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项目十四 中国电影:《霸王别姬》
项目十四 中国电影:《霸王别姬》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分析影片《霸王别姬》,体会本片的特色表达。讲解影片中的色彩与光线,使学生了解不同场景中的光与色在影片中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能力目标:认知影片《霸王别姬》中光线与色彩的特定含义,把握此类电影中对光线与色彩运用的特殊表达技巧。

一、故事梗概

身为妓女的母亲,无力再照顾年幼的小豆子,将他送进了京剧科班。小豆子从此开始了他富于悲剧色彩的一生。在京剧科班,年幼的小豆子受到同门师兄的孤立与欺负,受到师傅的严厉责罚,大师兄小石头挺身而出为他解围,帮助他,让他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中,两人渐渐建立一种超越朋友,胜过兄弟的感情。少年时代的小豆子与同门小赖子经历了一次出逃,而后明白,必须受苦才能成角儿。

几年之后,小石头和小豆子合演的《霸王别姬》名动京城,小石头和小豆子都成了名角儿,一时风光无限。此时艺名程蝶衣的小豆子对师兄的感情始终如一,而师兄却在冲动之下娶了妓院头牌菊仙姑娘。11年之后两人再度同台合演《霸王别姬》,程蝶衣被师兄的玩笑话提醒,自己终究只是男儿身,程蝶衣拔剑自刎,像戏中虞姬一样,从一而终,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二、视听分析

(一)光线与色彩的特点

在光线方面,《霸王别姬》始终着力于营造一种暧昧、模糊的气氛,其在色彩上的运用相得益彰,达到细致入微的表达效果,同时又留给观众较大的想象空间,让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微妙。阳光是影片中最常见,也是表达效果最多变的元素。某些场景中阳光意味着身心的成长、希望的出现或者人物的蜕变等积极情绪。而另一些场景中阳光则可能象征着无法反抗的强权。另外,火光也是这部影片中使用得较为典型的元素。

片中冷暖色彩的交替和混搭的使用所造成的反差,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效果,这种处理方式更好地烘托出影片所传达的情绪,为主人公随尘世的浮沉而浮沉、随命运的悲喜而欢忧作好铺垫,给观众以强烈的心理暗示。

“色彩在视觉世界里是生命和情感的象征”[1],在电影银幕上,色彩对故事的情感表达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霸王别姬》中,色彩表达极其丰富并饱含象征性,电影中通篇运用的多为红黄与墨蓝,辅以白色,冷暖两个色调的强烈对比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情绪和意境,故事情节所蕴含的感情和人物情绪都被这些直观的色彩放大。影片一开场黑白老旧的画面,在营造一种回忆气氛的同时,还给人以沉重的心理体验,暗示着主人公悲剧一生的开始。七分钟之后开始大量使用红色和蓝色,表达不同的氛围和感情。暖色调红色通常表示的是生理和心理上的温暖、成长、希望的出现等积极情绪,而在影片中,还传递出一种扭曲的欲望与情感;冷色调蓝色则表达的是身心上的冰冷、人性的丧失等消极情绪。影片中小部分内容使用了白色色调,通透明亮的白色通常表达的是一种纯粹、极端或者决绝的情绪。影片在光色方面最富于特色的两个方面,一是不用正统的“中国红”色,而是将红色处理得略带灰暗,通篇表达压抑、痛苦的感情,奠定影片的悲剧色彩;二是整部影片将表现寒冷的地方都处理成了冰蓝色。蓝色扩大了“冷”的范围,扭曲了人平常用肉眼感受到的正常效果,不只造成视觉上的刺激,同时还对观众心理有很大感染力。

