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心理学理论新编
1.12.3 第三节 文化心理学思想简评

第三节 文化心理学思想简评

文化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视角,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与基本主张对于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及学科性质等均有相当的启示意义,而对于当今心理学发展的这种整体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和推测文化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心理学的意义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在于强调文化与心理的关系在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文化心理学围绕这一核心构筑了自身的研究体系,这对于当代心理学的发展有许多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促进了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的认识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从心理学诞生开始就一直伴随其发展而存在。冯特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并开拓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心理学取向。科学心理学诞生后,其主流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包括被视为“唯一彻底而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的行为主义在内,都坚持心理学是自然科学(詹姆斯)或生物科学(安吉尔),甚至华生断言心理学应该是而且必须是自然科学,否则就无存在的价值。所以传统主流心理学力图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认为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对心理学走向客观、严谨和科学的道路有积极的意义,但把心理学完全自然化则是极端有害的。

与传统主流心理学相对立,德国理解心理学(或描述心理学)家狄尔泰则坚持心理学是人文科学。他认为,我们解释的是自然,而对精神生活则是理解。因此他指出,建立在解释的基础上的、科学的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范式对人类科学是不适用的;相反,心理学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成为人类科学的基础科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对非人性化的行为主义的反对,极力弘扬人性和人的价值、尊严与潜能,把心理学视为一门人学。无疑,这种扬弃心理学史上的自然科学传统的做法是有进步意义的。按照人的属性,可把人学分为三类:人的自然科学、人的社会科学和人的精神科学,合起来就是人的科学。因此就不宜简单地把心理学归入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确切地说,心理学是一门介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中间科学、边缘科学和交叉科学。

目前心理学家对这一观点似乎已经达成共识,然而这其中的重要问题在于,心理学学科的这些不同属性应该如何得到整合与统一,这些属性如何在研究实践中得到体现?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对于心理学的自然、社会及人文属性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清晰的说明。首先,文化心理学不否认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但不主张盲目模仿自然科学模式。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自然事物的区别是主要的,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焦点和意义所在。其次,文化心理学认为应当整合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裂,导致心理学内容的组成方面被分裂到几门科学中:文化归到人类学,社会生活归到社会学,语言归到语言学,过去经历归到历史学。心理学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研究支持,因此应整合各学科的研究,以求得到整体的理解。这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在应用心理学中解决以上的冲突。(Cole,M.,1996,330-349)

总之,心理学具有多重学科性质,应当借助多学科的研究力量,对人类心理行为作整体全面的理解和说明。

(二)促进了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尽管心理学是把心理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但是心理学早期的目标却是把近代自然科学成功的研究方式移植到心理学中,而很少考虑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独特的性质。在心理学科学化的进程当中,西方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就倾向于把人的心理理解为自然的现象,或者说具有与自然现象类同的性质。这一方面促进了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门类,使心理学越来越精密化,但另一方面也使心理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缺陷。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无文化研究,或者说是排除了人类心理的文化性质。在心理学早期的实验研究中,所运用的刺激是物理刺激而非文化刺激,所着眼的反应是生理心理的反应而非文化心理的反应。二是伪文化的研究,或者说是扭曲了人类心理的文化性质。在心理学的一些研究中,仅仅把文化看作一种外部的刺激因素,或者说假定了人类心理的共有机制,文化的内容只是其千变万化的表面现象。这也是在心理学研究中还原论十分盛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即把复杂多样的人类心理还原到生理的甚至是物理的基础上。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则是把人类心理理解为社会文化中的存在,理解为主观建构的存在。人类心理与自然事实存在很大的差别,而这种区别对于心理学研究至关重要,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特殊学科研究的意义所在。可以认为,人类心理与自然事实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类心理的自觉性。这又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心理具有开放性,二是人类心理具有建构性。前者决定人类心理必然是社会文化历史中的存在,后者决定人类心理必然是社会文化创造生成的过程。由于人类心理的开放性与建构性,其与自然事实就存在本质上的差别,那么就不能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作出自然化的理解。心理学要理解的应该是历史文化中的“mentality”,而不是客观孤立的“mind”。(Shweder,R.A.,2000,207-222)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在于,应该把文化纳入心理学的视野,把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这种主张的启示意义在于,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类心理与行为,应该是与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密不可分的。在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内,对人类心理应在社会文化历史的框架中去理解才有意义,而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唯有在对人类心理去理解与把握时才有价值。历史文化因素制约着人类心理的产生与发展,而人类心理也改造与建构着相应的历史文化事实。由此人类心理与历史文化必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建构的,而作为其连接纽带的则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与主观建构活动。那么对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与行为,就必然要把它放在与文化历史的互动中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人类心理的真实意义与价值。

