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史十二讲
1.9.3 三、西方国家使团来华以及中英矛盾

三、西方国家使团来华以及中英矛盾

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产业革命,代表工商业资本家利益的英国政府更加积极对外侵略与扩张,为英国资本主义企业寻求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东方大国中国,成了英国重要的目标。早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英国政府就派遣喀塞卡特为第一次来华的使节,但喀塞卡特病死途中,没有到达中国。乾隆五十七年(1792)又派遣以马戛尔尼(George Lord Macartney,1737~1806)为首的使团前来中国。使团一行七百余人,于九月二十五日由英国朴茨茅斯乘海军军舰“狮子”号启航,并有商船“印度斯坦”号和供应船“豺狼”号同行,所带礼物有:天文、地理仪器、乐器、钟表、图册、毯毡、车辆、武器、船只模型等,共值一万三千余镑。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派专人到广州通知两广总督。清政府不了解英国使团的真实意图,以为这是英国派来的第一次“贡使”,广州官吏的奏报中又说是为补祝乾隆八十寿辰而来,因此对使团十分重视,命令沿海各省,如遇英国使船过境泊岸,应派大员迎送犒劳。

马戛尔尼使团于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十八日(1793年7月25日)到达大沽,长芦盐政征瑞前往大沽迎接,直隶总督梁肯堂从保定专程至天津接待。使团在天津稍事休息,即前往北京。到京后,除留一部分人在圆明园和皇宫内安装所带仪器外,主要成员赴热河承德避暑山庄谒见乾隆帝。这时,清朝官员和使团就觐见皇帝的礼节发生争执。清朝要求行磕头礼,英国使团拒绝这个要求。使团到达热河后,争执尚未解决。关于马戛尔尼曾否双膝跪叩一事,长期以来中方的说法是马戛尔尼见到乾隆帝,震慑于天朝与天威而双腿发软,自然下跪。英国人的记载则说马戛尔尼以见英皇之礼觐见乾隆,单膝下跪,但免去吻手礼。乾隆朝英使马戛尔尼来华的觐礼之争,因此成了学界的世纪之谜。

最新的研究者是台湾清华大学教授黄一农,他根据庞杂的清宫档案以及散见于欧、美各大图书馆的英国原始材料,深入析探各文本与图像的形塑过程及其作者的主观意识,并进行交叉检验,发现当时为了提供双方稍后各自表述的空间,遂协议先在入觐时行略加修改的中式礼节,双膝下跪三次,每次三俯首深鞠躬,但不叩头;紧接着在呈递国书时,则用英式礼节,单膝跪地,亲手将国书交给皇帝,但免去吻手礼。〔21〕

觐见皇帝的礼节是中外早期关系史上争执的焦点,西方国家早期派了不少使团前来北京,几乎都和清政府在礼节问题上发生争执,双方都把礼仪问题视作有关国家威信的大事,结果使外交陷于僵局。应当说,马戛尔尼觐见乾隆帝的礼仪是双方妥协的产物,较好解决了外交礼仪问题。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十(1793年9月14日),乾隆帝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了英国使团,马戛尔尼呈递了国书,乾隆赐宴并向英王和使团正副使节赠送了礼物,又派大臣陪同使团游览了山庄。使团在参加了乾隆八十三岁生日的庆典后,返回北京。

进贡和祝寿已毕,清廷认为英国使团的任务已完成,可以回去了。马戛尔尼则提出了自己来华的真实使命——发展贸易。他的具体要求是: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珠(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请中国按照从前俄国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洋行,买卖货物;请于珠(舟)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即得收歇,存放一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请于广州附近得一同样之权利,且听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凡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请优待免税或减税;英国船货,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交税,不额外加征,请将所定税率公布,以便遵行。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书中,表示清朝拒绝接受英国使团所提上述六条要求。

马戛尔尼在承德、北京停留一个半月,交涉未获结果。10月7日(九月初三)离北京,沿运河南下,抵杭州。又从杭州到广州,沿途先后由军机大臣松筠、两广总督长麟陪同,在中国腹地,自北而南,穿行七十余天,十二月到达广州。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初九(1794年1月10日)从广州乘船回国,是年9月5日返抵伦敦。马戛尔尼使团要求与清政府建立外交与商业联系的目的未能达到,但他们通过实地观察,同中国官员谈话等途径,搜集到大量情报,包括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自然资源、山川河流、军事要塞、国防设施、军队装备等。马戛尔尼得出的结论是:清政府腐败衰弱,不堪一击。

继马戛尔尼使团之后,英国政府又派遣以阿美士德(WilliamPitt LordAmherst,1773~1857)为首的使团前来中国。使团带着当年马戛尔尼提出的那些要求,于1816年2月9日由英国启程,乘坐英国皇家海军“阿尔塞特号”军舰,并有“惠特号”和“莱拉号”同行,使团随行人员六百余人。嘉庆二十一年闰六月初六,抵大沽口外,清廷派工部尚书苏楞额、长芦盐政广惠接待英国使团。使团刚到天津,觐见清帝的礼节问题又成了争执的焦点,八月二十一日使团离天津赴北京,清廷又加派理藩院尚书和世泰、礼部尚书穆克登额前往通州迎接,劝说阿美士德在觐见时一定要行三跪九叩首之礼。