总的来说,整体的色调偏暗,即使是影片中红色的部分,也像是被黑色所沾染一样。主人公未成年时使用的黑、蓝、灰色,使这一时期带有回忆的意味,欣赏者从暗色当中感受到的压抑,也正是整个影片的审美基调,同时为剧情的发展做了情感上的铺垫;成年后的舞台表现使用橘、粉、白、红等暖色,象征了主人公人生与戏的初始阶段,也使欣赏者紧张的心境得以弛缓放松;日军入侵后恢复到蓝、黑、灰的冷色调;最后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烈火浓烟掩映下的各种刺眼色彩的堆积,暗示了主人公的生命在涅槃中得以解脱。相比较而言,这四个时期大体上呈现出一种暗、亮、暗、亮的节奏感。

而在这所有的色彩单元中,最具有表现力和视觉张力的应当是影片中对于红色的运用。从色彩传达的情感上讲,红色在电影中的呈现布局与四个单元中主人公的命运起伏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从色彩所象征的意义来讲,红色不仅承担了暴力的血腥感,生命的律动感,同时成为主人公女性性别、命运的指向标,从而成就了台上、台下的两个角色身份莫辨的统一。两位主人公在影片中所爆发出的对于情感、理想、生命的火热激情,完整地体现于色彩的象征和表达中。

红色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色彩,代表热情、激情,在东方,红色常被人当作吉利的象征,而在西方红色也蕴含着邪恶、地狱的含义。影片中多次用到红色,比较明显的部分表现在菊仙,她虽是妓女,但却代表中国女性特有的忠贞不渝、刚烈、贤妻良母的形象。当她怀着对爱情的追求,身披红色大盖头嫁给段小楼的片段中,红色是充满正气的象征。

而随着菊仙流产,这一环节算是对忠贞爱情道路上的一段重创。她无力地靠在床上,额头上的暗红色发带格外明显,似乎是在诉说一个母亲的憔悴和无奈,虽她仍善解人意地劝解段小楼去救程蝶衣,但这暗红色似乎在帮她诉说着不公。在最后理想破灭、爱情遭背叛时,在高高的火堆前,她充满惶恐的脸也扭曲变形。在人生最后时段,菊仙一身火红的嫁衣飘摇,大红色绚丽夺目,命运似乎像一个圆,回到原点。

红色在另一个角色程蝶衣身上,则极少使用正红色,更多是选择暗红、粉红、桃红等红色的衍生色。这也在色彩上象征了程蝶衣永远不可能像真正的女性一般得到正红色的嫁衣,即使他在艺术包围下,借用舞台完成他女性性别角色的转换。

再者,红色在程蝶衣身上是比所有红色更浓烈的血液的颜色,第一次体现在母亲抛弃他而砍下这第六根手指,第二次体现在小豆子初次学戏念错台词被师哥用烟杆伤了嘴。就是这两次人生遭遇,使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在艺术和真实世界角色混淆不清。

(二)画面实例分析

影片的开场,全片的第一场戏(图14-1),两人在20年后重逢,空旷的体育馆中只有体育场入口处的光束照射进来,凸显人物的轮廓,模糊了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眼神,环境却变得朦胧,加上两个人对话时几乎没有起伏语气,让人摸不透二人真正的情绪。而对那一束光线的透视处理法,又使它体现出一种类似“时光隧道”的张力,让人觉得似乎能通过那一束光回到过去。另外,因为“过去”是在光源的方向,所以似乎这个过去也是积极的美好的。事实上,接下来的剧情饱含悲剧色彩,因此此时的气氛营造实际上给后面的发展埋下了一个伏笔,给观众造成了相当的情绪落差,形成冲击。

图14-1 电影开篇,师兄弟站在空旷的体育场里

入口处的光源像困住两人的墙壁(图14-2),暗示两人共存的关系,投射在地上长长的影子则预示着接下来在影片中两人相互纠葛几十年的命运恩怨。

图14-2 大景别使体育场更空旷

当体育馆管理员帮他们拉上门(图14-3),开了灯之后,整个画面就只剩下黑色和白色的组合,让画面没有丝毫的暖意。体育馆内的灯光在人的肉眼观察下通常是白色的刺眼的,此时直直地从两人头顶上刺下来,代表的是一种极端消极的情绪。用远景弱化两人的具体行为,只让其作为一种情绪元素而存在,与白色的灯光相得益彰,通过视觉刺激共同表现出一种让人揪心的悲伤。光束的形状又让人感觉到孤独和无助,人物主体只剩轮廓,并且有被拉长的影子。影子与人的轮廓在色调上已经融合,无法分清,代表着心里的痛苦和扭曲。

