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史大讲堂:隋唐史话
1.5.20 二十、渤海与黑水府
二十、渤海与黑水府

渤海(粟末部)与黑水部是靺鞨中最强大的两部。靺鞨人的祖先,在商周时称为肃慎、息慎,两汉至东晋时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勿吉分为七部:即粟末、黑水、安居骨、拂涅、号室、伯咄、白山。到隋唐称靺鞨,而七部的名称不变。唐朝靺鞨七部的分布大体如下:

粟末部:在靺鞨中地处最南,位于徒太山(今长白山)北,依粟水(今松花江),南与高句丽为邻,西接契丹,大体分布在以今吉林市为中心的松花江中游广大区域。粟末靺鞨靠近内地高度发达的封建文化地区,受汉族的影响最大,因此靺鞨社会的发展比较快。当时粟末靺鞨有兵七千,常和高句丽发生战争。在隋文帝时,粟末靺鞨曾派使者到达长安,文帝要求他们和契丹和睦相处。粟末靺鞨向往内地文明,“与边人来往,悦中国风俗”。又加上不堪高句丽的骚扰,其中有不少人移居内地。隋朝末年,酋长突地稽率部千余家内属,住在营州,被封为辽西太守。唐初拜右卫将军。其子谨行,任营州都督,封燕国公。

伯咄部:在粟末部以北,因为靺鞨各部之间相距二三百里,因此推测伯咄部大体分布在拉林河流域,相当于现在吉林省舒兰县和黑龙江省的五常县一带,有兵七千。

拂涅部:在伯咄部以东,分布在今兴凯湖一带。

号室部:在拂捏部以东,分布在苏联沿海州。

安居骨部:在伯咄部东北,分布在黑龙江省宁安——牡丹江市为中心的牡丹江流域。

黑水部:在安居骨部的东北,是靺鞨各部的最北方,大体分布在松花江和黑龙江的合流处及黑龙江下游广大地区。以室建河(黑龙江)为界,分成南北两部,共有十六个部落,在靺鞨七部当中,黑水部以英勇慓悍著称。

白山部:在粟末部东南,大体分布在今延吉、珲春为中心的延边广大地区,有兵三千。白山部和高句丽为邻,受高句丽统治。白山部接受了高句丽文化。高句丽灭亡后,很多白山人移居营州(今辽宁朝阳)。

唐王朝建立以后,加强了对东北的管理,东北各族也进一步密切了和中原的联系。

营州都督府是唐朝统治东北的政治中心,万岁通天元年(696),营州都督赵文翙残酷压迫契丹等族人民,激起了契丹等族人民的不满。松漠都督李尽忠及其内兄孙万荣联合各族人民反抗,杀了赵文翙,占据了营州。万岁通天二年(697),武则天派20万人去镇压,契丹大将李楷固、骆务正投降。

当时徙居营州一带的靺鞨人、高句丽人曾参加李尽忠的反唐队伍,武则天为了分化他们,封靺鞨酋长乞四比羽为许国公,封粟末靺鞨的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拒绝封爵,和乞乞仲象率领靺鞨和高句丽人,乘唐政府内部混乱之机,离开营州一带,东渡辽水(即辽河)。武则天令李楷固率兵追击,杀了乞四比羽。乞乞仲象去世,其子大祚荣,为人骁勇,善于用兵,团结了靺鞨人和高句丽人,和李楷固大战于天门岭,楷固败归。圣历元年(698),大祚荣乘突厥侵扰定州、赵州之机,率领靺鞨人和高句丽人,向东进军,回到太白山(今长白山)东北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在营州接受了中原高度文化影响的大祚荣,于东牟山建筑敖东城(今吉林敦化),自立为王,仍称靺鞨。

alt

唐代官员冕服

那时靺鞨各部,有的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有的已进入阶级社会,其中粟末白山部正处在封建社会。大祚荣为了对抗唐王朝的民族压迫,加强对靺鞨各部和高句丽人民的统治,收拢联络四处奔散的粟末、白山、伯咄等靺鞨和高句丽人,依靠靺鞨贵族和高句丽贵族,以现在的宁安敦化为中心,建立起封建地方政权,称“渤海”。渤海西接契丹,东涉日本海,南与新罗以泥河为界。方圆数千里,有兵数万,户十余万。

神龙元年(705),唐王朝派遣侍御史张行岌招抚靺鞨,大祚荣派中子大门艺入侍唐王朝。开元元年(713),唐玄宗派鸿胪卿崔忻,以使持节宣劳靺鞨使的名义,从长安出发,来到旧国(今敦化),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在其统治区设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以后,这里的靺鞨专称渤海,渤海的统治者接受唐王朝的封号成为忽汗州都督。

渤海的政治经济文化,完全仿效唐朝,中央政府的“政事省”,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宣诏省”相当于门下省,“中和省”相当于中书省。武职则有大将军、将军、节度使、州刺史等。全区分为5京15府62州,共辖130余县。渤海的县很小,相当中原的乡,每乡都是一个生产单位。

