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项目八 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
项目八 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中的特写镜头、空镜头以及音乐运用的分析,使学生熟悉并能掌握它们在某些电影中的用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空镜头以及音乐运用的了解,掌握它们在影片中的基本作用,并思考导演选择这种拍摄手法和此类音乐表达模式的用意。

一、故事梗概

《天堂电影院》是朱塞佩·托纳托雷导演的“寻找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一部充满回忆性质的自传体电影。在影片中,托纳托雷用近乎纪录片式的讲述手法来缅怀自己逝去的岁月、错过的爱情以及自己终生热爱的电影。从镜头语言来看,导演托纳托雷运用精湛的镜头语言,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爱情、友情以及理想的故事。该片大量运用了特写这一特殊景别来进行抒情达意,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给人留下无限遐想。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成长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詹卡多村庄中小孩子的故事,主人翁萨尔瓦多是个古灵精怪的小孩子,而艾费多则是“天堂乐园戏院”的放映师,因为电影的穿针引线,使得他们建立起亦师亦友的感情。放映师所扮演的是个引领者的角色,在萨尔瓦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直引领着萨尔瓦多成长。他死后,留给萨尔瓦多一盒电影胶卷,在片末,此胶卷的放映重新串联起了萨尔瓦多遗失多年的回忆。

二、特写镜头分析

特写镜头是从细微处来揭示对象内部特征的镜头。虽然从定义上来看,特写镜头与其他景别的区别只是画面上所占对象的比例大小不同,而实际上,由于特写镜头能够放大或聚焦于某一人物或事物,使人物的心灵信息、事物的特殊意义得以展现在观众眼前,因此,特写镜头具有很强的主观感情色彩。特写镜头是电影中非常奇妙的表现手段,它将客观事物刻意放大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透过事物的表象深入到事物的隐秘处,从而揭示它的本质。特写镜头也常常具有一定的寓意和抒情性,创作者通过特写镜头使观众产生联想,观众也借助想象力与创作者达到叙事、抒情上的统一。特写镜头能在繁杂的环境中强调主体,能将人物细致的表情和某一瞬间的心灵信息传达给观众,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其情绪,常用来突出某一主体细部的特征,揭示其含义,有时也在转场时作为过渡画面。

另外,特写镜头在电影中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能给观众带来一定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如果在影视剧中使用太多的特写镜头,则会让观众对于对象所处的环境一无所知,不利于空间环境的表现。同时,太多的特写镜头也会让观众感觉乏味,“电影美学的法则是建立在运动的基础上,利用摄影机把人物的活动和场面记录下来,通过动作和简短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因此人物活动总是力求避免徘徊和逗留,如果运用特写镜头进行冗长的谈话和独白就会使观众感到乏味、沉闷甚至厌烦”[1]。因此在影视剧创作中,会避免大量单一地运用特写镜头,而是结合其他景别进行共同叙事和抒情。

(一)表现人物情绪,刻画人物性格

安德鲁·萨里斯对于特写有过这样一段描述:“通过展示脸部去寻觅比生命更持久的存在时,似乎全部蕴含着某种深奥的思想观念,最了不起的特写体现了情感对理智的胜利。”特写镜头展示的是物体或人物的局部和细部,因此,特写镜头常用来细腻地表现人物情绪,刻画人物性格。托纳托雷特别钟爱特写,因为在远、全、中、近、特五级景别中,特写相对于其他景别来说最能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托纳托雷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独具匠心的特写镜头,把观众们带入他所创造出来的回忆情境,让观众“近距离”地去了解片中人的生活细节,去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也表现出了中年萨尔瓦多在回忆时的主观意愿和叙事意图,进而更加明了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图8-1 萨尔瓦多陷入沉思