图14-3 顶光像个罩子把两人套在其中

影片在前七分钟使用的是黑色色调(图14-4),怀旧的画面和笼罩在画面上的稀薄烟雾,在传达出一种久远的历史感的同时,还给人以沉重的心理体验,暗示着程蝶衣悲剧一生的开始。

图14-4 黑白画面营造历史氛围

母亲将小豆子留在了京剧班,转身走出房间(图14-5),走入外面茫茫大雪营造的白色世界。门外狭小的光明和门内漆黑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观众一种小豆子被留在了黑暗中的感觉,这恰恰也与主人公小豆子此刻的心理相契合,被母亲抛弃的小豆子此刻内心的恐惧和绝望正像身处黑暗中一样。

图14-5 门外的光与门内的黑暗对比

院子的门打开了,小豆子看到外面色彩斑斓的世界(图14-6)笼罩在朦胧的白光中,朦胧而又不真实,显得那么美好又那么梦幻,表现出主人公此刻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却产生出一种不确定与距离感,注定小豆子这次出逃将以失败结束。

图14-6 小豆子面对门外的世界

这是小豆子第一次看到在舞台上京剧表演的风光。明亮的色彩和光线展示出舞台的辉煌和“角儿”的荣耀,给小豆子带来心理上的刺激(图14-7),让他明白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也让其长期以来消极的心理终于有了希望,有了积极向上的情绪,让小豆子顺理成章地结束了自己这一次出逃。

图14-7 光亮的舞台

张公公所处的环境被光照得通亮(图14-8),展示出一种不可违逆的强权象征,张公公背部被照亮,而面部却是黑的,代表这扭曲的强权实为霸权,像阴影一样阻挡在小豆子与光明之间,同时暖色调的光线表现出一种反抗的无力,也预示着小豆子今后的风光无限必须要付出惨烈的代价。

图14-8 面对张公公的小豆子

几年后,小豆子和师兄小石头都成了角儿,在戏院表演《霸王别姬》,袁四爷来听戏(图14-9),舞台上的光鲜亮丽与袁四爷所处环境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一面是享受大家赞誉的伶人程蝶衣,一面是在黑暗中欣赏程蝶衣才华的袁四爷。黑暗的环境,浮现在黑暗之中袁四爷的脸,给这份欣赏加上欲望的成分,为程蝶衣和袁四爷日后的关系发展埋下伏笔。

图14-9 袁四爷来听戏

图14-10显示出在混乱的局势下,程蝶衣身份的变化,舞台还是红色,却失去了光亮,惨白的光线和起哄的观众,标志着程蝶衣人生的落差。

图14-10 程蝶衣与起哄的观众

在菊仙去牢房探望程蝶衣这场戏中,画面中两人被安排在两侧(图14-11),牢房窗户照射进来冰冷的光线突兀地将两人笼罩在其中,像极了一种囚禁,地上是被拉长的人影,两人遥相对坐,中间有一段没有被光照到的阴暗区,十分贴合两人的关系,相互抵触与排斥,象征出两人遥远的心理距离和情绪。

图14-11 菊仙和程蝶衣在牢房里

在图14-12中,薄纱后的烛光被虚化,人的表情暧昧而复杂,象征着人的内心世界也是模糊、彷徨的。暖色调的画面烘托出程蝶衣在光亮的环境下却混乱的心境,甚至是一种不真实的虚无以及对自己的怀疑,对生活的怀疑。

