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激励你一生的人生法则
1.11.4 杨朱泣歧

杨朱泣歧

杨朱,世称杨子,春秋战国时魏国人。《荀子·王霸》在议论到君主用人的时候说,应该不顾亲疏,不拘贵贱,任用有真才实学的贤士,才能建立像舜、禹一样称王天下的大业。否则,就会误入歧途。荀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魏国的杨朱走到十字路口时,不知该何去何从,情不自禁哭了起来,他说:“这就是那如果错误地迈出半步,等到觉察时已经相差千里了的地方啊!”君主用人,也如同走到荣或辱、安或危、存或亡的十字路口,稍有差错就会酿成悲剧,比在十字路口走错路更可怕。

《淮南子·说林训》在说到用人的方法时,也引用了这个故事。杨子见到四通八达的大路,便哭了起来,因为那些岔路有的可以往南,有的可以往北;墨子看到白色的丝绸就哭泣起来,因为它可以被染成黄色,也可以被染成黑色。

透过“哭泣”这一表面现象,“墨子悲丝,杨朱泣歧”的故事其实包含很深刻的哲理。“逵路”可往南可往北,杨子不知何去何从而哭;白色丝绸能染黄能染黑,墨子不知如何是好而泣。如按照西方近代以来的自由理念,“墨子悲丝,杨朱泣歧”的故事实质讲的就是意志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反映对选择的困惑、对自由的焦虑,以及不习惯于承担因自我决定而来的个人责任。承担行为的责任,意指当事人本来可以避免这一行为,如果别无选择或因外在强制所为,责任问题也就无从谈起。比如,你杀了人,如果是别人把刀架在你脖子上逼着你去的,事后你就可以辩解:我不去没有办法,如果不去,他就把我杀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你不是在意志自由的情况下决定自己行为的,所以你不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不会选择”的痛苦有时更甚于“不让选择”的痛苦,惯性地逃避自由往往比理性地驾驭自由来得容易。我们知道,在由殷周“学在官府”到春秋战国“竹帛下私人”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士人有了自由可又没了方向,犹如歧路亡羊,不免迷惘与彷徨。当然,“哭歧路”的举动本身也是一种选择,但这是最消极的选择。无论就一个人的行为选择还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抉择来说,如果总是在歧路衢途、三岔路口或十字街头痛哭流涕、裹足不前,无论如何都不是明智之举。

杨朱哭歧路,在后世不乏同调。魏晋名士阮籍在《咏怀诗》第二十三首中有“墨子悲丝染,杨朱泣歧路”句,《晋书·阮籍传》载:“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因此,唐代诗人杜甫将杨朱与阮籍相提并论,写下“茫然阮籍途,更洒杨朱泣”的凄美诗句。然而,杨朱哭歧路是因为选择太多,而阮籍哭穷途则是由于无路可走。两者虽皆因路而哭,但哭的理由南辕北辙。还是魏晋名士刘伶来得洒脱,他常乘鹿车,携酒一壶,边走边喝,使仆人荷锸相随,告之“死便掘地以埋”。在黑暗的时代,走投无路的气节之士无非是死路一条。一切想明白了,倒也节省了泪水。

由此可见,“不会选择”的痛苦有时更甚于“不让选择”的痛苦,惯性地逃避自由往往比理性地驾驭自由来得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