已到不惑之年的萨尔瓦多从他的女伴那里得知艾费多去世的消息后,辗转反侧陷入沉思。这时,镜头由近景推到了特写,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得知噩耗后萨尔瓦多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图8-1)。随着镜头慢慢地推进,耳边回响着雷电的轰鸣声,绝妙地掺杂着清脆的风铃声。光影投射在萨尔瓦多的脸上,此时背景音乐淡入,像潺潺的溪水流淌在我们耳边,轻柔、舒缓。声画的完美结合,一下子把我们带入到了回忆的氛围里。从镜头里,我们只是看到了萨尔瓦多面无表情的沉思,但是我们不难想象出此时萨尔瓦多的内心像巨浪一样来回的翻滚,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一下子涌入眼前。配合着低缓的旋律,萨尔瓦多的怀旧之情也带有几分凝重。这个特写镜头运用得恰到好处,结合着光影和充满回忆意味的音乐,让我们读懂了萨尔瓦多此时的内心世界:外表的沉静如水和内心的波涛汹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了阔别家乡三十载的游子在得知家乡友人(也可以称之为“亲人”)的死讯后,那种悲伤和思念之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经过时间的打磨,已人到中年的萨尔瓦多已经成长为一个喜怒不形于色、不轻易表达自己感情的人。在错失爱情、背井离乡外出追寻梦想之后,他逐渐地关闭了自己的心门,不轻易让他人进入。而只有在回忆过去时,他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才会被刺痛。导演这一个特写镜头的运用,体现其运用电影镜头语言深厚的表现功底。

在影片即将结束的时候,萨尔瓦多观看艾费多送给他的礼物——那些从老电影胶片上剪出来的、曾经属于“禁播”内容的接吻镜头。这些当年被禁放的电影胶片对于儿时的萨尔瓦多来说是那么的神秘、美好,而时过境迁后,他才意识到它们其实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如此平凡。此时,导演给了萨尔瓦多一个脸部特写(图8-2),镜头里的他饱含热泪却露出开心满足的微笑,像一个找到了丢失多年宝贝的小孩。快乐、悲伤、感怀、忧郁、深情的接吻镜头使得事业有成的萨尔瓦多想起往昔种种,他此时内心所激荡的感情恐怕是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清楚的:对过去种种的怀念、对电影事业的深深热爱,还有对逝去的青春、错过的爱情的深切缅怀,都通过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刻,他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卸去了浮世的繁华和世俗的光环,来欣赏电影的美,这种美是最纯粹、最原始的,它挣脱了宗教的枷锁、时代的禁锢展现在眼前,带来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艺术美和视觉冲击力。这个特写镜头,让观众走进了萨尔瓦多的内心世界,也让观众产生情绪上的共鸣:美好的童年是最让人难忘的,真挚的感情也是最牵动人心的。洗尽铅华后,开始回忆往昔,在我们的童年里,是否也有这么一个难以忘怀的人,难以忘却的事、物。

图8-2 萨尔瓦多含泪微笑

片中有几组拍摄电影院里观众反应的特写镜头也运用得非常到位,反映出电影院里的生活百态。这些观众里,有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有学生,有不认识字只为“看”电影的人,有喝醉酒的酒鬼,有抱着孩子来看电影的母亲,有情侣……这些人物可能不是电影所要重点刻画的主角,可是导演却也给了 他们很多特写镜头(图8-3—图8-5)。因为正是电影把他们从各个地方聚拢在了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他们在这里共同分享欢乐与悲伤,共同享受电影带给他们的乐趣。电影对于他们,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而是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图8-3 “看”电影的观众

图8-4 “看”电影的观众

图8-5 “看”电影的观众

在这几组特写镜头里,阿代尔费奥神父的几个表情特写有着深刻的意义。阿代尔费奥神父在影片中一直扮演一个双重角色:首先,他是宗教力量的代表,代表着与人的欲望相对立的一面。其次,他自身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着人最基本的欲望。因此,阿代尔费奥神父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从影片开始没多久的一个“审片”的段落中我们可以看出,阿代尔费奥神父是作为一个绝对权威的形象存在的,一旦电影画面里出现接吻的镜头,他就会摇铃让艾费多将其剪掉,这体现出了宗教对于人的欲望的压制(图8-6)。而当新的电影院建成后,我们又看到了阿代尔费奥神父人性化的一面,当画面中播放歌舞片时,神父会跟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摇摆他的捧水罐,显露出神父可爱的一面(图8-7)。而当电影镜头里第一次出现接吻镜头时,导演给了神父几个表情特写,这时神父的表情由震惊到愤怒,并说出:“我不看色情片(图8-8)。”从这几个表情特写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教再也不能压制人性的发展,宗教的力量逐渐势弱,人最原始的欲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图8-6 阿代尔费奥神父摇铃——代表权威