图14-12 程蝶衣的面部特写

内心极度痛苦的程蝶衣整日在毒品中寻求解脱,影片没有直接表现蝶衣的堕落,而是通过鱼缸中的浑水和毫无章法的金鱼来表现其生活状态的混沌和内心的空虚(图14-13、图14-14)。而金鱼的背后又透出了微弱的光,与金鱼的轮廓共同构成了一种近乎变态的美感。同时,光线的存在也象征着希望并没有就此完全泯灭。吸毒度日的程蝶衣与周遭世界就像隔了一层纱一般,朦胧暧昧的画面感传达出虚幻的生存状态,就像主人公此刻混沌的心境。

图14-13 鱼缸里的金鱼

图14-14 屏风上的金鱼

1949年中国解放,戏院的舞台又恢复华彩(图14-15),象征着一个历史新阶段的开始,以及主人公又将迎来新一段平静的生活,只是观众们都知道这必然不会长久。

图14-15 建国后,两人重新登台

程蝶衣来到师兄住所,站在窗外偷窥(图14-16),这里是影片中红蓝冷暖对比最明显的一处。程蝶衣在门外看到了屋里夫妻俩温存,在屋里的师兄与菊仙包裹在柔和的光中,显得快乐与平和,而独自站在屋外的程蝶衣几乎与黑暗的环境融为一体,更衬托出他此刻的心灰意冷。

图14-16 屋里的师兄与菊仙,屋外偷窥的程蝶衣

“文化大革命”时期师兄被抓去问话,空旷的环境中对立的主体只是一个喇叭(图14-17),喇叭后面的白色强光弱化了人的存在,刺激了观众的视觉,单纯地表达一种极端的强势,显示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场审讯中主人公的弱小与无能为力,面对喇叭就已经渺小到有问必答。画面中突兀的光线将某种未知无限放大,给人一种未知的恐惧感,用在这里显示出一种强权的象征。

图14-17 喇叭和背后的强光

程蝶衣与师兄被作为批判的对象游街示众(图14-18、图14-19),在这场戏中铺天盖地的红旗和温暖的光线包裹着荒唐的情节显示出人性的扭曲。在画面中作为前景的火焰熊熊燃烧着,象征着人的欲望,强烈的欲望像火焰一样吞噬一切,它代表着所有人的欲望,四人帮的欲望、红卫兵的欲望、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群众的欲望,以及此刻只想保全自己的师兄的欲望。

火焰燃烧着,画面温暖的色彩与主人公荒唐的处境表现出此刻主人公扭曲的内心世界,社会的大浪潮将主人公的理智完全吞没。程蝶衣对师兄失望,对生活失望,对一切都失望了,他心灰意冷,想要亲手毁掉一切,他出卖了菊仙,也亲手毁了与菊仙建立起的微弱的似母似姐的关系,最终害死了菊仙。

图14-18 被批斗的两人

图14-19 被红卫兵批斗的程蝶衣

影片的结尾,两人所处的舞台已不再光鲜亮丽,冰冷的色彩像极了对他们一路走过的悲欢离合的总结,这正预示着接下来的悲剧结尾马上到来。光线似乎将两人隔离在了另外一个空间,蝶衣将写下自己和师兄的结局,这与他人无关(图14-20)。

图14-20 影片的结尾,又回到空旷的体育场

最后一场戏,程蝶衣拔剑自刎(图14-21),在程蝶衣抽出宝剑的一刹那,灯光正面照射过来,从视觉上给观众带来震慑,影片虽没有正面表现程蝶衣拔剑自刎的场面,但观众却已经得到震撼。同时,剑出鞘的一刹那光猛地覆盖了整个画面,也暗示着程蝶衣悲惨的一生终于奔向光明,得到解脱。

