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激励你一生的人生法则
1.7.1 以仁爱为怀

以仁爱为怀

孟子的“仁义”学说基本上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这种伦理政治学说渗透进了孟子以民为本,以仁爱为怀的一种不渝之人生精神。孟子首先积极肯定了人民生活需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然后坚持政治统治、国家管理要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要以天下人民的生存生活为念,对百姓要体民心、察民情、以民为本、以民生为本,修行仁德,实现仁政。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又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孟子认为,如果对黎民百姓做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然而还不能一统天下和安定天下的,从来都没有。本着民生为本、仁爱为怀的精神,他甚至敢于说出那种在那个时代可谓大逆不道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孟子这种以民生为本,以仁爱为怀的人生精神,无疑是一种进步的人生价值取向。尽管孟子这种民生为本、仁爱为怀的思想和精神上升到政治层面就成了中国专制社会的民本思想和民本精神,并且与官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相对应,但从非政治层面来说,以人的生命为本,以人的生存生计为本,对人仁爱,如孔子说的那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那也是值得现代社会去大力提倡的。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尽心下》)孟子的仁爱为怀不仅是一种政治伦理的要求,更是一种生活德性的要求;它不仅体现在对民众的普遍之心理仁爱上,更体现在诉诸于具体行动的对具体人的具体仁爱上,甚至体现在对一切生命尤其是肉体生命的具体仁爱上。他说:“无伤,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梁惠王上》)。孟子又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知者无不知也……仁者无不爱也”(《尽心上》)他还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见,仁爱为怀不仅要推己及人,也要推人及物,是对人的普遍尊重,也是对生命现象的普遍尊重。孟子这种善待人、善待生命、善待万物的人生精神,是值得我们去深刻地反思的。

人需要爱,世界需要爱。爱使人相互联结,使世界成为人的世界。地球本是人居于其中的一个大家庭,人字的一撇一捺本就意味着人与人的相互支撑——无爱不成人世界。

人要爱人,世界应该充满爱。有爱,人的世界才会充满盎然生机;有人爱,能爱人,我们才能品尝到生之欢乐,才能有不竭的生之热情——无爱的世界只是一片冷寂的荒漠。

以仁心待人,这仁心本是我们固有的天性,比如我们敬爱父母长者,比如我们同情老弱病残,比如我们怜惜幼小,这就是仁爱的萌芽,也是仁爱的表征。所以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譬如现在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任何人看到都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和这小孩的父母攀结交情,不是为着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美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处在危险中的孩子的哭声,而是出自人的天性。

仁爱是人的天性,或者说,应该成为人的天性。无爱无恨的人是麻木迟钝,有恨无爱的人是冷酷无情。一个以仁爱之心待人的人,可能因为过分的慷慨付出和过分的忍让宽容而做错事情,甚至会演出一幕幕人生的悲剧,但就他们的心性看仍不失为真人,那悲剧也会显出真正的人生的壮烈。而那些没有爱心的人,他们也许会因为冷酷而成为成功的窃国者或腰缠万贯的商人,但他们本身不过是尘世的一个污点,他们的人生充其量也只能被人看作一幕瞬间即逝的笑剧。

所以孟子还说:“没有仁爱之心,是不能算作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