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心理学理论新编
1.13.2 第二节 混沌理论介入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混沌理论介入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混沌理论的提出是20世纪的三大科学革命之一。作为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齐名的一个重大科学理论,混沌理论自形成以来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随着科学的发展及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混沌理论越来越被人们看作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理论,即便对心理学来说也不例外。

一、心理学出现前的科学发展进程

当一个新的世界展开它的想象空间的时候,大量的创造性就会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出现。当西方世界处于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人并非由上帝产生。这种自由观念的出现,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摆脱了传统的希腊哲学的束缚。综观整个中世纪,经院哲学代替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分析方法,科学不再受到宗教的阻碍。以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为代表的心理学者在文艺复兴时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所有的知识都起源于我们的感知”(Robertson,R.,&Combs,A.,1995,3-17)。在同一时间,哥白尼(Nicholas Copernicus,1473—1543)力图站在整体观上去观察世界。在哥白尼之前,地球被认为是一个统一体,而且是固定不动的,而哥白尼意识到,这个球体是运动的,即从知觉观察者的角度看,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的。哥白尼的理论第一次指出了,自然的相对性是依据观察位置不同而不同的。在哥白尼的学说中,观察和结论是相关的,因为这个世界是在不断变迁和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对每件事情的观察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依赖于观察者的。这种思维的方法使得人类逐渐积累起越来越多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详细知识。

当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出生的时候,科学还被认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当牛顿去世的时候,科学就已经成为了支配人类思想的力量。牛顿本人正是这种力量的主要来源。17世纪是一个改变和不可预知的时期,随着宗教支配权力的瓦解,早先西方的思想已经过时,此时留出了一个空间,等待一些新的东西去填充。牛顿原理被认为是这一时代可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唯一武器。牛顿关于自然的法则用简单的方法解释了人的行动和力量等。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建构论思想的世界,绝对的空间和时间是他用于描述一般性自然理论的概念。在牛顿之后,科学开始替代哲学和宗教成为统治人类思想的决定力量。

比起哲学,心理学在三个世纪之后也开始产生,它更多地从科学中来。受到牛顿的影响,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第一次提出经验性信条,他认为哲学的很多方法依然是众多科学家现实研究中的固有方法,洛克把人类的思想描述成一个空的容器,在这个容器中逐渐填充和积聚起来的物质叫作思想——它们都是从感觉经验中间接或直接得来的。洛克完全把牛顿的思想应用到了物质世界的研究中,他的观点代表了20世纪主流科学的观点。受到洛克的影响,贝克莱(Bishop George Berkeloy,1685—1753)和休谟(David Hume,1711—1776)也得出了他们的结论。贝克莱认为洛克的思想是来源于知觉经验的,他认为物理世界也是从感知觉中分离出来的。休谟否认了事物的因果关系,并指出,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所知都是后天性的,都是从经验中来的。休谟的观点是典型的哲学论调,他认定20世纪以前的所有科学都遵守牛顿法则中的因果关系。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在《对纯粹原因的批评》(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中反对他们的观点,他将解析事实和综合事实认为是由经验得来的。康德认为人类心理应该比其他科学更重要,因为心理是由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对于这些观察所得出的合理性结论而来的。在苏格兰,与休谟同时代的学者托马斯·瑞德(Thomas Reid,1710—1796)建立了一个哲学学派,并将“一般性感觉”和“本能”引入其讨论中。另外,托马斯·布朗(Thomas Brown,1778—1820)作为瑞德的追随者,接受了瑞德的观点,也接受了休谟的观点。瑞德认为人类必须相信外部世界,人类对于自己的信念是无原因可解释的。瑞德的一般性感觉的概念强调了经验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经验研究是经验心理学的顶端。从严格意义上讲,联想心理学是对休谟观点的反对,是对洛克经验主义的支持。戴维·哈特莱(David Hartley,1749)根据洛克的观念建立了另一种学派,叫作“联想的思想”,他把它当作心理学的基本准则,并因此列入心理学的正式学说中。