图14-21 程蝶衣拔剑自刎

影片的第一场戏和最后一场戏都在体育馆昏暗的环境中,这正像程蝶衣悲剧而又决绝的一生,从一而终。

三、特色表达

(一)特殊同性题材

本片程蝶衣对段小楼的情感衍变展示得极富弹性,虽是同性之情,但也有诸多不同于一般同性之恋。从民国时期开始,随着一次次革命和历史的变迁,程蝶衣与段小楼的“二人世界”慢慢掺和着复杂的现实因素,但戏中的程蝶衣本身就是个“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痴情戏子,正如他师兄所言“不疯魔不成活”。他对师兄的感情更多的来自于青梅竹马、患难与共的亲情,折射出的是一种眷恋,一种依赖,一份渴求永恒不变的期盼,一种无力抗拒曲终人散的落寞。这种感情,也是一种习惯,完全基于精神,那是柏拉图式的不现实,却也是最深刻最震慑人心的,只因程蝶衣的人生理想是切实地和师兄好好唱一辈子戏,“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程蝶衣的奇特经历,使他真正沉入自己的“戏梦”中,通过心理性别与性格的改变,疯狂依恋着京剧,依恋着虞姬,依恋着霸王。

程蝶衣将舞台情境与现实人生混淆,使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倒错,在此体现出本片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他心理上的性别变化和戏剧情镜中的异性情爱,以及现实中的同性情结扑朔迷离。这一主题的显现亦为人性的开掘拓出了一个新领域,赋予本片以某种特殊的意蕴,且极富民族色彩。中国戏曲的高度写意性为男旦女生的存在提供了可能,封建礼教男女大防之戒律,使这种可能性在很长年代里成为一种必须遵循的行业规范。程蝶衣并非自愿泯灭其男性意识,他是被迫向女性意识转换的。一旦这种强迫性转化为自觉性,女性的柔情魂牵梦绕于霸王段小楼,并构成他梦幻世界的基本元素,从而使师兄弟情谊附着了同性恋因素。

(二)国粹经典剧目

戏台上的一生一旦,其实有很多经典的戏码可以合演,如《游龙戏凤》、《四郎探母》等,但程蝶衣和段小楼最受欢迎的戏却是《霸王别姬》,这也是剧中程蝶衣之爱。影片开始时小豆子被母亲生生剁下一只六指,后来又因为唱错《思凡》被师哥用烟杆捅了满口鲜血,这两个场景连同其后被张公公凌辱一节,是促使小豆子成为程蝶衣的三次或精神或肉体的阉割,是种种外在的暴力在年少的主人公身上的铭刻。小豆子因此而屈服,被迫实现了意识上的性别指认的转换,从而促成了程蝶衣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一样的悲剧结尾,而使本片剧目的经典性在形式与内容上达成吻合。

京剧是融传统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曲艺、杂技于一炉的剧种,集中国独树一帜写意美学体系之精粹;因而京剧的命运在颇大程度上就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意蕴,这也是导演文化视野所及之领域。本片剧情安排就有两处与京剧直接联系:台上台下轮番“上演”霸王别姬“大戏”以及借中国(戏曲)京剧“传统”的“旦角男风”演绎“同志”爱恨情仇。片中《霸王别姬》这出京戏贯穿始终,也贯穿了程蝶衣和段小楼的一生,他们的生活上演的就是霸王别姬的真实版,影片中从头至尾,都渲染了一种京剧的氛围,程蝶衣对京剧着魔般的热爱让观者唏嘘,从少年梨园,到抗日时期,再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影片始终渗着一种如《霸王别姬》曲目般的凄凉、悲哀与无奈,让电影要表达的主题和人物的命运都渗透出历史带给人的痛苦和无法回避的思考。片中程蝶衣的悲剧,大都在于他对京剧近乎宗教般虔诚的迷恋,企图根据戏剧理想来安排自己的人生。张国荣的表演似入化境,京剧中的台词、身段、肢体等都刻画得非常到位,他的固执、矜持、妩媚、优雅、专情、疯狂都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他用自己的全部情感塑造了程蝶衣,也完美了自己;扮演霸王的段小楼并不漠视师兄弟情谊,对程蝶衣的痴迷也有所理解,但他清醒地区分戏剧与现实人生的界线,如他所言:“你是真虞姬,我是假霸王。”

