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翻译家和宗教家玄奘
从《西游记》问世以来,“西天取经”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西游记》的内容,绝大部分是虚构的,只是唐僧确有其人,那就是玄奘。玄奘是唐代著名的翻译家、探险家和佛学大师,他架起中印友谊的桥梁,在世界文化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玄奘原名陈纬,玄奘是他的法号,开皇十六年(596),生在河南缑氏县(今河南偃师)。他父亲陈惠,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的二哥长捷,在洛阳净土寺当和尚。玄奘时常到净土寺玩耍,13岁那年,受剃度做了和尚。从此以后,他就和哥哥常在一起,诵读佛经。他很聪明,而且废寝忘食地研究经典。他15岁的时候,不但能背诵《涅槃经》,并且还能讲解。
隋朝末年,精通佛典的高僧,多集中在四川成都一带。玄奘22岁那年,就和他二哥到了成都空慧寺,向逢空、法逻等法师请教,直到27岁。
玄 奘
他为了继续深造,毅然离开哥哥,只身一人沿长江东下,到达荆州,在天皇寺和僧众研究半年经典,然后又北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访问各地著名的高僧,钻研各家的学说。玄奘仍不满足,他学得越深,疑问越多。他发现,国内佛经不仅译本缺乏,已有的译本译文也有很多舛错。为了了解经典的真义,寻求佛教的究竟,他决心到佛教“圣地”“求法”。于是玄奘又回到长安,向外国人学习天竺语文,筹集旅费,作出国的准备。
按照唐政府的规定,凡是出国的人,必须政府批准,发给过所(护照)才能起身。玄奘虽然提出申请,但尚未批准。贞观元年(627),关中发生灾荒,唐政府允许百姓外出逃荒。玄奘就利用这个机会离开长安,私自西行。他途经秦州、兰州,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准备从这里通过西域出国。但是,由于西突厥威胁河西陇右,唐政府限制人民出境。玄奘在凉州逗留了一个多月,后来在威远法师协助下,出了凉州。从此昼伏夜行,风餐露宿,到了瓜州(今安西)。
我国和西方国家的交通,出了玉门关、横过沙漠以后有两条路:一条是北路,沿天山南麓向西过葱岭;另一条是南路,沿昆仑山北麓向西过葱岭,最后进入中亚地区。这两条路都要经过很大的沙漠,危险也多。公元4世纪中叶,通过西域的道路逐渐向东北转移,大体走的是瓜州到伊吾(今哈密)一线。虽然也必须经过沙漠地带,但距离稍近,比较安全。玄奘准备走的,正是这条道路。
玄奘在瓜州,结识了西域人石槃陀,并请他当向导,又得到瓜州老人送给他的一匹瘦马。这匹马虽然瘦,但是它曾经往返伊吾走过10余次,认识道路。
玄奘从瓜州出发,走了50多里,绕过玉门关。再向西北经过四座烽火台,奔向野马泉,开始进入莫贺延碛(意为大沙漠即今安西到哈密的一段沙漠)。这时向导已经跑掉,在这八百里的沙漠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玄奘只有伴着自己的影子前进。走了两天,他在一片茫茫的沙漠中迷了路,找不着野马泉,心里十分焦急,身体也很疲倦。他拿起皮囊准备饮水,一时心慌失手,把一皮囊水倾倒在沙漠里。这是无法补偿的损失。他懊悔极了。于是调转马头往回走。走了一段路他忽然想:“我自己宣过誓,若不到达印度,决不往东走一步,现在我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他立刻回头继续向西前进。他在沙漠中走了五天四夜,一滴水未曾入口。头两天只觉得口干舌燥。后来全身焦躁,嘴唇出血,呼吸困难,头晕目眩。同时马也不能走了,最后人和马都倒在沙漠里,昏了过去。这一天的半夜,他被一阵凉风吹醒,渐渐有了精神,马也站起来了。玄奘勉强走了几里路,发现前面绿油油一片草地。到了那里,还发现清澈的泉水。玄奘异常高兴。在那里休息一天,装满了水,又继续走两天路,才离开沙漠,到达伊吾国境。
