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史十二讲
1.13.3 二、大内演戏,无干伊事:清代帝后热衷欣赏戏曲

二、大内演戏,无干伊事:清代帝后热衷欣赏戏曲

嘉庆四年官员策拔克在所寄军机章京信内,质疑同乐园之戏,皇帝斥责其“甚属非是,大内演戏,无干伊事”。〔14〕反映出清廷的宫中戏曲欣赏特殊性。

我们先看清廷演戏的机构。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有为国家及皇帝奏乐、娱乐用的宫廷艺人,他们多属于乐籍。清初承明制,户籍中也有专门属于乐户的贱民,康熙、雍正两朝解除中央和地方乐籍,此后,宫廷艺人由良民充任。清代宫廷艺人,由于所属部门及工作性质不尽一致,大约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隶属于乐部和声署,供国家典礼演乐的艺人;第二种是隶属于内务府升平署,供宫内演戏,奏乐的艺人。

升平署的演变有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在康熙朝,由太监在国家典礼时演唱中和韶乐。以后雍正、乾隆虽选男乐、鼓手充差,也只是一百多名。但皇帝是决不会满足于此的,他们生活中离不开声色犬马,于是从康熙朝开始,出现了南府,专门收集民间艺人为宫廷演戏。南府位于西华门以南(今南长街南口路西的北京六中和长安街的北京28中所在地),目前所见到的并有确切时间的南府这一名称的最早文献是康熙二十五年六月二十日满文档案,上面记载有“南府所用戏台架子及戏子架子”。〔15〕

康熙时南府的情形,选编自清宫档案的《掌故丛编》中有康熙帝“问南府教习朱四美瑟瑟内共有几调”等的话,可知南府有教习存在。康熙帝还说:“尔等向之所司者,昆弋丝竹各有职掌。”说明宫中有昆、弋两腔的乐工。并有“大内因旧教习口传心授”弋阳腔“故未失真”〔16〕的说法。清代文献中还披露出康熙帝曾从江南搜括女优。 《李煦奏折》记载,康熙三十二年(1693),苏州织造李煦“寻得几个女孩子,要教一班戏送进,以博皇上一笑,切想昆腔颇多,正要寻个弋腔好教习”,恰逢康熙帝专派宫廷教习叶国祯到苏州加以训练。可见,康熙朝宫中使用女优,主要演唱昆腔和弋腔。杨士凝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所作《捉伶人》一诗云:“江南营造(当是织造)辖百戏,搜春摘艳供天家。贿通捷径冀宠利,自媒勾致姑苏差。采香中使暂停毂,不劳官府亲擒拿。”〔17〕清人吴振械也说“优伶向由织造、监督、盐政等采送至京,并有眷属同居者,谓之外南府”。〔18〕虽然我们对康熙、雍正时期南府的设置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从江南搜括来的艺人属于南府。

清朝除了南府之外,还在景山等处安置民籍艺人,其中主要是苏州艺人。景山艺人最早的记载,见于满文档案里康熙三十四年李孝生等为宫廷用项开支银两的奏本。目前通过康熙时期内务府为宫廷用项开支银两的题本,可以看到南府、景山学艺处形成的轨迹。康熙二十年左右,内务府所辖掌仪司已有教授弹琴的教习以及习舞的太监,他们的钱粮由掌仪司支付,大约起先由掌仪司统一管理。二十五年以后,有“南府”一称出现,并有教宫戏处、学艺处开支。康熙三十七年起,领取钱粮的有唱宫戏的人、教学艺太监之教习、教太监学习弹琴之教习、在景山教学艺太监之教习、掌仪司奏乐太监、景山九间房学艺太监、南府学艺太监,等等。此时机构尚未统一,钱粮发放也比较零乱。康熙四十二年有了制作盔头处(后称盔头左)和为演戏承做切末(道具)、服饰的盔头匠。四十七年以后有了管理南府学艺处的治仪正(苏博),该处有食八两钱粮的教习2名、食四两五钱的教习13名、食四两的教习1名以及学艺人32名。景山学艺处领取钱粮的人共有68名。康熙五十一年,在南府、景山学艺处之外,还有六郎庄的学艺处,共有教习48名。西郊六郎庄毗邻皇家园林畅春园,在这里设学艺处,显然是为了方便承应戏差。〔19〕