图8-7 阿代尔费奥神父随着音乐摇动捧水罐——展现人性的一面

图8-8 阿代尔费奥神父看到接吻镜头的愤怒和无可奈何——宗教力量的势弱

(二)展示物体局部特征,揭示意义

特写镜头通过展示某一物体的局部特征,来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情绪和意义。当萨尔瓦多回到了他阔别30年的家乡时,导演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来描述他母亲在见到日思夜想的儿子时的激动心情。特写一:母亲织毛衣动作的特写(图8-9),(门铃响)母亲织毛衣的动作停了下来。从这个动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母亲焦急等待的心情,她可能在过去30年里的每一天都在盼望着这一刻的到来。特写二:母亲转过头看向门的方向:“是萨尔瓦多,我知道是他!”(图8-10)这个表情特写充分刻画了母亲此刻思念、期盼的心理。俗话说:母子连心。母亲不用看,就知道按门铃的一定是自己日夜期盼的萨尔瓦多,这种属于母亲特有的直觉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动人之处。特写三:织毛线的针掉落在地(图8-11)。特写四:织好的毛衣随着母亲的走动一圈一圈地被拆掉(图8-12)。这几个特写镜头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盼儿归来的热切之心。长长的毛线代表母亲对儿子的思念,而线头的一圈圈被拆掉,则暗喻着母亲在这30年里对于儿子的思念的一种宣泄,通过这无声的特写镜头语言来表现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主题。

图8-9 母亲织毛衣动作特写

图8-10 母亲转过头看向门

图8-11 织毛线的针掉落在地

图8-12 织好的毛衣随着母亲的走动一圈一圈地被拆掉

当萨尔瓦多再次走进自己熟悉的房间时,一组组照片的特写向我们展示了萨尔瓦多成长过程中那段难忘的过往,画面中没有多余的语言对白,配合着背景音乐“childhood and manhood”悠扬、欢快的节奏,回忆气息扑面而来。从电影明星照片、微型放映机、父母照片、儿时照片、青年照片,和艾费多合影一路摇来,音乐和画面的完美配合把萨尔瓦多的情绪,也把观众的情绪推到了制高点。

影片中还有几处关于照片以及电影胶片的特写镜头。例如,小时候的萨尔瓦多拿出关于父亲的一些照片(特写镜头),问妈妈:“妈,仗打完了,爸怎么不回来?”妈妈回答:“他会的,快了。”萨尔瓦多:“我不记得他了,苏俄在哪里?”……萨尔瓦多小心地把父亲的照片和胶片放在一个小盒子里(特写镜头)。从这段对话和两个照片的特写镜头可以看出,萨尔瓦多对于父亲的样子是模糊的,他对父亲唯一的印象就是这几张照片。因此,他把父亲的照片和他最爱的电影胶片放在一起。从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小萨尔瓦多会那么依赖艾费多,因为他把艾费多当成自己的父亲,以此来弥补自己没有父亲的缺憾。

图8-13 艾费多抚摸小萨尔瓦多的脸

图8-14 成年后的萨尔瓦多

(三)转场的作用

由于特写镜头所展现出的空间感不强,运用起来相对其他景别会更加灵活。因此,特写镜头也常用来转场。本片中最经典的一次转场就是运用特写的方式完成的。当艾费多因为火灾失明后,萨尔瓦多因此成为了天堂电影院一名正式的放映员,而当小萨尔瓦多打算因为工作而放弃学业时,艾费多劝他不要,并用颤巍巍的手摸向小萨尔瓦多的脸(图8-13),当他把手从萨尔瓦多脸上移开时(图8-14),小萨尔瓦多已经长大成人。这个利用特写镜头的转场非常简洁、流畅、富有创意,展示出导演在时空转换上的突出能力。

而在神父审片的段落里导演同样利用了特写镜头来进行转场。在审片时,当电影画面里出现接吻镜头时,作为神权的代表——阿代尔费奥神父就会摇铃让艾费多将其剪掉。这个段落的最后一个镜头是铃铛的特写,而在下一个镜头就出现了广场钟楼的钟的特写。这个利用特写和声音的转场也非常精妙,过渡自然。

三、空镜头分析

“所谓空镜头,指的是画面中不出现与剧情相关人物的镜头。由于其内容主要是自然景观和客观物品,因此又被称作‘景物镜头’。但‘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空镜头常用来外化人物情绪,渲染气氛意境,控制影片节奏和交代时空背景,有时一个空镜头甚至暗寓着整部电影的意旨。空镜头就像中国画中的留白,平生出许多韵外之致。”[2]空镜头的使用在影片中也有着重要作用,它常被用于借景抒情、引起联想、渲染意境等,同时,它也有转换时空的作用。在托纳托雷导演的这部堪称经典的电影《天堂电影院》中,一共运用了45个空镜头,这么高频率地使用空镜头足以看出导演对于空镜头的钟爱,同时,空镜头的使用也使影片所营造出来的“回忆”氛围更加浓郁,让观众借助空镜头产生联想,从而引发思考。这些空镜头的含义有些呼之欲出,有些则需要慢慢咀嚼。在这部影片中,空镜头有以下几个功能。