(三)促进了对心理学研究目标的认识

心理学的科学观是构建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基本认识,它涉及心理科学的范围和边界、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理论构造的合理性和适用性、知识体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应用技术的效果和限度等。心理学的科学观决定着心理学家采纳的研究目标,以及为达到该目标而采取的研究策略。这里,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指的是心理学的研究体系所达到的状态或图景,也就是心理学所试图建立的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形态。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关系到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说明,同时也影响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采用,制约着心理学理论思维的形式。

西方的主流心理学所持的心理学观是一种实证科学观,是从近代自然科学中继承而来的物理主义或机械主义的科学观。这种心理学观的特点是:①崇尚实验主义,即过分追求实验室实验和技术手段,极端轻视理论研究和理论综合;②崇尚实证主义,即心理学研究严重脱离人的社会现实和价值取向;③崇尚个体主义,即把个人视为研究中心,忽视或否定群体的现实性及其对个体的影响与制约。(车文博,2000,647)

实证心理学观的根本弱点在于忽视了人的心理的文化性。主流心理学假定了人类统一心理机制的存在,在主流心理学眼中,人类的心理活动具有普遍的内在的中央加工机制,从而使得人们可以去思考、体验、行动与学习。(R.A.Shweder,1990,1-43)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就是要描述这种心理的内在加工机制,研究人类统一、共同的心理活动过程。这就要求在研究过程中要尽力超越表面现象,超越人们的日常心理生活,去发现心理活动内在的加工机制,描述其恒定不变的运作规律。

主流心理学的这种研究目标遭到了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反对。在文化心理学家看来,人类心理与自然现象不同,不能假定其先天统一的心理机制,这是科学主义心理学在本体论上的错误;同时也不能在考察人类心理生活的过程中,抛弃与剥离人类的日常活动,把人与环境对立起来,进行分裂的理解,这是科学主义心理学在认识论上的错误。

文化心理学家认为,对人类心理生活的理解,必须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人与其所存在的心理世界是一个互相建构的创生活动过程,必须用理解的方式对这种活动作相对的说明。比如在文化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斯维德看来,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有三个:第一,文化心理学是研究近经验概念,而非远经验概念。第二,文化的学习过程是重新设计先天的、固有的复杂心智。第三,文化心理学的立场可以说是非同一的普遍论。(R.A.Shweder,1990,1-43)

首先,文化心理学是研究近经验概念的,也就是说,心理学研究若要真实地理解文化环境中的人们的心理特征,就必须对被研究者所在环境的文化品性与思维方式有相当的了解,在理解当地文化的条件下把握其心理行为的真正意义。其次,文化心理学不否认存在先天心理机制的可能,但文化心理学认为,这只是必要条件。人类心理会在与其文化世界不断作用的过程中发生改变,人与其意向性世界是一个互相改造、互相建构的创生过程。最后,文化心理学的立场是一种非同一的普遍论。其意在指出,人类心智的普遍性在于其共同的心理维度,如独立性/依赖性、个体性/集体性维度等。这些维度构成人们心理生活发展的基本方向,但涉及具体的心理生活,则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必须把其放在特殊的文化环境中加以理解。

从以上分析可见,文化心理学反对主流心理学所主张的超越和抛弃文化而追求绝对统一性的研究目标,倡导容纳和理解文化而追求相对统一性的研究目标。这种研究目标的设立,对于心理学的研究道路与思维方式都有积极的意义。

(四)促进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主流心理学以自然科学为模板,采纳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实证主义原则在研究中的典型体现就是实验主义和操作主义的研究程序。(葛鲁嘉,1995,57)实验主义与操作主义在实际研究中有以下具体表现:一是原子主义。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把研究对象分裂为各种变量,研究刺激与反应间的连带关系。而刺激与刺激之间、反应与反应之间相互独立,没有联系。二是量化指标。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中,心理与行为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表示,其间的差异是量上的差异,而没有质上的差异。既而可以完全采用统计推理与显著性检验,说明结果,作出结论。三是操作定义。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把研究对象的概念、定义转化为可操作、可量化和可测量的指标,用这些可操作的指标代表对象的本质与概念。四是实证效度。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中,研究的有效性在于研究程序的合理性,以及与标准测验或量表的相合性。(Ratner,C.,1997,13-14)

文化心理学对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的普适性均提出了挑战。在方法论方面,首先,文化心理学反对以方法为中心、方法决定对象,而主张以对象为中心、对象决定方法。方法应在对特定历史文化中的研究对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和制定不同的研究方法,力图通过对文化本质的分析而得出问题及进行研究设计。其次,文化心理学认为,研究方法不仅要注重实证效度,更要注重其文化效度。对研究使用的刺激与被试反应的说明,都应充分考虑其文化内涵,认清其文化意义及可行性,这样才能达到研究的真正目的和效果。(Miller,J.G.,1992,85-91)