雍正时景山艺人的情况,有苏州《梨园公所永名碑记》可以为证。苏州艺人因长洲、元和、吴县三县衙门迎春时传唤艺人扮演,上书请求禁止。据碑文,景山总管和内廷供奉的诸公都是苏州籍艺人,因而协助故乡同行取消了梨园迎春扮演的差役,并重整了老郎庙。事成之后,苏州戏剧界刻有《奉宪永禁差役梨园扮演迎春碑文》和《梨园公所感恩碑》,第二通碑专为苏州织造海保所立。《梨园公所永名碑记》为景山总管以及内廷供奉诸公所立。可见,为前述事情的办成,在京苏籍艺人出了力,大概是向皇帝或有关部门做了请求。据此我们对雍正时期景山的情况可以有以下了解:当时苏州艺人近50人到内廷演戏供奉,并由景山总管管理,该总管曾由苏籍艺人担任,所谓“庙上会首”,指艺人有自己的行会组织,且设在老郎庙。〔20〕

康熙、雍正时期宫中女艺人的数量是不少的,乾隆讲到宫中女艺人时曾说:“我朝初亦历代沿,康熙年间其数不盈千”,“雍正其数更减十之七”〔21〕。看来康熙约有女乐千人,雍正约有女乐三百人。

乾隆时期是南府的鼎盛时期。南府设在南花园,归内务府管辖,分内三学和外二学,另有十番学、弦索学和中和乐,所选各地优伶入京供奉内廷,叫做民籍学生;取八旗子弟教之乐歌,为旗籍学生,二者统称为外边学生,隶属外学。内学人员则为太监。大约到了嘉庆十八年(1813),南府机构进行了调整,内学变为二学,外学改成三学。嘉庆时则取消了弦索学。

道光时期对宫廷演戏机构进行了改革。先是道光元年(1821)正月“将南府、景山外边旗籍、民籍学生、有年老之人并学艺不成不能当差者”〔22〕革退39名。六月又革退70名,同时把景山二学归并南府,学生并总管、首领等俱入南府当差,内二学归为内学,外三学合成外学。至道光七年(1827),尽将民籍学生全数退回原籍,旗籍发本旗。于是内廷演戏尽用太监承差,南府也被降格于升平署,视其为膳房之类的小衙署。

乾隆以后,宫廷有多少艺人呢?据近人王芷章估计,乾隆时南府不下一千四五百人,嘉庆四年(1799)南府、景山外学约有八九百人,道光元年(1821)南府、景山外学约三百四十人。〔23〕

乾、嘉、道时期宫廷艺人同顺、康时期一样,来自苏州等江南地区。道光元年(1821)革退学生时曾说,“民籍学生着交苏州织造顺便带回。”嘉道时人顾禄讲到苏州戏曲时曾说:“老郎庙,梨园总局也。凡隶乐籍者,必先署名于老郎庙。庙属织造府所辖,以南府供奉需人,必由织造府选取故也。”〔24〕可见,南府、景山的宫廷艺人多出自苏州一带。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晚清。

咸丰十年(1860)三月,清廷重新挑选民籍学生进内廷演戏,并由京师各戏班的名角教之于内监,称为“教习”。教习陆续添至52名,此外还有鼓、笛随手、筋斗人12名。同时,清廷查取外边戏班名角,指名传入内廷演戏。同治二年(1863)清廷又将民籍学生革退,但随手、筋斗人仍留下当差。到了光绪九年(1883)前例重开,挑选民籍学生概称教习,有时也称为外学。之后人数不断增加,至宣统三年(1911),教习、随手总教习约有130人。光绪中期,慈禧太后嗜戏,除了内外学,将近侍太监组织成“本家”,还请外边戏班进宫演戏,二者轮值。晚清宫闱演戏又是一番兴盛景象。

宫廷艺人多选自苏州一带,那么他们的收入怎样呢?据清升平署档案可知,嘉庆时南府、景山各学学生一般每人月食二两钱粮,另外总管等缺,俸银有四两、三两、二两五钱三等,但名额有限。外学每人另给白米十石,按四季发领,作为养家之资。宫廷艺人一般月食二两钱粮,另有大米养家,这是较高的生活待遇。光绪五年(1879)六月有9名民籍随手替补当差,另加公费制钱一串。光绪三十年(1904)宫廷艺人的收入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年十月谭鑫培等16人每人加添二两钱粮米,金秀山等27人每人加添一两五钱粮米,杨永元等18人每人加添一两钱粮米,此外还有加添五钱的。晚清宫廷艺人收入,较之嘉庆时期有所增加,不过这时宫廷艺人数量不多。尚需指出的是,艺人,主要是出名的艺人,常有堂会演出,收入比平时高得多。被宫中“传差”演出,得到的赏钱也不少,丁汝芹据光绪二十二年“差事档”统计,四喜、玉成、承庆、同春、宝胜和、义顺和、福寿等班,总共在紫禁城和颐和园演出近50场戏。每次赏银多为四百多两,最少也有三百多两。