在科学中,物理学最初来源于自然哲学,17世纪后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8世纪,化学成为独立学科。19世纪初,拉瓦锡·安托万·洛朗(Antoire Lavoisier,1743—1794)证明了氧气在燃烧中所起到的作用,卢瑟福·丹尼尔(Daniel Rutherford,1749—1819)发现了氮,凯文迪什·亨利(Henry Cavendish,1731—1840)发现了氢,谢勒·卡尔·威廉(Karl Wilhelm Scheele,1743—1786)和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y,1733—1804)发现了氧,这些接二连三的发现使得化学领域异常繁荣,并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定量性学科。直到哲学家缪勒·约翰·斯图尔特(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在19世纪建立关于精神的概念,才打破了化学完全控制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的局面。缪勒认为精神远比元素结合更伟大,精神在感觉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它不仅通过联想反应,也通过创造性综合反应而形成。缪勒认为,许多表达和思想都是被精神控制到一起的,在某一时刻就产生一种化学结合,这些思想互相融合,出现了更为复杂的思想。1859年,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出版了他的著作《物种的起源》,自然选择的进化论观点逐渐成为了一门科学被固定下来。受到达尔文的影响,德国生物学家和哲学家厄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kel,1834—1919)讨论了个体发生学的发展史,认为个体的发展与物种进化的发展是一致的。当然,海克尔的观点并未被后来的心理学家所认同。但是在19世纪末,当心理学开始从生理学和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形成独立学科的时候,心理学家理解人的精神还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考虑的,他们认为对于精神和行为的研究仍然追随生物学的脉络。

二、以科学为基础的心理学产生

随后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得以出现,其始终关注两大兴趣点:经验和临床。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否认纯粹的哲学,尤其是联想主义和生理论的观点,他认为哲学应具备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在他的研究中,第一次大量应用了经验性的科学成果,而且运用了由生物学影响而来的心理测验。生物学中的两个原则——进化(evolution)和反射弧(reflex arc),都深深地影响了詹姆斯,他在其中又加入了一个哲学原则,即自由意志(free will)。这不仅仅是詹姆斯加入的,也是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心理学中的三个主要概念: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这三个概念在内省疗法、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中都有所阐述,在詹姆斯的理论中也很容易发现关于它们的论述。此时的心理学还没有其基本理论,它的理论还是集合了更多的其他学科的基本原则。在这样的状态下,科学的大厦是依靠着牛顿主义构建的,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牛顿力学。但是,当心理学正欲把这种科学观点当作自己的科学原则的时候,物理学又发现了世界的真实情况比它原本对人类的思考要复杂得多,相对性和量子力学的结合又引导人们走出了牛顿力学的观念。随着传统的科学的一致性被打破,科学又开始分裂得越来越复杂,以经验和临床为特征的心理学也随之遭遇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三、混沌理论对心理学的影响

长期以来,心理学一直以线性的科学模型作为理论的基础,追求一种简单明了的因果关系,并以此来说明人类行为的确定性规律并预测行为的变化和发展。但是线性的方法只是在简单系统中是有效的。作为开放、复杂和演化中的心理系统,我们是难以用确定的方法来加以描述的,而混沌科学则为我们理解真实和复杂的系统提供了一个新角度。由于人的心理的本质是混沌而非线性的,所以这一概念和方法受到了心理学界的重视,并开始被运用于心理学的许多领域。(李小平,2005,84-89)

一直以来,心理学深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并和决定论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总希望能用确定性的规律来描述和预测人的行为,其结果是导致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远离真实的人的心理。而随之兴起的混沌理论则在方法论上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使得心理学在经历了哲学思辨和实证研究之后走向一个新的理论综合阶段。