(三)历史诗化还原

《霸王别姬》以别样的历史氛围和时代特色,戏剧性地使中国电影人的理性思考和大社会时代之间产生某种意义上的暗合,其本身所体现的内容和渗透出的思想,富有相当的历史深度和鲜明的时代印记,是一部史诗化的现实主义杰作。片中主人公经历了清朝末年、民国动荡、抗日战争、解放初的新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结束,影片用50年近代中国的历史作背景,描绘出程蝶衣悲剧的一生,人物关系在大背景下被推向浪潮,极具张力地展示了人在角色错位及灾难时期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以及社会历史环境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片中“文化大革命”的段落,观众们对戏剧已毫无兴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戏剧化的人生,曾经在台下审美的观众,已变成为历史悲剧的缔造者和见证者,他们欣赏的美丽衣裳、悦耳歌喉、曼妙身姿统统被他们践踏,冷眼旁观、嘲弄打骂已成为他们的家常。程蝶衣没有在批斗中死去,反而在“文化大革命”后自刎,上演了一曲“姬”别“霸王”的挽歌。

少年时的小豆子转变为程蝶衣,是从他口中婉婉道出的“我本是女娇娥”开始的,从此小豆子就彻底转变成了师兄小石头身边的虞姬,但是他并不是小石头的虞姬,只是他把小石头当成了自己的霸王。菊仙的出现,使三人开始了同性与异性之间纠结不清的情感,程蝶衣排斥着菊仙,展示出一种对自我幸福生活的保护,他恨菊仙、段小楼,因而在同性与异性的情感中矛盾,在对于他同样重要的两人中小心翼翼。三人关系冲突在“文化大革命”的那次批判中发展到高潮,知根知心的人对骂,是最能触动彼此痛处的,他们揭起彼此永不愿再看的疮疤,淋漓而彻底。两个“戏子”,一个“婊子”,几十年的爱恨纠缠,在这一刻聚拢、爆发,三个人的心都在流血,如刀绞般。于时代的大火旁凌乱起舞的程蝶衣痛喊: 揭发姹紫嫣红,揭发断壁颓垣!让观者深感历史的悲哀与集体无意识的摧残,三人的感情纠葛同时代杂糅在一起,伴着喜怒哀乐与歇斯底里汇成了跌宕起伏的史诗佳片,浓烈如酒,慷慨如歌。

本片不仅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掺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盘旋纠错地展现出来,更展示了历史与人性的深度。本片如一幅幅由定格画面组成的时空长卷,无论是在灯光惨淡的体育馆还是迷离莫测的舞台,程蝶衣用其风风雨雨的生命诠释了《霸王别姬》这一经典曲目的内核——从一而终,这也是程蝶衣成为真虞姬的关键。本片高妙地淡化了时空转换,随着或优雅低沉的弦乐或京韵十足的鼓点,片中每一场戏的转换都张弛有度,富于节奏感,光与色或冷清或火热或平静或疯狂,细腻的摄影与精到的剪辑带来强烈的冲击,画面暖暖的色调中又透着一丝阴冷,大量面部特写都极富自觉感地表现出细致传神的细微情绪变化。本片画面优美,气势壮阔,片中主要场景有送儿学艺、训教徒弟、太监娈童、三角恋情、师兄弟闹翻、为日本人唱曲、被当作卖国贼、“文化大革命”批斗、生离死别,每一场都细腻精到、刻骨铭心。影片最外层运用倒叙手法,主体部分由四条人物线贯穿,即小豆子与小石头、程蝶衣与段小楼、程蝶衣与京戏、程蝶衣与段小楼和菊仙,影片在写意和写实的结合下深邃地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是中国电影通俗而斑斓、曲高又和众的典范之作。