宫廷艺人中的外学学生还可以带“眷属同居”,其子弟亦“延师受业”。〔25〕如果学生死亡,“按例在崇文门行恩赏银十两,其家口灵柩,着苏州织造便船带回”。〔26〕可见宫廷艺人的地位是不低的,非清代以前身隶贱籍的教坊司艺人可比,我们不能把宫廷艺人视为奴仆之类的人员,清代后期宫廷艺人的地位较之前期还有很大的提高。

alt

酸寒尉像

当然,宫廷演出的艺人也是提心吊胆的,搞不好会大祸临头。据经常入宫看戏的礼亲王昭槤记载,有一次雍正帝观看一出《郑儋打子》的戏剧,雍正帝很喜欢,便向演员赐食,演员偶问现在谁是常州知府(戏中郑儋是常州刺史),雍正帝勃然大怒说:“汝优伶贱辈,何可擅问官守?其风实不可长。”于是将演员“立毙杖下”。〔27〕这位解除乐籍的皇帝,杀人却如此草率。

再来看看内廷的演戏情况。

嘉庆年间礼亲王昭槤《啸亭续录·大戏节戏》记载:


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其于内庭诸喜庆事,奏演祥征瑞应者,谓之《法宫雅奏》。其于万寿令节前后奏演群仙神道添筹锡禧,以及黄童白叟含哺鼓腹者,谓之《九九大庆》。又演目犍连尊者救母事,析为十本,谓之《劝善金科》,于岁暮奏之,以其鬼魅杂出,以代古人傩祓之意。演唐玄奘西域取经事,谓之《升平宝筏》,于上元前后日奏之。其曲文皆文敏亲制,词藻奇丽,引用内典经卷,大为超妙。其后又命庄恪亲王谱蜀、汉《三国志》典故,谓之《鼎峙春秋》。又谱宋政和间梁山诸盗及宋、金交兵,徽、钦北狩诸事,谓之《忠义璇图》。其词皆出日华游客之手,惟能敷衍成章,又抄袭元、明《水浒义侠》、《西川图》诸院本曲文,远不逮文敏多矣。嘉庆癸酉,上以教匪事,特命罢演诸连台,上元日惟以月令承应代之,其放除声色至矣。


文中的张文敏,即张照,雍正时官刑部尚书,有名的书法家、文学家,乾隆初曾改编了不少剧本,以备宫中演出。昭槤将宫中演戏分成月令承应、喜庆演出,并介绍了一些剧目内容。按照丁汝芹《清代内廷演戏史话》的研究,清代内廷戏实际分为仪典戏和观赏戏两类。她认为把戏曲演出纳入朝廷的仪典,当属清朝首创。张照等人编写了一批与随时节令、喜庆活动有关的剧目,为内廷演出树立了严格的规范。从此,各个节令及喜庆活动都要演出相关的剧目。这些戏情节简单,也就是一段恭贺吉祥喜庆的唱词,配上舞蹈而已。仪典戏包括节令戏、喜庆戏、万寿习三种,节令戏指每个月里的节日、节气活动所言的戏;喜庆戏即所谓的法宫雅奏,是指各种喜事如皇子诞生、结婚、给太后上徽号和册封妃嫔等演出的恭贺剧目;万寿戏只在帝后寿诞的万寿节上演出。

观赏戏,是帝后日常串演的观赏性较强的剧目。张照等人整理原来民间的曲本,重新编写出《升平宝筏》等宫廷大戏,每剧多为10本,每本24出,全长达240出。嘉庆时这种连台大戏往往每天1本,连演10天,才演完240出戏。民间戏班演出的时兴剧目也能及时传进宫内。内廷连续十几天,天天演戏是常有的事情。清宫也经常演出杂剧、传奇的折子戏,也不介意演出满洲贵族的祖先金人作为战败求和形象的南宋抗金剧目,杨家将故事在清宫戏台上也一直占有相当的比重。清宫还演出玩笑戏,这类剧目以小丑、小旦为主角,两三个人以调笑、嬉闹博得笑声。有的剧目格调不高,甚至出言庸俗,清帝也不以为怪。民间流行剧目进入内廷,则以神怪故事的比重为大。内廷演戏,康熙时期只演昆弋两腔,乾隆时期就难以确定了,嘉庆时出现“侉戏”,当指南方兴起的皮黄腔等乱弹腔,后来梆子腔中的秦腔也进入宫中,所以昆曲、弋腔、皮黄、秦腔都曾在宫中演出。

