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激励你一生的人生法则
1.6.13 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外王之道

从根本上讲,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儒家这种进取心来自于对“天”领悟。我们知道,中国人历来讲究“天人合一”,意即人和自然是相通的。儒家尊崇“天”,孔子就说“尊天命”、“畏天命”。天性喜动,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周行不怠,正如孔子在《易传》中讲的“天行健”,因此,要成为君子,必须“自强不息”。

《易经》乾卦九三爻辞也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意即君子当是整日忙碌(乾乾之义),到了晚上还应谨慎思过。孟子讲得更是豪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孔子的一生,命运坎坷。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奔波列国,但常遇厄境,如“不用于卫,拘于匡,遇险于宋,绝粮于蔡”。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作枕头,乐趣也在其中了。用不义之财来享荣华富贵,对我来说犹如浮云一般。孔子对他得意门生颜回有过这样的赞词:“颜回多么有修养,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吃的粗茶淡饭,生活清苦,但他并不因此忧愁,不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孔子把消极避世而自命清高的隐士看作是与鸟兽为伍的人,并认为不能去追随他们躲避现实的人世。孔子尽管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他并没有真正隐居过;相反,正因为天下无道,孔子才毕生“志于道”,决意用“道”来改变它。为此,他亲自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栖栖遑遑,屡屡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犬”。

那么,儒家积极进取,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也就是他们的人生理想在哪里呢?四个字“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却是由道家人物提出来的,《庄子·天下》篇云:“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但它更适于表达儒家的理想。对“内圣外王”理想的完整表述主要见于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就是儒家的“八目”或“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

儒家认为,“内圣外王”须从小事做起,由近及远。宋代朱熹说:“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外王”并不是叫我们去“做皇帝”,“外王”是叫我们去“做事”,做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事,做到外在社会功用的完满从而成为时代的先锋与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