(一)折射象征意味

影片一开始,导演就用了一个寓意深刻的空镜头。镜头聚焦在一个面朝大海的小盆景上,机位的巧妙安排使盆景看上去好像处于海平线之上,白色窗帘随风飘动着(图8-15),宁静的海洋给人安静、平和的感觉,这也暗示故事发生在一个宁静、与世无争的小镇上。

图8-15 面朝大海的小盆景

随风飘动的窗帘像一个思念游 子的母亲在深情召唤游子的归来。而刚刚从盆景中长出的绿色小苗则暗含了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除此之外,这个空镜头的使用也与本片主题的多元化有关,本片通过镜头除了表达一般意义上的“情”(亲情、友情、爱情)这一主题外,还讲述了另一个暗含的主题——舍得。常言道:有舍才有得。导演用这个空镜头向我们传达了要想获得大海般宽广的胸怀,必须得舍弃温暖的港湾,只有独自去承受风雨的打击,最终才能得到你梦想的一切。就像影片中的萨尔瓦多一样,他热爱电影,但如果他不舍弃放映员这一身份带给他的安逸生活,不离开封闭的小镇,他最终也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导演,不能实现他从小的电影梦。所以,这个空镜头的使用看上去平淡无奇又稍显冗长,但是深思起来,却暗含深意。

另外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镜头出现在电影院被烧的时候,已经逃出失火电影院的小萨尔瓦多又返回火场,用瘦小的胳膊奋力拉着昏迷的艾费多。可他的力量太小,拖不动重他许多倍的艾费多,情急之下他拼命呼喊:“救命,谁来帮忙!”此时的观众除了感动小萨尔瓦多的重情重义,同时也为他俩的生命安全担忧,他们能安全地逃脱被大火包围的电影院吗?这时,导演又巧妙地安排了一个空镜头:一个双手合十、表情非常虔诚的圣女雕像在大火中淡定地看着这一切(图8-16),仿佛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中,她会保佑他们。这个空镜头也预示了最终小萨尔瓦多和艾费多都会平安无事的。紧接着下一个镜头则是放映窗口在熊熊大火中燃烧着,放映窗是投射出电影影像的地方,它被大火吞噬也象征着旧电影院的时代结束了。

图8-16 圣女雕像淡定地注视着大火

(二)刻画人物内心

空镜头和特写镜头一样,也常用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展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让观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本片最大的一个主题就是“情”——萨尔瓦多与母亲之间的亲情,与艾费多之间的友情,以及与艾莲娜之间的爱情。这三种感情贯穿全片,观众也为围绕在萨尔瓦多周围的三种感情所动容。而萨尔瓦多和艾莲娜的爱情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初恋带给人的一切美好回忆。萨尔瓦多从初识艾莲娜的惊艳——追求的艰辛——等待的忐忑——初恋的甜蜜——离别的痛苦——苦寻无果的绝望。这一系列恋爱过程导演都利用了一系列的空镜头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渲染人物情绪,展示人物内心。

例如,当萨尔瓦多为了追求艾莲娜而在她家楼下苦等时,出现的是艾莲娜家窗户的空镜头(图8-17),暗示了艾莲娜没有按照约定打开窗户,说明她并不打算接受萨尔瓦多。在新年夜这一天晚上,萨尔瓦多再次出现在艾莲娜家对面,期待中的窗户依旧没有打开,此时的萨尔瓦多内心非常沮丧,他向往爱情,渴望爱情,然而心爱的她却紧闭心房。最后,萨尔瓦多只好淋着雨在一片新年的祝福声中黯然离开。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方式将萨尔瓦多因为得不到爱情而苦闷失落的心情反衬得更加突出。