阿美士德在觐见礼节问题上,接到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两种不同的指示。英国政府指示:只要达到出使目的,尽可能顺从清政府的要求,可以“便宜行事”;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则坚决反对行磕头礼。阿美士德接受东印度公司的意见,在和清朝官吏会谈中,只同意跪单膝,脱帽鞠躬。清政府负责接待的大臣,不敢将英使的态度明确报告皇帝,希图含糊了事,说英使已同意行跪拜礼并进行了练习。嘉庆接到报告后,十分满意,准备于1816年8月29日晨(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七日卯刻)在圆明园接见英国使团。

和世泰等带领英使于28日夜晚自通州赶往北京西郊圆明园,长夜跋涉,希望在英使极为疲劳的情况下,仓促入宫,草率成礼,以敷衍塞责。岂知阿美士德到达圆明园门口,拒绝进宫行礼,这时清朝王公大臣已穿戴齐全,集合等候,皇帝即将登殿受礼。清朝官员连忙向皇帝谎称阿美士德突然得病,不能觐见,嘉庆令副使觐见,副使也不肯入园,清朝官员再也没法弥缝掩盖,嘉庆帝即日遣送英国使团回国。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船只不断在中国沿海活动,屡次骚扰沿海的村庄,残杀中国居民,藐视清朝及其法律,形势越来越紧张。1800年(嘉庆五年),英国船只“天佑号”驶往黄埔,无故向中国民船开枪,一人受伤,一人落水淹死。中国官府向英人索要凶手,英人拒不交出,此事不了了之。道光元年(1821),英船停泊在广东新安县南蛇塘村,英国水兵多人上岸取水,并带羊只放牧,践食田里的番薯。农民黄亦明等要求赔偿,竟遭毒打。第二天,英兵纠集百余人至黄家寻衅,开枪打死黄亦明、池大河二人,打伤四人。事后,英人拒绝交出凶手,清政府停止了英国的贸易,但凶手已逃回英国,清政府也无可奈何,不久恢复贸易。英国兵船还不断在我国沿海挑衅,屡次迫近我虎门炮台,并违反清政府的规定,随意闯进黄埔。道光十二年(1832),英国东印度公司出于进一步侵略中国的需要,派出“阿美士德”号间谍船,在中国沿海进行了长达六个多月的侦察活动,了解我国沿海各主要港口的情况,试探官方的态度,大量搜集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情报,并散发了许多蛊惑人心的宣传品。

道光十三年(1833),英国国会决定取消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这一法案定于翌年四月二十二日生效。同年年底,英王派遣律劳卑(Lord Na-pier)为驻广州商务监督,代替以前的东印度公司派出的“大班”,处理英商在广州的各种事务,要在政府对政府的基础上建立中英之间的外交关系。律劳卑于道光十四年(1834)来到广州,直接写信给两广总督卢坤。卢坤因中英贸易从来都由中国行商和东印度公司的大班打交道,政府并不出面,更没有英国官员进驻广州直接与清政府交往的先例,因此不肯接受律劳卑的书信,令行商们劝律劳卑离开广州,退往澳门,按照从前的惯例办事。律劳卑不肯离开广州,坚持要会见总督。卢坤为了避免僵局,通融折中,派广州知府等三名中国官员,前往律劳卑居住的商馆,询问律劳卑来粤的目的和其身份。但双方对于会见时的座次排列发生了争执,清政府官员主张自己坐在中间,律劳卑坐在旁席上;律劳卑却在商馆中把自己的席位置于中间,清朝官员坐在旁侧的宾席上,律劳卑的态度还很傲慢。清政府忍无可忍,停止了对英贸易。律劳卑立即召两艘军舰,闯入虎门。中国驻军鸣炮警告,英舰“施放连环大炮”、“随拒随行”,直抵黄埔。英国侵略者企图以强硬态度和坚船利炮,威吓清政府,迫使就范。清政府也调兵遣将,并用大船装载石块沉入河内,以阻止英舰的通道。律劳卑在清政府恢复对英贸易的条件下,撤退军舰,自己也返回澳门。中英矛盾至此已十分尖锐。

注释

〔1〕杨光先:《不得已》卷上《请诛邪教状》,黄山书社,2000年,第5~6页。

〔2〕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入华耶稣会士列传》。

〔3〕《正教奉褒》第47页。

〔4〕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第二卷,第337、368、411页。

〔5〕《清世宗实录》卷45,雍正四年六月甲子。

〔6〕吴伯娅:《从新出版的清代档案看天主教传华史》,《清史研究》(2005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7〕《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故宫博物院1932年版。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1册,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6页。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1册,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9页。

〔10〕吴伯娅:《关于雍正禁教的几个问题——耶稣会士书简与清代档案的必读》,《清史研究》(2003~2004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11〕《清圣祖实录》卷25,康熙七年三月丁卯。

〔12〕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88,第14页。

〔13〕《史料旬刊》第五期,第一五九页,新柱等奏《各关规礼名色请删改载于则例折》,乾隆二十四年。

〔14〕《清高宗实录》卷530,乾隆二十二年正月上庚子。

〔15〕《清高宗实录》卷598,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上庚辰。

〔16〕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76,第4页,康熙二十三年议准。

〔17〕《皇朝文献通考》卷33,第十二页,雍正五年谕。

〔18〕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19〕马士:《编年史》卷四,第二页。

〔20〕《文献丛编》第十七辑,福建巡抚常赍奏,雍正五年七月十九日。

〔21〕黄一农:《印象与真相——清朝中英两国的觐礼之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8本第1分(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