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史十二讲
1.4.2 二、明太祖与清朝的正统观

二、明太祖与清朝的正统观

清朝统治的确立,不可回避地需要处理同明朝的关系,而如何对待明朝开国君主太祖朱元璋,也就成了清朝政治的重要一环。清朝打着为明朝复仇的旗号,从政治合法性上承接明朝的治统,尊崇明太祖。同时,明太祖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清朝政治,或者说明太祖对清朝政治产生了影响。

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既然扯起反明的旗帜,建立了后金政权,就表示了与明朝争天下的决心。后金的年号是“天命”,表示天命所归,努尔哈赤是替天行道。努尔哈赤多次谈到对天命的看法。他认为天眷有德,即使微贱之人也会因得到天命而拥有天下,明太祖等就是这样的事例,从而激励满洲贵族不以国小、微贱自弃,要有备历艰难的准备和得成大业的信念,为后金与明朝争天下的事业而奋斗。〔1〕努尔哈赤对于明太祖这样的看法,对于满洲贵族与子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太宗也以朱元璋建立明朝是天命所佑的观点,论证满洲同样可以得天下的道理。为了说服朝鲜叛明归顺满洲,清太宗授意满洲贵族遣使致书朝鲜国王,清太宗在给朝鲜国王李倧的信中,进一步说明有德者得天下的道理。清太宗指出,朱元璋出身贫贱,最终成为皇帝,满洲虽然只是东北的一个小部族,也可以得到天下。〔2〕明太祖成为证明满洲崛起一个有说服力的事例。

清军是打着为明复君父仇的旗号取得入主中原政治合法性的。清朝重要谋臣范文程为入关清军起草的檄文说:“义师为尔复君父仇,非杀尔百姓,今所诛者唯闯贼。吏来归,复其位;民来归,复其业。师行以律,必不汝害。”〔3〕这样就以复仇为借口,转化了长期以来与明朝的敌对关系,先把自己变成明朝的友方,接着继承明朝的治统。

顺治元年(1644)五月初二,清军击败李自成军后进入北京,标志清朝取得了中国政权。同年六月辛未(十五日)清廷诏告天下:“予闻不共戴天者,君父之仇;救灾恤患者,邻邦之义。惟尔大明太祖高皇帝,斥逐胡元,剪我仇国,永世有民,代为哲王。”将清军打扮成为明朝复“君父之仇”、“救灾恤患”的“邻邦”,并且从汉族的民族大义肯定明太祖恢复中华的历史功绩。诏文还历数清廷击败李自成军后为明所做的事情:“予用息马燕京,抚兹黎庶,为尔大行皇帝缟素三日,丧葬尽哀,钦谥曰怀宗端皇帝、陵曰思陵,梓宫聿新,寝园增固。凡诸后妃,各以礼葬。诸陵松柏勿樵,惟尔率土臣民所欲致情于大行皇帝者,我大清无不曲体斯诚,有崇靡阙。宗藩之失职流离者,为尔存恤。士绅之忠节死难者,为尔表扬。轻刑薄赋,用贤使能,苟济生民,为力是视。”接着清廷重申为明复“君父之仇”之意:“深痛尔明朝嫡胤无遗,势孤难立,用移我大清宅此北土,厉兵秣马,必歼丑类,以靖万邦,非有天下之心,实为救中国之计。”将夺取中原说成是“救中国”。然后表明以优厚的待遇向江南臣民招降纳叛,并威胁说,否则“俟予克定三秦,即移师南讨。”

明朝统治的象征物如何处理,显然是清朝首先遇到的重大政治问题。国家倾覆,宗庙不存,明朝的太庙必须废除,这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通行的做法。清朝对待明朝太庙的做法比较巧妙,明朝太庙存在的重要标志是明太祖的牌位,清朝处理明太祖的牌位的做法则是移置于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建于南京钦天山,又在嘉靖九年建历代帝王庙于北京城西,历代帝王庙仿太庙同堂异室之制,供奉三皇、五帝、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等帝王。

顺治元年六月癸未(二十七日),摄政王多尔衮以祭祀故明太祖及诸帝的名义废掉明朝太庙,将明朝宗庙之主,迁置历代帝王庙。这表明明朝国祚已终,天命转移,无疑对于效忠明朝的人是一个沉重打击。但是,清朝将明太祖牌位迁于别所,对明朝遗民来说又算是一个安慰。明太祖被多尔衮评价为“乘一代之运以有天下”的“一代天下主”,这一评价是很高的。

历代帝王庙创建于明朝,清朝增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王入祀,通过新的正统观念,以确立清朝统治的合法性。这是在顺治二年三月进行的,当时清朝遇到第一次正式祭祀包括明太祖在内的历代帝王问题。清廷遣户部尚书英俄尔岱祭历代帝王: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少昊金天氏、帝颛顼氏、帝高阳氏、帝高辛氏、帝陶唐氏、帝有虞氏、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及增入的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明太祖,共二十一帝。祀以太牢、祭筵各一,祭品俱二十四。同时还遣礼部尚书觉罗郎球、工部尚书星讷、梅勒章京吴拜、兵部侍郎朱玛喇分祭配享功臣。计有徐达、刘基等四十一位,祀以少牢,二位祭筵共一,祭品俱十。新增入历代帝王庙的明太祖并功臣徐达、刘基,同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并功臣俱入庙享祀,淡化了增加金太祖、金世宗、辽太祖、元太祖少数民族君主的色彩,看上去这些少数民族君主与汉族君主明太祖入祀的权力是平等的。

不过是否将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增入历代帝王庙,有过反复。顺治十七年(1660)六月山东道监察御史顾如华上疏建议,在历代帝王庙增入守成贤君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并以宋臣潘美、张浚未可与韩世忠、岳飞同日并论请罢从祀,而以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原未混一天下,且其行事亦不及诸帝王,不宜与祭。于是礼部议覆从其请,皆罢祀。顾如华与礼部诸臣出于是否统一中国的帝王标准,从礼制出发请求停止祭祀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竟然获得通过,这或许是对摄政王多尔衮时期行政的某种纠正,但是顾如华与礼部诸臣对于多尔衮做法的政治深意恐怕是理解不够。于是精明、具有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嗣服后立即加以纠正,以开创之功肯定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实际上意在表明这样的态度:清朝作为承天命的少数民族政权改朝换代,其前身的后金朝同样具有继承治统的合法性,是应当尊重和值得纪念的。

深得康熙帝之心的乾隆皇帝,完善了历代帝王庙中少数民族政权的正统地位。在乾隆皇帝看来:“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4〕为了巩固这种说法,乾隆四十九年(1784)命廷臣更议历代帝王庙祀典。乾隆皇帝认为杨维桢所著《正统辨》谓正统在宋不在辽金之说为是,今帝王庙崇祀辽金,而不入东西晋、前后五代,“是皆议礼诸臣有怀偏见,明使后世臆说之徒,谓本朝于历代帝王未免区分南北,意存轩轾。”〔5〕于是增祀两晋、元魏、前后五代各帝王。乾隆皇帝不区分南北少数民族政权帝王入祀历代帝王庙,今天看来是深思熟虑且利于多民族国家政治的。不过当时其深意则在于肯定作为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一员的清朝,具有同样的正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