图8-17 艾莲娜家紧闭的窗户

而当失望的萨尔瓦多回到放映室后,艾莲娜竟然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他盼望中的爱情又回来了,他们相拥吻在了一起。这时又出现了两个空镜头:一个是电影齿轮转动的空镜头,它象征着萨尔瓦多和艾莲娜的爱情像电影一样跌宕起伏,然而却动人心弦。另一个是一个绿色向日葵的空镜头,这表明了他俩的爱情就像绿色植物一样美好、欣欣向荣,也暗示了两人现在甜蜜愉悦的心情。这两个空镜头都展示的是爱情的美好时期。再后来由于艾莲娜父亲的阻隔让相恋的两人分隔两地,饱受相思之苦。此时导演巧妙地运用了三个空镜头来展示萨尔瓦多的相思之苦:空荡的街道,苍凉的沙漠,在热流中冒热气的铁丝圈,再配合几声知了的叫声。这一组空镜头的使用不仅给观众快速、直观地营造出了一个闷热的夏天,也反映了此时主人公萨尔瓦多由于见不到心上人那种急躁、烦闷的心情。而当老年的萨尔瓦多回到故乡,在酒吧无意中遇到了一个和年轻的艾莲娜长相相似的女人时,导演通过一个从萨尔瓦多滑落的酒杯的空镜头来表现此时萨尔瓦多见到这个女人时的震惊、激动与内心的波动。

四、配乐分析

为本片配乐的是埃尼奥·莫里康。埃尼奥·莫里康作为20世纪最高产的电影音乐作曲大师之一,除了为朱塞佩·托纳托雷所导演的“寻找三部曲”:《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进行配乐外,还曾为300多部的影视作品进行配乐,包括《教父》、《洛丽塔》、《杀死比尔》、《美国往事》、《荒原大镖客》等多部影片,被尊称为“欧洲电影音乐的领航者”。在《天堂电影院》中,埃尼奥·莫里康凭借高超的技艺水平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动人心弦的音乐盛宴。“埃尼奥·莫里康的配乐与这部影片的整个基调配合融洽。音乐色调朴实清新,结构简单,同时又充满真挚、典雅与温馨的情怀。”[3]

在《天堂电影院》的配乐主要有:Cinema Paradise、Maturity、While Thinking About Her Again等15首电影配乐。这些配乐的风格主要偏向欧洲古典浪漫主义,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所以配乐以古典音乐为主。富有古典气息的配乐,配合优美的西西里岛美景以及略带感伤的动人故事,三者结合得堪称完美。

Cinema Paradise是影片的主旋律,正如影片的小镇居民一样,它恬静舒适,平淡中让人不禁回想起过去美好的时光和令人怀念的岁月,它如流水般慢慢倾泻出来,让人感觉舒畅无比。同时,它也是中年萨尔瓦多和童年萨尔瓦多的连接。柔美、抒情的音乐轻轻点点地融入到电影所营造出的时空里,与精美的画面相得益彰、互相配合。例如,在影片一开始,声画的完美配合就为影片奠定了一个怀旧的基调,拉开了故事的序幕。钢琴弹奏的Cinema Paradise配合西西里岛的美景给人一种闲适、淳朴的感觉,琴键敲打出来的乐符像流水般浸入到画面里,带有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让人沉浸其中。而紧接着的弦乐组则让人感觉回忆的悠长,像一个青涩的少年急于向你倾诉他深刻而复杂的感情。两组音乐的配合使用更是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让影片看上去、听上去都像是一张褪色的老照片,有历史的沉淀和回忆的价值。而声音与画面的绝佳配合也给整部影片奠定了情感基调,更使观众情不自禁地进入到导演所营造出来的叙事时空,为接下来的叙事打下基础。

天堂电影院不仅与萨尔瓦多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更代表了一个时代,它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它的兴起、发展、消亡无不带着时代的烙印。影片中,在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配合着故事的不断发展,人物内心、情绪的不断变化,出现了不同类型、风格的音乐旋律。在故事一开始,表现的是小时候的萨尔瓦多,他聪明、活泼,对胶片充满了异常的喜爱,他还因此认识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忘年交——艾费多,此时呈现的音乐欢快、明亮,就像萨尔瓦多无忧无虑的童年一样,充满了阳光的味道。到了少年时期,他尝到了初恋的酸涩与美好,随着剧情的变化、心境的转折,音乐由初见时的轻快到追求不得时的苦闷最后再到沐浴爱河的欢快,音乐仿佛在诉说着萨尔瓦多的心事,表达着他的情感。而随着艾费多的去世、天堂电影院的拆除,音乐也变得低缓、绵长,仿佛在表达着离别的愁绪和对过去的缅怀。

