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激励你一生的人生法则
1.10.9 忘我的状态

忘我的状态

从老子开始,由庄子阐发出来的自然的生活,它是要调动人生命的潜能,是对自然本身的活力的信任,对自然的潜能的信任。追随自然之道就是要打破社会生活的这种障碍,社会习俗、文化规范的条条框框,让这个潜能发挥出来。庄子讲的人在自然状态下的生命的那种境界,就如他在《齐物论》描述的。

一个叫南郭子綦的人坐在那儿,他的学生站在旁边,这个人简直就像一段枯木头一样,学生很不理解,继续问人怎么能变成像枯木头一样?他回答自己已经摒弃了偏执的自我,并问这个学生,你听说过人籁,而没有听说过地籁;你听说过地籁,而没有听说过天籁吧?

籁就是声音,意思就是说你听说过人嘴里发出来的声音,你也听到过大地发出来的声音,但你听到过自然深处发出来的声音吗?那个学生不理解什么叫天籁。我们一讲天籁,好像是来自宇宙深处的声音,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启示。我们古人讲的天籁,就是庄子借南郭子綦讲的。学生不懂,请教天籁究竟是什么?他解释大概说,大风吹起来,吹到不同的东西上发出不同而又自然的声音,例如吹到山上,吹到树上,吹到石头上,发出各种各样不同的音响。这些声音看似杂乱无章,最后组合起来,它居然能够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而这个背后又没有一个指使者。大概这就是天籁。庄子还讲了许多故事,来引导人们通过自然的原则指引人生。他还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梓庆是古代一位木匠,他擅长砍削木头制造一种乐器,那时人们称这种乐器为羢。

梓庆做的羢,看到的人都惊叹不已,认为是鬼斧神工。鲁国的君王闻听此事后,召见梓庆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羢的?”

“我是个工匠,谈不上什么技法。”梓庆回答说:“我只有体会,在做羢时,从来不分心,而且实行斋戒,洁身自好,摒除杂念。斋戒到第3天,不敢想到庆功、封官、俸禄;第5天,不把别人对自己的非议、褒贬放在心上;第7天,我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此时,心中早已不存在觐见君主的奢望,给朝廷制羢,既不希求赏赐,也不惧怕惩罚。”

梓庆在把外界的干扰全部排除之后,进入山林中,观察树木的质地,精心选取自然形态合乎制羢的材料,直至一个完整的羢已经成竹在胸,这个时候才开始动手加工制作。

“否则,我不会去做!”梓庆向鲁王详细介绍制羢过程后,继续说:“以上的方法就是用我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相结合,我的羢制成后之所以能被人誉为鬼斧神工,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庄子他不是讲为我,他是讲忘我。前面坐在那儿听天籁的南郭子綦,也是忘我,这个做乐器的梓庆也是忘我。忘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忘掉人在社会生活里面的角色的种种限制,沉浸在自然本来的面目中。在做一个乐器的时候,就只是做乐器。最重要的不是技术,不是技巧,而是这种难得的心态。我们有时候做东西做不好,做一件事情做不好,比如说做学问也好,发明创造到比较艰深的时候也好,阻碍人的往往不是智力,不是人的学术修养,而是人对种种功利的考虑。这种考虑很伤害人。庄子洞察到这一点,他教人按自然的原则,以一种自然忘我的状态,做一件事情就是这件事情,这样人的自然潜能才能够发挥出来。所以我们要按自然的原则来生活,从偏执的自我中超脱出来,而不是仅仅世俗地做事情、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