据《渤海国志长编》记载,当时渤海的农产品有稻、麦、粟、豆、棉花、豉、皮革、石砮、玛瑙环;牧业养马、牛、羊等;药品有牛黄、麝香、人参等,其中部分产品输入中原。唐政府在青州设有渤海馆,专门管理渤海贸易。双方的贸易关系非常密切,唐玄宗时期,渤海赠唐朝貂皮1000张,唐以锦、绢帛、金银器皿回赠。当时渤海完全吸收了唐朝文化,他们曾多次“遣诸生到京师太学,习古今制度”。有些学生还参加了长安的科举考试,如乌炤度、高元因、乌光赞等,都在长安中了进士,这些人把唐朝的制度和文化带到渤海。开元二十六年(738),渤海遣使到长安,“求写《唐礼》、《三国志》、《晋书》、《三十国春秋》”,得到唐政府的支持。由于渤海积极吸收中原文化,所以渤海文人都用汉文作诗,来往公函都用汉字。唐末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的诗曾说:“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可见渤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中原基本相同。

黑水靺鞨位于黑龙江下游,其风俗好编发,缀野猪牙,以雉尾为冠饰,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屋。他们使用车马,“田耦以耕”,产粟麦。用石镞,善射猎,家家养猪,富家养猪甚多,有的可达数百头。黑水靺鞨各部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部落已进入阶级社会。

黑水府的设立,比渤海略晚。开元十年(723),黑水部首领倪属利稽到达长安,唐玄宗任命他为勃利州刺史。又有安东都护薛泰请置黑水府,以其部落酋长为都督刺史,所以唐玄宗任倪属利稽为云麾将军领黑水经略使,后改为黑水都督。直属唐幽州都督府,中央政府另派长史于黑水府“监之”。

唐朝黑水靺鞨分为南北十六部,管辖很多州,但除了勃利州以外,对于其他州史书没有记载。关于勃利州的具体地点,清人曹廷杰说:“唐勃利州就是辽五国部之一的博和里,也就是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的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吉林通志》载:“今富克锦东北境外有伯力地方,音译方隅皆合,或当是也。”以上两说都证明勃利州是在伯力。

黑水靺鞨的分布情况,也就是黑水都督府的管辖范围。据《唐书·靺鞨传》载,其领土“南距渤海,北东及于海,西抵室韦,南北广袤二千里,东北千里。”由此可见,黑水靺鞨主要分布在今黑龙江下游,被黑龙江分为两大部分,一直到黑龙江东流入海,其东境接今鞑靼海峡,北临北海,即今鄂霍次克海。

黑水靺鞨虽然包括十六部,但现在只知道八部,据《新唐书·靺鞨传》说:“黑水西北有思慕部,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东北行十日得窟说部,亦号屈设,稍东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又有拂涅、虞娄、越喜、铁利等部。”其中拂涅、虞娄、越喜、铁利部在唐末被渤海吞并。这四部大概是黑水靺鞨的南部,分布在松花江与乌苏里江之间及乌苏里江以东滨海地带。至于思慕、郡利、莫曳皆、窟说四部,都在黑水府东北,其中窟说部,从方位与对音都和库页岛相合,可能是库页岛最古的译名。

黑水靺鞨的铁利、拂涅、虞娄、越喜等部,从唐初直到德宗时期,不断派使者到唐朝贡。其中最早向唐朝贡的是虞娄部,当时各部酋长朝贡者,不下20余人。总之,东北的黑水、渤海、松漠、饶乐四府民族地区,最初隶属营州都督府,神龙二年(706),改隶幽州都督府,后又归平卢节度使管辖,是唐朝的一部分。

黑水都督府的设置在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首先是加强了中原和东北边疆的联系,巩固了东北边区。如所周知,早在周秦时期,东北各族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就不断发展,唐朝建立黑水都督府以后,从松花江到黑龙江流域各地,直到库页岛,都建立起了民族的地方行政机构,使东北边疆进一步巩固。而金朝统治者就是靺鞨的后裔,他们在黑水府故地设胡里改路(辖黑龙江下游北至黑龙江南至牡丹江一带)、速濒路(辖今绥芬河流域到牡丹江一带)、曷赖路(速濒路以南濒海一带)。元朝在黑龙江口奴尔干城设立征东元帅府,明朝在这里又设奴尔干都指挥使司,清朝则设吉林黑龙江将军。以上从未间断过的东北地方行政组织,是从唐朝黑水府开始的。

其次,黑水都督府建立以后,促进了东北与中原经济文化的交流。当时黑水靺鞨贡于唐朝的除了楛矢以外,还有貂皮、鲸目以及综布、鱼牙alt、朝霞alt等纺织品。另一方面,在黑水府设立以后,唐朝派长史监临,中原有人常到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从此文献里对东北地区的记载,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