影片的最后段落是电影史上的一个经典段落,阔别故乡多年的萨尔瓦多再一次回到了故乡,可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梦中的故乡早已变了模样,连伴随他成长的电影院也被拆除。离他而去的忘年之交艾费多给他留下的是一卷电影胶片,当他一个人坐在电影院观看这些电影片段时,他流泪了。原来这些影片记录的是被神父剪掉的接吻和情色镜头。这段被影评人称为世纪之吻的片段,Love Theme For Nata这段音乐配合着萨尔瓦多表情的一层层变化,将观影者的情绪一步步推向高潮,这首朴实无华的配乐能直通人的内心,带给人心深处最为真实、最为深刻的感动,让观众跟随着萨尔瓦多一起留下了泪水。

知识链接

1.影片《放大》

《放大》是一部谜一样的电影,它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甚至影片中的镜头和对白都常常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人物的情感转折也显得即兴而突兀,然而,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却用精致的镜头语言和深奥的哲学思考让观众为之绝倒。

影片的色调是偏冷的,深褐色的街道房屋、雪白的脸庞、黑色的纱布……冷色调仿佛更能让人在纷繁的事物中探索事实的真相及本质。导演安东尼奥尼想要观众随时保持理智的思索,控制观众的投入程度,让观众沉浸在影片中,又能随时抽离出来,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质疑、思考我们的生活,通过视听语言来共同探索生活的哲理,并提供给我们一个终极思考题目——现实是什么。

2.影片《海上钢琴师》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拍摄的“寻找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该片的音乐运用非常出色,如以下这段著名的“音乐华尔兹”片段:

大船在狂风大浪中摇摇晃晃,刚应聘到船上工作的小号手麦克斯随着轮船的摇晃而东倒西歪。此时出现的是滑稽、诙谐的音乐来表现麦克斯的窘态和不安。当1900出现后,导演采用了一个大厅的大全景来表现1900在暴风雨中的淡定、如履平地的闲适,这使他和麦克斯的摇摇晃晃、狼狈不堪的窘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在诙谐幽默的音乐声中得以扩大,声画的配合给人一种异常滑稽的感觉。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序曲。坐上钢琴后,主人公1900邀请麦克斯坐在自己身边并开始演奏。随即,欢快、轻盈的乐曲飘荡在整个大厅,他俩随着音乐在舞厅中自由旋转;刚开始,麦克斯还有点紧张,但随着优美的音乐,他渐渐放松下来,并开始享受这种旋转的美感。导演在这一段采用了大量的跟拍和摇镜头,使得观众仿佛也跟随着镜头、跟随着1900弹奏的美妙乐章快意遨游。

3.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寻找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本片的特写镜头也运用得非常出色。如以下一组由交叉蒙太奇剪辑在一起的特写镜头:

(1)小伙伴们:“这只蚂蚁知道自己将死吗?”“谁知道!”“假如它像你一样,它什么都不知道”,蚂蚁在阳光下死去。

(2)小雷纳多自行车上的脚用力转动的特写。

(3)玛莲娜脚部特写,露出完美腿部线条。

(4)小雷纳多自行车上的脚用力转动特写。

(5)欢呼声高潮的时候,蚂蚁挣扎地慢慢死去。

(6)逆光下,小伙伴们得逞的笑容。

(7)玛莲娜穿丝袜特写。

(8)小雷纳多开心得举手欢呼起来。

(9)逆光下,小伙伴们得逞的笑容。

(10)蚂蚁在照射下燃烧起来。

(11)仰拍小伙伴们:“我已不再痛苦,玛利亚之子是我的主。”

这一组特写镜头剪辑在一起,在展示故事发生的历史环境的情况下,同时也达到一种象征意义上的暗示:玛莲娜的命运和蚂蚁的命运一样,被他人任意操控、凌辱。

练习题

1.谈谈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特写镜头的运用。

2.导演通过《天堂电影院》这部电影凸显了什么样的情感?

3.电影《天堂电影院》中声音和画面是如何融合并呈现叙事的?

【注释】

[1]李瑞清.电视剧特写镜头运用之我见[J].新闻传播,1999(3).

[2]张振宇.经典电影镜语之空镜头篇[J].电影,2005(6).

[3]李艳红,刘雪松.温暖心灵的旋律:天堂电影院的音乐魅力[J].电影文学,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