玄奘在伊吾国住了十余天,后来又到高昌。高昌王麹文泰,亲自出来迎接。接着,王妃大臣也前来礼拜,并请玄奘讲经。他在高昌停留将近两个月,离开高昌时,麹文泰送他黄金100两,白银30000两,绢500匹,马30匹,和尚4名,工人25名,并写了25封介绍信,请沿途国王保护。玄奘非常感激。
玄奘一行从高昌出发,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龟兹等地,到达碎叶城。这个时候从高昌护送的人,有的冻死,有的逃亡,已丧失了一半。玄奘在这里见了西突厥的叶护可汗。叶护可汗看了麹文泰的信,热情地接待了玄奘,并给中亚诸国国王写信,要他们保护玄奘。就这样,玄奘比较顺利地通过吐火罗等国,进入北印度国境。
玄奘从贞观元年离开长安,大约第二在夏天到达印度,长途跋涉近一年之久。
玄奘进了北印度以后,在印度河上游和迦释尼罗(克什米尔),参观佛教古迹,向高僧学习。从贞观二年(628)到贞观五年,他参观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迹,走访了许多高僧,然后到达摩揭陀国(印度的伽耶城及贝拿勒斯城),最后入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印度全国最大的寺院,也是最高学府。这里“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在这里除了学习佛教各派经论以外,印度的因明学(逻辑)、声明学(音韵学)、婆罗门经典、医方术数,也是研究的对象。主持这个寺院的,是戒贤法师。当时他已经100多岁了,是当时印度首屈一指的大学者。
那烂陀寺的僧众,听说唐玄奘到来,派了200多和尚,1000余人欢迎他。
玄奘进了那烂陀寺,拜会戒贤法师。戒贤法师已经多年不讲经,却特地为他开讲《瑜珈论》,先后达15个月。玄奘在寺里5年,把寺内所藏各类经论都读了一遍,并随时向戒贤法师及寺内高僧质疑问难,通晓了经论真义,但他并不满足,辞别了戒贤法师又到南印度去游学。
他先到伊烂那钵多国(奥里萨),向高僧坦仑揭多毱多学习。在中印度,研究《因明学》。在印度最西部的狼揭罗国(喀拉蚩一带)和北印度等地研究《唯识论》及天文、地理等。在离开那烂陀的6年时间,玄奘走遍了五印度大小100余国。6年以后,他又回到那烂陀寺。戒贤法师令玄奘担任讲座,为全寺僧众宣讲《摄大乘论》。
当时有一个婆罗门,写了十余条理论,挂在那烂陀寺门口,并且狂妄地宣称:“如果有人驳倒我一条,我甘愿把头割下来认错。”很长时间没有人敢出来驳斥他。玄奘请戒贤法师等作证人,和那个婆罗门辩论。辩论到最后,那个婆罗门不得不低头认输,请求照约办理。玄奘说:“和尚不杀人,你跟着我当佣人吧。”
玄奘在印度宣扬大乘论对印度各地影响巨大,羯若鞠闇国的戒日王,和东印度迦摩缕波国(今孟加拉)国王鸠摩罗,都很仰慕玄奘。他们特派使者聘请玄奘,并以两国国王的名义通知各国,在羯若鞠闇国的首都曲女城召开全印佛教大会,聆听唐僧玄奘的学说。
贞观十六年(642)十二月,大会正式开始。参加大会的有五印度18个国家的国王,精通大小乘的高僧3000余人,那烂陀寺的僧众2000余人以及婆罗门等外道2000余人。这是五印度文化名人的大聚会,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盛会。
玄奘任大会主讲,宣讲的主要内容是《大乘论》,同时他又写了一本《破恶见论》,悬挂在会场门外,向与会者公布自己的观点。但是,公布以后,从早到晚,没有人敢站出来辩论。这次大会开了18天,大家恭听玄奘的议论,始终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意见。在大会结束的时候,戒日王赠他黄金1万,铜钱3万,上等僧衣100领,玄奘都拒绝了。