在具体研究方法方面,文化心理学主张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倡导多元化的研究手段。例如,文化心理学借鉴了许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如用观察、访谈、民俗分析等方法分析文化差异及其对人们的影响。有的学者通过对人类心理的文化本质的分析,认为质化方法更加适用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试图建立质化文化心理学研究方法。(Ratner,C.,1997,123-174)

(五)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文化对心理学的影响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实证主义心理学所持的是物理主义的世界图景,采纳的是客观实证的方法论哲学,关注的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推论,追求的是抽象的、普遍适用的心理学理论。文化仅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因素而没有被纳入研究的设计之中。这样的研究实质上是一种跨越文化的或无文化的心理学研究。跨文化心理学将文化从众多的环境变量中突出出来,作为一个核心的自变量,文化因素作为被关注的焦点进入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跨文化心理学是以不同文化环境的个体或群体为对象,分析比较其心理或行为的相似与相异之处,从而判断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程度。通过跨文化研究,把单一文化背景中提出的概念、假设和理论引入不同的文化背景,查明文化结构是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单一文化中的心理学理论是否也适用于其他的文化。跨文化心理学大胆地把文化变量引入了心理学的研究之中,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当然,近年来跨文化心理学受到强调文化因素的心理学家的批评,认为大部分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都是以西方心理学为基调,采纳的是西方心理学的理念、框架、课题、理论和方法等,只是把西方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放到其他的文化背景中加以检验,目的还是在于寻找一个适合于所有文化的普遍的心理学理论。也就是说,跨文化心理学仅仅将文化作为一个外在的变量,文化因素依然游离于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外。

现代文化心理学突破了跨文化心理学的局限,重点研究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建构、象征行动及社会实践的文化内涵。文化不仅是决定人的心理行为的背景,而且是人的觉知、理解和行动的结果,正是人建构了社会文化的世界,同时也建构了自己特定的心理行为的方式。可见,文化已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自变量,而是内在地融入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因此,有学者甚至认为文化取向的心理学研究,构成了心理学史上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心理学三大势力之后的“第四个解释纬度”。

二、文化心理学的局限

文化心理学从文化层面,重新审视人的心理,弥补了主流科学心理学漠视文化研究的缺陷。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探索更接近人的心理,因而也有更大的合理性。但是作为一种新生的研究范式,其自身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理论体系仍不成熟

由于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较短,因此其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都还不成熟。这表现为文化心理学的学术观点不同、理论体系松散、研究取向各异。在文化心理学内部,多种主张与研究取向并存,使得对于文化以及对于文化与心理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说明或见解。如前文所述,这些基本的取向可以分成个人取向、活动取向与符号取向。在各种取向之下进行的研究存在很大的差别。如符号取向强调心理过程的认知基础,重视文化的共同性和共有性。活动取向注重社会活动的中介作用,强调对人们参加的教育、娱乐等实际活动的描述。个人取向则强调心理现象中个体的主体性,强调心理现象的个体差异性。

(二)容易陷入文化中心主义的倾向

尽管文化被视为心理学探索的转向契机,但是以文化为中心隐藏着易陷入“文化中心主义”泥潭的危险,并且由于过分倚重和强调文化而可能会忽略生物性因素和科学本身的内在逻辑线索,导致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境地。同时,如果片面谈论文化性,也极有可能与片面强调科学性一样,造成对文化和人性的歪曲理解。

(三)有加剧心理学分裂的可能

众所周知,科学心理学虽然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却依然没有形成一个学科的核心,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和心理学家之间从事着性质完全不同的研究,相互之间很少有共同的语言,学科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局面。随着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文化心理学家倡导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与文化相联系。而批评者认为,文化心理学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但在世界范围内,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相联系,必然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心理学,导致心理学的多元化,从而有使心理学的分裂和破碎现象更加严重。

(四)研究方法仍有局限性

文化心理学虽然声称在方法上兼收并蓄,以宽容的态度接纳质化和量化的方法,但是从根本上讲,文化心理学由于其文化性质而一直推崇质化研究方法,寻求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理论阐释,实现对人类心理的理解。不可避免的是,其理论的思辨性就变得使人怀疑:量化方法与文化在本质上隐隐对立,即使以量化方法来研究文化中人的心理和行为,也要时刻提防陷入跨文化研究的窠臼。所以文化心理学必须充分关注量化与质化方法的有机融合。