得胜后,八月攻克邢州,唐武宗传令嘉奖。接着,李德裕派王宰协助魏博何弘敬军,进攻磁州(今河北省磁县)。李德裕发现负责攻取潞州的李彦佐作战不力,立即调石雄为晋绛节度使,接替了李彦佐。石雄军进入阵地以后,引兵越乌岭,接着破丘寨,进展迅速。这年十二月,太原发生了杨弁叛乱,使平定刘稹的战役暂时受挫。会昌四年春节以后,河东军消灭了杨弁的叛军,收复了太原,又集中兵力对付刘稹。当时刘稹的部将搜刮民财,内部“忷忷不安”,而其部分地区又被朝廷的讨伐军占领,处境非常困难,刘稹的败局已定。邢州(今河北邢台)守将裴问杀城中骁将四人,投降了王元逵。洺州守将王钊向何弘敬投诚。磁州守将安玉听说洺、邢二州已被讨伐军占领,也放下了武器。


唐代宫乐图

这年八月,泽潞守敌闻北方三州已全部投降,刘稹的大将郭谊、王协等杀了他们的主子,迎接讨伐军入城。到这时为止,历时13个月的刘稹之乱,终被平定。

由于朝廷讨伐军的胜利,收复了5州31县,从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防止分裂局面的扩大。

这次平叛战争中,李德裕取消了宦官指挥军队之权,使前线指挥官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不受牵制;又有一个正确的作战方案,随时掌握几个战场双方的作战情况,及时调整作战部署;赏罚严明,及时鼓励立功人员,因而战争得了胜利。

其次,组织反击回鹘的战争,取得了胜利,保卫了边区的安全。

回鹘位于娑陵河流域(今色楞格河),8世纪以来日渐强大。安史之乱时期,唐政府曾联合回鹘贵族,协助平定内乱。

安史之乱以后,回鹘虽然退兵,但是他们强迫唐政府进行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实行不等价交换:一匹马换40匹绢,动至数以万匹,而且换来的多老羸瘦马。唐政府国库因而空虚,数十年还不清马价。此外,唐政府每年还须送回鹘两万匹绢,作为助唐收复两京的报酬。

唐武宗在位时期,回鹘被黠戛斯击溃,这个民族分裂为几部分,其中有的投奔吐蕃,有的向唐朝投诚(如嗢默斯),还有一部分活动于天德、振武(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北部)一带,窥视唐朝边区,以求一逞。

会昌二年(842)七月,乌介可汗公然提出无理要求,向唐政府索取大批牛羊粮食。宰相李德裕作了义正辞严的答复:“我们用牛耕田,向来不准宰杀,羊的数量也很少,无法供给。如果须要粮食,可以提供三千石,必须用马交换。”乌介可汗看了唐朝政府的答复,不仅没有改变态度,反倒变本加厉,向唐朝方面提出领土要求,声称要借用边防前哨天德城,而天德城是唐朝北方门户,战略要地。乌介可汗的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唐政府的拒绝。会昌二年八月,乌介可汗令回鹘军悍然越过把头峰,突入大同川(今山西御河),兵临云州(今山西大同市),掠河东牛马数万匹。

宰相李德裕针对当时边区形势,当即作了反击回鹘的具体部署。首先,立即调陈、许、徐、汝、襄阳兵,开赴太原、天德,准备反击。其次,九月,李德裕任命刘沔为招抚回鹘使,张仲武为东面招抚回鹘使,李思忠为河西都将招抚回鹘使,各路大军经太原北进,并令刘沔屯兵雁门关,加强了防卫力量。

会昌三年八月,回鹘大举侵入振武。唐将刘沔派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马使王逢率3000骑兵为前锋,刘沔领大军殿后。石雄军掘地道偷袭可汗牙帐,发动了猛攻,大败回鹘于杀胡山。乌介可汗被唐军射伤,带数百骑逃窜,回鹘兵失掉了统帅,全军陷于混乱状态。唐军乘机大举反攻,结果斩敌首万余级,收降两万余人,取得反击战的彻底胜利。这次战争是安史之乱后边区防御战的最大胜利,它不仅保卫了北方的安全,而且壮大了唐军的声威,大大鼓舞了士气。

其三,打击寺院地主,巩固中央集权。周武帝时,佛教势力曾受到致命的打击,但是隋文帝以来,统治者又极力恢复发展佛教。唐初继续利用佛教,武则天掌权后,佛教势力迅速发展起来。

佛教势力的膨胀,一方面浪费民间资财,同时由于寺院土地的扩大和僧侣的增多,必然减少国家税源。因此,从李唐建国以来,凡是有远见的政治家,多数人都反对佛教,其中著名的人物有付奕、狄仁杰、辛替否、姚崇、李叔明、彭偃、韩愈等。但是,在唐武宗以前对佛教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没有多大实际效果。到了唐武宗时期,反佛斗争发展到了新阶段。这是因为:安史之乱以后,佛教势力继续扩大,寺院地主控制大量土地和劳动力,严重破坏国家税收和徭役来源。加之武宗时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役,前后近两年之久,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使国家财政发生很大困难。为了解决上述困难,有必要销毁寺院,解放劳动力,没收寺院资财。在这方面李德裕是具有实践经验的:他在浙西曾拆毁寺观1400余所;在西川任节度使期间,毁寺观兰若千处,把寺院土地分给农民。会昌五年(845),李德裕将浙西毁佛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唐武宗坚决支持李德裕的毁佛主张,派御史分道督察,经过几个月的斗争,全国拆毁寺院、招提、兰若44600余所,还俗僧尼260500人,奴婢150000人,没收土地数十万顷。

大量肥田卖钱归户部,中下等地分给还俗的僧尼及奴婢,每人10亩,种田者变成两税户。

会昌年间的毁佛,实际是唐政府和寺院地主争夺土地和劳动力的斗争。由于这次毁佛的胜利,从而扩大了唐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会昌末年,全国税户共4955151户,比“元和中兴”时期增加了两倍多,比穆宗时期增加1/3,这是安史之乱以后国家最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