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史十二讲
1.12.5 五、说不尽的《四库全书》

五、说不尽的《四库全书》

近些年来,伴随着影印四库系列图书的出版热,以及对于清朝历史地位评价的争论,学术界以及一般文化界,也出现了如何评价《四库全书》的争论。主张出版《四库全书》的学者自然多高度评价《四库全书》的学术以及利用价值,我们只要看看那些书的出版序言与介绍,就可明白,而反对声也不绝于耳。

学者王学泰在《南方周末》(2005年3月10日)著文《不要盲目崇拜〈四库全书〉》,指出:伴着电视上“皇帝戏”的火爆,《四库全书》就要隆重出场了(两者表现不同,病根则一),不仅文渊阁本的《四库全书》由鹭江出版社重印,而且,文津阁本也由商务印书馆以精装和线装两种形式影印出版。真是不知道这是出版界的盛事,还是学术界的悲哀。《新京报》近日以“学者解析影印《四库》三大问题”为题,发了专题报道。第一个问题就是:“《四库全书》是否有价值?”1930年代,鲁迅先生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病后杂谈之余》)这本来是极平实的论断,学术界中如果不是对“我大清”抱有特殊感情的,谁都同意。现在却有人说,过去的政治评价多“从现代的政治观、民族观来要求,这是以今律古,今天我们应该从文化价值、历史发展和学术价值等方面来研究和看待《四库全书》”,“为《四库全书》正名”。这真是奇谈怪论,匪夷所思。清统治者的“变乱旧式,删改原文”是破坏了原书的真实性、可靠性,给使用者造成了不便或误导,难道指出这一点就是“以古律今”?是不是从“文化价值历史发展和学术价值”方面来看这种“变乱旧式,删改原文”就特别正确了呢?

他还举例说明。如大家都熟悉的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北方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犯忌,改作“亦凋零”。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词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耻臣戎”犯忌,改作“一个半个挽雕弓”。难怪鲁迅说《四库全书》不仅藏在内廷,而且“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作者里面,也曾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病后杂谈之余》)。难道如此分析就是“以古律今”吗?如果我们要按照四库馆臣的改本去了解和认识宋词不正是会得到鲁迅所说的结果吗?面对着如此乱改的古书,读者是懂得应该如何对待它和如何评价它的价值的。

究竟如何评价《四库全书》及其纂修,我以为已故著名清史学家王钟翰先生的意见值得注意,王先生主编过《四库禁毁书丛刊》,他认为:“《四库全书》的编纂和禁毁,都是严格按照清朝最高统治者乾隆的意旨进行的,既不是自由的学术活动,也不是文化历史长河自然演进的捷径……人们在对禁毁书进行充分探讨研究之后,是会对《四库全书》及其编纂重新作出实事求是的估价的,更会从中总结出应有的合乎情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来。”〔15〕此外,何龄修等先生编辑的《四库禁毁书研究》(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也可以参考。

总而言之,好大喜功、别有居心的乾隆帝编纂《四库全书》的行动毁誉参半,功过相抵,但是流传至今的《四库全书》则成为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宝,一般公民现在都可以坐拥四库,对于读书人和利用者来说,显然是很方便的。

注释

〔1〕法式善:《陶庐杂录》卷1,中华书局,1959年,第23~26页。

〔2〕《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6。

〔3〕这一部分参考来新夏《四库全书对传统文献的贡献》写成,该文出自《光明日报》2004年2月2日。

〔4〕《清高宗实录》卷1021,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甲申。

〔5〕这部分参考陈祖武《谈〈四库全书〉》写成,该文出自国家清史编委会网站“中华文史网”。

〔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7〕王先谦:《东华续录》“乾隆朝”卷80,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初二日。

〔8〕《清高宗圣训》卷264,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乙酉。

〔9〕李斗:《扬州画舫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第103、106页。

〔10〕转自杨殿珣:《中国家谱通论》(续),《图书季刊》第7卷第1期,1946年,第94页。

〔11〕转自陈捷先:《清代“谱禁”探微》,载《故宫学术季刊》第1卷第1期,1983年,第15页。

〔12〕转自陈捷先:《清代“谱禁”探微》,载《故宫学术季刊》第1卷第1期。

〔13〕《高宗圣训》卷264《厚风俗》。

〔14〕此段参考傅贵九《清代修志与文字狱》写成,《文献》第19辑,1984年。

〔15〕王钟翰:《四库禁毁书与清代思想文化》,载王钟翰著《清史余考》,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