众所周知,心理学对经验或实验方法的采用,比起其他自然科学来说要晚300多年。但自从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后,它无疑受到了自然科学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要方法指导下而取得巨大成就的鼓舞,因此它很容易就接收了由孔德等人开始并由石里克等人发展的实证主义思想。早期的实证主义不仅促成了心理学的独立,而且导致了心理学中一大学派——行为主义的形成。时至今日,行为主义一统心理学天下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各学派之间的相互对立也正在被相互协调和互补所取代。但实证主义的传统,即通过操作或实验来确定概念,找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及规律的思想,一直是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今天的心理学研究主要还是依赖于实证的方法,即在实验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通过对因果关系的解释来建立理论。

心理学不仅以实证论为自己的方法论指导,而且一直和决定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决定论的观点来看,宇宙中发生的一切都能由确定的因果律作出说明,只要通过观察或实验的方法,发现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那么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确定的了。这种对确定性的可预言的信念,就是所谓的决定论的思想。在决定论的原则下,心理学研究强调行为的客观性和因果制约性,同时追求因果的透明性和相互作用的简单性,力求在每一种情形中都辨认出原因和结果来。但深知心理学历史和现状的人都知道,心理学远远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程度,一种典型的也是非常切中实际的批评是,认为心理学一直缺乏用一种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人及人性问题。过于局限于经验或实证的方法,忽视甚至鄙视理论思维,就严重阻碍了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当我们的研究越来越接近真实的人的心理的时候,如果还是用研究动物的方法,用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来解释人的行为,那么我们的研究只能是越来越远离人的心理。(李小平,2000,8-11)在实证主义走向衰落的同时,决定论也受到了现代科学的强大挑战。对客观世界的描述是遵循笛卡尔的传统,即通过明确性和清晰性的理论来反映客观实在,还是认为偶然性和离散性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法则?半个多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的发展所揭示的是,不确定性、统计性和离散性就是客观世界内在的本质特征。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以科学为依托的心理学也在不断前行。当今世界,科学进入了混沌领域的研究中,混沌被科学认定为是与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同样具有巨大作用的发现(伊恩·斯图而特,1995,1)。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必要重新以混沌理论的思考方式来重新审视自我。自19世纪以来,心理学由于受到科学的支撑而逐渐发育成熟,然而科学也在出现变化,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影响的物理学在改变,由遗传学影响的生物学在改变。在化学领域中,普里高金·伊亚里(Ilya Prigogine)因其在非平衡势力领域中作出的贡献而在1977年获得诺贝尔奖,他发现了耗散的结构。(伊恩·斯图而特,1995,1)心理学也受到了这些学科的影响,心理学家开始接触到物理学中混沌的观念,开始思考心理学中的一般的非线性动力系统。混沌是在20世纪被发现的,目前混沌理论已经渗入到各个学科当中。任何事物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它们在不断地面对越来越多的复杂性,这就是混沌所要研究的内容。在混沌中,看似表面无序的世界实际上是有序的。受混沌理论的影响,旧的科学开始发现,大量的科学假设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是有限制的。由此,混沌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可,成为各个学科未来发展的主流。对于心理学而言也同样如此,混沌理论中的基本原则与临床心理学家具有很强的相关性。(Chamberlain,L.,1998,6-7)科学的传统在于去发现确定性的原则和现象,然后通过它们去预测和控制自然。那么怎样处理那些不可预知的改变呢?如果自然是依靠因果链条的话,只要有足够多的信息,自然就是可以被预知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并没有那么多完全简单的环境,人类的心理不能完全受简化手段的控制,它是十分复杂的。混沌理论认为,改变并不是线性的,微小的事件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决定论和可预知性并不是同义的,决定了的平衡可能会导致不可预知的结果,那么这个系统就是一个非平衡系统,改变不一定是由因果关系引起,这样的系统就是组织之中的自组织。到20世纪70年代,以协同学和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为代表的非线性动力学(也称自组织理论)的出现,更是用详实的科学材料和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了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非线性动力学对科学发展产生的影响重大深远,它又一次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