清廷为了看戏,有各种规模与形式的看戏场所。有讲究排场、建筑精美、装修豪华的戏楼。这些大戏楼高达三层,如圆明园同乐园的清音阁、紫禁城宁寿宫阅是楼院内的畅音阁、紫禁城寿安宫的戏楼、热河避暑山庄福寿园的清音阁、颐和园德和园戏楼等。同乐园的戏台大约建于雍正初年,德和园的戏台建于光绪十七年,其余都建于乾隆年间。乾隆时期赵翼扈从乾隆帝木兰秋狝。他在《檐曝杂记·大戏》中记载了承德避暑山庄清音阁戏楼以及演戏的情形:


中秋前二日为万寿圣节,是以月之六日即演大戏,至十五日止。所演戏,率用《西游记》、《封神传》等小说中神仙鬼怪之类,取其荒幻不经,无所触忌,且可凭空点缀,排引多人,离奇变诡作大观也。戏台阔九筵,凡三层。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两厢楼亦作化人居,而跨驼舞马,则庭中亦满焉。有时神鬼毕集,面具千百,无一相肖者。神仙将出,先有道童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继有十五六岁,十七八岁者。每队各数十人,长短一律,无分寸参差。举此则其他可知也。又按六十甲子扮寿星六十人,后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来庆贺,携带道童不计其数。至唐玄奘僧雷音寺取经之日,如来上殿,迦叶、罗汉、辟支、声闻,高下分九层,列坐几千人,而台仍绰有余地。


可见三层戏台之宏伟,戏剧演出场面之壮观。昭槤《啸亭续录·派吃跳神肉及听戏王大臣》记载乾嘉时期“至上元日及万寿节,皆召诸臣于同乐园听戏,分翼入座,特赐盘餐肴馔。于礼毕日,各赐锦绮、如意及古玩一二器,以示宠眷焉”。据说同乐园清音阁戏楼最大,皇帝召诸臣听戏场面一定十分壮观。清朝苑囿中也有大小适宜的中型戏台,这类数目较多,紫禁城、颐和园、西苑、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长春园均有。这类戏楼有的是上下两层,但只在底层唱戏。这种戏台只有一个台面,对面是看戏的殿堂。看戏与舞台较近,比较舒适。这类戏台中,档案资料记载演戏最多的是紫禁城内重华宫漱芳斋戏台。漱芳斋就是电视剧《还珠格格》拍戏的主要场所。此外,清宫还有室内演出帽儿排、花唱、清唱和演杂耍、戏法、说唱的小戏台(如慈禧太后居住的长春宫院内的怡情书史小戏台),有建于池水之中的西苑纯一斋“水座”戏台,有为活动需要临时搭建的“行台”。

宫廷演剧有华丽的服装与制作精良的道具。朱家溍先生介绍了故宫博物院所藏南府嘉庆二十五年的《穿戴提纲》,这两大册档册写到数百出戏,其中有63出“节令开场”的承应戏目、32出承应大戏戏目、59出弋腔剧目、312出昆腔杂戏剧目,每一出戏都详细记载着全部剧中人物的服装、道具、扮相的名称,是一份内容非常丰富的戏曲服装史料。从这两本档册所载数百出戏的穿戴,可以看出乾嘉时代弋腔、昆腔两个剧种在舞台上所演的每一出戏、每一角色的明确扮相。对照起来,大多数角色的穿戴和近数十年来昆腔、弋腔、皮黄腔、梆子腔,在舞台上同一人物、角色的穿戴基本一样。〔28〕清廷的戏衣多由江南三织造承办,也有由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质量上乘,富丽堂皇。清宫称演戏的道具为切末,数量巨大,也制作精良。赵翼《檐曝杂记·大戏》说:“内府戏班,子弟最多,袍笏甲胄及诸装具,皆世所未有,余尝于热河行宫见之。”由此可以想见清宫戏剧服饰、道具的精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