知识链接

1.影片《黄土地》

影片《黄土地》是导演陈凯歌另一部意义非常的作品,电影绝不仅仅是要向我们讲一个在陕北农村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一位少女的逃婚故事。其真正的内涵,是要非常宏观地来揭示中华民族这块古老黄土地与其古老民族民俗(实即民族根性)的骨肉难分的依存联系。电影的开头便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在天边,出现了一个人影,他渐渐走来,身后是灰蒙蒙的天空,而他和大地连成一体,成为这个世界上唯一行走在天地之间的生灵。这个镜头带有全片一贯的深沉悠远的气氛。影片中大片黄色对视觉的冲击,让人无法忘怀。黄色的土地几乎覆盖掉整个镜头,黄色的河水和黄昏融合在一起。黄色成为整部影片里面最为主角的颜色。但黄色在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什么光鲜亮丽的形象,土地之黄,永远是一副昏暗迷蒙的状态,河水之黄,永远是一种垂暮霭霭的气息,一切都仿佛笼罩着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楚。

2.影片《红高粱》

《红高粱》以对性、死、酒的描写,表现了对人的本性中最基质的精神源泉——原始的生命欲望、意志,即生命本质力量的崇拜。影片没有一处性写实,却处处充满性暗示,写意的手法如诗一般美丽动人。张艺谋在回忆《红高粱》的拍摄时有段精彩的描述:“高粱这东西天性喜水,一场雨下过了,你就在地里听,四周全是乱七八糟的动静,根根高粱都跟生孩子似的,嘴里哼哼着,浑身的骨节全发脆响,眼瞅着一节一节往上蹿。人淹在高粱棵子里,直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生育大广场,满世界都是绿,满耳朵都是响。”《红高粱》的红,并不仅仅只体现在电影的标题中,而是贯穿电影始末的精神象征,天、地是红的,人是红的,生与死是红的。这红成为电影的骨髓,成就了电影独特的美。

3.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

个人的命运恰似一朵长河里的浪花,无论是他的欢唱还是他的低吟,都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他不可能完全主宰自己的未来,没有绝对的自由。导演姜文通过纪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这样一个时代的悲剧。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红、绿”成为主色调,令人印象深刻。绿色是当时人们服装的颜色,也是那个时代的颜色;红色则是旗帜和标语的颜色,表达了昂扬向上的理想主义精神。影片中看到最多的颜色就是绿,是那种泛着黄的解放绿,由于当时解放军的光辉形象掀起了一股参军浪潮,绿是当时那个年代最流行的颜色。这种时代氛围被很好地体现在电影的色彩之中。影片所处的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是没有彩色照片的,而红色的米兰的照片实为马小军青春的幻想泡沫,更是那个年代激情向上的人心体现。

4.影片《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改编自鲍十的小说《纪念》,是一部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一个纯朴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一爱就是一辈子。导演用自己的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去表现一个时代中的爱情,质朴却感人至深。整部电影由儿子充当叙事人,起到讲述故事的作用。在故事里加入叙事人,以方便故事的讲述,这种手法早在《红高粱》里,张艺谋就已经采用过。但与《红高粱》不同的是,本片里的“我”参与到了故事中来,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构成了故事本身的一个部分。电影中对父母过往的回忆,画面表现得温暖又灿烂,而“现在”父亲去世,画面的色彩冰冷,两段时空对比强烈,情感的反差传递得更浓郁。导演的润色加工和处理,赋予了一个原本平淡的故事以美丽的色彩,使电影脱胎于原著小说,展示出电影才能创造出来的独特魅力。

练习题

1.试举例分析《霸王别姬》中的光线处理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到的作用。

2.如何理解《霸王别姬》中戏院舞台的色彩变化?

3.试分析《黄土地》中的光线与色彩是如何影响整体叙事的。

【注释】

[1]宫林,周登富.电影色彩的意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