按照印度的习惯,辩论胜利者必须骑着大象游行。玄奘推辞不过,只好尊重印度的风俗。僧众们在大象两旁掀着玄奘的袈裟,向群众宣扬,“中国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端,十八日来无敢论者”。接着全场欢呼,烧香散花,十分热闹。从此以后,印度佛教界公认玄奘是佛学的最高权威,名扬印度全境。
曲女城大会以后,戒日王诚恳挽留玄奘,作了印度五年一次的75天的无遮大会,当时与会僧俗50万人,这也是印度有史以来的一次空前盛会。
玄奘在印度留学15年中,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祖国。贞观十七年(643),他用大象和马匹驮着675部佛经及其他物品起程回国,第二年到达于阗(今新疆和阗)。这时于阗高昌一带变化很大,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征服高昌,威震西域。于阗王遣质子到长安入侍,西域统一在中央政府之下。当时玄奘在于阗王挽留下,停留7个月,同时向唐政府请示行止。唐太宗立即回信,对他的归来表示高兴,祝愿早日和他见面,还勅令于阗等国,出夫役马匹,护送他回国,并令敦煌官府在流沙迎接,鄯善国(今新疆婼羌)在沮沫迎接。
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平安回到长安。他先后旅行18年,历经120余国,回国时已经是两鬓苍苍的老者了。
唐太宗听说玄奘回来,派宰相房玄龄、大将军侯莫、长安令李乾祐等迎接。长安市民在朱雀大街开了欢迎大会。
玄奘从长安到洛阳会见唐太宗以后,便回到长安,开始他的译经和写作事业。
在他回国以后的第三个月,贞观二十年(646)五月初,玄奘便打开梵本,正式翻译了。从这个时候起,整整19年,他一直全神贯注地坚持译经。他每天早晨都规定好进度,假若白天有事没有完成,夜里一定设法补上。同时,他每天还要拨出一定时间为弟子们讲解新译的经论,并接待来访客僧。他学识高深,工作热情,越到晚年,愈益高涨。据佛教史家统计,在19年中间,他平均每年译经70卷。而最后4年之间,提高到年译170卷之多。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的冬天,完成了我国佛教经典中卷帙最大的《大般若经》600卷。在19年中,玄奘共译经论74部,1365卷。
玄奘法师不仅使我国译经制度分工协作的优良传统得到充分发挥,取得最大的效果,而且还把我国古代翻译文学的水平,推到新的高峰。
玄奘另一伟大贡献是作了《大唐西域记》12卷,10余万字。这部书虽然是应唐太宗的嘱讬,并由他弟子辩机执笔写成,但其内容则显然是玄奘在旅行中有意识地随时采访搜集来的。这本书对于中亚印度各国的山川、气候、物产、人情、风俗以及古迹传说等,做了忠实的记录。《大唐西域记》不仅是古典的游记,而且是一部记述中亚印度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所以英、法、德、日、俄等国,都出版了这部书的译本,并且出现了不少专门研究《大唐西域记》的专家学者。大家一致公认,这是一部古代东西洋旅行记中的范围广大、记述正确、内容丰富、最有价值的书籍。今天,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者多依据这部著作。埋没了几百年的印度那烂陀寺,就是根据《大唐西域记》提供的线索发掘出来的。
大雁塔
玄奘还有一个贡献,就是把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介绍给印度。
《秦王破阵乐》,也是玄奘介绍给印度的。当戒日王了解《秦王破阵乐》的来源以后,决定派使臣到长安,和我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高宗永淳元年(682)二月初五日,玄奘死于玉华寺。四月十四日,安葬在终南山下。在举行葬礼时,长安周围500里内,有100余万人前来送葬。3万余人庐于墓旁,可见当时的人对玄奘的爱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